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38 阅读22分钟

本章知识结构

  1. 第1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 第2节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 第3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数十年探索惨遭失败,有志之士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以往的救国都是少数人参加,成效甚微,而国民熟视无睹, 决心发动改造国民性的一场新的启蒙运动。1915年9月15 日,陈独秀创立《新青年》(上海),将民主与科学引入中国,提倡个性的解放,批判旧道德旧文学从而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聘请陈独秀为文科 学长,《新青年》迁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加 入编辑部。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 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 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 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 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 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 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文集》卷1,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9页

image.png

口号:“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 (Science),即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思想;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个性解放思想 为主要武器,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倡导新 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 文反对文言文。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 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切中时弊。在封建主义在政治和 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的提倡,客观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冲 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闸门一旦打开,各种新的 思想潮流纷至沓来,再也无法遏止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 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 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 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 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 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思想、 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第三,许多领导人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看问题十 分片面,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分流:

  • 一部分人(如李大钊)在继 承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进行改造;
  • 另一部分人(如胡适)则是沿着资产阶级 的道路继续走了下去

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7年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历 史事件。昭示: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 其他劳动者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 数人利益的崭新社会制度

中国革命实践屡遭失败,中国先进分子陷于苦闷和 彷徨。十月革命的成功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使中国有志之士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逐步将中国革命由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中俄国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对中国先进分子 具有特殊吸引力。如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封建压迫繁重

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 中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特别 是苏维埃俄国在1919年宣言声明放弃沙俄在中国攫取 的一切特权,引起人们很大的震动

俄国的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 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十月革命后、五四运动前,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 批赞成俄国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李大钊率先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 利》;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爆发

背景: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年轻一代知识界和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准备了最初 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树立了革命成功的典范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过程: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三千 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提出“外争主权,内 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 举行示威游行。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 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6月5日,工人阶 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上海六七万 工人声援学生,先后举行罢工、罢市。随后,扩 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的变化 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斗争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 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

结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中 国政府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实现!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特点: 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 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 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 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意义: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 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历程碑意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 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 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B.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的伟大四五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C.改变了以往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斗争,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背景: 在李大钊等先驱者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 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尤其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经过探索,逐步划清了以下界限: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 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李大钊和陈独秀 等),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设“马 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又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 “马克思研究专栏”。——先驱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páo] 安、蔡和森、周恩来等),确立了对社会主义、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

最后,是一部分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 活动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同盟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①独立自主性: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与 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坚持了马克思 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②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联系,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李大钊《再论 问题与主义》——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思想

③群众的广泛性: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 众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到工农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动工农群众。如邓中夏 它预示着先进知识分子应当遵循的 新方向和应当走新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进入新阶段:继承与创新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转向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 指导作用

将马克思主义同民主与科学结合,狭隘的资产阶级 民主转变为以多数人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除了自然 科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有力推动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以唯物史观为武器, 提出反对封建的社会制度;从争取个性解放到争取人民 群众的社会解放;从少数人的思想批判到位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 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 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卷4,第1516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陈独秀和李大钊: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建立 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为后来建党打下基础; 1920年4月,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促进了党的创建

1920年2月,陈独秀则因军阀的威胁转移到上海, 陆续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 《新青年》编辑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拟定《中国 共产党宣言》,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南陈北李分别 在11月与10月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

A.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的著作。在《新青年》(党 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以及《民国日报》 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

B.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译介。1920年8月,陈望道翻 译《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真甜”——对马克思 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望,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C.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了斗争。1920年, 张东荪、梁启超挑起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反对老农革命,中国不具备成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条件,中国的问题是穷,解决方法是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人 民进行革命。 与黄凌霜、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思想进行斗争。 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推 动他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马克思主义 思想运动成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运动。专门为工人阅读创办了启蒙刊物。上海《劳动界》,北 京《劳动音》《工人月刊》,济南《济南劳动月刊》。还有工人的学校,邓中夏、李启汉创办劳动补习学校。 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斗争中 进一步提高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8月,蔡和森提出党的组织叫——共产党。 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 总之,在中国创建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召开: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红船,15名各地代表及共产国际 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参加会议。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 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集中精力组织工 人。设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 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整个目标。 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一大的意义: 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 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必然产物。 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工 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利益。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接受的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 克思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 基础上产生的,深受帝国主义、本国资本主义和 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A.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政党和领导核心;
  • B.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肩负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从此踏 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 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 C.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 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激励着世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
  • D.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 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 指明了斗争目标。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海)。 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必须联合全国一切革命 党派、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发动工人运动,掀起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也积极联络农民。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30余万人

党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苏兆征、史文彬、项英 等。1924年上半年,有650名党员,1921年9月,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 农民协会。 1922年6月,彭湃在广大海丰县成立农会

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

国共合作的形成

背景:1923年“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进入低潮,党 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共同抗争军阀与帝国主义。 国民党革命活动屡屡受挫,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准备: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广 州),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 共合作,同时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形成: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广州),阐述了“新 三民主义”同共产党的纲领基本一致,此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确认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帝国主义的内容; 民主主义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 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耕者 有其田”)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924年,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复兴。次年,中华 全国总工会成立。农民协会也纷纷成立,彭湃、毛泽 东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上海),提出了无产阶 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如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广东战争、北伐战争和叶 挺独立团建立等

群众动员程度更加广泛、斗争规模更加宏伟,革 命的社会内涵更为深刻,因此,称为大革命

大革命中的中国产党

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 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是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增强了国民革命 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直接领导了第四军独立团, 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北伐的过程中叶挺军队取得了铁军 的称号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国共合作破裂

帝国主义面对声势浩大的革命活动开始忌惮,从而 拉拢时任总司令的蒋介石;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 北京病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5月, 《整理党务决议案》,反共活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 精卫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七一五反革命事 变”,国共合作失破裂,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反革命实力强大,资产 阶级严重动摇、蒋、汪集团先后叛变革命;中国共 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政治经验并犯了右倾错误, 放弃了领导权。1927年4-5月,召开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武汉),提出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建 立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原则,但并没有具体 的举措,难以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经验与教训

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幼年的党 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

不仅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更要始终保证党的独 立性,争取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 斗争,组建由党直接统领和指挥的军队。必须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积极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必须加强 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重视党的建设等 问题,才能领到中国革命事业走向胜利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 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 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中国 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准备了必要条件

回顾:本章党的代表大会

  • 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国共合作。
  • 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 1927年4-5月,党的五大,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本章小结

  • 1.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内容、意义、局限。
  • 2.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历史特点、历史意义。
  •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 5.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 6.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 7.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