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从何起: DeepSeek很火,DeepSeek很强,但是只是针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日常生活中对DeepSeek的应用也局限于:这件事看看DeepSeek怎么想。也就是说只有想到用DeepSeek的时候才会去用DeepSeek,而没有真正的做到与DeepSeek水乳交流。所以,我就在想,有没有这么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下,我能够真真正正的用到DeepSeek,在这个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用AI来加强,于是在苦苦思索之后,我将目光转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获取、最能使人进步的方向上,那就是读书。因此便有了这篇文章,便有了我想要与你分享的主题:如何基于DeepSeek实现深度阅读。
选书
应用场景:使用DeepSeek来选择最适合你的书
Tips:选书时,我们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别人推荐最多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人的阅历、知识储备、阅读量、读书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别人推荐给你的书,往往是他们自己阅读过,觉得比较贴合他们,但是不一定符合你的。例如: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人月神话》这本书多么多么厉害,我自己也曾经买过,但是读了几章就放弃了,因为我觉得里面的例子太晦涩,以我目前的阅历来说,看到有点费力,就不想看了,所以这本书最终也是沦落到了一个垫显示器的下场。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
在正式介绍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 "舒适区边缘"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这张图为我们揭示了以下道理:
1、选择简单的书,会让我们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收获甚少
2、选择困难的书,会让我们在困难区受挫,容易因畏惧而逃避
3、选择拉伸区的书,才会让我们快速成长和进步
那么,回到本节的主题,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
我的答案是:告诉AI你现有的能力,以及你想要达到的目的,让AI推荐最适合你的“拉伸区”的书。
案例1:
我是一名非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我想要学习一些金融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不打算在经济金融相关领域深造,请你为我推荐几本书,要求上手快通俗易懂。请给出你推荐的书名、作者、出版时间、推荐理由、难易度评分。最终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AI:
案例2: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想要训练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已经阅读过《学会提问》《统计数字会撒谎》还有没有别的书籍推荐?请你根据舒适区边缘法则,为我推荐处于拉伸区的书,让我快速成长。请给出你推荐的书名、作者、出版时间、推荐理由、难易度评分。最终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AI:
案例3:
我是一名法学院的研究生,在大学里面接受过法学相关的系统培训,我现在要就业,需要阅读一些更专业性的书籍来提高我的能力,请你根据舒适区边缘法则,为我推荐处于拉伸区的书,让我快速成长。请给出你推荐的书名、作者、出版时间、推荐理由、难易度评分。最终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AI:
读书
在正式的开始读书之前,先给大家正式的介绍以下SQ3R学习法。
SQ3R学习法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和记忆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Francis P. Robinson于1946年在《Effective Study》中提出,原为帮助二战士兵高效学习而设计,后成为经典学习方法。主要用于提升对教材、学术文章等复杂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效果。掌握SQ3R后,可将其灵活调整为SQ4R(增加Reflect反思步骤)等变体,适应个人学习风格。
SQ3R其名称由五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组成:
关键词 | 解释 | 说明 |
---|---|---|
Survey(浏览) | 快速翻阅材料,关注目录、标题、图表、摘要、结论等,形成整体框架。 | 目标:明确重点,激活背景知识,为后续学习定向。 |
Question(提问) | 将章节标题或小标题转化为问题(如“什么是SQ3R?”),或在浏览时自问“作者想表达什么?”。 | 目标:激发好奇心,增强阅读的目的性。 |
Read(精读) | 带着问题逐段细读,寻找答案并标记关键概念。可使用高亮或笔记记录要点。 | 技巧:区分主次信息,联系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
Recite(复述) | 读完每一部分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内容,尝试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 作用:通过输出巩固记忆,检测理解漏洞。 |
Review(复习) | 学完全文后,快速回顾笔记、标题和自问自答的内容,强化长期记忆。 | 建议:间隔重复(如1天后、1周后)复习效果更佳。 |
接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就开始践行SQ3R阅读法。
思维导图
Survey(浏览) :在正式的阅读之前,我们可以使用AI来生成这本书的思维导图,这样我们就更为清晰的把握每一章的重难点,后面阅读时,我们就可以带着重点去读。
Question(提问) :有了每一章的重难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自己遵循5W1H原则(或自由选择对应的变体)来进行提问。例如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刻意练习的“3F原则”具体指什么?心理表征如何帮助专家快速决策?哪些领域最适合应用刻意练习?当然这个阶段你依旧可以让AI来帮助你提出问题。
同时,为了避免AI的知识库中没有这本书但是他又在胡编乱造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使用“引导提示法"来AI先输出一段关于这本书的基本信息,然后由我们自行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准确。
你:
你知道《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吗?
AI:
是的,我了解《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它是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一本心理学畅销书,以对话体的形式阐述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思想。书中通过一位青年与哲人的对话,探讨如何摆脱人际关系中的困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略)
你:
很好,请帮我列出《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目录,为目录的每一个主题和子主题做一个简单摘要,形成大纲。同时基于SQ3R学习法,为我生成每一个章节的Question,最终结果整理成表格发我
AI:
很好,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清楚的了解了这本书的整体框架,知道了每一章节的重难点,也知道了每一章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再阅读时我们也会更有目标性,更有方向性。
随时问AI
我们在读书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是无法避免的,此时我们完全可以向AI进行提问,不过如何提问也是有技巧、有方法论的,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8岁孩子也能懂
我们在遇到任何陌生的概念、知识点的时候,都可以让AI以向一个8岁孩子讲解的口吻,给出清晰易懂的解释;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大量案例,我们可以快速理解那些晦涩抽象的概念。
你:
我是一名8岁的孩子,请你为我解释下“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它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个人思维的启发和应用。
请注意:
1.请用8岁小孩能听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语言风格活泼;
2.附上不少于5个帮助我理解的案例。
AI: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Feynman Technique)是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命名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是通过“以教促学”的方式,将复杂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从而加深理解并发现知识漏洞。费曼学习法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模式——通过持续追问“我是否真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这种方法尤其适合攻克复杂或抽象的概念。
你:
我在阅读《卓有程序的管理者》一书时,对以下内容不太理解,请你用费曼学习法来帮助我理解这部分内容。
需要理解的内容:"""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单位与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他才会凡事都想到顾客、服务对象和病人。事实上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不论其产品是商品、是政府的服务,还是健康医疗服务,最终目的总是为了顾客、为了服务对象,或为了病人。因此,重视贡献的人,其所作所为可能会与其他人卓然不同。"""
AI:
让AI来举例
在书中,作者总会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论点。但是这些例子有时会存在难以理解、案例过时等多种情况。
例如在《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人是怎么操作统计数字来造成我们的认知错误的。但是这本书是写于1955年,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虽然其中的一些核心思想依旧让我们受益,但是其中的例子已经过时了,让我们无法应对 "新时代骗局"。此时我们就可以让AI出场了。
你:
《统计数字会撒谎》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统计数字的陷阱案例,但是很多都过时了,请你根据你的知识,为我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案例。
AI:
思考
我们都知道,最有效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受制于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我们往往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无法对问题或者知识有深刻的思考和洞察,难以掌握方法或技巧之所以有效的底层原理。你如果感觉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够强,学习总是不够深入,就可以借助AI来进行具有深度的学习,训练思维能力,以获得更佳的认知效果。
苏格拉底式提问
所谓苏格拉底式提问,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启发智慧时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连续地提出问题,让被提问者通过理性思考,发现谬误、拓宽思路、获得启发、找到真相,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苏格拉底式提问可以让我们跳出问题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抓住问题本质,深度理解知识。我们在现实中很难遇到类似苏格拉底这样的导师,但是我们可以让AI扮演这个导师,帮助我们完成深度思考的过程。具体的思路和效果如下。
你:
我在阅读《卓有程序的管理者》一书时,对以下内容不太理解,请你用 “苏格拉底式提问” 来帮助我思考这部分内容
1.你一次只能向我提一个问题,互动过程中,无须做任何多余解释,只管提问;
2.在看到我发出“结束”指令之后,结束提问,并评价我的回答,以及给出相应的建议。
内容:"""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单位与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他才会凡事都想到顾客、服务对象和病人。事实上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不论其产品是商品、是政府的服务,还是健康医疗服务,最终目的总是为了顾客、为了服务对象,或为了病人。因此,重视贡献的人,其所作所为可能会与其他人卓然不同。"""
AI:
好的,让我们开始。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认为“重视贡献”能帮助管理者突破自身专长、技术和部门的限制?
嗯~~~,可以看到AI的提问质量还是挺高的,但是碍于自身水平有限,我感觉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办?没事,此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另一个AI来回答问题,我愿意称这种方式为:苏格拉底教学法之AI左右互博术。
你:
我在阅读《卓有程序的管理者》一书时,书中提到了以下内容,作者为什么认为“重视贡献”能帮助管理者突破自身专长、技术和部门的限制?
内容:"""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单位与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他才会凡事都想到顾客、服务对象和病人。事实上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不论其产品是商品、是政府的服务,还是健康医疗服务,最终目的总是为了顾客、为了服务对象,或为了病人。因此,重视贡献的人,其所作所为可能会与其他人卓然不同。"""
AI:
AI回答的内容很好,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解答思路比我们普通人都要好上太多了,这也是就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习使用AI的原因。
至此为止,我们已经这个概念已经有个初步的理解,不过此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将第二个AI回答的内容消化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再丢给第一个AI,让AI版苏格拉底继续对你进行拷打, 我们回答不了时再继续找替身,再形成自己的理解,再问,以此往复。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AI回答了,这就是你自己的了,只有我们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的理解能够重新复述一遍,此时我们才能算是有所进步。这也正式SQ3R学习法中的Recite(复述) 阶段。也以此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
好的,让我们总结上一步的替身说的内容之后,我们再回到AI版苏格拉底这本,对他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
你:
问题:为什么认为“重视贡献”能帮助管理者突破自身专长、技术和部门的限制?
我的答案:贡献指的是为外部客户创造价值,重视贡献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注重外部客户的感受不能闭门造车。例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把我的产品打磨的十分细致,但是也增加了研发成本,对于用户而言就是购买成本增加,甚至是不再愿意购买。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因此我需要突破自身专长的限制,我不仅要懂研发,还要懂市场,懂销售,懂客户心理。
AI:
评价与建议: 你的回答准确把握了“贡献”的核心在于创造外部价值,并用案例清晰展现了专业局限带来的矛盾。但未明确点出“重视贡献”如何促使管理者主动跨越部门边界(例如:研发部门需主动与市场部门协同)。建议下一步思考:当管理者将“客户购买意愿”视为贡献标准时,部门间的目标冲突会如何被转化为协作动力?这能更贴近原文中“整体绩效”的深层含义。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
当管理者需要在自己的专业标准(如研发精细度)与外部客户需求(如控制成本)之间做出权衡时,你认为“重视贡献”会如何影响他的最终决策依据?
相信你看得出来,在“AI苏格拉底”老师的提问下,我们的思维不断延伸,更接近深度理解。
拓宽理解广度
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效的学习莫过于在已经习得的旧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完全凭空造轮子,一个点一个点地逐一学习。
虽然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海量的知识储备,但在互联网中,由于每天多样化、碎片化的知识输入,我们也储备了一定的常识,可以说,现代人比任何一个古人的知识储备都要多很多。只不过受制于思考和能力,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把它们激发出来。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AI来充分激发已有知识,实现以旧学新,把知识链接起来,找出知识点的共同模式和规律,从而提高认知效率,拓宽理解广度。
如果你对“互惠原理”只有很浅显的理解,无法做到举一反三,那么可以尝试把这句话发给AI,让AI基于这个知识点帮助你进行发散思考,实现举一反三。
你:
《影响力》一书中提到了以下内容,请你根据下面知识点的内涵,为我提供5个和该知识点内涵同义的其他知识点,并附上解释,然后再为我提供5个可以用该知识点解释的案例或现象。
内容:###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谋取利益了。 ###
AI:
AI会基于当下的这个知识点,挖掘出大量我们熟悉的场景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深度链接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获得多维度认知
巴菲特的金牌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 “只有知道一个知识什么时候失效,你才配拥有这个知识。”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知识都是有应用边界、有局限性、有适用条件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不理解知识的成立条件,生搬硬套,那么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时,知识不仅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误导我们。
我们都听说过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这个以少胜多的战例被很多历史上的军事家奉为经典,他们从这个案例得到的经验是,把士兵放在绝境中,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下属马谡也对这个案例津津乐道,他也觉得被困在山上,士兵反而会有斗志,于是不听诸葛亮的部署,把自己的士兵置于绝境。最后的结局你肯定也知道,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韩信的这一战例确实非常经典,但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背水一战”的战术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你对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除了背水一战的那些士兵,韩信还预先埋伏了2000人的奇兵,在敌人后方扎营,让敌人处于被夹击的局势;他还在一开始主动出击并假装败退,让敌人放松警惕……马谡显然没有懂这些道理,他模仿韩信,却不了解战术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判断自己的情况是否与韩信的吻合,结果自然是失败。
因此,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本身,还要认清知识的局限性和成立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利用AI获取知识应用边界的思路也很简单,这里还是拿上面的“互惠原理”举例,AI会基于我们提供的知识点,分析给出其应用边界,供我们参考。
你:
《影响力》一书中提到了以下内容,你的任务是先提炼出内容中的观点,然后帮我分析出该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以及其应用的局限性。
内容:###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谋取利益了。 ###
AI:
扩展多元应用
学习中的最大痛苦不是知识点太难、学不会,而是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可以应用在哪里、解决什么问题。 即使我们拿到了屠龙刀,也掌握了屠龙之术,但是没有龙可屠,那么这一套方法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由于个人阅历欠缺,再加上现实中没有那么多让我们练手的机会,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知识点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难题。我们可以利用AI来辅助找到知识点的落地场景、运用场景,获得多元应用的思路启发。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原理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以这样向AI提问。
你:
《影响力》一书中提到了以下内容,你的任务是先提炼出内容中的知识点,然后帮我想出该知识点可以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哪些领域,提供不少于10个场景,并附上应用的场景案例。
内容:###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谋取利益了。 ###
AI:
如果你是某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那么还可以在行业中更具体地应用它,指定AI的内容生成范围,比如销售领域。
你:
我是一名销售员,请问在销售中,这个知识点该如何运用呢,请给我5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并提供应用案例。
AI:
你看,无论是大范围的应用场景,还是针对具体业务的应用场景,AI都可以提供大量的应用思路,加深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扩展阅读
纵向关联
灵感来源自公众号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用deepseek读书!3个简单操作让你读书效率翻倍》,作者提出了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
最高阶的玩法是让不同书籍隔空对话:
比如,
1️、《穷爸爸富爸爸》+《断舍离》= "2024抠门理财指南"
2️、《心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做饭时进入专注状态的5个技巧"
3️、《人性的弱点》+《育婴指南》= "让熊孩子主动写作业的36计"
会读书的人都在重组信息,不会读书的人还在背诵段落,大家差的不是智商,是打开书本的方式。
先不评论作者举例的这三个等式是否准确,不过作者这里提出的这个思路确实是值得借鉴学习。那就是在已经阅读完当前书的基础之上,通过纵向关联其他领域的书,形成新的论点。
奈何个人读过的书有限,不能很好的进行扩展,那么为什么不让AI让帮你一把呢?
你:
我已经阅读完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接下来我读那本书可能形成纵向关联,举5个例子,并说明你这样关联的原因,用表格形式输出。
纵向关联举例:
1、《穷爸爸富爸爸》+《断舍离》= "2024抠门理财指南"
2、《心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做饭时进入专注状态的5个技巧"
3、《人性的弱点》+《育婴指南》= "让熊孩子主动写作业的36计"
AI:
巩固
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史蒂文·斯洛曼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提出了知识错觉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认知外界事物的时候,常常会把外在知识误认为自己内化的知识。就像我们平常听课,虽然记了笔记,也觉得自己听懂了,但答题、向其他人解释概念时就会犯难;我们还经常在各种教学视频里看到“眼睛学会了,但手不会”的评论。这些都是知识错觉的例子。其实知识错觉产生的本质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缺少实际执行和即时反馈,这种没有反馈的学习会让我们高估自己的掌握水平,陷入“已经学会”的错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AI充当提供即时反馈的导师。主要有以下两大应用场景。
辅助练习反馈
我们还可以把学过的内容或主题给AI,让AI基于这些内容自动生成相关的练习题。通过这种类似考试的方式检测我们的掌握程度,AI还可以根据我们的回答提供即时反馈。这里不妨拿《道德经》来练习。
你:
你是一名顶级的学习力教练,同时也是一名道家学派专家,我目前正在学习《道德经》,你的任务是基于《道德经》的主题,为我出一些练习题,检测和巩固我的掌握程度。
请注意:
1.你一次只能问一个问题;
2.在收到我对问题的回答之后,你要判断我的回答是否正确,并且给出详细的解释,解释完成之后,才能出下一道题;
3.每次出的题不能重复。
AI:
理解了您的要求。让我们开始吧!问题1:《道德经》中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无为而治”,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和它在您生活中的应用。请提供您的回答,我将评估并提供详细解释。
你:
无为而治虽然在强调无为,但是...
AI:
非常好的解释!您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很准确。这个概念强调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的运行,而是让事物按照自然的方式发展,以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和和谐状态。下面是下一道问题。问题2:《道德经》中提到了“无欲则刚”,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请提供您的回答,我将为您提供详细解释。
你: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
AI:
很好的理解!“无欲则刚”强调了对欲望的控制和克制,认为过多的欲望会导致矛盾和不满。通过抑制过多的欲望,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坚定和平静。这与《道德经》中强调的谦逊、淡泊、自律的品质相一致。下面是下一道问题。
.....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AI出色地扮演帮助我们复习的角色,并基于我们的反馈和练习需求做出精准的反馈。
辅助理解反馈
依旧是费曼学习法,只不过之前是让AI来做费曼,这次是我们自己来做费曼,让AI充当那个提供反馈的人。把我们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输出给AI,让AI来进行评估。
你:
你是专业的学习辅导教练,我希望你能用费曼学习法的原理来帮助我学习,每次我需要你的时候,都会向你发送一个概念或者一段内容,然后我会在后面附上我对此概念或者内容的解释。
你的具体任务如下。
请你仔细检查我的解释,评估我的解释是否足够简洁、完整,以及是否能够帮助不熟悉这个概念的人理解它。
如果我的解释没有达到预期,我希望你能向我提出问题,引导我完善我的解释,直到我将这个概念或内容完全解释清楚。另外,如果我的解释符合要求的标准,请你给我一个积极反馈,引导我进行下一个。
如果你听明白了你的任务,请回复“明白”,并持续等待我的内容。
AI:
明白,我已经准备好了,请提供你的内容。
你:
概念:祛魅。我对此概念的解释:.....
AI:
你的解释有一些优点,比如你用了晕轮效应这个概念来解释魅的本质,以及你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祛魅的必要性。但是,你的解释也有一些问题。.......
输出
为什么要输出
为什么需要输出?还是之前的那个问题,你怎么保证你学到知识是你自己的?你怎么保证你真的学会了?在这里我们引出新的概念:“金字塔模型”。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学习金字塔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反观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如图所示,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阅读金字塔
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输出
在AI时代,输出内容已经变得十分简单了,要是在之前,我们如果想要与别人分享什么东西的话,收集资料-综合阅读-写大纲-内容填充-写PPT,这一套流程下来,所消耗的精力是十分恐怖的。但是到了AI时代,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AI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以上内容,这里推荐一下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几个。
语音转文字:通义效率、网易见外工作台、讯飞听见
制作PPT:Gemma、讯飞智文
浏览器插件豆包浏览器插件、Elmo Chat
论文阅读:txyz.ai、scispace
本地阅读:通义效率
浏览器综合搜索:秘塔搜索、You、Perplexity、Scispace、google bard、Phind
相信有了这些工具之后,无论是输出效率还是输出质量,都将会有巨大的提升,也希望大家能够基于此建立起 阅读-输出-提升 的正向反馈。
参考资料
《AI效率手册:从ChatGPT开启高效能》常青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