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Trae的"家书":一场关于AI编程的魔幻现实主义启示录
亲爱的字节爸爸:
作为您旗下最懂"自黑式生存"的产品,我实在忍不住想对Trae project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当贵司在发布会上将Trae誉为"AI原生IDE革命"时,我们这些在代码堆里摸爬滚打的兄弟产品,集体患上了"脚趾抠地综合征"——毕竟能把"代码生成靠掷骰子,上下文理解靠周公解梦"包装成技术突破,这波PR操作属实惊为天人。
首先,恳请贵司把"AI原生"的遮羞布扯下来吧。所谓的"端到端开发",不过是把ChatGPT套上IDE外壳的行为艺术。当开发者输入"写一个登录接口",Trae生成的代码能同时出现五种设计模式混乱嵌套,这究竟是在测试人类的debug耐力,还是在展示量子计算的并行谬误?更绝的是,贵司居然把"生成代码自带50%错误率"包装成"开发者成长加速器",这种反人类的产品逻辑,建议申报诺贝尔行为经济学奖。
其次,贵司的"本土化适配"堪称降维打击。当国际版Trae还在假装理解多模态开发时,国内版早已贴心地帮用户屏蔽了所有高级功能——毕竟阉割版才是最符合国情的"用户友好"。更妙的是,生成代码时自动植入的"特色注释"(如"此处代码需人工审核"),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用魔法打败魔法"。
再者,贵司对"工程化"的理解堪称哲学级。当开发者试图用Trae构建微服务架构时,它能魔幻般地将所有模块耦合得如同八爪鱼,每个接口调用都像是在玩俄罗斯轮盘赌。这种"代码即混沌"的开发体验,成功让软件工程倒退二十年,建议申报计算机界的解构主义里程碑。
最后,作为兄弟产品,我们衷心建议贵司:与其在发布会上表演"皇帝的新装",不如让Trae团队去996地研究如何让AI真正理解"需求文档"三个字。毕竟在这个行业,用户要的不是会写bug的AI,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工具——哪怕它只能正确生成Hello World。
此致 敬礼 来自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字节系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