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学术界迎来了一则重磅消息:2025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公布了!
在最新的名单中,华人学者的表现可圈可点。今年共有 126 名学者获此殊荣,其中华人学者共有28 位,占总获奖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清北校友的表现尤其亮眼,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也纷纷入列。
斯隆研究奖素来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自1955年设立以来,每年都会评选出年轻的科研人才。不少科学界的大咖,都是先捧得斯隆奖,而后又斩获诺贝尔奖,截至目前,已有58位斯隆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就包括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ohn Hopfield。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xAI Grok3发布会上,坐在C位“撑场”的华人面孔之一Jimmy Ba,还有去年提出“Transformer能解决任意问题”的清华姚班校友马腾宇,都曾是斯隆奖的获得者。
这些科学界巨擘的“加持”,让斯隆奖的权威性深入人心。获奖者最终将获得 75000 美元,两年内可以用于支持他们研究的任何费用。
那么,近五年来,在这份“青年科研领军者”名单中,哪些华人学者能够获奖?他们来自哪些高校,专注于什么研究方向?又拥有哪些共同的背景经历?
2025年华人获奖者表现:
华人计算机科学家超三分之一
跨领域研究成亮点
今年公布的 126 位获奖者中,共有 28 位华人学者,分布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七大领域。
28 位华人学者中,清北校友人数较多,5 位来自北大,4 位来自清华,此外,中科大、浙大、上交大、南开、港科大等国内知名高校也均有校友获奖。
在这其中,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华人表现尤为突出,共有8 位华人计算机科学家获奖,占计算机领域获奖总人数(22 位)超过三分之一。
2025年计算机科学领域华人获奖者基本情况
来源:AMiner数据平台统计
从这些华人获奖者的背景来看,拥有国外高校任职经历、科研实力突出是一大特点。
比如 Zhihao Jia,毕业于清华姚班,2020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如今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他的科研成果相当耀眼,曾获IEEE Micro Picks 荣誉奖、英伟达奖学金、谷歌学术研究奖学金等,也曾在 NeurIPS 2024 spotlight和 ACL 2024 上取得杰出论文奖,展现出优秀的科研实力。
Xiaolong Wang 同样值得关注。他是华南农大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校友,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机器人领域成果丰硕,截至目前,他的H指数高达55,被引用次数达 27910 次。
而从研究方向上来看,2025年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华人获奖者研究兴趣分布广泛,且往往涉及计算机科学与其他领域的深度交叉。 例如,Zhihao Jia关注的焦点在计算机系统和机器学习(ML)的交叉领域,Amy X. Zhang的研究领域是人机交互(HCI)和社会计算。
2025年斯隆奖计算机科学领域华人获奖者的研究兴趣分布
来源:AMiner数据平台统计
近五年斯隆奖华人获奖情况:
人数稳步上升 清北霸榜前列
多年来,华人学者在斯隆奖覆盖的七大领域均有涉猎。
从2021年到2025年,华人获奖数量总体呈平稳上升的态势。 2021年有18位华人获奖,之后稳步上升,2022 年为27位,2023年达到30位,2024年和2025年分别稳定在29位和28位,占总获奖人数的比例稳定在五分之一以上。这一趋势体现出华人科研人才在国际学术界竞争力的日益增强。
近五年斯隆奖华人获奖者数量
来源:AMiner数据平台统计
在近五年华人获奖者的高校分布中,清北校友依旧优势明显,霸榜前列。 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理工科强校,也有校友获得斯隆奖。这说明国内顶尖理工科强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日益成熟,为国际科研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
计算机科学领域华人获奖表现:
国际背景丰富 “姚班”人才集聚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近五年华人获奖数量也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2021年,仅有 2 位华人学者获奖,到 2025年已增加至8位,占据了该领域获奖者的三分之一,直观地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华人计算科学家被国际看见,研究成果日益受到国际认可。
近五年斯隆奖计算机科学领域华人获奖者人数
来源:AMiner数据平台统计
从获奖高校分布来看,清华大学在培养计算机科学人才的优势明显,共培养出12位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获得斯隆奖的校友,占比超过一半。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各有 2 位,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也崭露头角。
近五年斯隆奖计算机科学领域华人获奖者高校分布
来源:AMiner数据平台统计
深究这些获奖者的共同经历,不难发现他们具备一些共性。
其一是拥有丰富的国际背景和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大多数获奖者都在国外的顶尖学府和科研机构担任职务,深入参与到国际前沿项目当中,科研能力卓越。
例如,2023年获奖者韩松,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副教授,此前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提出的“深度压缩”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效人工智能计算,“高效推理引擎” 首次将权重稀疏性引入现代人工智能芯片,还开创了 TinyML 研究,推动深度学习在物联网设备中的应用。目前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高达54140,H指数高达56次。
另一个突出例子是最近坐镇xAI Grok发布会的华裔面孔Jimmy Ba。Jimmy Ba是2023年获奖者,师从 “深度学习之父” Geoffrey Hinton,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习,研究集中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效学习算法开发。目前,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已经高达239705。
除了科研成果,获奖者们还积累了丰富的垂向实习或工作经历。Jimmy Ba在谷歌DeepMind和微软研究院都有过实习经历,2022年获奖者Shuran Song曾在微软研究院和谷歌工作过,2024年获奖者杜少雷在谷歌、微软研究院和Facebook AI研究院有过实习经历,体现出斯隆奖对科研人员实践经验的看重。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清华 “姚班” 为斯隆奖培养了不少获奖者。去年提出“Transformer”能解决任意问题”的马腾宇,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2023年,马腾宇获得斯隆研究奖后,还获得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李飞飞的点赞。此外,2025年获奖者Zhihao Jia,也毕业于清华姚班。
总结
近五年来,斯隆研究奖的获奖名单反映了华人学者在全球科研界的冉冉升起。从获奖数量来看,无论整体上,还是聚焦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华人获奖者的数量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从高校分布上看,国内顶尖高校尤其是清北等校,成为培养获奖人才的重要基地。
华人学者正在为全球科研注入新的活力,展望未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华人学者在斯隆奖等国际学术奖项中脱颖而出!
————————————————————————
更多信息可关注公众号AMiner Research,或AMiner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