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Hi 大家好,我是东东拿铁。
上一篇文章我讲了自己在做自媒体后,内心摇摆不定的一段经历,最终通过「精神内核」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也提到,有了强大的精神内核后,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目的。
原文戳这里:工作八年,终于学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目的,父母、老师会告诉我们:上学期间好好学习,目的是考一个好大学,所以小时候我们纠结到底该读清华还是上北大;考一个好大学的目的,目的是进大厂,年薪怎么也得xxx万才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成家立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家立业被认为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了,成家立业代表着你可以延续家族血脉,还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可当学上了,工作了,婚结了,娃有了,我忍不住去想,然后呢?
当程序员看到DeepSeek写出比自己更优雅高效的代码,当设计师看到Midjourney创作的更精美的画作,当研究院看到OpenAI的DeepResearch在几分钟内生成一份专业水准远超自己的报告,假想未来ASI和AGI到来的时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们已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已经不能麻痹自己了,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迷失自己。
我们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传统文化下,成家立业,挣钱养家,追求最大的幸福吗?
是佛教认为的放下“我执”,享受当下,过好每一天,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吗?
还是宇宙视角下,人类不过是一粒尘埃,本身就不需要有什么目的呢?
我们需要一个目的,得先明白到底什么是目的。
目的与手段
先讲个故事。
小明毕业之后去了北京,入职了一家小公司,但是心里总想着去大厂。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好几年,由于公司架构比较稳定,技术一直没什么太大的进步,工资也没怎么涨。小明下定决心,好好准备面试,有合适的机会就跳槽。
想去大厂可不算太容易,你得准备一份不错的简历才能过初筛,还得刷刷算法、背背“八股文”,才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面。
某一天晚上,小明下班后在出租屋里认真刷算法,正在为了“接雨水”焦头烂额,俩小时了都还没有AC。老家的父母突然打来电话说:“小明,咱们家的房子确定拆迁了,给补偿了300w,并且分了两套房子。”
小明本来想去大厂攒几年钱,然后在老家付个首付,毕竟现在相亲,基本要求就得是有房有车,可现在问题突然就全解决了。第二天,小明就把辞职报告放到了领导的桌子上,卸载了BOSS直聘,约见了老家的相亲对象,坐上飞机回老家了。
想知道人生的目的,就得先区分清楚这件事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去大厂是为了多赚些钱,那去大厂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果做一件事儿是“为了”什么什么,那这件事就是工具和手段;那个被“为了”的什么什么,才是目的。
有一个很简单就可以区分目的和手段的例子,现在不少人都喜欢玩王者荣耀,你周末约好了和朋友一起开黑,结果朋友临时有事不能上线,那你还会玩吗。如果你不玩了,那游戏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应该是因为你喜欢做这件事,你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情的收获和结果,做起来你就会忘记时间,你毫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当然我们有些事情及时目的又是手段,比如我们工作肯定为了赚钱,从这个角度来讲工作是“手段”。可我之前在字节,也见过一些同事,很享受这份工作,做起事来不谈收益,干劲十足又充满创意,每当做的产品上线,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作这件事,即是手段又是目的。
我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玩魔兽世界,那玩起来可谓是昏天黑地,早上六点起床趁着人少采矿,白天跟着工会打副本,虽然一个BOSS打一天都打不过去,也乐此不疲,那你说玩游戏这件事是不是就是目的呢?
没错,业余时间打打游戏是目的,不打游戏的追追剧、看个电影也是目的,约朋友出去吃喝玩乐,和朋友们呆在一起也是目的。每个人的爱好各不相同,我们都有能让自己放松、快乐的方式。
放松本身没错,但你总不能说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打游戏和追剧。这就引出了我下面想说的,目的似乎还需要更「高级」一点。
学习就是目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挺喜欢打台球,我经常和哥们一起约着打两小时,有娃之后自己的时间变得很少,可台球厅遍地都是,真是一项特别好的运动。打台球就是我的目的,哪怕朋友没有时间,我也会自己跑到台球厅,练练五分点,练练姿势和力量。
打台球是一个很单纯的目的,但只能算的上休闲娱乐,而且我水平也不高,打台球只代表了我生活中非常非常小的一个侧面而已,而且不是我最好的一面。
那什么能代表我们最好的一面呢?我们想想我们除了工作、照顾家庭、休闲娱乐之外,那些属于你自己的时间,才能代表你最好的一面。
亚里士多德说,这些属于你自己的时间最合适的用法,是用在“沉思”上。
沉思,是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品味世界的活动。不过这个词似乎有些高深,我们不如说,属于自己的时间,最好是用在“学习”上。
这个学习不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不是为了应付那些不得不问八股文的面试官,和你想学什么技能无关,和你能获得什么职位也无关。但学习是有方向的,在我看来,大致有四个方向。
从特殊的案例,到一般的规律。 过去我经常羡慕一些大V,认为他们赶上了自媒体时代的潮流,才达到了现在的高度。可分析越多的成功案例就能明白,那些在自媒体时代起飞的博主,内容创作能力仅仅是基础,文字和视频都有着数年的刻意练习和积累。
从幻想和错觉,到现实和真相。 我们的认知往往被幻想和错觉所遮蔽。我们可能会被表象迷惑,被偏见左右,甚至被自己的情绪蒙蔽。就像自媒体时代我们可能会被一些标题党或者猎奇的内容所吸引,但一旦明白了注意力的发展历史,就会明白大众传媒本身并不高雅,低俗的信息一直存在,像一些轻松娱乐的八卦文章,爱心文章,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低俗”。
从外表的印象,到深层的价值。 我原本只知《兰亭集序》在书法上的名气,但却忽略了内容本身的文采。春节和朋友们去外地参加朋友的婚礼,当婚礼礼成,愉快的假期结束,各自回到工作岗位,内心惆怅之余,我似乎想到王羲之也曾感概和朋友们的时光短暂,一天如此,一个假期如此,或许一生也如此,也就明白了文中的那句话:「曾不知老之将至」。
从冲突与对抗,到和谐与平衡。 世界充满了冲突与对抗,我们内心也很难保持平静。就像我上篇文章说的到底是该追求热点还是坚持长期主义,想不明白内心就会苦苦挣扎。可当你能看清那些目标坚定、不被世人左右背后那强大的精神内核是如何构成时,你也可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学习就是目的,目的就是学习。
和欲念的冲突
可学习这件事,并不是一项让人感到舒服的活动。
比如你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好不容易学有所成,新的技术又诞生了;可能你费尽了心力学习底层原理,发现线上的一个问题依然没法定位原因;你想沉下心去钻研,身边的人总再找你,好像非得干扰你一样。
就算你真正学到了,真相带给你的也不都是快乐。真相的力量很强,很多人处理不了真相,学习却总是要面对真相。就像我一直以为想要做成一番事业需要努力和能力就够了,但当明白了运气的影响可能比你的能力影响因素更大时,我也不免感到一阵沮丧。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而且为了考试、或者解决实际问题,学的更加刻苦努力,怎么我之前就没感受到学习有啥乐趣呢。
我觉着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很多时候我们把学习当成了手段。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他怀念周朝初期的礼制,认为当时的人学习是为了自我修养,而他所处时代的人学习则更多是为了外在功利。
前面说过我们要区分目的与手段,之前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或许有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外在表现,追求功利。比如我知道考一个好大学很重要,那是因为家人和朋友都认为很重要。比如我知道我得学好技术才能进大厂,那是因为只有大厂才给的了满意的薪资,未来的空间能够更大。
当达成目标之后,学习当然就被放下了,就像进了大学的第一年,多少压抑许久的考生都会放飞自我,我记得当时一年没怎么认真听过课。后来工作了,跳槽成功入职之后,算法、技术啥的短时间内就先放下,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都用来娱乐。
第二个是娱乐的诱惑太大。
几年前,有一个新闻特别火,说是在英国地铁上,很多英国人在地铁上都在看书。当时,文章对此的评价是,外国人就是比中国人爱学习。虽然这件事情后来已经被证明是因为外国的基础建设的不好,外国人在地铁上没有信号,那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刷手机啊。不像在我们国家,几乎在哪里都是信号满格(除了iPhone)。
几年前大家休闲时间,可能还会去看一看公众号的文章、虎嗅、36氪。现在大家坐地铁都会去刷刷短视频,毕竟视频所带来的刺激可比文字大多了,而且一个视频的时长很短,我们觉着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碎片时间,殊不知碎片时间的积累+成瘾机制导致自己刷到半夜,消耗我们的时间是非常多的。
去年我卸载了抖音和小红书,到目前我也不愿意下载回来,当手机上有短视频应用的时候,我所有的碎片时间都被短视频占据,更不用说去看书和写作了。
所以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一种苦行,但学习这件事情值得期待。
当你阅读严肃文学,看过更深层、更复杂的故事,就会觉得一些都市文学就太浅了。
当你知道世界是怎么运行的,就会更加笃定,而不会迷失在电视剧里面的奢靡和朋友圈的幸福。
当你了解了行为经济学、广告和宣传的力量,你就不会在甘愿被它们摆弄,有能力面对真相和理性思考。
说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希望你能够区分目的和手段,学习或许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的,但我们还可以有许多目的。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会想起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为学习是万能的,这也和我们这么多年的但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人都知道,知识能带来真相,但财富与权力,得需要你去做事才行。
这是东东拿铁的第73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