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总结-小余公开版本

1,661 阅读17分钟

年度回顾

时间如落花流水 一去不回。今年是我写年度总结的第四年,每年都有一个核心主题:

  • 第一年:迷茫,人生初起步,无人识我。
  • 第二年:确定职业方向,寻找岗位对应专业所需实际技能,试错摸索,多次重头学起。
  • 第三年:精细规划职业道路,细化毕业一年目标,锚定三年成长路线,眺望五年志向。
  • 第四年:人生路线规划三组成,也是本次主题核心。

职业的发展是有所局限的,受限于职业本身,束缚自己的思想。体现于对本身职业之外知识的排斥,且AI的兴盛注定难以存在始终不被淘汰的具体工种。对此当对应主干线职业技术学到对应层次时,及时止步,回头补充自身底蕴。底蕴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上限,难以补充,难以触摸,略显抽象,但这是必要的道路。

底蕴是什么?是逻辑分析思维、信息检索捕获(对细节信息等掌握度)、认知经验、情绪察觉共鸣、深度思考、良好习惯、抗压等底层能力。底蕴通常在良好家庭中,父母有意识的进行培养,能够在之后赶超诸多同龄人,但作为普通人,在学校期间依然有机会自我补充。古人曾说过:急中生智,静中生慧。慧指慧根,也包含一个人的底蕴。在学校是最容易掌握静心能力的时刻,这是巨幅提升综合能力前置条件,用比较流行的话表达,则为耐得住寂寞,享受得起孤独,这些内容的本质是相通的。

2025思考规划

人生路线三组成:象牙塔,社会,理想。 一层跃进一层,象牙塔指学校,此阶段阅历较少,主要集中掌握一个核心能力: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任何所需技能 能够以最快速度掌握,可以结合各种科学的方法论最终集成自己的一套实践体系。具体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远低于该核心能力。

具体学习的内容是薪柴,注定要燃烧殆尽,遗忘是必然的归属,从中结合实践得以验证,归于自身的知识是真金。其余此刻不属于自身的,该果断舍弃,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细分领域,或者说很多的底层能力都为自主学习的细分方向。而自主学习是并集,作为人生第一阶段最重要的终极要素。当踏入社会还未掌握时,难度随时间指数性递增。

人生规划第二阶段:社会。带着第一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大量理论,开始大量实践,磨砺自身。用对应规划能力对社会不足处进行弥补,做出贡献。获取社会进而反馈而来的名望,利益,积攒原始资金。经济独立,开始真正自立,摆脱原生家庭最后一层附着影响,家里的重大决策真正意义上拥有资格去操作。

在资金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投资规划,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此阶段,需要尽可能的攒钱攒家底,当不断积攒的资金所产生投资收益能够填补日常开销时(值得投资和认识的朋友会是最丰厚的一笔),对自己说退休,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退休,30岁完成目标就30岁退休,人生进入阶段三。

人生规划阶段三:理想。带着阶段一的底蕴能力和阶段二的资金,去做内心渴望的事情吧!这么多年下来,这么多的思考,前路注定清晰也注定坎坷,向着自身的理想前进。

总结中的人生规划三组成是极度简化的产品,真实规划是严谨且繁杂的,需要面临各种问题,但好在第一阶段的终极能力和众多底蕴,我已经摸到了,接下来紧紧抓住就能顺利完成。

写书

2024年中,和coderwhy老师进行合作,出版人生第一本JS高级技术书,在这里既感谢coderwhy老师给的机会,也感谢张爽编辑负责的指导修正,让我书写措辞更为严谨,内容更为规范,对文字的把握水准更上一层。经过格式修订,文字精简,图片美化等阶段的不断修改,书籍终于即将迎来定稿。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对每一句话的逐字斟酌,对四百多张图画的全部重绘,都在磨练着我。

在这里其实还蛮对不起张爽编辑的,最终还是拖稿了,以我的速度,是绝对不应该产生此问题的。但由于学业的繁忙,以及到家需要干体力活,被迫将完整的时间拆得支离破碎,写作速度因此不太理想,这点需要反思。

家庭的集体性体力劳动是必须的,这能够极大减少家庭矛盾。但亦存在诸多磨合问题,很多是由于低认知产生的,父母对于我明确指出的隐患问题依旧会固执踩下去,用自己的狼狈去印证我的想法。这种行为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后果也理应承担。

这种现象源于上一代人的心理多多少少存在问题,例如我的家庭长辈喜欢吃苦,当有人跟她们说:“你这辈子怎么这么苦”时,能立刻触发她们的共鸣,一边唉声叹气,一边内心暗暗窃喜,反之亦然。我曾尝试过通过复盘,讲问题细化拆分辅助父母进行优化,但阻力比想象中更大,这对他们造成极大的痛苦,因为一旦意识到问题在自己身上,就是一次否定自身价值,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太大,无法承受,宁可体力上多承担一点负担,那么生活在虚幻的价值里也不失一种办法。

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对死锁的操作就有一种节省性能的方式:直接忽略死锁问题。这种场景何尝不相似?沉睡在虚假的摇篮中,这样的晚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和谐相融。各种致命心理漏洞弱点过于明显,此处不表述。缺点是可以修改的,改不动的称为弱点。每个人都有弱点,或多或少的问题,要保护好弱点,对外社交构建对应人设,以防被针对。

所有计划最终能否生效实行,与计划的完美程度无关,与人有极其紧密的联系。雷军的投资理念正是如此,只投资认可的熟人,最多投资熟人认可的熟人。我的计划难度,会随着每年自身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提升,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微小调整,始终适合自己,适合最重要。

目前的规划,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足够了解自己,足够了解目标。只有对起点和终点清晰了解,才能对中间路程有充足把握,清晰认知到自身还有多少时间,从而决定什么时候歇一歇,什么时候抓紧冲刺,因此人生路线也可以清晰预知。例如通过阅读纳瓦尔宝典,我足够了解自身的欲望水准以及预判增长速度,知道如何获得长久的幸福,因此可以直接对欲望增长速度进行预留空间,以保持投资收益能够覆盖的情况下再进行退休。

纳尔瓦宝典中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平和的,这与我想法不谋而合,因为平和意味着长久维持,这和Jack叔叔的快乐痛苦对冲理论有角度上的契合,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是相对的,当过于痛苦需要用极致的快乐来缓冲,当过度的快乐之后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空虚,这是猛药,只适合特定环境下使用,更多情况更应该平和稳定,一丝丝的甜过现在,回忆会让这份甜变得更醇厚,幸福恒定幸福。

建议

有效的建议也是基于这两点:足够了解自己,足够了解目标。因此绝大多数建议,不选择认真倾听,因为会消耗自己宝贵的精力,维持表面的礼貌即可。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倾听那类人的建议(真实建议),因为他们就站在我们目标上,满足其中的一个建议要素,建议值得去听。但依旧需要辩证的去思考,因为他的所有建议都是基于他自身条件与能力去设置的,他有能力完成的,我们自身未必有。

第二种建议是自己给自己建议,自己足够了解自己,那么无时无刻都在审视和微调,那么效果比第一种更好。但一个人如果足够了解自己,那么距离了解自己想要的目标也不遥远,因此这为过渡阶段。

最好的也是最值得倾听的建议:驻立在目标上的那人是依靠实力上去的,根基很牢,对目标足够透彻,且对我们足够熟悉,熟悉到能够看穿我们的真实水平,将所有不稳定与未知情况消除,则此时给出的建议,将会足够的清晰且宝贵,按部就班去执行就能抵达上岸。

建议含金量:目标对象建议我们<我们自己建议自己<看穿自己的目标对象建议我们。

在以往,最高水平的建议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现在AI可以充当此角色,前提是足够了解自身。先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库,蕴含自身所有思考,让AI以该标准进行建议,此建议足够具备含金量,非"通用性建议"。

最差建议案例分析:基本没上过学的长辈推荐读研究生/博士生。此无效建议在于目标对象不了解目标,会进行一定程度美化,且不足够了解我们(大概率事件),直接过滤即可。有价值的建议需要倾听在读研究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进行比对。

以对"建议"二字的建议来看,生活中的大多数建议都可以不倾听,绝大多数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辩证判断。目标距离自身较为遥远,则目标对象极低概率存在当前环境,因此当前环境的建议可以直接选择全盘不听。这是网络上:"不要听任何人建议"的分析判断。

对AI的理解

了解自己了解目标这两点非常重要,也是我没对AI焦虑的部分原因。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表述模糊,这种情况下,AI无法给出准确有效建议,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

目前最新的DeepSeek,我很喜欢用,我喜欢看他的推理过程,充满了辩证性思维,以及多角度的深度思考,对自身提升很大,配合我的各种复盘,也能给出中肯的建议,更是一种鼓励。相对于以前的纯输出AI,更具备价值。AI在未来是一定会抹平大量的教育资源差异,但会用的,一段时间内,始终只占少数。很多人认为比的是看谁更会提问,其实这只是表面。真实比的是看谁对自己的能力水准判断更精准,对目标所需要求具体高度足够清晰,而如果具备此能力,答案也能自己找到,AI的回答只是加速便利的该过程。

而且提问也只是改变的一部分,不行动的话,纯理论不具备较高价值,AI总结再好也无用。不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力,只能驻足原地,你和AI给出的内容无法产生更深的共鸣和认知。且存在以下几个客观原因,因此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依旧是少数:

  1. 行动力、自驱力不足,想法和行动相冲突,折磨自己。优秀的是AI,不是自己,始终有别。
  2. 人是环境的产物,会受到环境极大影响。AI本身并不能带你脱离环境。
  3. 不知道怎么真正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源动力。
  4. 只选择自己爱看的,逃避改变自己的痛苦。AI会很自觉的配合你,讲你爱听的。
  5. 底蕴差,支撑不起改变,人就垮了…

书籍阅读

因此需要多看有价值的书,书籍大多成体系且客观,能极大的磨砺自身,但依旧需要具备前置条件:静心,推荐冥想恢复精力,收束思维。

我看的书主要有以下种类:历史、认知、人物传记、心理学、经济学、法律、计算机、佛经、医学、英语、摄影,健康养生、科学、哲学,术数。今年主攻心理学,用以研究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从而对自身有更深刻的把握。间接的能够清晰感受到他人想法,并针对性的分析复盘。心理学的核心是真诚待人,所有的手段都只是辅助,但就这一点,做到的寥寥无几。多数人沟通都相对傲慢,话语较冲,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失衡,不够稳定。主要依据来自对上百个微信群的观察,评价较为主观,只适合参考。

推荐心理学读物(部分看完,部分正在看):

《思考 快与慢》,《设计心理学》,《幸福的婚姻》,《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变态心理实录:资深心理咨询师24则心理治愈手记》,《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亲密关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福格行为模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性格心理学》,《先学会爱自己 再遇见对的你》,《我很幸福:奥斯威辛幸存者…》,《拖延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11版》(奠定我基础的成体系读物),《幽微的人性》,《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语言》,《心理学与生活》,《傲慢与偏见》,《人性的弱点》。

书架实际心理学相关书籍为以上数量x2,结合实际分析复盘,效果更为迅速。其他类型书籍在2024下半年非侧重点,不进行表述,但哪怕只看了一两本经典的帮助都很大(有深度思考的情况下)。

计算机类型的书籍阅读量较大,核心为408(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以及各种程序思维类型书籍,为写书做出更充足的铺垫。

推荐人物传记:《李光耀观天下》,《邓小平时代》,《毛泽东选集》…等,像毛选以及实践论 推荐放后面一点再进行阅读,它们更适合人生规划阶段二的时刻。

摄影的书籍只看两本,对自身的日常摄影技术有较强进步。历史书籍过于厚重,过于消耗时间,不主加入2025规划中。健康养生值得关注,这是长期的收益。英语是工具,科学哲学是思想。术数是古代对某些规律的高精度总结,需要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济类型的书需要等到2025下半年再进行高密度阅读,所有书籍的阅读本身不是为了炫耀看多少书,该做法无实义,相关书籍只作为薪柴用于燃烧触发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真金。

书籍是更适合我的方式,但同时当前时代,各种信息来源丰富。涵义丰富的电影(例:豆瓣TOP100),精美的专业视频(影视飓风等),直播(Jack要加油、童年终结者、大冰老师)都很不错,但同样需要自身有足够的逻辑思维去解析,才能更快进步。

2025年展望

人生轨迹发生可控良性改变,需要足够底蕴。底蕴能用来扭转命运,这是可以改变的。这与专业技能这种需要体现在特定场景下突出不同,底蕴是无时无刻在发生影响,积攒足够,在关键时刻能够看穿知见障,命运就会发生大幅改变。前人总结出通用性的命运节点有:出生、高考、结婚。出生无法决定,高考前绝大多数人缺乏真正认知,结婚是能够插手的最主要节点。

多数人是迷茫的,在可控的关键节点没有做出发自内心的选择,因而要付出更多代价,但这是可以弥补的,只是更累,注定要选择舍弃一些内容才能追赶上来。新的一年也愿大家能够弥补自己的遗憾。

按影响大小排布:出生>结婚>高考。

哪怕高考失利也可以读书,底层能力也能培养,只是环境不足。但结婚是更深层的绑定,金钱利益是其次,重点在于婚姻双方会长期相处,思想无时无刻都在触及,同时影响三代人,后悔分离代价较大。

不可控的节点有:贵人、时代风口、奇遇等...

对自身的2024具体事例总结为无,因为具体值得思考的案例事件都已复盘且AI分析后,收录知识库中,有明确目录,无需重复工作。2025年展望只有几句话,因为该有的计划都已规划好:

  1. 多阅读书籍,然后输出内容。
  2. 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去锻炼心理学能力,多复盘总结,结合AI深度思考。
  3. 寻找更多有独立深度思考的沟通对象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更好结合实践进行验证(即多实践)。
  4. 锻炼口才,希望在课余,能够和coderwhy老师有更深的合作,去产出更优质的内容,扩展自己良性影响力。
  5. 对底层能力(又称可迁移、跨学科、才干、底蕴能力)有更深的探索,弥补之前的不足,摆脱家庭附着的负面影响。

对自己说的话:情绪埋在内心,理性的思维不意味不关心生活,也不意味不会表达感情。将情感埋在心里沉淀,将负面情绪排解出去,将可改变的改变,不可改变的留待将来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