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鉴于本人实在有限的技术水平,那是干啥啥新鲜。我会用一个小笔记本记录每天学到的不同的知识。大到框架设计,小到一些安卓开发的技巧都会记录在案。现在看起来可能都是一些很稀松平常的,网络上一搜就能知晓的细节,我都更偏向记录在书本上,仿佛写下来了,知识就变成了自己的一样。我第一次写安卓app,被组里一个菲律宾大哥教育说string resource可以根据国家locale保存不同版本,在不同国家设定下显示不同的字符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嘴巴变成了O型。
久而久之,我之后平台上的分享也是一样,其实也是记录自己某段时期学习到新知识新内容的一个体会,算是“夯实”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我觉得够新鲜,或者够营养的东西,那不如不分享。甚至可以说,我更多的时候对做成一件事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而是对这个事情怎么做成的感兴趣。我喜欢探究一个技术的底层原理,而不是实现的过程。
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了我在工作中对一些工程性的东西非常懈怠,发自内心的不想做。做完了设计,我会沾沾自喜的分享出去给组员审核,包括去实现自己所谓的精美的设计的时候,我都是可以100%专注的。但是一旦涉及到怎么release,流程的东西我就gg了。
从15年开始断断续续的在不同平台上更新,到现在快十年了,才发现上一次分享竟然是一年多以前。很多时候我隔几个月才写一次文章纯纯是因为懒。但是今天回想起来,却完全不记得这过去一年有什么是符合我分享标准的新鲜知识?好像真的这一年就是在工作,就是完成软件工程的任务而已。这一年我做了很多流程的东西,做了很多mentor的东西,唯独好像对没有再给自己投资点什么。
我曾经和转码的老婆说过,什么时候你发现在当前工作内容中无法提取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跳槽了。结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时候,我好像并没有对自己实施一样的标准。。。。
24年底请了一个月的假终于回国了一趟,上一次回国还是2019年,整整五年。感慨万千。国内的发展真的日新月异,电车品牌多的数不过来。和老婆落地的第一天凌晨四点半就忍不住起床在上海的街道上city walk了。第二天更是站在酒店门前,硬生生的看了半小时上海马拉松。朋友说我闲的无聊,我说我就想多看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