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旧岁,迎接新年,转眼一年时间过去,我回顾一下这一年我写作的历程。
有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当回过头来看到一年前自己的文字,如果觉得暗骂自己幼稚的时刻,说明这一年自己是有成长的。
2024年是我开始做掘金的第一年, 回顾2024年,我提炼了几个重要的关键词:适配、提问、持续深入、协同、交付。
1.
适配自己的场景。
24年有很多文章读者都会提出自己的思考,来适配自己业务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只遵循文章中的一种方式来进行解决。
我只能用我的文字来分享我有限的经验。不一定是对的,能帮助读者在决策的时候有更多的信息,已经是我很开心的了。
我在工作中也不再迷恋于权威标准的做法,更多的是把这些做法作为参考,适配手头已有的业务场景进行调整,最终将落地的效果更加贴切实际情况。
不贸然的从身边情况不同的人学习经验,别人的地图不一定有自己的航向。我的航向也不适合其他人。
我肩膀受过伤,就不能因为打羽毛球对颈椎好,而贸然的高强度去打羽毛球,这时候颈椎没好可能肩膀就先凉了。
可以通过游泳等其他运动来锻炼,这样就不会加重肩膀的损伤,也能让颈椎得到放松。
通往目标的路有很多条,不必固执于只选择一条。
选择之前,要想清楚这条路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走一走,试一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东西。
2.
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个体总有自己的偏见,没办法窥探全貌,会从自己的利益点或者是专业经验出发,很难提出全面的问题。
我在确定一个选题之后,去做自己的批评家,不断从反面提问自己:
为什么这个选题搜不到相关的内容,是不是不值得做?
这个过程中我归档了不下100个选题。
为什么有相关的内容却总觉得差点意思,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我为这个标题点进来,我想获得什么样的知识?
从这个问题能带我深入的去想我该写什么内容。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我自己想到答案更加激动人心。
我深刻发现作为程序员,我的大部分日常工作不是在提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
做内容让我的角色发生转变,我要自己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然后自己去落地。
学会提问,让我的思考更深入,从多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或者你这样,但是是不是你想表达的不是减少重启
3.
减少重启,做自己的长期主义者。
做一件事不频繁的切换方向,持续深入,减少重启。
我一直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内容,有什么方向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继续深挖的。
我首先盘点了自己的优势:
- 每天都坚持在阅读,书籍也不仅限于技术书籍,有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和管理等。
- 有深耕技术和写技术文章的习惯。
我做内容选题时,如果只是干聊一些通用感悟,不够深入,也结合不了我自身的优势,不能给读者带来多大的帮助。
所以通过我所擅长的Go开发做为切入点,聊一些我实实在在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考和得到的感悟,有时候也结合了经济和管理等其他的知识进行展开。
我做掘金去从24年1月份开始,但是在知乎写文章这件事情却已经坚持了5年,让我不至于从零开始去做,也逐渐感受到知识复利的效果。
24年我读到了《python工匠这本书》,想写《如何写好Go代码》。
基于这个想法,我发现我之前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围绕这个灵感去展开。
于是我给想法制定行动步骤,避免让创意处于水平跳跃,而没有垂直深入。
当时没有写作的大纲,我就继续去搜索相关如何写好代码的书籍,吸收书的内容寻找大纲的方向。
下面是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围绕着如何写好Go代码收集的书单。
书单
阅读的时候,跟我自己做过的实际项目相结合,不断的把收获的东西先写下来,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整理产出。
互联网阶段的调查是永远做不完的,如果一直持续在调查,在积累,而不去落地、产出交付,那么将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作品。
我开始逐步完成锁定成果,也因为有一个明确的垂直目标,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比较有目的的去提问和思考。最终也发布了自己的第一篇付费文章《如何写好Go代码》。
4.
协同他人一起完成目标。
今年我的最佳伙伴应该是我对象。今年我写的很多文章,第一个读者其实是我的对象,她给我的很多文章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举个例子,今年我实践了《笔记的方法》的方法,将有灵感的内容积累后再进行组织这种写作方式,虽然产出变得流畅了,但是这其中,他让我意识到这种写作方式带来的弊端,就是文章读起来会有“堆砌”内容的感觉。
因为我对很多内容非常熟悉,我自己写完之后进行阅读不太能够发现这个问题,脑子里可能已经脑补上了因果转折。
我对象在阅读之前,并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不能够直接脑补上文章段落里面的因果转折,所以能够指出我很多不连贯的内容。
有了她吃螃蟹的经历,指出了我没有发现的问题,修改之后,才能呈现给大家我的文章。
协同他人一起完成目标,借助不同的人的视角或者思考,不断深入思考和打磨作品,不断进步。
5.
交付是提升产出最重要的一项能力。
学习的时候更多可能是对一个大方向的探索,并不知道自己要交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做内容的动力迫使我不断思考,交付文章实际上是一种输出,对学习内容一个实际应用的再输出。
在外面散步和洗澡放松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灵感的产出,零零散散。
我不断把这些灵感通过文字的方式完整的记录下来,一旦我的灵感在 Notion 中积累到需要滑动查看的时候,我就会开始重新组织文章的内容,产出一篇文章。
不一定是最好的才能存在于这个世界,我尽可能的进行缩短交付一篇文章的周期。
积累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作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如果我们执着于100分的内容,那么我们可能丢失了过程的反馈校正。
更甚者,消磨了我们“成事”的势头,先逐步锁定一些文章的交付成果,后面得到数据和评论的反馈后,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出方向和侧重点。
后续再组织交付的时候,每次也能够因为深入而总结出更有价值的主题。
举个例子,在学 k8s 源码的时候,不断把自己积累笔记的方法沉淀下来,才最终产出了《学习 Kubernetes 源码的过程中,我沉淀的笔记方法》。通过过往的笔记积累,帮我通过文章产出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同时,也辅助我记录和思考这个过程中的方法论。
通过"适配"的思维方式,我根据自身场景思考产出内容,不盲目追随热点,做生命周期尽可能长的内容。
学会"提问"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寻找反对意见,帮助我及时修正选题偏见。
"持续深入"避免频繁切换主题带来的成果归零影响。
与他人“协同”,不仅能够互补优势,更能发现自己的思考盲点。
以上,就是我今年以来关于个人成长的小思考。今年也是我做掘金的第一年,这个过程中,其实也踩了不少坑。
为了减少自己继续踩坑,我也在恶补自己做的短板。
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做内容的小心得和想要反驳的观点。
6.
第一梯队才需要去原创,其他的就去抄就好了?
在做内容的过程中,我还对封面和标题的制作有了一些思考。我看了很多类似的爆款方法论。
模仿爆款标题封面,我不觉得有多大问题,在一堆信息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来说十分困难,所以需要推荐列表来帮助我们快速筛选。
但是居然有做知识向的博主直接开直播说第一梯队才需要去原创,其他的就去抄就好了。
诚然,我们都需要模仿,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不断的模仿,才能成长。
我会模仿其他人的形式,如果让大家更好接受的内容,如何让浏览更加舒适。但,这仅限于形式。
如果我们的产出没有带着我们的思考,那么我们顶多是知识的搬运工,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的价值。
然而,我发现很多内容千篇一律甚至直接抄袭,真的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
吸引进来又怎么样呢?想赚快钱?没有粘性的用户创造不了价值,一旦发广告要么取关,要么转换率很低。
甚至有的标题是 :“我读书少所以当了读书博主”。
我真的非常迷惑,自己要做的方向自己也没有去深耕,甚至以此来标榜自己吸引流量?
自己都不做或者都做不深入的事情,我能怎么指望他怎么给读者输出好的内容?
久而久之,就是劣币淘汰良币。唯一的作用就是淘汰了认真创作但是不会做好封面标题猎奇吸睛的创作者。
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做分享的时候会是这种不严谨的态度吗?那为什么在互联网上就可以?
尊重是相互的,你把读者当傻子对待,读者是能从你的文字感受到的。
7.
核心是:“尊重读者的时间”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一直知道自己不是主角,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名气。
但是因为互联网,让我们一个一个不是主角的人因为文字找到了共鸣,找到了世界上另外一个努力生活的“我”。
隔着屏幕阅读文字的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我把每一次的创作都看做是在跟生活里真实的人在沟通。
工作中我也会做分享,小组内的10个人分享我都会精心的准备PPT,练习我的文稿,尽力呈现出最好的内容。
我会担心自己的观点有错误给其他人带来误导,所以花大量的时间去求证我要说的内容,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也因为我尊重我小组成员的时间,大家对我的分享都评价很不差,也很愿意私底下找我聊天。
有时候我会问对方,是不是想成为跟我类似的人,如果不是的话就不必要全盘都听,因为有些内容只是适用于我自己。
那在互联网上分享不应该也是这样的坚持吗?
如果有100个人读了我的内容,那其实相当于我给100个人做了一次小型的分享。
当我意识到我的每一段文字有可能会影响另外一个跟我一样的人的时候,我会谨言慎行。
我会更加认真的去对待我写出来的内容,像跟一个朋友微信聊天一样,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我们通过互相吸取对方的精华,来得到自己的改进。
可能我现在的一些想法在我一年后会有调整,甚至推翻,但是在当下,这就是我能知道的最适合分享给大家的感悟和实践,我们处在这个时代,就是不断被教育的过程。
我希望的变现模式是我用心打磨一篇内容,让每一篇作品都有至少一个打动我的点。
如果你认同我能创作出好的内容,愿意为我的内容付费,我很感激。
如果可以变成你人生的一个小小的转折点,那我真的很荣幸。
做内容的过程中让我不断意识到要保持敬畏、持续思考。
8.
关于我做这个究竟赚不赚钱,其实从内容的角度是不赚的。
大部分收入是通过底部广告来的,因为我的文章大多都比较长,所以我也考虑过给在文中贴广告,但是毕竟影响阅读体验,所以一直就没做。
我在掘金的第一篇文章也是2024年1月份发的,到现在其实也还没有很好的内容能进行变现,所以我还是会持续不断的打磨我的内容。
而受到食贫道(一个B站UP主)理念的激励,我认为健康的模式是粉丝愿意为了内容付费。
那样不仅是读者认可了我提供的价值,更不需要防着我的内容是不是存在带货的嫌疑,可以安心食用。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是蔡蔡蔡,写有力量的文字,做穿越周期的人,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
会持续分享云原生、Go和个人成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