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s酱
声明:本文章由Mars酱收集整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说服"一个人比"打服"一个人难。
你以为能以理服人,但你有没有理跟他想不想听,没有必然联系。有时候甚至你越有理,他越不听,还不如不走程序,直接动手。
其实我们都陷入了两个误区,总是要求对方改变,而不是帮他清除改变道路上的障碍,总是替对方做决定,而没有让他觉得这是他自己的决定。
其实,这样这不是由道理决定的,而是由情绪决定的。对方不喜欢你,你再有理也很难说服他,只有他认可你这个人,你的话他才会听。
所以说服的重点不是动之以理,而是晓之以情。你搞定了他的情绪,他对你的包容度就会更高。你的要求他也更容易接受,怎么搞定一个人的情绪呢?
给大家分享两个超好用的方法:
1 称赞
有一次公司团建,缺个带队组织的人,说实话这种事没人愿意干,可HR偏偏找到了我,我一看消息,立马就要回复我不干,结果没等我回复,HR来一句:“我问了一圈,大家都说你组织协调能力好,这个工作只有你能胜任,可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了。“
你看这话说的滴水不漏,言外之意不是他在要求我,而是我能力强,大家看好我,我要是拒绝就有点不识抬举了。
没办法,最后我跟傻子一样,接受了他的要求。不过从那以后我也学到了这个方法,真的好用。你想谁听到赞美的话不开心?而且我发现咱们都比较内敛含蓄,几乎不夸人,也几乎没人夸,不像那些外国人,动不动就 ”nice, good job“, 这样一来,赞美就显得特别稀缺,特别供不应求,再加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注重礼仪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给我三连,我都想给你磕一个,所以下次你再说服别人的时候,就可以在要求前面加上赞美的话,你想让同事提前完成他的上游工作,就夸他能力强,效率高。你想让朋友给你介绍对象,就怕他人缘好,朋友多。
有一点要注意,前面的赞美,最好能跟后面的要求联系,这样对说服的增益作用更大。他会觉得我效率高,早点完成工作合情合理。我朋友多给你介绍对象,合情合理,也就是说称赞让你的要求变得合情合理了。如果你不会夸别人,没关系。
2 示弱
之前我跟朋友一块儿去外地旅游,我们找当地人包了个车,这样司机、向导、交通工具都有了。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司机给我们便宜了很多,但一上车,我发现车上有个安全座椅,才知道他是个单亲妈妈,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有时候要打两份工。我们几个顿时都很惭愧,觉得不应该讲价。所以旅程结束后,我们还是按原价付了钱。单看到一个弱者,人们都会产生同情心和保护欲。
如果他请求帮助,人们又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而如果没能帮上忙,在责任感的基础上又平添了几分愧疚感。
这种感觉很奇怪,就是虽然跟我们没关系,但还是有点过意不去。所以通过示弱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说服一个人的可能性。
你直接让同事帮你完成一项工作,他可能不愿意,但你说你生病了,着急去医院,他一定会帮你。你约会迟到了,直接说堵车,女朋友肯定生气,但你说你一路跑来,还把脚扭伤了。他不但不生气,还会担心你。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示弱,没关系,只是在要求前面加上 ”对不起” 三个字也能起到效果。
因为道歉就代表了让步和示弱。咱们没见过有谁道过歉,还理直气壮,对吧?所以这个方法同样有效,而且有嘴就行。
2018年有个美国人在网络上发起了吃洗衣球的挑战,吸引了众多网友模仿。这可把推出洗衣球的公司吓坏了,他们赶紧发声明,洗衣球不能吃,还多次重复不能的警告字样,结果适得其反,他们非但没那么说服网友,还让殷吃洗衣球。而中毒的事件足足增加了2倍,禁止为什么会变成建议,或者说网友为什么跟洗衣球公司杠起来了?原因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自主权被剥夺了。
3 底层逻辑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咱们看一下这里面的底层逻辑:
一是每个人都希望掌控自己的行为,一旦自主权受到威胁,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并企图夺回来。所以你不让我干什么,我偏要干什么,不听你的。才能证明自主权在我这儿。
二是说服本身就意味着胜负对错,我被你说服了,代表我错,你对我这该死的胜负欲是不允许我被你打败的。所以有时候即便立场是错的,我也会坚持下去。大家想一下,平常别人说服我们的那些话,都是你要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爹里爹气的不给我们选择权,就像爸妈天天在耳边唠叨,要好好学习,不能打游戏。
这话小时候都听得够够的,长大了竟然还有人教我们做事,我们肯定反感,对吧?所以说服一个人,最好不要替他做决定,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他,让他认为他是在你的建议下自己做出的决定。
有个简单的方法是用提问的方式出让,选择权,就是在你真正的要求上多给对方几个选项,你让孩子多吃蔬菜,可以说你是先吃鸡蛋还是先吃西兰花,你约女朋友出来,可以说你想看电影,还是想去游乐场。如果我们的话,不是单方面让对方被动接受,而是让他们参与进来,自己做选择,他们的自主权就得到了保留。
这刚好绕过了心理抗拒的风险,之前的要求,他们可以一口回绝,但现在你不按套路出牌,他们找不到能反驳什么,而是在你的选项里做选择。表面上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实际上是掉进了你的陷阱里,有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设置选项,只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就可以了。
在一次宣传节约用水的活动中,研究人员只是简单向在校大学生询问几个问题,比如洗澡打沐浴露时,你会随手灌水吗?之后,研究人员就发现,他们洗澡时的用水量大大减少,洗澡时间也缩短了25%。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承诺与一致原理,自己的决定,自己也更愿意维护和执行。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给出承诺,就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比如明天上学应该几点起床呢?这句话就能让孩子不睡懒觉,比第二天你一遍一遍的喊他效果好很多。
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聊工作上的遭遇,干了五六年,职位不升,薪水不涨。更可恨的是,公司招来的新人待遇竟然跟他差不多。然后我开始劝他跳槽,结果他找了一大堆理由,公司离家比较近,同事关系也不错,跳槽的话,这些都是未知数。所以宁可在这耗着也不走。后来我一想,如果换成我可能也说服不了我自己跳槽人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会对这个选择产生依赖性,就跟物理惯性一样,没有外力作用就不会改变状态,这叫做路径依赖。
另外,由于损失厌恶的影响,除非新选择的收益比现在高很多,损失比现在低很多,人们才愿意尝试。一方面是对现状的路径依赖,一方面是对改变的损失厌恶,就造成了人们很难被说服的。还有第三个原因:改变阻力过大。
所以在说服对方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只是单纯的要求他改变,而是要帮他提高改变的动力,清除改变的障碍。这里也有两个方法:
1、凸显改变前后的差异,就是把不改变的代价和改变的收益摆出来,让对方权衡利弊。表面上是让他做选择。但其实你只给了改变的利和不改变的必。隐藏了改变的必和不改变的利益,让对方跟着你的节奏走。2015年,英国让民众投票放弃欧盟成员国的身份,但因为英国的大部分食品药品都依赖进口,脱欧会影响进出口贸易,英镑也可能因此贬值。所以大多数人是不同意的。负责人卡明斯是怎么做的呢?他买了辆红色大巴,到处游说车,身上还印了两行大字“每周给欧盟3.5亿英镑,不如拿来资助我们的医疗服务系统。”这句话很巧妙,不改变的代价是每周损失3.5亿,改变的收益是医疗系统得到完善,改变前后的差异很明显。
更巧妙的是,他又加了一句口号“拿回控制权”,拿回二字,触发了损失厌恶,让人们觉得他们失去了什么东西。而脱欧正是夺回这些东西的方式。果然,经过一系列努力,英国人在公投中决定退出欧盟。我们在说服别人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投其所好,行其所恶现状的代价跟改变的收益之间的差距越大。对方想要改变的动力就越大,你说服他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从最小目标开始改变。如果你没有把握让对方答应一个大的要求,不如先从一个小要求开始。心理学上有个登门槛效应,对方答应了你一个小要求。为了在认知上保持一致,多半会答应你下一个要求,就像上楼梯一样,每个台阶都不费力,但你就是可以一步一步得寸进尺。生活中这种情况太常见了,老板一次性给你安排太多工作,你肯定撂挑子,他就从小任务开始一点点的增加,最后你发现你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商家一次性让你买太多,你肯定也不愿意,他就从免费试用开始慢慢挂出活动。最后你发现你买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每个人的心理接受度都有一个范围,就像三个圈儿,最里面是接受区,然后是中间区,最外面是拒绝区,直接从接收区到拒绝区,距离太远,阻力太大。
但如果能把中立区变成接受区,拒绝区就更容易变成中立区,潜移默化的让对方降低底线,提高接受度。
很多人觉得说回一个人就是改变他,但事实上他们听或者不听,改变或者不改变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本质上没有人真正被别人说服,他们都是被自己说服。
上面这些方法刚好都跳出了,说服误区,没有直接改变对方,而是通过影响情绪,出让选择权,消除障碍,让对方自己做出决定。既然是自己的决定,他们更愿意接受和执行。但事实上,他们还是按我们的意思来,只不过我们的角色从让人排斥的改变者,变成了更容易被接受的催化者和我主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