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看了《邻家的百万富翁》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讲了美国的百万富翁(净资产在一百万以上的人群,除去了负债,他们行为和生活习惯。
并且这本书里面引用了很多作者做调查的数据表格,相较有些纯口头论证的书籍来说,这本书再用数据说话可信度更高。
下面是《邻家的百万富翁》极速版,仅仅只要一分钟就能吸收整本书的精华。
书中前言就提到了,成功积累财富的人的7个共同特征(对应了此书的2-8章,第一章讲的是百万富翁的人物画像):
1.他们过着远低于收入的生活
2.他们以有利于财富积累的方式,高效的分配时间,精力和金钱
3.他们相信财务自由比展示更高的社会地位重要
4.他们的父母不提供经济门诊关怀
5.他们的成年子女经济独立
6.他们能娴熟地发现市场机会
7.他们选择正确的职业
下面是正常版本,会讲每个章节的大致内容和我自己的体会和启发。
章节
第一章 认识邻家的百万富翁
你心中想象的百万富翁是什么样?是不是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出入于各种高档场所,花钱丝毫不考虑开销的一群人?我一开始也以为这些人是富翁,可能主要来源于电影电视剧的误导,认为美国的百万富翁也应该是如此,但是这本书给百万富翁下了一个定义,净资产大于100万美元的人才算是书中讲的富翁。除去了负债,也不算上投资账户中的本金。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如果收入很高,但是消费也很高,按照净资产来算,他可能并不是一个百万富翁,只能算是一个高收入者。我觉得这个百万富翁的定义是比较准确的,只有能积累下来的财富才能算作是自己的资产,消费掉的,投资中的并不能直接转换为可用的现金流,有一定的风险和损耗在里面。
另外在这个百万富翁的群体里面,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积累了财富,调查显示不到20%的百万富翁从未继承哪怕一分钱的遗产。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生活行为习惯跟百万富翁很相似,就有很大概率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当然不是说你拥有了这些优秀的习惯就一定可以成功,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只能提高你的概率,不能给你打包票),所以了解下他们的行为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章 节俭,节俭,节俭
看到这一章的标题,你应该就知道这章要说什么了吧?是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些白手起家的富翁,开销都很低,喜欢喝的酒是便宜的酒,开的车国产车,穿的衣服90%的富翁没有超过999美元,手表也不是劳力士。你可能要说了,我滴天,这些人赚的钱都不花的吗?确实,他们的钱都用在别的地方了,比如投资理财。另外一个调查可能会让你更加感兴趣,在和百万富翁住同一个社区的非百万富翁在这些东西上的开销比百万富翁还要高。百万富翁在回答得调查问卷里面有好几个问题,我总结一下,他们会有年度预算,知道全家每年在衣食住行上会花多少钱,并且有一套明确界定的日,周,月,年和终生目标,并且会花很多时间来规划自己的财务前途,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很重要,富翁的夫人通常比他们更加节俭。
这一章还介绍了一个高收入的费兰德夫妇,但他们并不是百万富翁,他们消费很高,很少投资,并且弗兰德先生的父母收入很低但喜欢抽烟,你跟他们说要理财,他们就说没钱理财,书中算了一下他们抽烟46年的金额,加起来有3万多美元,而他们买的房子都不到3万美元。如果他们把抽烟的钱,投资到他们买的香烟公司的基金46年,累计将会获得超过200万美元的资金。弗兰德先生虽然收入很高,但是一旦停止工作,他们家想维持现在的状况一年都达不到,而百万富翁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睡后收入,坐着不懂也有钱入账,所以高收入和净资产收入的百万富翁在晚年的生活看来会有很大的区别。
最后还提到了百万富翁都是避税高手,不仅使用了各种政策来降低所得税,还让自己的资产构成里面,工资,报酬这一类的收入比例尽可能的低,而让股票,证券相关的金融收入尽可能的高。在理财方面,他们确实是高手,并且美国有350万的百万富翁,但是能被法律抓到征遗产税的人不到0.7%,可想而知他们都是精明的人,早早的计划好了对付税收的办法。
开源节流,开源作为资产的进攻方,节流作为资产的防守方,一个人既需要进攻又需要防守,在这章里面认为防守的重要性要大于进攻。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是一个人自律的表现,往往一个节俭的人,自控能力都很强能认识到什么是理性消费,什么是冲动的消费。整本书里面基本上每章多多少少都会提到某某某富翁是多么的节俭,说明这是一个人成为富翁的一个基本条件,当然他们也不是什么情况都节俭,在财务投资,享受优质有利的服务,医疗,教育的时候他们也是毫不吝惜自己的资金。
第三章 时间,精力和金钱
本章节谈到了百万富翁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分配的不同,同样是两个专业的医生,年收入都高达70万美元,然而一个北方医生是净资产750万美元,另外一个南方医生只有40万美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就是上面说的到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分配不同,从我看到这个例子来说,我认为更加核心的东西在于金钱上的分配,资产的防守,也就是节流上,南方医生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在服装,车辆,房屋上,而没有花钱在投资上,并且用了极少量的钱来考虑养老的问题。而北方医生非常节俭,在买车上买了一辆非常耐用的二手车,在他看来买新车要多花2万美元,新车让他看起来可以更骄傲和这笔2万美元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所以他省下了这2万美元。再说时间和精力上的分配,南方医生买车花了60小时去比价,各种了解车的知识,讨价还钱,北方医生只花了2小时,这块我倒是觉得影响不是很大,人总要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花些时间,多学习点其他方面的知识问题也不大。问题在于南方医生每年都会买一辆车,每辆车都很豪华很贵,所以净资产不容易积累。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储蓄习惯会影响他们的子女,南方医生的子女成年后都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父母,消费也像父母一样大手大脚,这让南方医生压力非常大。北方医生则不然,培养的子女都很独立很自律,生活节俭。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养育子女,应该从小就教育他们,告诉他们要独立自律,生活节俭,更重要的是作为他们的父母,首先自己要能做到这些,身教大于言传。
第四章 你的物品不代表你的身份
这一章讲的观点我认为是很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富翁们认为财务自由比展示社会地位更加重要。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们几个好伙伴想送他一台劳斯莱斯,但是他竟然拒绝了,理由是他喜欢钓鱼,如果把他现在的开了4年的国产普通轿车,换成了劳斯莱斯他就没法直接把鱼丢在他车里的后座上。而且他会感觉不自在,他也不想养两台车,并且如果他开莱斯莱斯去公司,员工们会觉得,老板能开得起莱斯莱斯是因为剥削员工得来的。富人的脑回路真的是很不一样,他们真的不觉得开一辆豪车有多么了不起,他们打心里不认为拥有的物品就会让别人看得起自己,反而是妨碍生活的负担。百万富翁买车花费的中位数是24800美元,比普通人买车的21000美元多不了多少。而且富人购车的品牌也不是高端豪华车的品牌,大部分人开美国国产品牌,比如别克,雪佛兰,福特等。
书中提到电视或者其他影音渠道,往往向人们展示富人生活时,因为收视率的考虑,他们大多会选择高收入高消费的人群来作为主角,年轻人喜欢看这些他们没有接触过的高消费生活,认为那才是富人应该有的样子。实际上过得很节俭但是真正富有的人,对于收视率来说实在是太没有吸引力了,你不会想看一个富豪是怎么挑选一辆开了3年的二手车吧?是怎么购买便宜的衣服和鞋子吧?所以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隐藏了真正让人们致富的事实,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高消费,依次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第五章 经济门诊关怀
主要讲了百万富翁对子女或者孙辈的经济馈赠,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经济门诊关怀是什么,结果并没有查到,然后看了下英文原版的书籍,发现这是直译,原版写的就是Economic Outpatient Care。不过添加一点想象,可能会觉得还真就这么回事,子女是病人,父辈是医生,使用经济馈赠来作为门诊的手段,当次直接就治疗好,而不是什么大病,即使没有这个门诊病人其实也可以活下去。如果是绝症,或者要长期治疗的可能叫做经济手术关怀或者经济住院关怀,非常的形象。
这里提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书中的一段话,”假设你们是典型的富有的父母,注意到长子或长女很早就非常独立,渴望成就而且非常自理你们的之绝世培养这些特性,不去尝试控制孩子的决定。相反,你们话更多时间帮助才能稍逊的孩子做决定看,或者干脆替他们做主。结果如何?你们强化了强者,削弱了弱者。“感觉说的很有道理,一般家里最小的孩子总是得到长辈和各种偏爱,替他们做决定,这种情况下,可能适得其反。应该对小孩因材施教,但是不要过于偏袒,否则可能这种偏爱反而会削弱他们自主的能力,培养小孩的独立,自主思考真的是很重要,精神上的教育比起物质上的赠予,对孩子的未来的影响,前者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
还有一段话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一些父母常向我们讨教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我们建议让孩子接触销售这一职业,鼓励孩子在小学或中学竞选班干部,他们将需要硬着头皮向学生群体推荐自己。即使是销售女童子军饼干也可以带来积极影响。销售工作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接受不偏不倚的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很多孩子非常内向,自卑,家长要教育孩子一点点改变这些性格特征,让孩子去竞选班干部确实是一件非常好的方式。我父母小时候也是这样教育我,不过我本身并不内向,父母让我去竞选班干部是为了从小培养我的能力,这种做法能让孩子在舞台中间去说话,去表演而不胆怯,让孩子学会去处理,维系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出了社会孩子要上班,也要学会处理同事,领导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工作前的演习,培养了孩子的勇气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第六章 家庭风格的平权运动
这章里面讲的是,富人家庭对于经济的馈赠一般会怎么分配,大致内容是子女或者孙子辈是女性,而且经济能力较差的更加容易得到长辈的经济门诊关怀。然后提到了一些在美国对于男女性别不同,赚钱能力不同,能成为百万富翁的概率做了个比较,基本上男性赚钱能力要比女性高很多,很多女性即使有高学历也很难在赚钱上超过同岗位的男性。这个现象我感觉在中国,可能全世界也一样存在,女性在职场的难度和要受到的制约要比男性多得多,一旦要开始生孩子,基本女性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养育孩子上,很难去花时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和男性一样的起跑线,所以像董明珠这样的成功的女企业家我真的是挺佩服的。
父母对能力较弱孩子的直接经济门诊关怀,反而让孩子更加的依赖父母,失去了经济独立的雄心和信心,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我感觉苦难如果能挺过去,真的是一笔财富,挺不过去那就是灾难。比如说缺少了父母的资助,孩子自己必须更加努力,要多去思考怎么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创造财富,去行动,这样的苦难克服过去,他们可能就是新一代的百万富翁;相反的像书中的例子,有夫妻是接受了父母的援助,助长了他们高消费的风气,但是他们自己又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赚钱,就这样一直被援助一直过着安乐的日子,失去了自己去创造新生活的动力,一旦某一天父母停止了这个援助,高消费的行管很难更改,他们的生活可能就会是灾难。
第六章还提到了,如果富人去世财产怎么分配的问题,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受采访的9名富人中有7名富人会让外人(信赖的律师)来作为他们财产分配的执行人。信赖的律师在富人死后,作为富人的意志的执行者,防止财产分割不均,和不公正,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减少子女之间的矛盾,原本子女之间对于遗产是竞争的关系,相互会猜疑,怨恨,有了中间人律师之后,子女会把怨恨放到律师身上而不是兄弟姐妹身上,相当于给子女树立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来化解矛盾。确实有些可取之处,不过让我这么一个穷人知道了富人是怎么处理遗产的,好像是一些没用的知识,哈哈哈,希望我年老也能有一大笔财富能分给我的子女,在请一个律师来作为执行者,让后代满足自立自强后的某些条件才能取得财产,来保障他们有足够的自我生存能力,又不会让他们一直只想靠别人的钱来生活。
这一章还总结了一些富人对于培养子女的一些指导原则,这里摘录出来:
1.绝不告诉子女他们的父母很富有
2.不管你多么富有,教你的孩子自律和节俭
3.直到孩子建立了成熟,自律的陈官人生活方式或事业后,才让他们意识到你很富有
4.尽量不要讨论每个子女或孙辈将来会继承的遗产或作为礼物收到的物品
5.决不以给现金或贵重礼物作为与成年子女讨价还价的一部分
6.不要插手成年子女的家庭事务
7.别尝试与孩子竞争
8.永远记住你的孩子是个独立个体
9.强调孩子的成就,不管多么渺小,而不要强调他们或你成功的标志
10.告诉你的孩子,世界上有许多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第七章 找到你的细分市场机会
这一章主要讲到了,应该根据富人的花钱习惯和行为去找到赚钱的机会,比如美国有遗产税,而且比率很高,所以他们需要合理避税,这个时候遗产税相关的职业就很有可能受到富人寻求帮助,从而赚到服务费,提到的职业有遗产税律师。再比如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也很高,所以税务律师也跟着水涨船高。书中还提到的几个职业有移民律师,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牙医,整形医生,资产清算师,资产评估师等等。总结下来基本上是律师,医生,金融从业者,还有一些专业服务业的职业,这几个大类基本上也是书中富人希望子女去从事的行业,这些岗位是高收入业不奇怪了,因为服务的人员里面有钱人很多。给我的启示是,不光是富人比较相关的职业,其实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业,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就是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爱好在哪里,又想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那么可以调查一下,富人的钱,国家的钱都往哪些行业流过去了,去做相关的工作总不会差。
第八章 工作:百万富翁与继承人
这一章讲述了大部分的美国富人的职业分布,2/3的人都是个体经营的企业主。说明了什么?想致富还是得当老板,当员工概率致富的比较低,书中给出的概率比较是,老板是百万富翁的概率是员工的4倍。但是同时书中没有给出类似于百万富翁行业分布的榜单,并说到,不同的时代,更加容易致富的职业是不一样的,作者并不想误导读者,给人一种感觉去什么百万富翁多的职业就容易致富,因此没有放出榜单并提示读者,一切都在变化,能做到的就是多赚钱,节俭,并且学会投资。
另外这章提到的一个点就是,富人会鼓励子女成为个体经营的专业人士,就像我上面说到的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等,为什么呢?很多富人开创的企业并不适合他们子女,比如煤矿,农场等,他们子女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的父辈企业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发展企业期间勤俭度日,对于这样的企业他们子女并不想接手,也不符合他们受过这么高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子女消费习惯也比父辈高得多。他们的父辈也希望子女能有更加体面的工作,也不需要冒更加大的风险去创办一个企业,因此,子女会从事一些专业性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这些岗位的好处在于他们的价值在于他们的知识,就算医院倒闭,律师事务所关门,他们也能凭借本身的技能,卖出他们的服务来赚取生活开支。而不像父辈的一些企业,就像刚提到的煤矿,如果煤挖完了,可能就得另寻他路,它的根本在于资源而不是某种知识,技能。
总结
我个人读完整本书,是使用上班通勤路上听书,晚上下班回家看书结合起来看完了第一次。后续想写一篇读书笔记,所以又整理整理,再看了一遍。整体感觉这本书写的很好,层级分明,你从每一章的标题就大概知道是要讲什么,结构非常清晰,论证也是拿数据说话,不是拍脑袋臆想出来的。这本书也出版了很多年,两位作者中的一位都去世了,20周年序都是他的孩子写的,时间跨度很长,经过了大量的读者筛选,沉淀下来的确实是精华。书中很多观点和事实让我是又惊又喜,惊是竟然富翁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喜是发现原来富翁是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努力得来的,而不是靠继承来的,给了自己很多信心,谁不想过上美好的日子呢?向他们学习,好好生活,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多花些时间在资金的管理和增值上,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