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聊马克思主义

185 阅读15分钟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剥削和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阶级由劳动创造的价值。

 

按照正常人的理解,这个意思就是假设工人的劳动创造了 100块的价值,资本家卖了300块,剩下的200块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然而,自从2012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我国的新建企业5年存活率低于5%,而且即使这5%,投资回报周期也在10年左右。

 

也就是说老板投进去的钱,在第10年左右才能开始回本。

 

假设一个员工在公司创建的第一年就加入公司,在第10年的前一年离职。那请问资本家剥削了这个工人多少剩余价值?

 

工人创造了100块价值,资本家卖出去30块,30 - 100 = -70。

 

请问这个负数该怎么理解?是不是应该理解成工人反过来剥削了资本家?

 

如果把眼睛放在超大型企业上,得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结论,那就是掉进了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以真实世界的创业成功率看,如果非要按照“剥削”这套理论理解,这个世界整体还是工人阶级在“剥削”资本家的。

 

这个现象不是今天才存在的,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弗吉尼亚公司,是英国人开创的意图在美洲大陆挣钱的公司,用了整整80年才收回成本,股东换了几代人才勉强达到盈亏平衡。不知道那些天天嚷嚷“剥削”的人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理解。

 

而且那些天天把“剥削”和“剩余价值”挂在嘴上的人,很多都是心口不一的小人。

 

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资本家,想要用自动化机械替换掉自己手下的工人。

 

按理说工厂生产换成了机器,就不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情况了,工人阶级应该高兴才对吧?

 

事实恰好相反,工人组成工会进行大罢工,阻止资本家使用机器,谈判的条件是要求资本家必须至少雇佣多少多少个工人。

 

简直就是求着资本家剥削自己,不剥削还不行!

 

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包括前几天在我文章下面跟我辩论的那些人,你对资本家这么愤慨,到底为啥还在资本家开创的公司打工呢?

 

很多国企在招人啊,你为啥不去啊?

 

虽然国企的收入只有字节跳动的1/4,但是你至少是自己的主人啊!

 

你为啥要赖在资本家开的公司里,拿着资本家给的高薪,在匿名论坛痛骂资本家呢?

 

还有说我道德有问题。

 

请问这吃里扒外的行为,到底是谁道德有问题?

刚刚批判完了“剩余”两个字,现在来聊聊“价值”两个字。

 

马克思是这么说的,工人阶级的社会无差别劳动创造了价值。

 

按照这个说法,劳动产生了价值,那这个世界就不应该有生产出来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的商品。

 

因为一旦生产出来,就已经付出了劳动,就已经有价值了,咋能卖不出去呢?

 

工人生产的商品滞销了,工人跑去指责资本家剥削,那资本家真是欲哭无泪。工资也给你们发了,商品完全卖不出去,老板自己赔了上百万,我要是剥削了别人,那我为啥还这么穷?

 

一个生产手机壳的公司生产了两款手机壳,一个印刷粉色图案,一个印刷蓝色图案。

 

产品上市以后粉色图案大卖,反复加大批量生产,蓝色慢慢淡出人们视野。

 

请问印刷粉色图案和印刷蓝色图案浓缩的社会无差别劳动量是不同的吗?

 

一个歌手明星随便给人签个字,那个签字就可以卖好几万块钱,请问写个名字浓缩了多少无差别劳动?

 

当然有人会说歌手之前好好唱歌付出了很多劳动,所以他的签名很贵。

 

那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知道干露露吗?

 

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不太知道,这位干露露就是我国初代擦边女网黄。

 

那个时候擦边女网黄很少,干露露靠走色诱路线博出位,在当时还获得了很多节目的出镜机会,赚了不少钱。

 

请问干露露在公共场合撩开裙子的行为,浓缩了多少社会无差别劳动呢?

 

马克思为了跪舔工人阶级,编了很多说不通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不了的现实跟它能解释的现实一样多。

 

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经济学主流的价值理论,是门格尔提出的主观价值理论,即价值是由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主观意愿产生的。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几乎世界上一切交易。

 

为啥有商品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因为消费者主观上不喜欢这个商品。

 

为啥粉色的手机壳比蓝色手机壳更畅销?

 

因为消费者主观上喜欢粉色的。

 

为啥明星的签名卖那么多钱?

 

因为消费者主观上喜欢这个明星,愿意给他掏钱。

 

为啥干露露能挣到钱?

 

因为电视节目的观众主观上喜欢擦边女网黄。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才是更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论。

 

按照门格尔的理论,“辛苦”不值钱,“辛苦对了”才值钱。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要准确命中用户痛点”。

 

在雇佣关系中,工人阶级负责“辛苦”,资本家负责“辛苦对了”。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承担了管理协调的工作,也承担了投资失败的风险。所以资本家也付出了劳动,资本家赚的钱,也是实实在在光明正大的钱。

 

不存在什么“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说,工人阶级只有选择被哪个资本家剥削的自由,没有成为资本家的自由。所有工人阶级被剥削是强迫的,所以剥削是不正义的。

 

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张三去相亲角相亲。相亲角最漂亮的姑娘看不上张三,选了高富帅的李四;第二漂亮的姑娘看上了程序员的王五;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后一名的姑娘才看上张三。

 

张三当然也看上最漂亮的姑娘了,但奈何人家没看上他。所以最后迫于无奈,张三被迫跟最后一名的姑娘好上了。

 

没过多久,姑娘怀孕了。结果张三来了一招拔屌走人,溜了。

 

姑娘告到法院,让张三出钱。

 

张三说:我不出钱,我是被强奸的。

 

法官听了都傻了,啥?你是被强奸的?

 

张三说是呀,我最初想选最漂亮的姑娘,但是人家没看上我;我又想选第二名的姑娘,人家又没看上我;我之所以选了这个姑娘,是因为我没得选,我是被强迫的。

 

我是被强迫的发生的性关系,所以我是被强奸了 。

 

各位听到这里感觉张三说的有道理吗?

 

在任何双向选择的关系里,你最想选的那一项没选你,所以你“被迫”选了别的选项,这不叫“强迫”,这不是“不自由”。

 

各位读者谁要是坚持认为马克思说的“工人阶级是被强迫的”是对的,那我就一定请你解释解释张三这个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马克思主义里面充满了这种对“公平正义自由”这种高大上词汇的混淆,把明明是自己欲求不满包装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一经提出就立刻获得了病毒式地传播,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很多心术不正的人的心理动机。原来这帮人贪得无厌还有点遮遮掩掩,听了马克思的学说,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一个道貌岸然的理由,他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他妈过得这么惨是被人剥削被人压迫了呀!

 

马克思幸亏出生在几百年前,那个时候认识字的人还不多,所以他多多少少还被封圣了。

 

换到今天,他充其量就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营销号。

 

关于上述“自由”与“强迫”的讨论,在哈耶克的著作《论自由文明与保障》中有详细的论述,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阅读。

 

而我刚才举的那个婚恋市场的例子,也不是我的原创。而是社会伦理学哲学家罗伯特·诺奇克在他的著作《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提出的。

 

现在的舆论场上,左派的人特别爱讲究一个“结构性弱者”。

 

啥叫结构性弱者?

 

说白了就是双向选择中,没有议价权的那一方。

 

因为没有议价权的人多,团结起来,给自己取个名字叫做“结构性弱者”。

 

仿佛自己所遇到的一切苦难,都是因为有一个“结构性强者”在欺压他们导致的。

 

我上一篇文章下面有一个人给我评论,说我的成就都是运气因素,没有什么好参考的。我宣传我的思想不过就是兜售“成功学”罢了。

 

对于这种思路,我真的是吐槽无力。

 

他说我们工人阶级是“结构性弱者”。

 

我跟他说:“不是呀!我就是工人阶级,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混得还挺好的。”

 

他立马反驳:“不对不对!你的成就都是运气因素!我没有你的运气,我就是结构性弱者!”

 

受害者这个身份真的是他最重要的心理保护伞,幸亏这个世界上有人发明了“结构性弱者”这个词。

 

否则他们内心里用什么概念来庇护他们过得不顺心的事实呢?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大基石是生产关系理论,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资本家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是强迫的。

 

问题是,啥才是“生产资料”?

 

马克思说,类似于钢铁厂的机器就是生产资料。

 

马克思发表他的学说的时候,正是工业革命早期,那个时候的商业世界基本上就只有重工业。所以生产资料自然而然地就联想成了工厂里的大型机器。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出现了服务业和信息业。

 

你们去足疗店做过大保健吗?

 

足疗店也有人投资,有人做老板,有人打工。

 

请问雇佣超过8个洗脚妹的足疗店里,什么才是生产资料?

 

是那几张破床和那几个破洗脚盆吗?

 

在足疗店里,提供“按摩”这种服务的洗脚妹本身才是生产资料。

 

请问资本家怎么才能“占有”洗脚妹这种生产资料?是洗脚妹签了卖身契,身家性命都由老板说了算的吗?

 

洗脚妹下班了,老板拿大铁链子把洗脚妹绑在职工宿舍吗?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知道“全国可空降”这个行业也是有公司的吗?

 

公司分工明确,有投放广告的,有负责拍摄的,有负责分发的,有负责上门服务的。

 

大家跟我一起思考一下,在这种行业里什么才是“生产资料”?究竟是谁占有着“生产资料”?

 

信息业就更是如此。

 

信息业的本质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个城市有很多司机想拉乘客,但是不知道哪里乘客多;同样有很多乘客想坐车就不知道哪里能坐到车。

 

有人开个公司,让司机知道乘客在哪,乘客知道司机在哪,这就是这门产业核心的价值。

 

一个互联网行业的初创公司,办公室是租的,服务器是租的,连办公电脑都是租的。可以几乎没有任何一项有形的资产。

 

这个公司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就是创始人对于这个世界上“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洞察。

 

这种洞察本质上就是一个想法。

 

你可以有想法,别人也可以有想法。你只要有想法付诸行动去做了,就有可能变成资本家。

 

工人阶级怎么就不能成为资本家了?

 

最近15年来的中国,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家的草根还少吗?

 

在现代社会里,最接近“生产资料”这个概念的是“股份”,你占有了多少股份,代表着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利用公司的资产直接盈利。

 

阅读这篇文章的各位同学,你们出去找工作的时候,有一家公司许给你高额的期权算作总包,你愿意接受吗?

 

在10年前兴许还有不少人接受,在2024年的这个阶段,几乎人们都把这种拿期权当总包的行为,直接跟行骗划等号了。

 

以至于现在的招聘市场上,承诺只给现金的公司还具有了竞争优势。

 

请问,如果股份作为生产资料这么好的话,你为啥宁肯要现金做打工狗?也不愿意拿期权等着变成股票,摇身一变变成资本家剥削别的工人阶级去?

 

你跟我都明白,大部分公司的期权就跟废纸一样,压根变不了现。

 

所以资本家的创业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人承担这些风险,很多事业就压根发展不起来,很多就业岗位就压根不会出现。

 

所以资本家就算啥也不管,也进行了“风险劳动”。

 

马克思对此一概不承认。

 

我上一篇文章下面,有人评论说互联网发展的不成熟。

 

我特别好奇他觉得互联网“不成熟”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吗?

 

我头一次听说理论和现实不符的时候,是现实不成熟。

 

我们正常人会认为理论和现实不符的时候,是理论不成熟。

 

马克思在工业时代早期就急不可耐地颁布了他的理论。

 

然而社会稍稍发展一些,他的理论就到处碰壁,很多东西都解释不了。

 

就像那天在我文章下跟我辩论的人说的一样,马克思主义这套理论“情绪先于冲突”。

 

这完全是一套意气用事的理论。

 

很遗憾,我们国家对于每一个青少年都灌输了这套理论,这套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于我们每一个稍微读过点书的人来说都耳熟能详。

 

无论是在经济学还是哲学领域,请问各位除了马克思你们还能详细介绍别的哪个流派的思想吗?

 

我猜大部分人是说不出来的。

 

当一个年轻人走向社会,加入到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他脑袋里只有这一套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

 

虽然这个年轻人也未必就真的信马克思,但是遇到与老板的矛盾的时候,“剥削”“压迫”这些词简直本能似地从脑子里冒出来。

 

于是这个年轻人就活得特别拧巴,在现实中,他必须得在资本家的公司打工,以符合商业世界的逻辑行事;可是在思想层面,他又觉得别人“剥削”他,天天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你说这么活着能不内耗吗?

 

听我一句劝,把“剥削”“压迫”“剩余价值”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全都扔进垃圾桶。

 

用道德中性的视角观察世界上的每个人。

 

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资本家是,工人阶级也是。

 

你身边的每一个同事都是自私自利的。如果你细心观察,陪你长大的亲戚长辈也都是自私自利的。

 

自私自利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人人都是如此的事情没啥不道德的。

 

别老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世间一切,你站得那么高不怕冻死吗?

 

认真的观察自私自利的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律。

 

人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能够多大程度上顺应这种规律。

 

人定胜不了天,人硬着头皮跟天干,只会把自己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