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成绩,唯独感觉自己脑子又开窍了些许。所以,今年的个人总结打算和大家分享三条个人感悟。
走出去
年初二月把深圳周边的广州、香港、中山、珠海和澳门走了一圈,三月在杭州听了林俊杰的演唱会,下半年与好友在江门,东莞和惠州相聚,十一假期在韶关拜谒六祖惠能禅师。
一年下来跑了 10 个城市,4000 多公里,自己开始喜欢上自驾游。最好是周五晚上出发,摇开车窗,散散身上的班味。
走出去的重点并不是指走出深圳,而是走出自己封闭的生活,和更多的人建立链接,去了解和关心别人的生活。
在我的世界观中,这个世界是立体和多面的,由于每个人所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能看见的风景自然也千差万别。无论是好是坏,是美是丑,终究都是片面的。
去拜访许久未见的朋友们,去他们的城市,了解他们的生活,相互倾诉快乐和忧愁,探讨“人生”或是“生人”的课题。既是消遣,也是学习和成长。
人们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努力探寻,或跑的快慢不同,或路线曲直不同,创造些机会相互交流,丰富人生阅历,事半功倍。
补补脑
当没有高人点拨自己的时候,读书就是让自己认知升维最便捷的途径。
在读书方面,今年读了 11 本书,推荐其中 3 本让自己很受益的书: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的作者视角高,胆又大,嘴又损,读起来很有趣,后面几个章节开始揭露现代世界的运行规则,读得脊背发凉,强烈推荐。
《断舍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之前只是粗略知道要时不时扔掉不用的东西,读完之后才明白背后的人生哲学 -- 作眼当下,利用有限的资源(物理空间,时间,个人精力,金钱等等)去全力以赴实现价值最高的事情。只有把手里的东西放下,腾出手来,才有机会拿更多。
《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作者讲述了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挣脱了原生家庭的伤痕与束缚。其父母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完全拒绝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即便是在家人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旧执迷不悟。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多次被作者"父亲"的愚昧无知和固执气到想骂人,但转念一想或许人人皆是如此,只不过程度不同,只不过并不自知。
沉住气
自打大学毕业开始,我一直都有着很重的时间焦虑:总是习惯给自己规划人生目标,短期也好,长期也罢,要规定什么时间实现多少成果。
明年 7 月份就正好毕业 10 年了,这套工具确确实实帮助我实现了很多人生阶段性目标,但是对于未来,我开始持怀疑态度,最主要的考量就是当下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规划目标”的前提是大环境要相对稳定,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近乎同比例的增长。在这种繁荣的大背景下,不怕胆子大,就怕没野心。然而,近年市场环境差到无力吐槽,各类资产贬值的同时市场需求疲软,人才需求也跟着低迷。
市场需求震荡变化,缩产裁员的新闻到处都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设立目标也没多大意义。
另外要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在下行环境下越是容易受伤——习惯了积极追求成功,同时又过于信任和依赖自己的能力,面对失败又总是会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长此以往很难不认知失调。
个人觉得,人应该客观地去审视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在社会环境下行的情况下应该要做出些调整,几条建议:
1、设立方向并坚持长期积累,坚持做那些短期看不到收益的事情。比如,每日阅读英文,日拱一卒,几年下来你定会在词汇量和语法上有很大的提升,没准未来什么机缘巧合就会因为英文能力获得意外的人生机遇。
2、节省开支,准备持久战。 冬天的时候小动物们都懂得冬眠,人也是如此。在环境不好的时候不要轻易折腾,在财务上尽量开源节流,降低负债,手里要有足够的战略储备。
另外,身体是相比“钱”来说更加重要的资源。 可以把身体看成赚钱的机器,保养得好,机器才能用的长久,保养得不好,折损越大,机器贬值也会越严重,越容易被淘汰。
3、学习前沿技术,提前布局未来。 在某项科技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少会有人会关注到,更不用说预见到未来的应用和影响。但是一旦变革的势头开始显现,新技术很快就会摧枯拉朽般地击溃人类社会原有的运行方式,甚至改变世界格局。
从人类第一次农业革命到近现代的 3 次工业革命都是如此。就好比 2015 年买了 1 万块的 BTC 并持有到今天,天啊,做梦都要笑醒了。
当下最火的两个方向就是人工智能(AI)和新能源,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下这些领域的动态。新能源的门槛太高了,普通人可以多去了解和尝试一些 AI 工具,且不说能挖掘怎样的财富机会,等未来 AI 相关的岗位需求多了,丰富的工具经验也会是不小的竞争优势。
最后,在即将到来的 2025 年,希望自己能够不骄不躁,脚踏工作,更加自律!祝愿我爱的和爱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也能够身体健康,顺心如意,平安喜乐!
本文已收录于个人博客:tobetogether.xyz/news/arti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