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rafana 中,rate()
和 delta()
是常用的 PromQL 函数,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特别是与计数器(Counter)类型的指标相关的数据。以下是它们的区别和适用场景:
1. rate()
函数
定义:
rate()
计算的是 计数器在指定时间窗口内的平均增长速率,单位是每秒。它通常用于处理 单调递增的计数器(如请求计数、字节数等)。
特点:
- 适用于计数器类型的指标。
- 自动处理计数器的重置(如重启导致的计数器归零)。
- 输出的是 每秒的增长速率,而不是总增长量。
- 常用于监控系统的实时速率(例如每秒请求数、每秒错误数)。
示例:
假设你有一个计数器 http_requests_total
,表示 HTTP 请求的总数,以下是一个 rate()
查询:
rate(http_requests_total[5m])
- 计算
http_requests_total
在过去 5 分钟内的平均增长速率,单位是每秒。 - 如果过去 5 分钟内计数器增加了 300,那么结果是 ( \frac{300}{300} = 1 )(即每秒 1 个请求)。
2. delta()
函数
定义:
delta()
计算的是 时间窗口内计数器的绝对变化量,即时间窗口起点和终点的差值。
特点:
- 适用于计数器和非计数器类型的指标。
- 不会处理计数器重置问题(如计数器归零时,
delta()
会直接计算负值)。 - 输出的是时间窗口内的 总变化量,而不是速率。
- 常用于查看某个时间段内的总变化情况。
示例:
同样使用 http_requests_total
,以下是一个 delta()
查询:
delta(http_requests_total[5m])
- 计算
http_requests_total
在过去 5 分钟内的总变化量。 - 如果过去 5 分钟内计数器增加了 300,那么结果是 300。
3. 两者的主要区别
特性 | rate() | delta() |
---|---|---|
输出单位 | 每秒的增长速率 | 总变化量 |
计数器重置处理 | 自动处理(忽略负值) | 不处理(可能返回负值) |
适用场景 | 实时速率监控(如 QPS、带宽) | 总变化量监控(如总请求数增长) |
计算逻辑 | 平均增长速率 | 起点和终点的差值 |
4. 适用场景
rate()
的适用场景:
- 实时速率分析:
- 每秒请求数(QPS)。
- 每秒错误数。
- 每秒流量(如字节数)。
- 监控系统性能:
- 观察某个指标的实时变化趋势。
delta()
的适用场景:
- 总变化量分析:
- 某段时间内的总请求数。
- 某段时间内的总错误数。
- 非单调递增数据:
- 适用于非计数器类型的指标(如温度、CPU 利用率)。
5. 实践对比
假设你有一个计数器 http_requests_total
,以下是两种查询的对比结果:
数据示例:
时间戳 | http_requests_total 值 |
---|---|
00:00:00 | 100 |
00:01:00 | 200 |
00:02:00 | 300 |
00:03:00 | 400 |
查询结果:
-
rate(http_requests_total[2m])
- 时间窗口为 2 分钟,计算每秒的平均增长速率。
- 从 00:01:00 到 00:03:00:
- 窗口 1(00:01:00-00:03:00):增量为 ( 400 - 200 = 200 ),速率为 ( \frac{200}{120} = 1.67 ) 请求/秒。
-
delta(http_requests_total[2m])
- 时间窗口为 2 分钟,计算总变化量。
- 窗口 1(00:01:00-00:03:00):增量为 ( 400 - 200 = 200 )。
6. 注意事项
-
计数器重置:
- 当计数器重置(如程序重启)时:
rate()
会自动忽略负值,正确计算速率。delta()
会直接返回负值,可能导致错误结果。
- 当计数器重置(如程序重启)时:
-
时间窗口的选择:
- 时间窗口过短可能导致噪声过大,过长可能导致细节丢失。
- 常见的时间窗口选择为 1 分钟、5 分钟或 10 分钟。
-
适用数据类型:
rate()
专门用于单调递增的计数器类型。delta()
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
7. 总结
rate()
:适合实时速率分析,输出每秒的平均增长速率,自动处理计数器重置。delta()
:适合总变化量分析,输出时间窗口内的绝对变化量,不处理计数器重置。
根据你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函数:
- 如果需要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如 QPS、带宽),选择
rate()
。 - 如果需要分析某段时间内的总增长情况,选择
del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