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Hi ,我是东东拿铁。
不知不觉间2024年就要过去了,而我也在掘金这个平台坚持写了一年的内容,这一年间在掘金认识了许多朋友,感谢大家一年的陪伴。
我总是只顾低头前行,却忽略总结与复盘。掘金上有很多优秀的朋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都会写一份年终总结,以往我是一个旁观者,今年我成为了一个参与者,终于轮到我了。
今年是第一年开始在掘金写一些东西,虽然是复盘,我还是想从故事的开始说起。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一个人的改变,大抵都在一次重大事件、一段逆境中发生。故事的开始,得从一段生活的危机说起。
2022年,我从北京辞职回到老家济南,换了一份并不忙碌的工作。过去异地的生活与工作上的忙碌让我对家里照顾很少,回来时老婆已经怀孕7个月了,我认为我有些失职,我想弥补老婆在怀孕期间我的缺失。
相比于在字节的工作节奏,回老家甚至可以称之为清闲或简单。孩子出生后,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暂时不再考虑工作中的发展,也很少再钻研技术上的追求。如果一切都这样维持下去,真是我梦想中的生活,可故事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下去。
孩子的出生,让两个人各自的家庭都融合到了一起,我没想到中式家庭的关系这么复杂。因为种种原因,家庭中爆发了很多矛盾,争吵、冷战、歇斯底里成为了生活的常态,那段日子我如履薄冰,我能感觉出大家心里都很别扭。
我不只一次的在深夜争吵完,穿上衣服下楼去马路边发呆,有时会和朋友在深夜打电话倾诉。也不止一次在停车场停下车后,需要鼓足勇气才能上楼,也曾想过用工作来麻痹自己。
最难受的那段时间,我一度认为自己过去的选择和努力都没有意义,之前还一直感觉自我良好,然后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很可笑。
不知道大家遇见类似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我听过最多的一个字是:熬。我猜你可能听过这几句话:谁的日子好过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时间会治愈一切;难是临时的,熬过去就好了。
我认为熬是对时间的消极等待,可能环境变了、人变了,可以帮你解决一切问题。又或者是被动的等待着自己的麻木,人的适应能力这么强,哪有什么坚持不下去的困境呢?
可当熬也熬不下去了怎么办?难道真的只能寄托于时间,等到一个救世主降临,帮你解决一切问题吗?这不就是《天道》中提到的“凡是取决于别人”吗,这是弱者思维。
我没有选择熬,我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还不到30岁,就算是说中年危机也早了点,我需要主动解决问题。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很多事情短暂的不能好起来,那或许我需要把视野打开,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找回自己,做一些一直想做还没做的事情。
我开始学习如何写作,然后分享过去一直想说没说的话,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出改变。
一段危机,碰巧激发了自己的内驱力,这是一个原始的力量,一切就此开始。
我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改变不了环境,也很难改变别人的行为与看法,可以说我什么都改变自己。但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的去做自己,把枯燥的生活加入新鲜的事物,不知不觉间曾经的烦恼便不再是烦恼了,因为改变的只有自己。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遇到困境与危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哪有什么救世主,你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选择长期成长与价值最大化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只有内心动力还不够,我还需要一个目的,那就是收入。
对于当前的经济、就业环境,大家普遍的共识是一定要稳定住现有的工作,想通过跳槽实现升职加薪更是变得难上加难。因此我最初的目标是赚到工资外的收入,哪怕几百块也好。
为此我加入了副业社群,我尝试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闲鱼卖显示器,如果卖出去一台的话大概可以有五六十元的利润,我学习了上架、刷单、产品介绍等一系列内容,中间和咨询的客户聊天聊到过12点,但是经过一番努力,最后一台也没卖出去。
如果只盯着收入,市面上不缺能够真正赚到钱的副业项目,咸鱼、多多的电商,小红书的自媒体,公众号的爆文等等等等。虽然我在咸鱼上没有赚到一分钱,但从一起做项目的朋友来看,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获得收益。不止项目,网上充满了各类课程,教你怎么做个人IP,教你如何分销,教你如何设计自己的产品。
那是不是应该做那些离钱更近的事情呢?可我在过去工作的几年里已经一直在这么做了,北上广深的程序员的薪资水平高,我就去北京,互联网公司发展快我就去互联网公司,大厂工资高我就去大厂,我感觉自己被困住了。
我今年写过一篇文章 《阶层一定会分化,但纬度不只有金钱》。文章里我提到了一个让孩子学英语的故事,不同的家长对于学习这件事的看法截然不同,这段故事来自于古典老师的《跃迁》,原文我贴在这里。
我在当GRE老师的时候,曾经教过收费很高的一对一英语私教班,学生家长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真的很有钱,不在乎钱的家长;有一些则是收入中等,希望孩子有出息,一咬牙花大价钱的家长。对于前者,我倾尽全力让自己对得起这个价格;对于后者,我则更加苦口婆心,小心谨慎,偶尔还开个小灶,我知道这些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每次,我都会跟接孩子的家长聊聊孩子的学习进度。我会说“你们家孩子词汇量还不够,要把这6000词汇尽快背完,然后阅读分才会好。”这个时候,我经常收到两种回答。那些中产阶层家庭的家长会说:“听到没有!要听古典老师的话!回去好好背,好不好?”孩子温顺地点头。而有些真正聪明的家长则会笑着说:“古典老师,我们家孩子就是不爱背单词,但是他喜欢阅读。我们进度不需要那么赶,你能不能陪他多读点儿有趣的英文书?”后面这种回答,震撼了我。
我之前听到很多类似的故事,很多成功的那些人,他们或许很自律、坚韧,不看重短期利益而是选择长期主义。以往我对这些故事并不感冒,当我感觉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成功的时候,我可以给自己的平庸找理由、找借口,比如经济环境不好,没有赶上公众号、抖音这些时代风口,更没赶上房地产的热潮,还成为了接盘的那一代。
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容易,哪能什么都选择长期主义。但我已看到我自己头像上面的小孩,我就在告诉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没有什么借口可以找了。所以我在想和我们认为世俗上成功的人相比,抛开钱的维度,我还有哪些不足?
而我的思考是:我们的不足,还表现在心智上。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但程序员的感受却是更深。在互联网行业增速放缓的今天,我们发现在BOSS招聘的企业越来越少,投递出去的简历收到的回复也越来越少。放在五年前只要跳槽就能实现升职加薪,可现在我们希望能够维持现有的工作,不被裁员才好。
如何改变这个局面,我的心智模式在几年前是这样的:没有升职加薪,都是因为我的技术能力还不够强,我的管理能力还有欠缺,我得继续钻研技术,争取进大厂,在更复杂的业务场景和流量场景下锻炼自己,把自己的时间都奉献给工作,就一定能获得回报。
而且我真的是这样努力的,技术不行我就努力学习、跳槽,进入字节做了自己喜欢的产品,也设计开发了支持高流量和高并发的系统,负责了一块营收占比很高的业务。可在工作和生活层面,我发现自己很难做好平衡,我的眼中到后来只有收入、绩效、闲暇时间这几个变量,可收入无法让自己在北京留下,闲暇时间不足以照顾家里。
选项有限,思维窄化,难道我最后只能选择996或者躺平吗?按照这个心智模式走下去,那就是陷入了一个局,这个局怎么玩都是无解。
如果走出这个局?我们还是说回心智,我粗浅的认为可以大致拆解成三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必须让自己这几点更丰富一些,才能跳出局限我们的那几个变量,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工作的意义、人生的美好和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性,我需要认知突围。
AI时代背景下,除了技术以外,我还需要学些什么呢?按照万维钢老师的话,我可能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一个是自然科学。宇宙是无限大的吗?人类是如何演化来的?复杂系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想有一个比之前跟高的认识。
一个是批判性思维。一个热点事件,一个社会现象都是众说纷纭,你怎么明辨是非?
一个是模型思维。学会抽象,复杂事情看到本质。
一个是领导力。这里包括说服力、影响力、决策能力,你如何能带着别人干大事。
还有经济学、商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各种社会科学。
所以我想,与其心动于市面上副业教程、项目教程、IP教程,执着于更快的赚到额外收入。不如去学习刚刚提到的这些知识,这些知识更有利于个人成长,长期来看价值也能最大化。
因此我决定在掘金、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去分享内容,内容主题多种多样,有一些技术内容,也有有上面提到的“非专业知识”。一边学习,一边输出,有价值的我会分享出来,学习过程中有心得体会的也分享出来,这在我看来就是长期最大价值的事情。
知识获取心得
毕业之后的生活和上学有很大不同,这几年也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感悟,一些印象深刻的教训,一些想要分享却不能言说的故事。这些都憋在心里很长时间了,既然决定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先把内心的话都诉说出去。
开始之前总感觉自己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可当真正开始动笔,那些我想分享的故事,很快就全部说完了,我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空壳”。
我开始让自己接触更多的信息,最初只是看书,你或许认为有些低效,但我也不知道更高效的方式。我拿出了之前买的一本书《原则》,然后在微信读书上下载了一直想看但没看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孩子睡觉前,我就在客厅用iPad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到了需要哄睡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看《原则》。
但既是无心之举,也是巧合,我无意间发现这两本书所介绍的内容很相似,甚至说可以是以不同的角度在讲同样的事情!比如《原则》中说到要做到拥抱现实和应对现实,这不是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积极主动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吗;《原则》教我们如何五步实现人生愿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告诉我们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
上学期间绝大部分内容我们由一个老师教,只能看一本教材,知识显得很枯燥。我之前也看过不少书,但一直是看完一本书再看下一本,由于阅读的频率太低,很多时候看下本的时候之前的书早就忘了。但同一个事情,能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我体会到了知识与知识建立连接的奇妙感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随着年龄长大接触很多思想后,暮然发现这不就和看过的一些书、长辈给我们讲过的某个道理是一回事嘛?
我第一次感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之后,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娱乐,主动学习的场景只在准备面试的时候才会出现。现在有了兴趣,除了看孩子的时候没法看书,其余闲暇时间就会打开微信读书、得到去看一些书和课程,PS5吃灰ba,抖音也卸载了。
第一个阶段,刷到什么,就去看什么,完全被大数据和算法支配,能否学到东西全凭运气。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无限免费内容的时代,我花了不少碎片时间用来阅读掘金、公众号的文章,系统推荐什么,我就去看什么,可内容的质量实在是参差不齐,还难免会接触到一些错误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我接触到了一些在自媒体领域已经有一些成绩博主,他们已经在自媒体摸爬滚打多年,写出的文章已经有一定水平。他们有的已经创业甚至年入百万,这的确算的上是成功。但我发现自媒体的内容终究不是原创的,大部分还是在一些经典书籍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悟。你只要接触过最一手的信息,你立刻就会感觉到这些内容的平庸。
第三个阶段,阅读了大量碎片化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更何况有些内容价值不高。我重新打开了极客时间,这上面有许多都是行业大牛,有很多高质量的课程。极客时间上让我今年收益最大的书是雪梅老师的《程序员职业规划手册》。从这门课程让我高屋建瓴的审视了自己的程序员生涯,收益颇多。我意识到学习还是需要从更专业、拿到结果的人身上学习,得选择权威平台学习。
第四个阶段,虽然我已经忘记了从哪里了解到刘润老师的了,但我在某一天关注了刘润老师的公众号,某一个工作日下午无意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商业洞察力》的文章,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原来我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在商业上这么成功的人,时刻看到他们最新的思考与内容,相比于极客时间上面的课程,这样能够学习一些更贴合时代背景和时事新闻的内容。不仅如此,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刘润老师近几年的书全都看了一遍。
第五个阶段,看完刘润老师的书籍,得益于刘润老师推荐的书单,我接触到了更多经典的书籍,我开始去看那些更经典的书籍,在知识的获取方面,终于从零散走向体系,从个人的见解走向领域的权威。
第六个阶段,跟着书学习你的确能学到更权威、更可信的知识,但阅读一本书需要花费的时间太久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你花时间去看。如果我全靠看书才能吸取到更有价值的经验,那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从古典老师那里我重新对二八法则有了认识,我需要提高输入效率,我去了解了更多厉害的人和内容,比如万维钢老师在得到APP上的《精英日课》,这是我目前在持续学习的东西。
在知识获取方面,我确实是走了不少的弯路,但目前看来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所谓的“信息茧房”。
一路走来我总结了几点经验:
第一个是让自己更接近知识源头,看一手资料。比如我们准备面试时学习的技术知识,csdn可以学,极客时间可以学,也可以直接买技术书籍学,越接近知识源,学习就越成体系。
第二个是在这个拥有无限免费内容的时代,寻找真正的精英,选择付费内容去学习,是非常高效率的方式
第三个是一个公式:知识=体验*敏感度。你学习的课程和知识能不能成为自己东西,取决于自己能否亲身实践并仔细体会。
坚持写作
今年年初的时候认识了好几个同样在做自媒体的朋友,前段时间其中一个朋友和我聊天,和我说他没想到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我坚持了这么久。
从结果上来看的确是坚持了一年时间了,说实话我都记不清上一次有什么事情在业余时间做了这么久,可这一年过的确实不容易。
其实我不止一次的打过退堂鼓,比如一开始的内容只有我自己看,缺少反馈的情况下我差点就要放弃。后来开始关注数据,这篇文章给流量了、点赞多了我会欣喜若狂,可数据持续不好时,又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干这件事。也受过别人影响, 有些用因为单纯写作短时间没有收入,而做那些副业项目的朋友都赚到一些钱了。也曾没有灵感,缺少话题和素材,几近断更。
最严重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文章和别人差距是如此巨大,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这件事情。
有句老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我不太确定对于写作和自媒体来说这算不算一个开始,可如果复盘这一年的经历,我想先从怎么坚持下来开始讲,我总结了几个教训。
第一个是你要足够重视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甚至找到自己的天赋。我认为大家觉着这件事情很重要,可大家却没有对这件事有足够的重视。比如有的人爱看书,有的人爱写代码,有的人爱各种体育运动,而我喜欢记录想法的那种。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对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小册子感兴趣,只要是上面能写字,我就会收藏起来,写下一些自己当时的想法,这个习惯其实一直延续到了大学,我最后一次是花了200多买了一本牛皮封面的手帐,里面断断续续写了100多天的日记。当然工作之后就很少动笔写字了,直接用印象笔记记录想法,依然是断断续续的写日记。
这是一个我做起来毫不费力的事情,我随时随地都能开始写,并且很享受这个过程。当然这个兴趣爱好已经被埋没了十几年的时间,能找回来这个兴趣的确不容易。你不妨也回忆一下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有成就感?你做什么感觉有价值?如果你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你最想去做什么事情?
第二个是你需要一个认真的开始,一个仪式感。我在两年前就在掘金发表了一篇内容,那时单纯的发表了一下自己的一点思考。发布完成之后,没有阅读、没有点赞,没有反馈,于是就把这件事情搁置了。
写文章是给自己看还是发在公域平台,需要掌握的技能完全不同。一些巧合下我参加了极客时间上面的《技术人写作训练营》,训练营每天都会有作业和打卡,这就是最初的仪式感。虽然现在看起来那个训练营的内容非常的基础,可对当时的我而言完全是新的一片天地,学习的过程也非常认真。
最后是一定要想办法拿到正反馈。其实在写作训练营的课程末期,我已经有了放弃了打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没人看,那我当时想反正没人看,那我何必花费额外的精力在上面呢。直到在倒数第三次作业点评里,我的作业在直播答疑过程中被点评了,正是这一次点评给了我正反馈,这里我还是感谢当时的训练营的王中阳老师。
关于内容输出我实在没有什么好的经验,我自己也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中,但是这一年经过了几个阶段,在写作的心态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写自己的经历与感悟,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自己开始写起是最容易的,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你不需要额外准备素材。自己的故事往往更让人感同身受,我每当写完一件事情都会感觉自我良好。可自己的故事很快就会讲完,而且回头看看,因为能力原因,我自己其实总结不出什么方法论,内容实际上没有太大价值。
第二阶段我开始分享一些自己感觉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是上面提到到的我从各种渠道获取的内容。我会对一些学到的干货进行二次总结和改写,但得出的结论大部分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但这种方法对于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看明白和讲出来对于一件事的理解完全是不同的状态。
第三阶段是数据敏感阶段,我已经写了不少东西了,平台也算是给过流量,但是无论是涨粉效果,还是阅读、点击量,始终不温不火。2024年对于纯文字内容的自媒体起步的确很难,虽然我早就做好了准备,但还是会因为数据而感到焦虑。经常是花了3天的时间写出的一篇文章,阅读量一共200,而有不少用AI创作的狗血家庭故事都很容易就10W+,这种感觉很难受。
第四阶段是自我怀疑,表现在我写着一篇文章的过程中突然就写不下去了,比如我想分析一个热点事件,但是我自己既没有分析现象背后逻辑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举例让大家更好理解。即使写完也会感觉我想表达的意思很混乱,完全不想发出去。
我意识到我自己都觉着质量不高的东西,大家更看不下去,这件事情不能糊弄。我企图通过看《金字塔原理》去学习如何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阅读量不断增大,我逐渐能有能力去分析很多优秀作者的文章结构、叙事方法。我开始照猫画虎,学习如何让自己的文章结构如何做到清晰、递进、有逻辑性。
虽然在逻辑性上我还差的很远,但我随后意识到有逻辑性只是第一步,市面上这么多优秀的作者,大家逻辑性、专业性都很强,单靠专业能力是不会脱颖而出的,这只是基本功。想要说服和影响别人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靠理论,而是靠讲好故事,而讲好一个故事要掌握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如何写情、写景、情绪表达,这都是必备的技能,但这些我还在摸索中。
不过说了这么多,这个过程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刻意练习,虽然我回头看看自己写的东西,和现在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提升,但是做这件事情的难度已经降低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也算一种进步吧。
生活的两个小tips
如果说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我思来想去,今年的确有一些改变,很巧的是这两点都和心理学有关。
有一段时间不知道是家里操心的事情太多,还是因为晚上睡眠质量不好,我经常感觉特别的累。人越累心情就越消极,后来无论是工作上的事情还是家里的事情,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头来,哪怕是最简单的工作我也觉着繁琐,只想躺着什么也不干。
那段时间和朋友聊天,我每天都会把“我好累”挂在嘴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一般。当我遇到每件需要消耗精力、体力去做的事情,我内心都会想:“你看,这件事情又要我来做了,我就说我很累吧”。
有时候我想去看看书写作时,被家里和工作的事情打扰时,我也会感觉到我的专注力被打断,简直是身心俱疲。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这其中关键机制是“选择性注意”,也就是说当我内心不断发出“我好累”这样的声音时,我的注意力就会全都在那些耗费精力的事情上,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
我不是真的累,而是自己感觉自己累。
当我了解了这个心理学知识以后,神奇的是,之前那些累的感觉全部消散了,仿佛心里的一块石头被搬走了一样,有时候我都会惊叹一个认知的改变对人的状态影响如此之道。我会感觉困,会感觉腰酸背痛想早点躺在床上,我也不会觉着累,我只是认为身体提醒我该休息一下了。
你可能听着很神奇,但我翻了一下和朋友之间的聊天记录,最后一次我说累的时间是9月26号。
所以第一个小tips就是,如果你也有什么负面的心理暗示和心底里的声音,不妨去了解一下“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相关心理学内容,你需要认识到这些负面的词汇和想法可能最终真的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在谈第二个小tips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我之前能想到很多烦恼,赚的钱不够多,工作晋升不够快,没有时间去想去的地方...等等等等
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有一本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讲述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提到一切烦恼的根源,来源于人际关系。为什么烦恼?因为你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不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我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因此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亲近的人的认可,我可以不在意陌生人的看法,但是我不能不在意亲人的看法。
我自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中,而且即使我不和别人比,你也不能保证身边的人不把你和别人比。比如别人家又买了什么车、房或者奢侈品,哪个朋友回家给他父母送了什么礼物,谁谁谁家有着不错的工作,年入多少万。有时候我和朋友出去吃饭,孩子让家人带,我甚至在想我不在的情况他们会不会有什么不方便。
但今年我想明白的一点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去考虑别人怎么想,哪怕这些看法来自于最亲近的人,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讲明白这一点我想先讲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爷孙俩带着一条驴上路了,爷爷让孙子骑驴,他走路。有路人说,哎呀,小孩子怎么不懂得尊老呢!让老人走路,你骑驴,真不懂事!
他俩一听有道理,于是变成孙子走路,爷爷骑驴,然后又人说,哎呀,老家伙怎么不懂得爱幼呢?
他俩一听也有道理,于是俩人都不骑驴了,都走路。结果又有人说,你看这两个傻子,有驴不骑。
于是俩人都骑到驴身上。可是又有人说,哎呀,这俩人怎么这么忍心,欺负驴。
然后,他俩懵圈了,干脆把驴放倒捆起来,他俩抬着驴走。
……
就算在别人眼里你不是一个好儿子/女儿又能怎么样,不是一个好的丈夫/妻子又能怎么样,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又能怎么样。
当然这绝不是说既然不需要关注别人的看法,那就可以直接摆烂,也不需要社会的认可。你应该这么想,你做得好别人自然会认可--但是不应该被别人的认可牵着鼻子走。
我突然想起《挪威的森林》里面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书中的主人公渡边问他的好朋友永泽: “当绅士,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定义。“ 永泽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我5年前看到这句话一头雾水,感觉这句话很高深,所以并没有理解。现在看来,村上春树大概也学习过阿德勒的心理学。
所以第二个tips就是,不太关注别人的认可,你得有“被讨厌的勇气”。
对未来的一点想法
复盘该告一段落了,对于未来我有一点想法,目前来看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
坏消息是和变现有关,想通过自媒体实现自由职业,难度比我想象的大了不止一点。
这一年来我很少考虑变现,对于自媒体常见的一些变现方式比如卖课、分销、私域运营、热点项目,我都保持着一定的克制,这样确实让自己更专注了。
但有一个问题摆在我眼前:一个自媒体账号,如何才能长远的存活下去,假设工作让我不得不996,当我没空更新的时候,我能否有底气对加班说不呢?
现在主流的商业模式是“涨粉+商业推广变现”模式,10w个准备购房的房主,10w个准备买车的车主,和10万个看书都找免费pdf下载的粉丝,在品牌方的商业价值完全不同。
因此最好的策略其实是看看市场上最爱投广告的企业都是哪个行业的,这些行业的用户是如何构成的,这部分用户关注的是什么领域,再决定你去制作什么内容。
目前我并不是走的这条路,我并没有做类似的调研,能否接到推广目前全凭运气。
但我还听到的一个理论是要有供给侧思维。供给侧思维说的是,我们做事时不应该看能得到什么,而是看我能提供什么。
这个思维听起来平平无奇,可想真正做到我认为得有相当的洞察力,在社会热点、时代变迁、技术变革中发现痛点,发现人们的需求,并有能力分析出潜在的机会才行。
我现在还做不到,往后一到两年我也不确定我是否能做到。
我只能等思想和写作手段的成熟。
好消息
《警世通言》里写道:“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好消息是这条路虽然很难,但我认识到自媒体是一场无尽的马拉松,关键不在于才华,而在于持久、稳定的产出有一定质量的内容。即使是刚开始的人也永远有机会,因为永远有人跑不动了。
你要做是坚持下去,留在牌桌。
所以这条路如何走下去,在我眼中还算比较清晰,这对我的确是个好消息,因为是否能长久的做一件事,最怕的就是自己都迷失了方向。
这条路走下去最大的难点在于,你得有一定的时间和稳定的收入。
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容易,从来没有真正的稳定,你是成年人,你得先养活自己和家人才行。而我的忠告是,无论通过提升业务水平还是实用工具提升效率,我需要花最短的时间把本职工作做好,然后再花时间去做一些感兴趣的或者自己认为自洽的事情。
无论要走的这条路是否是自媒体,我想这个方法应该都管用。
对我而言,只有持续的成长,才能支撑起持续的输出。
说在最后
呼,历时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写完了,回头一看竟然已经快1万字了,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这一年认识了许多朋友,谢谢你们的支持与鼓励。
本篇文章是第66篇原创文章,2024目标进度66/100,今年就写到这里吧。虽然最初的flag没有完成,但也算及格了,66这个数字似乎也不错。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感谢痛苦的经历,这句话说的没错。
2025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