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维!打破传统的游戏规则 — 2024 我读过的一些有启发的书

136 阅读10分钟

在2024年,我读了一些让我有所思考和启发的好书。

从《做对产品》教会我如何验证产品需求。

到《升维》让我重新思考自己作为程序员的价值定位。

再到《不上班咖啡馆》和《把自己作为方法》帮助我拓宽思维视角。

最后是《知行:技术人的管理之路》让我看到技术管理的深层洞见。

我会在这篇文章分享逐一分享我的收获给大家。

《做对产品》

核心:先确保我们在构建“正确的它”,再保证将它构建正确。

怎么获得正确的产品创意呢?我还没继续往下读之前想到的是通过用户调研和访谈来挖掘需求。

这种方式在书中是属于“空想之地做调研”。

这似乎跟我们在互联网里面做产品的直觉是反过来的,因为用户回答的时候并不会付出真实的代价,所以更多是理想化的回答。

既然是理想化的回答,那得到的产品创意在真正被做出来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真的有用户去使用。

比如洗衣机店里,大部分用户都希望衣服洗完后能自动折叠好,这个时候去采访和调研用户,也确实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这就属于是在空想之地做调研了。

那这个例子中,我们怎么避免在空想之地做调研?

可以先制作一台假的折叠衣服的机器,通过将滚筒洗衣机的外观改造成折叠衣物的,内部则是有个人躲在后面通过暗格拿到用户递进来的衣物,折叠好重新从暗格给回用户,然后看在洗衣店的人有多少会通过机器支付一定金额。

通过这个实验就真正筛选出来了究竟有多少人会真正有这个叠衣服的诉求。

这个就是整本书我觉得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内容:预型。

预型是为了让用户能用真金白银的代价来验证我们的需求。

里面还有潜入者预型,用已有的平台放置自己的产品。要找到顾客可能会去的类似店铺,比如我们卖的是开关面板,那就找一个五金店或者找一个淘宝店是卖对应五金产品的,然后把产品放在他们店铺进行销售,看看我们的设计有多少人会买单。

核心理念就是先小批量的直接贴上「标签」,投入市场进行验证, 而不要经过漫长的批量生产后再由市场告诉我们产品不合适。

通过不断具体化要实验的内容,用最小的代价去实践自己的创意看是否真的有市场,去验证,找出“正确的它(The right it)”

《升维》

这本书点醒了我做程序员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不要陷入恶性竞争,对于个人来说,不要用无意义的内卷来降低自己价值,这样卖不出好价钱,可以增加自己的无法量化的价值来提升售卖价格

如果我们给他人提供的价值,别人没办法描述清楚,那我们就难以替代了。

把人塑造成螺丝钉标品后,人就变的好替代了,随时更换即可。我在公司作为研发来说,因为高度的分工,会让我只负责整个产品链条的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可替代性也会相对较高,换一个人也行。

而一旦提供了这个人独有的价值,比如情绪价值和领导力,这个时候人就成为了非标品,自然就不好替代了。

无形的知识产品直接或间接定价都是难题,这本书给的建议是可以先想办法将构想落地,有了具体的产品后,定价才会变的简单。

企业家有很多洞见和创意,这些内容并不好定价,只有将这些洞见创意和有形化的产品融合在一起,才好定价。

当无法真正体现自己贡献的价值有多大时,只能通过计量或者计时来定价。

比如老师按课时收费,律师按照诉讼价值的百分比来收费。

我作为程序员也是如此,很难通过自己写的代码来定义自己的薪资,因为真正产生收入可能不是代码本身,而是通过广告营收或者整体解决方案,对于某个具体的代码组件无法定价。

因为程序员无法对劳动产品进行定价,所以我们的底薪也是通过固定月薪来制定的,本质上也是通过计时来定价。

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既有游戏规则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去想如何升维打破传统的游戏规则。

《不上班咖啡馆》

这本书通过四种职场的困境来展开,有谋求转行的职场新人、找不到价值感的全职妈妈、30+面临被裁员的大厂码农、受够给人打工的自由职业者。

如果大家想要阅读的话可以选择与自己情况最贴近的困境去看,不用整本书都去看。

因为我在上班的同时也会想,自己能不能做一些什么自己的副业,所以里面最有启发的一点是找他人的需求的时候,不要以自己的专业出发,而是以他人问题出发。

我自己做东西总是会以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比较难去拓宽自己创作的可能性,所以我也通过跟他人多去探讨,来跳出自己的路径依赖。

但是也需要警惕「避免在空想之境做调研,快速做出预型来验证。」

《把自己作为方法》

用很小的词去讲深刻的道理,光是这个我就愿意打五星。

现在都很喜欢套用高大上的概念让自己的演讲和成果变的高级,但是并没有实际产出价值,反而是一种假大空。

能够真正化繁为简的去讲明白一个东西,是我致力去追求的,也是我写公众号的过程中所不断去追求的。

但是直接的前提是有内容,如果没有内容的直接,那就只是粗俗。

里面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没有压迫,但是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压迫的落实细节。

比如大家都能够挖井,但是通过赋予一些神话或者迷信让穷人挖的井比富人挖的浅,这样水少的时候穷人是没有水喝的。

这本书由于是采访类型的,所以整体的内容比较松散,我摘了一些对我有启发性的观点。

比如培养主体性,培养主体性的意思是我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和世界是什么关系,我看到了什么,哪些看法不对,搞清楚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比如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行为和存在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生来就是妇女,是在社会进程中变成了妇女。

比如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内容,用中文可以检测说法究竟有多少新意,英文检查论证过程是否清楚和严密。

比如大家做研究有很强的同质性就不会去深究,互相好像都懂了,懂了就懂了,没人去逼问,没有更加细化和具体化的动力互相成为社交性分享

比如自我证明是很危险的,陷入自证的话,就会把自我给搞没了。

需要自证的前提也是一种自卑,如果并不比别人差,那也不需要过于急切向他人证明,越是炫耀什么,就越缺乏什么。

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就是要证明自己不比欧洲差。通过向他人证明自己的技术很牛逼,反而影响了自己学技术的路线和初心,本末倒置,非常危险。

《知行 : 技术人的管理之路》

不只是管理者可以看,普通互联网基层打工人也可以看,职场是一个置换价值的地方,没有固定哪一条路该怎么走,能产生最大的价值即可。

做技术管理只是从自己直接用技术来实现价值变成了通过带领一批人通过技术来实现价值。

管理是要借助每个人的技术力量去做更大的事情。

做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团队的目标和期待,领导力的高低是“带人成事”的能力。

管理者就是在不确定的因素中去寻求确定的结果,在管理的位置很多事情都是没有是非对错的,只有最有利于全局的最优解。

在这本书里面讲到了管理岗可以做的事情

  • 团队合作机制该怎么建立:可以帮助团队更高效的完成产品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 新员工入职如何培训:当业务快速增长的时候快速帮团队补齐新生力量
  • 团队氛围该如何营造:士气高的团队能够高质量完成工作
  • 核心流程如何改进:让变更的引入更加简单,也不容易出 BUG。

从原来的技术怎么实现转变为技术如何应用,亲自写代码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作为技术管理者,需要快速掌握更多的技术,并且快速判断如何去搭配使用。

快速学的话就要锻炼自己的高效动手的能力,比如要尝试一个东西,别人搭建一个环境要一个小时,我们能通过更多的方式,20 分钟就搭建完成,这就能帮助我们更快的去掌握一项技术,并且也能够更快的尝试新鲜的技术。

并且作为知识工作者要学会共创,请教对应方向知识的专家,这样比自己埋头思考要高效的多

踏上管理岗之后,更多的是视角的升维,更多的是想全局最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在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不能只盯着一个个项目的完成,而是一个个项目完成后达成什么目的

决策要不要做一件事之前,要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
  • 这件事情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 这个结果有什么样的衡量指标,从哪几个技术指标去验收?

这其实也是我们个人做事情可以去借鉴的一个标准。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是蔡蔡蔡,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会持续分享云原生、Go和个人成长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