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记录-day070-Java 并发理论基础+MySQL如何存储记录

78 阅读37分钟

一、Java全栈知识体系-Java 并发理论基础

1、为什么需要多线程

众所周知,CPU、内存、I/O 设备的速度是有极大差异的,为了合理利用 CPU 的高性能,平衡这三者的速度差异,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程序都做出了贡献,主要体现为:

  • CPU 增加了缓存,以均衡与内存的速度差异;// 导致 可见性问题
  • 操作系统增加了进程、线程,以分时复用 CPU,进而均衡 CPU 与 I/O 设备的速度差异;// 导致 原子性问题
  • 编译程序优化指令执行次序,使得缓存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地利用。// 导致 有序性问题

2、线程不安全示例

如果多个线程对同一个共享数据进行访问而不采取同步操作的话,那么操作的结果是不一致的。

以下代码演示了 1000 个线程同时对 cnt 执行自增操作,操作结束之后它的值有可能小于 1000。

public class ThreadUnsafeExample {

    private int cnt = 0;

    public void add() {
        cnt++;
    }

    public int get() {
        return cn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final int threadSize = 1000;
    ThreadUnsafeExample example = new ThreadUnsafeExample();
    final CountDownLatch countDown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threadSize);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for (int i = 0; i < threadSize; i++) {
        executorService.execute(() -> {
            example.add();
            countDownLatch.countDown();
        });
    }
    countDownLatch.await();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System.out.println(example.get());
}
997 // 结果总是小于1000

3、并发出现问题的根源: 并发三要素

上述代码输出为什么不是1000? 并发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3.1 可见性: CPU缓存引起

可见性: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另外一个线程能够立刻看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这段代码:

//线程1执行的代码
int i = 0;
i = 10;
 
//线程2执行的代码
j = i;

假若执行线程1的是CPU1,执行线程2的是CPU2。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当线程1执行 i =10这句时,会先把i的初始值加载到CPU1的高速缓存中,然后赋值为10,那么在CPU1的高速缓存当中i的值变为10了,却没有立即写入到主存当中。

此时线程2执行 j = i,它会先去主存读取i的值并加载到CPU2的缓存当中,注意此时内存当中i的值还是0,那么就会使得j的值为0,而不是10.

这就是可见性问题,线程1对变量i修改了之后,线程2没有立即看到线程1修改的值。

3.2 原子性: 分时复用引起

原子性:即一个操作或者多个操作 要么全部执行并且执行的过程不会被任何因素打断,要么就都不执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这段代码:

int i = 1;

// 线程1执行
i += 1;

// 线程2执行
i += 1;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i += 1需要三条 CPU 指令

  1. 将变量 i 从内存读取到 CPU寄存器;
  2. 在CPU寄存器中执行 i + 1 操作;
  3. 将最后的结果i写入内存(缓存机制导致可能写入的是 CPU 缓存而不是内存)。

由于CPU分时复用(线程切换)的存在,线程1执行了第一条指令后,就切换到线程2执行,假如线程2执行了这三条指令后,再切换会线程1执行后续两条指令,将造成最后写到内存中的i值是2而不是3。

3.3 有序性: 重排序引起

有序性:即程序执行的顺序按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举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这段代码:

int i = 0;              
boolean flag = false;
i = 1;                //语句1  
flag = true;          //语句2

上面代码定义了一个int型变量,定义了一个boolean类型变量,然后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赋值操作。从代码顺序上看,语句1是在语句2前面的,那么JVM在真正执行这段代码的时候会保证语句1一定会在语句2前面执行吗? 不一定,为什么呢? 这里可能会发生指令重排序(Instruction Reorder)。

在执行程序时为了提高性能,编译器和处理器常常会对指令做重排序。重排序分三种类型:

  • 编译器优化的重排序。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安排语句的执行顺序。
  • 指令级并行的重排序。现代处理器采用了指令级并行技术(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 ILP)来将多条指令重叠执行。如果不存在数据依赖性,处理器可以改变语句对应机器指令的执行顺序。
  • 内存系统的重排序。由于处理器使用缓存和读 / 写缓冲区,这使得加载和存储操作看上去可能是在乱序执行。

从 java 源代码到最终实际执行的指令序列,会分别经历下面三种重排序:

上述的 1 属于编译器重排序,2 和 3 属于处理器重排序。这些重排序都可能会导致多线程程序出现内存可见性问题。对于编译器,JMM 的编译器重排序规则会禁止特定类型的编译器重排序(不是所有的编译器重排序都要禁止)。对于处理器重排序,JMM 的处理器重排序规则会要求 java 编译器在生成指令序列时,插入特定类型的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s,intel 称之为 memory fence)指令,通过内存屏障指令来禁止特定类型的处理器重排序(不是所有的处理器重排序都要禁止)。

4、JAVA是怎么解决并发问题的: JMM(Java内存模型)

理解的第一个维度:核心知识点

JMM本质上可以理解为,Java 内存模型规范了 JVM 如何提供按需禁用缓存和编译优化的方法。具体来说,这些方法包括:

  • volatile、synchronized 和 final 三个关键字
  • Happens-Before 规则

理解的第二个维度:可见性,有序性,原子性

  • 原子性

在Java中,对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的读取和赋值操作是原子性操作,即这些操作是不可被中断的,要么执行,要么不执行。 请分析以下哪些操作是原子性操作:

x = 10;        //语句1: 直接将数值10赋值给x,也就是说线程执行这个语句的会直接将数值10写入到工作内存中
y = x;         //语句2: 包含2个操作,它先要去读取x的值,再将x的值写入工作内存,虽然读取x的值以及 将x的值写入工作内存 这2个操作都是原子性操作,但是合起来就不是原子性操作了。
x++;           //语句3: x++包括3个操作:读取x的值,进行加1操作,写入新的值。
x = x + 1;     //语句4: 同语句3

上面4个语句只有语句1的操作具备原子性。

也就是说,只有简单的读取、赋值(而且必须是将数字赋值给某个变量,变量之间的相互赋值不是原子操作)才是原子操作

从上面可以看出,Java内存模型只保证了基本读取和赋值是原子性操作,如果要实现更大范围操作的原子性,可以通过synchronized和Lock来实现。由于synchronized和Lock能够保证任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执行该代码块,那么自然就不存在原子性问题了,从而保证了原子性。

  • 可见性

Java提供了volatile关键字来保证可见性。

当一个共享变量被volatile修饰时,它会保证修改的值会立即被更新到主存,当有其他线程需要读取时,它会去内存中读取新值。

而普通的共享变量不能保证可见性,因为普通共享变量被修改之后,什么时候被写入主存是不确定的,当其他线程去读取时,此时内存中可能还是原来的旧值,因此无法保证可见性。

另外,通过synchronized和Lock也能够保证可见性,synchronized和Lock能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获取锁然后执行同步代码,并且在释放锁之前会将对变量的修改刷新到主存当中。因此可以保证可见性。

  • 有序性

在Java里面,可以通过volatile关键字来保证一定的“有序性”(具体原理在下一节讲述)。另外可以通过synchronized和Lock来保证有序性,很显然,synchronized和Lock保证每个时刻是有一个线程执行同步代码,相当于是让线程顺序执行同步代码,自然就保证了有序性。当然JMM是通过Happens-Before 规则来保证有序性的。

4.1 关键字: volatile、synchronized 和 final

4.2 Happens-Before 规则

上面提到了可以用 volatile 和 synchronized 来保证有序性。除此之外,JVM 还规定了先行发生原则,让一个操作无需控制就能先于另一个操作完成。

4.2.1 单一线程原则

Single Thread rule

在一个线程内,在程序前面的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的操作。

image

4.2.2 管程锁定规则

Monitor Lock Rule

一个 unlock 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同一个锁的 lock 操作。

image

4.2.3 volatile 变量规则

Volatile Variable Rule

对一个 volatile 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这个变量的读操作。

image

4.2.4 线程启动规则

Thread Start Rule

Thread 对象的 start() 方法调用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一个动作。

image

4.2.5 线程加入规则

Thread Join Rule

Thread 对象的结束先行发生于 join() 方法返回。

image

4.2.6 线程中断规则

Thread Interruption Rule

对线程 interrupt() 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 interrupted() 方法检测到是否有中断发生。

4.2.7 对象终结规则

Finalizer Rule

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构造函数执行结束)先行发生于它的 finalize() 方法的开始。

4.2.8 传递性

Transitivity

如果操作 A 先行发生于操作 B,操作 B 先行发生于操作 C,那么操作 A 先行发生于操作 C。

5、线程安全: 不是一个非真即假的命题

一个类在可以被多个线程安全调用时就是线程安全的。

线程安全不是一个非真即假的命题,可以将共享数据按照安全程度的强弱顺序分成以下五类: 不可变、绝对线程安全、相对线程安全、线程兼容和线程对立。

5.1 不可变

不可变(Immutable)的对象一定是线程安全的,不需要再采取任何的线程安全保障措施。只要一个不可变的对象被正确地构建出来,永远也不会看到它在多个线程之中处于不一致的状态。

多线程环境下,应当尽量使对象成为不可变,来满足线程安全。

不可变的类型:

  • final 关键字修饰的基本数据类型
  • String
  • 枚举类型
  • Number 部分子类,如 Long 和 Double 等数值包装类型,BigInteger 和 BigDecimal 等大数据类型。但同为 Number 的原子类 AtomicInteger 和 AtomicLong 则是可变的。

5.2 绝对线程安全

不管运行时环境如何,调用者都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同步措施。

5.3 相对线程安全

相对线程安全需要保证对这个对象单独的操作是线程安全的,在调用的时候不需要做额外的保障措施。但是对于一些特定顺序的连续调用,就可能需要在调用端使用额外的同步手段来保证调用的正确性。

在 Java 语言中,大部分的线程安全类都属于这种类型,例如 Vector、HashTable、Collections 的 synchronizedCollection() 方法包装的集合等。

5.4 线程兼容

线程兼容是指对象本身并不是线程安全的,但是可以通过在调用端正确地使用同步手段来保证对象在并发环境中可以安全地使用,我们平常说一个类不是线程安全的,绝大多数时候指的是这一种情况。Java API 中大部分的类都是属于线程兼容的,如与前面的 Vector 和 HashTable 相对应的集合类 ArrayList 和 HashMap 等。

5.5 线程对立

线程对立是指无论调用端是否采取了同步措施,都无法在多线程环境中并发使用的代码。由于 Java 语言天生就具备多线程特性,线程对立这种排斥多线程的代码是很少出现的,而且通常都是有害的,应当尽量避免。

6、线程安全的实现方法

6.1 互斥同步

synchronized 和 ReentrantLock。

6.2 非阻塞同步

互斥同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线程阻塞和唤醒所带来的性能问题,因此这种同步也称为阻塞同步。

互斥同步属于一种悲观的并发策略,总是认为只要不去做正确的同步措施,那就肯定会出现问题。无论共享数据是否真的会出现竞争,它都要进行加锁(这里讨论的是概念模型,实际上虚拟机会优化掉很大一部分不必要的加锁)、用户态核心态转换、维护锁计数器和检查是否有被阻塞的线程需要唤醒等操作。

(一)CAS

随着硬件指令集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基于冲突检测的乐观并发策略: 先进行操作,如果没有其它线程争用共享数据,那操作就成功了,否则采取补偿措施(不断地重试,直到成功为止)。这种乐观的并发策略的许多实现都不需要将线程阻塞,因此这种同步操作称为非阻塞同步。

乐观锁需要操作和冲突检测这两个步骤具备原子性,这里就不能再使用互斥同步来保证了,只能靠硬件来完成。硬件支持的原子性操作最典型的是: 比较并交换(Compare-and-Swap,CAS)。CAS 指令需要有 3 个操作数,分别是内存地址 V、旧的预期值 A 和新值 B。当执行操作时,只有当 V 的值等于 A,才将 V 的值更新为 B。

(二)AtomicInteger

J.U.C 包里面的整数原子类 AtomicInteger,其中的 compareAndSet() 和 getAndIncrement() 等方法都使用了 Unsafe 类的 CAS 操作。

以下代码使用了 AtomicInteger 执行了自增的操作。

private AtomicInteger cnt = new AtomicInteger();

public void add() {
    cnt.incrementAndGet();
}

以下代码是 incrementAndGet() 的源码,它调用了 unsafe 的 getAndAddInt() 。

public final int incrementAndGet() {
    return unsafe.getAndAddInt(this, valueOffset, 1) + 1;
}

以下代码是 getAndAddInt() 源码,var1 指示对象内存地址,var2 指示该字段相对对象内存地址的偏移,var4 指示操作需要加的数值,这里为 1。通过 getIntVolatile(var1, var2) 得到旧的预期值,通过调用 compareAndSwapInt() 来进行 CAS 比较,如果该字段内存地址中的值等于 var5,那么就更新内存地址为 var1+var2 的变量为 var5+var4。

可以看到 getAndAddInt() 在一个循环中进行,发生冲突的做法是不断的进行重试。

public final int getAndAddInt(Object var1, long var2, int var4) {
    int var5;
    do {
        var5 = this.getIntVolatile(var1, var2);
    } while(!this.compareAndSwapInt(var1, var2, var5, var5 + var4));

    return var5;
}

(三)ABA

如果一个变量初次读取的时候是 A 值,它的值被改成了 B,后来又被改回为 A,那 CAS 操作就会误认为它从来没有被改变过。

J.U.C 包提供了一个带有标记的原子引用类 AtomicStampedReference 来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值的版本来保证 CAS 的正确性。大部分情况下 ABA 问题不会影响程序并发的正确性,如果需要解决 ABA 问题,改用传统的互斥同步可能会比原子类更高效。

6.3 无同步方案

要保证线程安全,并不是一定就要进行同步。如果一个方法本来就不涉及共享数据,那它自然就无须任何同步措施去保证正确性。

(一)栈封闭

多个线程访问同一个方法的局部变量时,不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因为局部变量存储在虚拟机栈中,属于线程私有的。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public class StackClosedExample {
    public void add100() {
        int cnt = 0;
        for (int i = 0; i < 100; i++) {
            cnt++;
        }
        System.out.println(cn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ckClosedExample example = new StackClosedExample();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executorService.execute(() -> example.add100());
    executorService.execute(() -> example.add100());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
100
100

(二)线程本地存储(Thread Local Storage)

如果一段代码中所需要的数据必须与其他代码共享,那就看看这些共享数据的代码是否能保证在同一个线程中执行。如果能保证,我们就可以把共享数据的可见范围限制在同一个线程之内,这样,无须同步也能保证线程之间不出现数据争用的问题。

符合这种特点的应用并不少见,大部分使用消费队列的架构模式(如“生产者-消费者”模式)都会将产品的消费过程尽量在一个线程中消费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实例就是经典 Web 交互模型中的“一个请求对应一个服务器线程”(Thread-per-Request)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 Web 服务端应用都可以使用线程本地存储来解决线程安全问题。

可以使用 java.lang.ThreadLocal 类来实现线程本地存储功能。

对于以下代码,thread1 中设置 threadLocal 为 1,而 thread2 设置 threadLocal 为 2。过了一段时间之后,thread1 读取 threadLocal 依然是 1,不受 thread2 的影响。

public class ThreadLocal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Local threadLocal = new ThreadLocal();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
            threadLocal.set(1);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Local.get());
            threadLocal.remove();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
            threadLocal.set(2);
            threadLocal.remove();
        });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输出结果

1

为了理解 ThreadLocal,先看以下代码:

public class ThreadLocalExample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Local threadLocal1 = new ThreadLocal();
        ThreadLocal threadLocal2 = new ThreadLocal();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
            threadLocal1.set(1);
            threadLocal2.set(1);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
            threadLocal1.set(2);
            threadLocal2.set(2);
        });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

它所对应的底层结构图为:

image

每个 Thread 都有一个 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对象,Thread 类中就定义了 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成员。

/* ThreadLocal values pertaining to this thread. This map is maintained
 * by the ThreadLocal class. */
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threadLocals = null;

当调用一个 ThreadLocal 的 set(T value) 方法时,先得到当前线程的 ThreadLocalMap 对象,然后将 ThreadLocal->value 键值对插入到该 Map 中。

public void set(T value) {
    Thread t = Thread.currentThread();
    ThreadLocalMap map = getMap(t);
    if (map != null)
        map.set(this, value);
    else
        createMap(t, value);
}

get() 方法类似。

public T get() {
    Thread t = Thread.currentThread();
    ThreadLocalMap map = getMap(t);
    if (map != null) {
        ThreadLocalMap.Entry e = map.getEntry(this);
        if (e != null)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T result = (T)e.value;
            return result;
        }
    }
    return setInitialValue();
}

ThreadLocal 从理论上讲并不是用来解决多线程并发问题的,因为根本不存在多线程竞争。

在一些场景 (尤其是使用线程池) 下,由于 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的底层数据结构导致 ThreadLocal 有内存泄漏的情况,应该尽可能在每次使用 ThreadLocal 后手动调用 remove(),以避免出现 ThreadLocal 经典的内存泄漏甚至是造成自身业务混乱的风险。

(三)可重入代码(Reentrant Code)

这种代码也叫做纯代码(Pure Code),可以在代码执行的任何时刻中断它,转而去执行另外一段代码(包括递归调用它本身),而在控制权返回后,原来的程序不会出现任何错误。

可重入代码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不依赖存储在堆上的数据和公用的系统资源、用到的状态量都由参数中传入、不调用非可重入的方法等。

二、小林-图解MySQL-MySQL如何存储记录

1、MySQL 的数据存放在哪个文件?

大家都知道 MySQL 的数据都是保存在磁盘的,那具体是保存在哪个文件呢?

MySQL 存储的行为是由存储引擎实现的,MySQL 支持多种存储引擎,不同的存储引擎保存的文件自然也不同。

InnoDB 是我们常用的存储引擎,也是 MySQL 默认的存储引擎。所以,本文主要以 InnoDB 存储引擎展开讨论。

先来看看 MySQL 数据库的文件存放在哪个目录?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datadir';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datadir       | /var/lib/mysql/ |
+---------------+-----------------+
1 row in set (0.00 sec)

我们每创建一个 database(数据库) 都会在 /var/lib/mysql/ 目录里面创建一个以 database 为名的目录,然后保存表结构和表数据的文件都会存放在这个目录里。

比如,我这里有一个名为 my_test 的 database,该 database 里有一张名为 t_order 数据库表。

然后,我们进入 /var/lib/mysql/my_test 目录,看看里面有什么文件?

[root@xiaolin ~]#ls /var/lib/mysql/my_test
db.opt  
t_order.frm  
t_order.ibd

可以看到,共有三个文件,这三个文件分别代表着:

  • db.opt,用来存储当前数据库的默认字符集和字符校验规则。
  • t_order.frm ,t_order 的表结构会保存在这个文件。在 MySQL 中建立一张表都会生成一个.frm 文件,该文件是用来保存每个表的元数据信息的,主要包含表结构定义
  • t_order.ibd,t_order 的表数据会保存在这个文件。表数据既可以存在共享表空间文件(文件名:ibdata1)里,也可以存放在独占表空间文件(文件名:表名字.ibd)。这个行为是由参数 innodb_file_per_table 控制的,若设置了参数 innodb_file_per_table 为 1,则会将存储的数据、索引等信息单独存储在一个独占表空间,从 MySQL 5.6.6 版本开始,它的默认值就是 1 了,因此从这个版本之后, MySQL 中每一张表的数据都存放在一个独立的 .ibd 文件。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张数据库表的数据是保存在「 表名字.ibd 」的文件里的,这个文件也称为独占表空间文件。

1.2 表空间文件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表空间由段(segment)、区(extent)、页(page)、行(row)组成,InnoDB存储引擎的逻辑存储结构大致如下图:

下面我们从下往上一个个看看。

1.2.1 行(row)

数据库表中的记录都是按行(row)进行存放的,每行记录根据不同的行格式,有不同的存储结构。

1.2.2 页(page)

记录是按照行来存储的,但是数据库的读取并不以「行」为单位,否则一次读取(也就是一次 I/O 操作)只能处理一行数据,效率会非常低。

因此,InnoDB 的数据是按「页」为单位来读写的,也就是说,当需要读一条记录的时候,并不是将这个行记录从磁盘读出来,而是以页为单位,将其整体读入内存。

默认每个页的大小为 16KB,也就是最多能保证 16KB 的连续存储空间。

页是 InnoDB 存储引擎磁盘管理的最小单元,意味着数据库每次读写都是以 16KB 为单位的,一次最少从磁盘中读取 16K 的内容到内存中,一次最少把内存中的 16K 内容刷新到磁盘中。

页的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数据页、undo 日志页、溢出页等等。数据表中的行记录是用「数据页」来管理的。

总之知道表中的记录存储在「数据页」里面就行。

1.2.3 区(extent)

我们知道 InnoDB 存储引擎是用 B+ 树来组织数据的。

B+ 树中每一层都是通过双向链表连接起来的,如果是以页为单位来分配存储空间,那么链表中相邻的两个页之间的物理位置并不是连续的,可能离得非常远,那么磁盘查询时就会有大量的随机I/O,随机 I/O 是非常慢的。

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让链表中相邻的页的物理位置也相邻,这样就可以使用顺序 I/O 了,那么在范围查询(扫描叶子节点)的时候性能就会很高。

那具体怎么解决呢?

在表中数据量大的时候,为某个索引分配空间的时候就不再按照页为单位分配了,而是按照区(extent)为单位分配。每个区的大小为 1MB,对于 16KB 的页来说,连续的 64 个页会被划为一个区,这样就使得链表中相邻的页的物理位置也相邻,就能使用顺序 I/O 了

1.2.4 段(segment)

表空间是由各个段(segment)组成的,段是由多个区(extent)组成的。段一般分为数据段、索引段和回滚段等。

  • 索引段:存放 B + 树的非叶子节点的区的集合;
  • 数据段:存放 B + 树的叶子节点的区的集合;
  • 回滚段:存放的是回滚数据的区的集合, MVCC 利用了回滚段实现了多版本查询数据。

好了,终于说完表空间的结构了。接下来,就具体讲一下 InnoDB 的行格式了。

之所以要绕一大圈才讲行记录的格式,主要是想让大家知道行记录是存储在哪个文件,以及行记录在这个表空间文件中的哪个区域,有一个从上往下切入的视角,这样理解起来不会觉得很抽象。

2、InnoDB 行格式有哪些?

行格式(row_format),就是一条记录的存储结构。

InnoDB 提供了 4 种行格式,分别是 Redundant、Compact、Dynamic和 Compressed 行格式。

  • Redundant 是很古老的行格式了, MySQL 5.0 版本之前用的行格式,现在基本没人用了。
  • 由于 Redundant 不是一种紧凑的行格式,所以 MySQL 5.0 之后引入了 Compact 行记录存储方式,Compact 是一种紧凑的行格式,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一个数据页中可以存放更多的行记录,从 MySQL 5.1 版本之后,行格式默认设置成 Compact。
  • Dynamic 和 Compressed 两个都是紧凑的行格式,它们的行格式都和 Compact 差不多,因为都是基于 Compact 改进一点东西。从 MySQL5.7 版本之后,默认使用 Dynamic 行格式。

所以,弄懂了 Compact 行格式,之后你们在去了解其他行格式,很快也能看懂。

3、COMPACT 行格式长什么样?

先跟 Compact 行格式混个脸熟,它长这样:

可以看到,一条完整的记录分为「记录的额外信息」和「记录的真实数据」两个部分。

接下里,分别详细说下。

3.1 记录的额外信息

记录的额外信息包含 3 个部分:变长字段长度列表、NULL 值列表、记录头信息。

3.1.1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

varchar(n) 和 char(n) 的区别是什么,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char 是定长的,varchar 是变长的,变长字段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长度(大小)不固定的。

所以,在存储数据的时候,也要把数据占用的大小存起来,存到「变长字段长度列表」里面,读取数据的时候才能根据这个「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去读取对应长度的数据。其他 TEXT、BLOB 等变长字段也是这么实现的。

为了展示「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具体是怎么保存「变长字段的真实数据占用的字节数」,我们先创建这样一张表,字符集是 ascii(所以每一个字符占用的 1 字节),行格式是 Compact,t_user 表中 name 和 phone 字段都是变长字段:

CREATE TABLE `t_user` (
  `id` int(11) NOT NULL,
  `name` VARCHAR(20) DEFAULT NULL,
  `phone` VARCHAR(20) DEFAULT NULL,
  `age`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USING BTREE
) ENGINE = InnoDB DEFAULT CHARACTER SET = ascii ROW_FORMAT = COMPACT;

现在 t_user 表里有这三条记录:

接下来,我们看看看看这三条记录的行格式中的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是怎样存储的。

先来看第一条记录:

  • name 列的值为 a,真实数据占用的字节数是 1 字节,十六进制 0x01;
  • phone 列的值为 123,真实数据占用的字节数是 3 字节,十六进制 0x03;
  • age 列和 id 列不是变长字段,所以这里不用管。

这些变长字段的真实数据占用的字节数会按照列的顺序逆序存放,所以「变长字段长度列表」里的内容是「 03 01」,而不是 「01 03」。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得出第二条记录的行格式中,「变长字段长度列表」里的内容是「 04 02」,如下图:

第三条记录中 phone 列的值是 NULL,NULL 是不会存放在行格式中记录的真实数据部分里的,所以「变长字段长度列表」里不需要保存值为 NULL 的变长字段的长度。

为什么「变长字段长度列表」的信息要按照逆序存放?

这个设计是有想法的,主要是因为「记录头信息」中指向下一个记录的指针,指向的是下一条记录的「记录头信息」和「真实数据」之间的位置,这样的好处是向左读就是记录头信息,向右读就是真实数据,比较方便。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中的信息之所以要逆序存放,是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位置靠前的记录的真实数据和数据对应的字段长度信息可以同时在一个 CPU Cache Line 中,这样就可以提高 CPU Cache 的命中率

同样的道理, NULL 值列表的信息也需要逆序存放。

每个数据库表的行格式都有「变长字段字节数列表」吗?

其实变长字段字节数列表不是必须的。

当数据表没有变长字段的时候,比如全部都是 int 类型的字段,这时候表里的行格式就不会有「变长字段长度列表」了,因为没必要,不如去掉以节省空间。

所以「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只出现在数据表有变长字段的时候。

3.1.2 NULL 值列表

表中的某些列可能会存储 NULL 值,如果把这些 NULL 值都放到记录的真实数据中会比较浪费空间,所以 Compact 行格式把这些值为 NULL 的列存储到 NULL值列表中

如果存在允许 NULL 值的列,则每个列对应一个二进制位(bit),二进制位按照列的顺序逆序排列。

  • 二进制位的值为1时,代表该列的值为NULL。
  • 二进制位的值为0时,代表该列的值不为NULL。

另外,NULL 值列表必须用整数个字节的位表示(1字节8位),如果使用的二进制位个数不足整数个字节,则在字节的高位补 0

还是以 t_user 表的这三条记录作为例子:

接下来,我们看看看看这三条记录的行格式中的 NULL 值列表是怎样存储的。

先来看第一条记录,第一条记录所有列都有值,不存在 NULL 值,所以用二进制来表示是酱紫的:

但是 InnoDB 是用整数字节的二进制位来表示 NULL 值列表的,现在不足 8 位,所以要在高位补 0,最终用二进制来表示是酱紫的:

所以,对于第一条数据,NULL 值列表用十六进制表示是 0x00。

接下来看第二条记录,第二条记录 age 列是 NULL 值,所以,对于第二条数据,NULL值列表用十六进制表示是 0x04。

最后第三条记录,第三条记录 phone 列 和 age 列是 NULL 值,所以,对于第三条数据,NULL 值列表用十六进制表示是 0x06。

我们把三条记录的 NULL 值列表都填充完毕后,它们的行格式是这样的:

每个数据库表的行格式都有「NULL 值列表」吗?

NULL 值列表也不是必须的。

当数据表的字段都定义成 NOT NULL 的时候,这时候表里的行格式就不会有 NULL 值列表了

所以在设计数据库表的时候,通常都是建议将字段设置为 NOT NULL,这样可以至少节省 1 字节的空间(NULL 值列表至少占用 1 字节空间)。

「NULL 值列表」是固定 1 字节空间吗?如果这样的话,一条记录有 9 个字段值都是 NULL,这时候怎么表示?

「NULL 值列表」的空间不是固定 1 字节的。

当一条记录有 9 个字段值都是 NULL,那么就会创建 2 字节空间的「NULL 值列表」,以此类推。

3.1.3 记录头信息

记录头信息中包含的内容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说几个比较重要的:

  • delete_mask :标识此条数据是否被删除。从这里可以知道,我们执行 detele 删除记录的时候,并不会真正的删除记录,只是将这个记录的 delete_mask 标记为 1。
  • next_record:下一条记录的位置。从这里可以知道,记录与记录之间是通过链表组织的。在前面我也提到了,指向的是下一条记录的「记录头信息」和「真实数据」之间的位置,这样的好处是向左读就是记录头信息,向右读就是真实数据,比较方便。
  • record_type:表示当前记录的类型,0表示普通记录,1表示B+树非叶子节点记录,2表示最小记录,3表示最大记录。

3.2 记录的真实数据

记录真实数据部分除了我们定义的字段,还有三个隐藏字段,分别为:row_id、trx_id、roll_pointer,我们来看下这三个字段是什么。

  • row_id

如果我们建表的时候指定了主键或者唯一约束列,那么就没有 row_id 隐藏字段了。如果既没有指定主键,又没有唯一约束,那么 InnoDB 就会为记录添加 row_id 隐藏字段。row_id不是必需的,占用 6 个字节。

  • trx_id

事务id,表示这个数据是由哪个事务生成的。 trx_id是必需的,占用 6 个字节。

  • roll_pointer

这条记录上一个版本的指针。roll_pointer 是必需的,占用 7 个字节。

4、varchar(n) 中 n 最大取值为多少?

我们要清楚一点,MySQL 规定除了 TEXT、BLOBs 这种大对象类型之外,其他所有的列(不包括隐藏列和记录头信息)占用的字节长度加起来不能超过 65535 个字节

也就是说,一行记录除了 TEXT、BLOBs 类型的列,限制最大为 65535 字节,注意是一行的总长度,不是一列。

知道了这个前提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问题:「varchar(n) 中 n 最大取值为多少?」

varchar(n) 字段类型的 n 代表的是最多存储的字符数量,并不是字节大小哦。

要算 varchar(n) 最大能允许存储的字节数,还要看数据库表的字符集,因为字符集代表着,1个字符要占用多少字节,比如 ascii 字符集, 1 个字符占用 1 字节,那么 varchar(100) 意味着最大能允许存储 100 字节的数据。

4.1 单字段的情况

前面我们知道了,一行记录最大只能存储 65535 字节的数据。

那假设数据库表只有一个 varchar(n) 类型的列且字符集是 ascii,在这种情况下, varchar(n) 中 n 最大取值是 65535 吗?

不着急说结论,我们先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我们定义一个 varchar(65535) 类型的字段,字符集为 ascii 的数据库表。

CREATE TABLE test ( 
`name` VARCHAR(65535)  NULL
) ENGINE = InnoDB DEFAULT CHARACTER SET = ascii ROW_FORMAT = COMPACT;

看能不能成功创建一张表:

可以看到,创建失败了。

从报错信息就可以知道一行数据的最大字节数是 65535(不包含 TEXT、BLOBs 这种大对象类型),其中包含了 storage overhead

问题来了,这个 storage overhead 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和 「NULL 值列表」,也就是说一行数据的最大字节数 65535,其实是包含「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和 「NULL 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的。所以, 我们在算 varchar(n) 中 n 最大值时,需要减去 storage overhead 占用的字节数。

这是因为我们存储字段类型为 varchar(n) 的数据时,其实分成了三个部分来存储:

  • 真实数据
  • 真实数据占用的字节数
  • NULL 标识,如果不允许为NULL,这部分不需要

本次案例中,「NULL 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是多少?

前面我创建表的时候,字段是允许为 NULL 的,所以会用 1 字节来表示「NULL 值列表」

本次案例中,「变长字段长度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是多少?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 所有「变长字段长度」占用的字节数之和。

所以,我们要先知道每个变长字段的「变长字段长度」需要用多少字节表示?具体情况分为:

  • 条件一:如果变长字段允许存储的最大字节数小于等于 255 字节,就会用 1 字节表示「变长字段长度」;
  • 条件二:如果变长字段允许存储的最大字节数大于 255 字节,就会用 2 字节表示「变长字段长度」;

我们这里字段类型是 varchar(65535) ,字符集是 ascii,所以代表着变长字段允许存储的最大字节数是 65535,符合条件二,所以会用 2 字节来表示「变长字段长度」。

因为我们这个案例是只有 1 个变长字段,所以「变长字段长度列表」= 1 个「变长字段长度」占用的字节数,也就是 2 字节

因为我们在算 varchar(n) 中 n 最大值时,需要减去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和 「NULL 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的。所以,在数据库表只有一个 varchar(n) 字段且字符集是 ascii 的情况下,varchar(n) 中 n 最大值 = 65535 - 2 - 1 = 65532

我们先来测试看看 varchar(65533) 是否可行?

可以看到,还是不行,接下来看看 varchar(65532) 是否可行?

可以看到,创建成功了。说明我们的推论是正确的,在算 varchar(n) 中 n 最大值时,需要减去 「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和 「NULL 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的。

当然,我上面这个例子是针对字符集为 ascii 情况,如果采用的是 UTF-8,varchar(n) 最多能存储的数据计算方式就不一样了:

  • 在 UTF-8 字符集下,一个字符最多需要三个字节,varchar(n) 的 n 最大取值就是 65532/3 = 21844。

上面所说的只是针对于一个字段的计算方式。

4.2 多字段的情况

如果有多个字段的话,要保证所有字段的长度 + 变长字段字节数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 NULL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 65535

5、行溢出后,MySQL 是怎么处理的?

MySQL 中磁盘和内存交互的基本单位是页,一个页的大小一般是 16KB,也就是 16384字节,而一个 varchar(n) 类型的列最多可以存储 65532字节,一些大对象如 TEXT、BLOB 可能存储更多的数据,这时一个页可能就存不了一条记录。这个时候就会发生行溢出,多的数据就会存到另外的「溢出页」中

如果一个数据页存不了一条记录,InnoDB 存储引擎会自动将溢出的数据存放到「溢出页」中。在一般情况下,InnoDB 的数据都是存放在 「数据页」中。但是当发生行溢出时,溢出的数据会存放到「溢出页」中。

当发生行溢出时,在记录的真实数据处只会保存该列的一部分数据,而把剩余的数据放在「溢出页」中,然后真实数据处用 20 字节存储指向溢出页的地址,从而可以找到剩余数据所在的页。大致如下图所示。

上面这个是 Compact 行格式在发生行溢出后的处理。

Compressed 和 Dynamic 这两个行格式和 Compact 非常类似,主要的区别在于处理行溢出数据时有些区别。

这两种格式采用完全的行溢出方式,记录的真实数据处不会存储该列的一部分数据,只存储 20 个字节的指针来指向溢出页。而实际的数据都存储在溢出页中,看起来就像下面这样:

6、总结

MySQL 的 NULL 值是怎么存放的?

MySQL 的 Compact 行格式中会用「NULL值列表」来标记值为 NULL 的列,NULL 值并不会存储在行格式中的真实数据部分。

NULL值列表会占用 1 字节空间,当表中所有字段都定义成 NOT NULL,行格式中就不会有 NULL值列表,这样可节省 1 字节的空间。

MySQL 怎么知道 varchar(n) 实际占用数据的大小?

MySQL 的 Compact 行格式中会用「变长字段长度列表」存储变长字段实际占用的数据大小。

varchar(n) 中 n 最大取值为多少?

一行记录最大能存储 65535 字节的数据,但是这个是包含「变长字段字节数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和「NULL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所以, 我们在算 varchar(n) 中 n 最大值时,需要减去这两个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如果一张表只有一个 varchar(n) 字段,且允许为 NULL,字符集为 ascii。varchar(n) 中 n 最大取值为 65532。

计算公式:65535 - 变长字段字节数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 NULL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 65535 - 2 - 1 = 65532。

如果有多个字段的话,要保证所有字段的长度 + 变长字段字节数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 NULL值列表所占用的字节数 <= 65535。

行溢出后,MySQL 是怎么处理的?

如果一个数据页存不了一条记录,InnoDB 存储引擎会自动将溢出的数据存放到「溢出页」中。

Compact 行格式针对行溢出的处理是这样的:当发生行溢出时,在记录的真实数据处只会保存该列的一部分数据,而把剩余的数据放在「溢出页」中,然后真实数据处用 20 字节存储指向溢出页的地址,从而可以找到剩余数据所在的页。

Compressed 和 Dynamic 这两种格式采用完全的行溢出方式,记录的真实数据处不会存储该列的一部分数据,只存储 20 个字节的指针来指向溢出页。而实际的数据都存储在溢出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