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产AI融资大戏:智谱AI的崛起之路
2024年,或许是国产AI领域最后一场“超级融资秀”。
智谱AI完成30亿元融资,新老股东携手加码
据可靠消息,智谱AI近日完成了一轮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新融资。本次融资中,多个战略投资者和国资机构加入,而老股东君联资本等也继续跟投。
5年成长为国产AI领军企业,智谱AI背后的清华系力量
智谱AI成立于2019年,由清华大学校友张鹏(CEO)、刘德兵(董事长)、王绍兰(总裁)共同创立。张鹏清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到底,是清华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KEG实验室)AMiner平台的核心人物。2019年,他与团队决定将研究成果商业化,创立了智谱AI。
创立之初,智谱AI就凭借团队的技术和市场资源迅速起步。“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有收入,”张鹏曾表示。2022年,智谱AI与清华大学联合推出了GLM-130B大模型,展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
2024年,智谱AI推出新一代GLM-4和GLM-4-Plus大模型,并发布了视频生成模型CogVideoX和GLM-4-Voice语音模型,全面对标国际顶尖技术。公司的业务现已覆盖智能汽车、制造业、金融、医疗、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MaaS平台也吸引了70万企业和开发者,C端产品“智谱清言”用户数超过2500万,年化收入超千万元。
资本的宠儿:估值超200亿,融资不断
从成立之初的天使轮投资,到如今的30亿元大手笔融资,智谱AI背后是众多知名资本的“保驾护航”。
- 2019年:中科创星投资天使轮,押注智谱AI将引领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
- 2021年:A轮融资超亿元,达晨财智、华控基金等10多家机构联合投资。
- 2022年:B轮融资数亿元,君联资本、启明创投领投。
- 2023年:累计融资超25亿元,社保基金、阿里、腾讯、美团、红杉中国等大批知名机构加持。
- 2024年:最新一轮30亿元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智谱AI的估值已超过200亿元。
从实验室到市场,目标是中国版OpenAI
张鹏曾公开表示,智谱AI的愿景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并通过AI服务人类。为实现这一目标,智谱AI积极布局大模型领域,发布了多个具有标志性的产品:
- GLM-130B(2022年):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成为国产大模型的重要里程碑。
- GLM-4和GLM-4-Plus(2024年):对标国际前沿,具备多模态大模型的特性。
- CogVideoX:视频生成模型,支持高质量视频生成,行业竞争力直追国际顶尖水平。
- GLM-4-Voice:端到端语音大模型,目标是在语音领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商业化之路:大模型如何变现?
对于大模型企业而言,商业化始终是最大的挑战。而智谱AI的表现却令人眼前一亮。根据内部消息,2024年智谱的商业化收入较2023年增长了100%以上。
- MaaS平台:吸引了70万家企业和开发者入驻,API收入同比增长超30倍,日均Tokens消耗量增长150倍。
- C端产品“智谱清言” :用户数突破2500万,年化收入超过千万元,显示出C端市场的潜力。
国产AI赛道群雄并起,智谱AI如何突围?
2024年,AI融资的热潮席卷全球。OpenAI以157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全球AI融资之最,而在国内,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零一万物等AI企业相继崭露头角,纷纷跻身“AI独角兽”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波AI创业大军中,清华、上海交大、合肥中科大等顶尖高校的校友成了“创业生力军”。清华系的代表是智谱AI、无问芯穹,上海交大系则涌现出月之暗面等企业,而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在AI战场中不甘示弱。
各地政府政策护航,AI热潮愈演愈烈
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扶持AI产业,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成都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相继出台政策:
- 成都:发布《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的若干措施》。
- 上海:出台《推动AI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
- 北京:推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要在2025年底形成3-5个先进的基础大模型和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
AI 2.0革命正在发生,未来的想象空间无限
李开复曾预言:“AI 2.0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科技革命。”在这场巨变中,智谱AI站在了“风口之上”,不论是技术、市场还是资本,智谱AI都展现出强大的号召力。
放眼未来,AI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张鹏曾说过:“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并让机器服务人类。”
在这条新征途上,智谱AI和一众国产AI企业正奔赴远方,努力在这场“AI大航海时代”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