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妹被裁后创业,第四年估值3000亿

696 阅读7分钟

这场融资大战,连曾经叱诧风云的互联网历史也难以找到类似的例子。

故事从2020年底说起,在美国旧金山的OpenAI总部,一对意大利裔美籍兄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辞职。哥哥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当时是OpenAI的研究副总裁,妹妹丹妮拉·阿莫迪(Daniela Amodei)则是安全政策副总裁。他们俩都是OpenAI的早期成员。

两个月后,这对兄妹带领部分团队创立了新公司——Anthropic。没想到,接下来的发展完全超出了预期:ChatGPT横空出世,全球掀起了AI热潮;OpenAI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独角兽,而当时还不被太多人看好的Anthropic,迅速崛起,成为了OpenAI的强劲对手。

最近,Anthropic宣布获得亚马逊40亿美元的投资,估值飙升至400亿美元(约29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孙正义领导的软银也向OpenAI投资了约15亿美元。这场融资的激烈程度,足以让整个AI行业震撼。

离开OpenAI,兄妹二人创下2900亿估值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

在投身人工智能之前,达里奥的本科学的是物理学。毕业后,他一直希望能做一些能改变世界的事。那时人工智能还未像今天一样火爆,达里奥决定从人脑研究入手,认为理解大脑是智能研究的突破口。因此,他继续深造,攻读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期间,达里奥相继在斯坦福、加州理工和普林斯顿完成学业,逐渐接触到人工智能的前沿课题。博士后阶段,他先后在百度和谷歌大脑团队工作。

而妹妹丹妮拉的故事则稍有不同。她最初并未涉足人工智能,而是转行加入了金融科技公司Stripe,并在这里接触到AI。

2015年,硅谷的一场高层讨论催生了OpenAI。次年,OpenAI创始团队邀请达里奥加入,成为初创团队的重要成员。两年后,丹妮拉也加入了OpenAI。达里奥在OpenAI工作了五年,带领团队开发了早期的GPT-2和GPT-3,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领军人物。

然而,随着GPT-3的问世,达里奥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潜力远超想象,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安全隐患。OpenAI似乎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达里奥和丹妮拉决定共同辞职,带着GPT-3的一部分开发团队创业。

2021年2月,他们创办了Anthropic,团队的理念简单而坚定:创建“属于人类的AI”。公司官网曾明确表示:“我们创立Anthropic是因为我们相信,人工智能的影响力可能会像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一样巨大,但我们不认为这一切会平稳推进。”

这句话成为了Anthropic的宗旨,也贯穿了兄妹二人对AI的整个理念。

公司成立仅两个月后,Anthropic便完成了1.24亿美元的A轮融资;一年后,B轮融资再筹得5.8亿美元,团队规模扩展至40人以上。就在这一年,OpenAI发布了ChatGPT,全球AI热潮爆发。

2023年3月,Anthropic推出了类似ChatGPT的对话系统Claude,并以其在安全性和可控性上的表现获得了广泛认可。此后,Anthropic的融资步伐愈发加快:5月,C轮融资达到了4.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谷歌、Salesforce、Zoom等;此后,SK Telecom、亚马逊等巨头也纷纷出手,截至2023年10月,Anthropic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76亿美元。

如今,Anthropic已经拥有近1000名员工,估值达到400亿美元(约2900亿元人民币),成为了OpenAI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AI融资热潮: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

AI行业的融资速度令人咋舌。

最新消息显示,Anthropic宣布获得亚马逊40亿美元的投资,并与AWS(亚马逊云)达成合作,成为其主要的云计算和培训伙伴。亚马逊对Anthropic的投资总额已达到80亿美元,并仍然保持少数股东地位。

与此同时,Anthropic也计划扩大与AWS的合作,涵盖从芯片到软件的全方位技术合作。这一举动意味着,亚马逊不仅注资,还将更深度参与AI研究和开发。

而在Anthropic宣布这一消息的前几天,马斯克的xAI也成功融资了50亿美元,估值飙升至50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a16z)、Valor Equity Partners等知名投资机构。

与此同时,OpenAI也宣布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66亿美元,估值飙升至1570亿美元(约1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独角兽,仅次于字节跳动和SpaceX。

这场融资大战仍在继续。OpenAI近期也获得了软银的15亿美元投资。投资方阵容强大,微软、英伟达、软银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其中。硅谷的大佬们通过资本下注,正积极角逐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正如有评论所说,“上一代大佬们似乎正在挑选下一代领导者。”这场融资狂潮,甚至在互联网史上都极为罕见。

AI泡沫临近?警钟已响

随着AI行业的飞速发展,泡沫的危机也开始显现。

“人工智能泡沫正在接近临界点。”红杉资本的合伙人大卫·卡恩(David Cahn)发出警告。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AI行业面临三个重大挑战:

  1. 泡沫过大:当前AI仍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的高峰阶段,喧嚣掩盖了理性,需要一段冷静期。
  2. 过度承诺:过度放大成功案例,忽视前提条件,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预期。
  3. 过高期望:公众对AI的期望过高,提出了许多难以实现的需求。

其中,最大争议在于AI大模型的巨额亏损。达里奥指出,目前市场上训练一个人工智能模型的成本已高达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成本将攀升至50亿甚至10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收入却远未达到预期。即便是行业龙头OpenAI,今年预计亏损将达到50亿美元,且这个数字并未包括员工薪酬等开支。

随着市场对AI的热捧,收购潮也随之而来:微软以6.5亿美元收购了Inflection AI,亚马逊收购了Adept AI,谷歌以25亿美元收购了Character AI。这些收购动作,表明巨头们对AI的重视和对风险的规避。

在中国,类似的“AI四小龙”曾在历史上留下教训。如今,国内的大模型公司虽然快速融资,但仍未找到长期盈利模式,同时也陷入了算力和价格的内卷之中。最近,杭州的波形智能公司被OPPO收购,创始人也转职到手机大厂。这或许预示着,AI行业的泡沫逐渐接近爆发。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公开场合提到:“在泡沫挤压过程中,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公司将被淘汰,最后脱颖而出的可能只有1%的企业。”问题是,这1%将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