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方马车》

126 阅读6分钟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中有这样的几段话:

只要卢跃刚在场,开会时自己一定要理性,因为自己的任何爆发或者不讲道理,到最后一定会被卢跃刚写到书里去。这样一来,也缓解了我们硬碰硬地对着干的情况。

……

2003年,卢跃刚用了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把书给写出来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东方马车》。这本书现在在市场上已经买不到了,当时开印印了10万册,但很快就卖完了。因为我们之前说好了,这本书在出版之前是不给任何人看的,结果等到这本书出版以后大家去看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都觉得没有把自己的正面形象充分表达出来。

……

但到今天这本书还没有重印,就是因为卢跃刚比较讲义气,觉得既然其他人对他们的形象不是很满意,那这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

一本不吹捧主角且由于主角的不满意而不再重印的纪实文学,显然是很吸引人眼球的。我不继续阅读俞老师的自传,而是从书友那里获得这本不再版书的电子版看起来。

我深深佩服作者卢跃刚的文字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有的感觉是,行云流水又荡气回肠,行文流水,指的是作者行文的不拖沓,前后字句关联性极强,我常常在一大段阅读之后发现原来时间已经过去好长;荡气回肠,指的是叙事结束时的瞬间停顿,有电视剧中快马瞬停时的人立而起,痛快过后有余味。

由此,这本《东方马车》,我是一鼓作气读完的。

书中内容,不止有俞老师在《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中所说那些新东方内部各创始人的争争吵吵(当然,这些争吵在本书中会更加详尽,比如不当面沟通而代之以写信,比如开会时拍桌子)。

还有各个创始人的简介,“未遂诗人”俞敏洪,“人间小精华”徐小平,“书痴”王强,“牛人”宋昊,“耶鲁匕首”钱永强,“英雄不问出处”的罗永浩,“穷教书匠”胡敏以及“张亚哲命题”。(此处只摘抄章节名,具体简介不赘述,绰号是很能体现一个人行事方式的,如果对其感兴趣,搜他就好。)

还有ETS风暴,ETS的题目多年滚动使用,题库更新频率低,新东方将这些题目整理之后给学生用,当中国学生在新东方帮助下考试成绩一日千里时,ETS告新东方侵权。ETS相关内容,让我意识到两种“矛盾”的处理方式,当拥有内部矛盾的一大群新东方人被ETS攻击时,他们会先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外部矛盾。

书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有罗永浩的求职信,直到此处,我才对锤子手机创始人、靠直播还清巨额债务的罗永浩多出些了解,原来他28岁之前,混迹江湖只是让自己活着,28岁为进新东方教书,花3个月备课,精研考试中的填空题输出填空教案后,直接给老板俞敏洪写信求职。(对的,我其实很佩服罗永浩,一个为自己目标认真准备认真付出的人。)

书中收录俞老师母亲写给他的信。这信的内容,很是真实,是我所感受到的那种“父辈关爱”,信中内容所表达的内容,是既想要儿女好,也想要儿女行事方式不脱离自己的价值观。

6点多醒来之后,我不再继续睡下,只是享受那种醒着时躺在床上的感觉,我躺在床上,并不刷视频,而是看书,看的书是《东方马车》。是的,今天阅读的内容有徐小平的离开,俞老师的再上位以及王强的支持,总之,《东方马车》的结局,是一个很好结局,新东方这个外语培训学校,经历波折后又回到正轨上。

而我理解的正轨,则是俞老师继续是掌舵人,而其它人只是辅助,其它人,不再有过去那种与俞老师一样的话语权。当大家话语权相当而又牵扯到各自利益时,大家就会吵架,吵到不眠不休,吵到大家都止步不前。

我认为《东方马车》带给我的震撼,是大的。我得到的收获,现在只简单想一条最直观立马浮出脑海中的内容:一个人能力很强(能力体现在好的技能以及好的执行力),他能办成事情,但办的事情想要扩大规模,他还需要许多人的帮助。他不能太过软弱,也不能太过强势不听建言,总之,创办一份事业,很难,但可以做。(摘自10月13号日记。)

我从自己的生活中,有发现过跟“勒布朗法则”——Later is Never(晚点做即意味着永远不会做)——相似的经验:我总会对未来自己充满信心,我认为未来的我肯定会比现在的我做出更对的选择,写出更好的文字,当下的草稿,肯定在未来会变得完美。

但是,事实往往并不如此。

以本篇读书笔记举例,读完本书当时,我有在日记中记下即时感受,到今天再次查阅,我会认为两个月前写下的这段话会比今天写得好些,因为它更真实。而现在,我所有的输出,只在本篇。

我有看过另一个与“勒布朗法则”相关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位画家学画画,他总不舍得扔掉草稿纸,常常在草稿纸上练习,某一天,一位好友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答案后好友对他说:“你如果想要画技得到提升,我会建议你每次练习时都拿出一张全新白纸,由此,你会更加认真对待此次练习。”后来,画家按照好友的建议行事,画技突飞猛进。

我想对自己说的是,我该在当下,像画家一样,认真对待我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而不是常常想“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