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30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615.48百万美元

60 阅读9分钟

六维力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同时测量物体在三个空间轴(X、Y、Z轴)方向上的线性力以及绕这三个轴的力矩(扭矩)的传感器。它通过集成多个力传感器元件,能够提供精确的多维度力学数据,广泛应用于需要高精度力/力矩反馈的领域,如机器人控制、自动化生产、汽车、医疗设备等。六维力传感器能够帮助实时监测和控制机械系统的受力状态,提供全面的力学信息,确保系统操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优化执行过程中的精度和效率。

根据传感元件不同,可将六维力传感器分为应变片式、光学式以及压电/电容式。其中,应变片式综合指标占优。电容传感器成本相对较低,但其他性能方面落后于压电式。目前应变片式技术最为成熟,精度性能均较高,是现在主流企业的选择,应变片式的工艺主要有硅应变片以及金属应变片,金属应变片成本较低,但硅应变片近年来技术不断成熟,整体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六维力传感器市场概述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自动化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六维力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力与力矩测量工具,得到了广泛关注。其能够同时测量物体在三个线性方向(X、Y、Z轴)上的力和三个旋转方向(绕X、Y、Z轴的力矩),为精密控制、机器人协作、自动化装配、机械臂操作、虚拟现实(VR)以及智能检测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六维力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和反馈机械臂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力,提升机器人操作的精度、柔性和安全性。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智能医疗和精密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六维力传感器在质量控制、力反馈、装配调试、材料加工等环节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随着中国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六维力传感器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逐渐增长,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发展现状:

六维力传感器在中国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和技术创新的趋势,尤其在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制造和精密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和智能制造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目标发展的推动,六维力传感器作为关键的力感知与控制技术,已在机器人操作、机械臂精细控制、工业自动化检测、智能装配线等多个场景中得到了应用。

中国的六维力传感器市场正在逐步成熟,技术上已从初期的简单传感器向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智能传感器演进,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精度力与力矩测量的需求激增。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推动了国产六维力传感器技术的提升,国内品牌逐渐崭露头角,能够提供从高端到中低端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产品,降低了整体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尽管如此,六维力传感器的高技术要求和对制造精度的严格标准依然使得市场主要由少数高端品牌主导,尤其是在精密测量和高负载应用领域,仍依赖于进口产品。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完善,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国产六维力传感器的市场份额有望逐步上升,推动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未来趋势:

国产化替代加速:在国内制造业对智能传感器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六维力传感器的国产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国产品牌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将由国内厂商提供,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国产传感器的性价比优势将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享受到高质量的传感器产品。

精度与性能提升:六维力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将在未来不断提升。随着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的进步,传感器的精度和测量范围将进一步扩展,能够满足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应用需求,如微型机器人、精准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的要求。此外,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和长期稳定性也将有所提升,以适应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拓展:六维力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控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自动驾驶、医疗健康等领域,市场需求将逐步增大。例如,在机器人协作中,六维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与环境的交互力,提升操作的精度与安全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用于电池组装和充电桩检测时,它们也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小型化与低成本化:未来六维力传感器的趋势将朝着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发展,特别是在消费电子、智能穿戴设备和小型机器人等领域,体积和重量要求会更加严格。因此,六维力传感器需要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进一步减小体积并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615.48百万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7.54%。

中国范围内,六维力传感器主要生产商包括ATI Industrial Automation、宇立仪器、坤维科技、鑫精诚、Epson等,其中前五大厂商占有大约56.19%的市场份额。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应变片式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据大约76.21%的份额。

就产品应用而言,目前工业机器人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74.39%的份额。

本文作者

 

余菲娅 – 本文主要分析师

 

 

余菲娅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行业分析师,专注于医药、机械设备等行业,对该产业链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主导项目有全球与中国过敏类疾病靶向药物、食管温度管理系统、慢病毒生产系统等市场研究。

余菲娅拥有扎实的数据分析和市场研究技能,能够通过公开数据来源、实地调查、电话采访等渠道收集和解读大量行业数据,提供准确的市场洞察和预测。并擅长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工具,如 SWOT 分析、PESTEL 分析、竞争分析等,评估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

 

 

 

QYResearch企业简介

QYResearch(北京恒州博智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美国洛杉矶和中国北京。QYResearch专注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市场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IPO咨询(数据被国内招股说明书或年报大量引用)、商业计划书、制造业单项冠军申请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申请、市占率证明等服务。业务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在全球30多个国家有固定营销合作伙伴,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有分支机构,在国内主要城市北京、广州、长沙、石家庄、重庆、武汉、成都、山西大同、太原、昆明、日照、南宁等地设有办公室和专业研究团队。

QYResearch是全球知名的大型咨询公司,行业涵盖各高科技行业产业链细分市场,横跨如半导体产业链(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制造、封测、分立器件、传感器、光电器件)、光伏产业链(设备、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辅料支架、逆变器、电站终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及材料、电驱电控、汽车半导体/电子、整车、充电桩)、通信产业链(通信系统设备、终端设备、电子元器件、射频前端、光模块、4G/5G/6G、宽带、IoT、数字经济、AI)、先进材料产业链(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机械制造产业链(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气机械、3C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激光、工控、无人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