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要想学好 NodeJs,这些性能监控指标可不能不会!!!

0 阅读17分钟

最近一直在用 NestJs 开发一个企业级的商业化项目,对于要上线的项目,那必然就少不了性能监控了。了解这些指标对我们开发调优的时候至关重要。

服务器的性能瓶颈通常为以下几个:

  1. CPU 使用率

  2. CPU 负载(load)

  3. 内存

  4. 磁盘

  5. I/O

  6. 吞吐量 (Throughput)

  7. 每秒查询率 QPS(Query Per Second)

  8. 日志监控/真实 QPS

  9. 响应时间

  10. 进程监控

CPU 使用率

CPU 使用率是一个衡量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CPU)在给定时间内有多忙碌的指标。它表示在 CPU 能够使用的时间里,CPU 实际上被使用的时间百分比。简单来说,CPU 使用率反映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被消耗的程度。

  1. 100% CPU 使用率意味着 CPU 在该时刻完全处于工作状态,没有闲置。

  2. 0% CPU 使用率意味着 CPU 完全空闲,没有任何任务在运行。

CPU 使用率通常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的:

  1. 用户态(User Time):CPU 执行用户级程序的时间。

  2. 系统态(System Time):CPU 执行内核操作的时间。

  3. 空闲态(Idle Time):CPU 没有执行任何任务的时间。

  4. 中断时间(IRQ Time):处理硬件中断的时间。

CPU 使用率的计算公式一般是:

CPU 使用率 = (总时间 - 空闲时间) / 总时间 * 100%

其中,总时间是从上次采样以来的 CPU 总时间,空闲时间是从上次采样以来的 CPU 空闲时间。

Node.js 提供了 os 模块来获取操作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 CPU 使用情况。虽然 os 模块本身没有直接提供获取 CPU 使用率的 API,但我们可以通过 os.cpus() 获取每个 CPU 核心的详细信息,并通过计算差值来获取 CPU 使用率。

os.cpus() 返回一个包含 CPU 核心信息的数组,每个元素代表一个 CPU 核心的信息,包含以下字段:

  • model: CPU 型号

  • speed: CPU 频率

  • times: 各个时间段的时间信息,包括:

    • user: 用户态时间

    • nice: 用户态下的优先级调整时间

    • sys: 系统态时间

    • idle: 空闲时间

    • irq: 中断时间

通过采样 CPU 的 times 数据,首先记录当前的 CPU 状态信息,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计算每个核心的 idle 和 total 时间差,再根据差值推算出每个核心的 CPU 使用率。

如下代码所示:

const os = require("os");

// 获取 CPU 使用率的函数
function getCpuUsage()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startCpuInfo = os.cpus(); // 获取初始的 CPU 信息

    setTimeout(() => {
      const endCpuInfo = os.cpus(); // 获取采样后的 CPU 信息

      // 计算各个核心的使用率
      const cpuUsage = endCpuInfo.map((endCore, index) => {
        const startCore = startCpuInfo[index];

        // 计算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差
        const startTotal = Object.values(startCore.times).reduce(
          (a, b) => a + b,
          0
        );
        const endTotal = Object.values(endCore.times).reduce(
          (a, b) => a + b,
          0
        );

        const idleDiff = endCore.times.idle - startCore.times.idle;
        const totalDiff = endTotal - startTotal;

        const usage = (1 - idleDiff / totalDiff) * 100;
        return {
          core: index,
          usage: usage.toFixed(2), // 保留两位小数
        };
      });

      resolve(cpuUsage);
    }, 100); // 延迟 100ms
  });
}

// 调用获取 CPU 使用率的函数
getCpuUsage()
  .then((cpuUsage) => {
    console.log("CPU 使用率:");
    cpuUsage.forEach((core) => {
      console.log(`核心 ${core.core} 使用率: ${core.usage}%`);
    });
  })
  .catch((err) => {
    console.error("获取 CPU 使用率失败:", err);
  });

在上面的这些代码中,首先,使用 os.cpus() 获取当前系统每个 CPU 核心的状态信息,记录下每个核心的 idle 和 total 时间。然后,等待 100 毫秒后,再次调用 os.cpus() 获取第二次的 CPU 状态数据。接下来,通过对比两次数据,计算每个核心的 idle 和 total 时间差。使用时间差来推算每个核心的使用率,公式是 (total 时间差 - idle 时间差) / total 时间差 * 100。最终,返回一个数组,包含每个 CPU 核心的使用率信息。

最终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20241112112843

user

user 表示 CPU 在用户态下运行的时间比例。这部分时间用于执行用户应用程序的代码,通常指不需要直接访问硬件或操作系统内核的任务。在用户态运行的程序包括所有的常见应用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文字处理器、数据库、Web 服务器等。这些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执行大量的逻辑和数据处理,但它们不直接与系统内核交互,而是通过系统调用间接访问资源。当 user 时间占比高时,表示系统主要在忙于处理应用程序的任务。如果 CPU 的 user 时间一直很高,说明系统正在执行大量的用户级任务,可能在处理密集计算、数据分析等操作。

nice

nice 表示 CPU 在低优先级用户态下运行的时间比例。低优先级用户态指的是那些被标记为低优先级的任务的运行时间。系统可以通过调整进程的 nice 值(“友好度”)来改变其优先级。nice 值越高的进程,优先级越低,这意味着这些任务会在系统空闲时才会执行,以不影响高优先级的任务。这通常用于后台运行的任务,例如系统维护、批量处理等,可以在不打扰前台任务的情况下进行。如果 nice 时间较高,说明系统在后台处理了大量低优先级任务,而这些任务并未影响高优先级任务的执行。

system

system 表示 CPU 在内核态下运行的时间比例,即执行系统核心任务和系统调用的时间。内核态是一种特殊的运行模式,它允许 CPU 直接访问操作系统核心数据结构和硬件资源。例如,当应用程序需要读写文件、进行网络通信、分配内存等操作时,就需要调用系统资源,这时 CPU 会切换到内核态来完成这些操作。system 时间占比高说明系统在处理大量的系统调用,这可能与频繁的 I/O 操作、硬件访问或底层网络连接有关。如果 system 时间一直很高,可能意味着操作系统正在频繁处理系统请求或硬件访问请求,可能需要优化系统的资源管理。

idle

idle 表示 CPU 处于空闲状态的时间比例。当系统中没有任务可以运行时,CPU 就会进入空闲状态,这种状态下 CPU 不会执行任何用户或系统任务,而是等待新的任务调度。空闲时间高意味着系统资源充足,当前没有较高的任务负载;反之,空闲时间低说明系统繁忙,CPU 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可能在处理大量任务。对于服务器和后台程序来说,适当的空闲时间表明系统负载健康,能够应对新的请求。如果 idle 时间接近于 0%,系统可能已经处于满负载状态,可能需要优化性能或扩展资源。

irq

irq 表示 CPU 处理硬件中断(Interrupt Request, IRQ)请求的时间比例。硬件中断是由硬件设备(如硬盘、网卡等)发出的请求信号,用于告知 CPU 有事件需要立即处理。例如,当网卡收到数据包时,会触发一个中断,要求 CPU 中断当前任务去处理网络数据。irq 时间较高可能表明系统中硬件设备频繁请求 CPU 资源。这种情况可能在高网络流量或高 I/O 负载时出现。较高的 irq 时间可能会影响系统性能,尤其是当 CPU 需要频繁响应硬件中断时,其他任务的执行可能会被打断,从而影响整体的系统响应性。

CPU 负载

CPU 负载描述的是系统中等待 CPU 执行的任务数量。一般来说,它可以理解为系统队列中任务的数量,包括正在运行和等待运行的任务。CPU 负载的数值越高,说明系统任务越多,CPU 负载越重;数值越低,说明系统任务较少,CPU 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CPU 负载通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显示,分为 1 分钟平均负载、5 分钟平均负载和 15 分钟平均负载。这些数值分别表示系统在过去 1 分钟、5 分钟和 15 分钟内的平均负载。这个平均值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系统的负载趋势和波动情况。

CPU 负载的计算方式取决于系统中正在执行和等待执行的任务数量。其基本原理是队列长度,即在某个时间点,正在等待 CPU 处理的任务数量。

在多核 CPU 系统中,负载的计算方式会稍有不同:

  • 单核 CPU 系统:理想情况下,负载值为 1 表示 CPU 满负荷运作(系统有一个任务在执行,没有任务在等待)。如果负载值超过 1,则意味着有任务在等待 CPU 资源(负载过高)。

  • 多核 CPU 系统:例如,4 核 CPU 的理想负载值为 4(即每个核心有一个任务在运行,没有任务在等待)。如果负载值超过 4,说明系统中有任务在排队等待 CPU,可能会出现性能瓶颈。

负载值和 CPU 核心数的关系通常可以作为判断系统是否健康的依据。例如,8 核 CPU 的负载值低于 8 通常是正常的,而超过 8 则说明任务过多,CPU 可能不堪重负。

CPU 负载和 CPU 使用率的区别

CPU 使用率和 CPU 负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都涉及 CPU 的忙碌程度:

  • CPU 使用率是指 CPU 在某段时间内被使用的比例,比如 50% 使用率表示 CPU 有一半的时间在执行任务。

  • CPU 负载则描述的是系统中的任务队列长度,也就是等待 CPU 执行的任务数量。它不仅包括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还包括等待执行的任务。

举个例子,如果 CPU 使用率很高(比如 90% 以上),但 CPU 负载低(小于或等于 CPU 核心数),说明系统在繁忙但没有太多任务积压。相反,如果 CPU 使用率低但 CPU 负载很高,说明 CPU 可能被阻塞了(例如等待 I/O 操作完成),导致有很多任务在等待处理。

如何在 nodejs 中获取 CPU 负载

在支持的系统(如 Linux、macOS)上,Node.js 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获取系统平均负载信息,使用 os.loadavg() 即可直接获得系统的平均负载。

const os = require("os");

// 获取 CPU 负载信息
const load = os.loadavg();
console.log(`CPU 负载(1分钟平均值):${load[0]}`);
console.log(`CPU 负载(5分钟平均值):${load[1]}`);
console.log(`CPU 负载(15分钟平均值):${load[2]}`);

平均负载是 Unix 特有的概念。 在 Windows 上,返回值始终为 [0, 0, 0]

20241112114406

内存指标

在 Node.js 中,内存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或长时间运行的应用程序。内存管理不当会导致应用程序的内存泄漏,最终可能导致应用崩溃。因此,理解 Node.js 的内存指标和监控内存使用情况至关重要。

Node.js 中内存指标主要涉及 V8 引擎的内存使用情况。Node.js 使用 V8 引擎来执行 JavaScript 代码,而 V8 使用的是垃圾回收机制来管理内存。在 V8 中,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堆内存(Heap Memory):

    • 堆内存是用于存储对象、字符串等复杂数据结构的主要区域。V8 在堆上为 JavaScript 对象分配内存。

    • 堆内存分为“新生代”和“老生代”两个区域。新生代存放生命周期较短的对象(如临时变量),而老生代存放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如全局变量)。

    • 新生代对象通过短时间后清除,而 老生代对象会长期存储,直到不再使用才会被清除。

  2. 栈内存(Stack Memory):

    • 栈内存主要用于存储函数调用的上下文,包括局部变量和基本数据类型(如数字、布尔值)。

    • 栈内存相对较小,但存取速度较快。当函数调用结束后,栈上的数据会自动被回收。

  3. 本机内存(Native Memory):本机内存用于存储非 JavaScript 数据,比如 C++ 库的缓冲区、文件描述符等。这部分内存不受 V8 的垃圾回收管理,因此如果程序大量使用本机资源,需要特别小心内存泄漏。

Node.js 提供了 process.memoryUsage() 方法,可以用来获取当前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情况。process.memoryUsage() 返回一个对象,包含了多个内存使用指标:

  1. rss(Resident Set Size):表示进程的常驻内存大小,包括堆内存、栈内存和本机内存。

  2. heapTotal:表示 V8 引擎分配的堆内存的总量。

  3. heapUsed:表示 V8 引擎实际使用的堆内存大小。

  4. external:表示 V8 管理的外部对象的内存使用情况,例如通过 Buffer 使用的内存。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如何在 Node.js 中获取和打印内存使用情况:

const os = require("os");

// 打印内存使用情况的函数
function printMemoryUsage() {
  const memoryUsage = process.memoryUsage();

  console.log("内存使用情况:");
  console.log(
    `RSS(常驻内存大小):${(memoryUsage.rss / 1024 / 1024).toFixed(2)} MB`
  );
  console.log(
    `堆内存总量(heapTotal):${(memoryUsage.heapTotal / 1024 / 1024).toFixed(
      2
    )} MB`
  );
  console.log(
    `已用堆内存(heapUsed):${(memoryUsage.heapUsed / 1024 / 1024).toFixed(
      2
    )} MB`
  );
  console.log(
    `外部内存(external):${(memoryUsage.external / 1024 / 1024).toFixed(
      2
    )} MB`
  );
  console.log(`系统可用内存:${(os.freemem() / 1024 / 1024).toFixed(2)} MB`);
  console.log(`系统总内存:${(os.totalmem() / 1024 / 1024).toFixed(2)} MB`);
}

// 模拟内存消耗的函数
function createLargeArray() {
  const largeArray = new Array(1e6).fill("Hello");
  console.log("创建了一个大型数组");
  printMemoryUsage();
}

printMemoryUsage(); // 初始内存使用情况
createLargeArray(); // 模拟内存使用

最终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20241112115042

Node.js 提供的内存指标可以帮助开发者了解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情况,并进行必要的优化。通过定期监控 rss、heapTotal、heapUsed 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内存泄漏并优化内存使用,提高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性能

磁盘空间指标

磁盘监控主要是监控磁盘的用量。由于日志频繁写的缘故,磁盘空间被渐渐用光。一旦磁盘不够用,将会引发系统的各种问题。给磁盘的使用量设置一个上限,一旦磁盘用量超过警戒值,服务器的管理者就应该整理日志或者清理磁盘。

磁盘空间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总空间(Total Space):

    • 磁盘的总容量,即磁盘上可以存储的总数据量。

    • 这是一个固定值,通常在安装或配置硬件时决定。

  2. 已用空间(Used Space):

    • 已经被使用的磁盘空间。包括文件、日志、数据库等占用的所有空间。

    • 已用空间占比高的磁盘可能需要定期清理或扩容。

  3. 可用空间(Available Space):

    • 剩余的可用磁盘空间。可以被新的数据写入,但随着已用空间的增加,可用空间会逐渐减少。

    • 可用空间太低可能会导致应用程序无法创建新文件、存储新数据,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4. 使用率(Usage Percentage):

    • 表示已用空间占总空间的百分比。

    • 如果使用率超过 80%,一般建议进行清理或扩容。过高的使用率可能导致磁盘读写性能下降。

在 Linux 和 macOS 上,df -h 命令可以显示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以下是 Node.js 中的实现:

const { exec } = require("child_process");

function getDiskSpaceLinux() {
  exec("df -h /", (error, stdout, stderr) => {
    if (error) {
      console.error(`执行出错: ${error.message}`);
      return;
    }

    if (stderr) {
      console.error(`标准错误输出: ${stderr}`);
      return;
    }

    // 解析 df 命令输出
    const lines = stdout.trim().split("\n");
    const diskInfo = lines[1].split(/\s+/);

    console.log("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console.log(`总空间: ${diskInfo[1]}`);
    console.log(`已用空间: ${diskInfo[2]}`);
    console.log(`可用空间: ${diskInfo[3]}`);
    console.log(`使用率: ${diskInfo[4]}`);
  });
}

getDiskSpaceLinux();

exec('df -h /') 表示使用 df 命令获取根目录 / 的磁盘空间信息。

20241112135819

在 Windows 系统上,可以使用 wmic logicaldisk 命令来获取磁盘空间信息。以下是 Node.js 中的实现:

const { exec } = require("child_process");

function getDiskSpaceWindows() {
  exec(
    "wmic logicaldisk get size,freespace,caption",
    (error, stdout, stderr) => {
      if (error) {
        console.error(`执行出错: ${error.message}`);
        return;
      }

      if (stderr) {
        console.error(`标准错误输出: ${stderr}`);
        return;
      }

      // 解析 wmic 命令输出
      const lines = stdout.trim().split("\n");
      lines.slice(1).forEach((line) => {
        const [drive, free, total] = line.trim().split(/\s+/);
        if (drive) {
          const used = total - free;
          const usage = ((used / total) * 100).toFixed(2);

          console.log(`磁盘分区: ${drive}`);
          console.log(`总空间: ${(total / 1024 / 1024 / 1024).toFixed(2)} GB`);
          console.log(`已用空间: ${(used / 1024 / 1024 / 1024).toFixed(2)} GB`);
          console.log(`可用空间: ${(free / 1024 / 1024 / 1024).toFixed(2)} GB`);
          console.log(`使用率: ${usage}%`);
          console.log("---");
        }
      });
    }
  );
}

getDiskSpaceWindows();

wmic logicaldisk get size,freespace,caption 表示获取每个磁盘分区的总空间和可用空间。

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20241112135938

I/O 指标

I/O(输入/输出)指标在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它衡量了系统如何处理数据的读取和写入操作。I/O 操作包括磁盘读写和网络传输,这些操作直接影响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性能。在服务器应用中,I/O 性能往往是系统性能的关键瓶颈之一。

I/O 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1. 吞吐量(Throughput):

    • 吞吐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 I/O 操作总量。对于磁盘 I/O,吞吐量通常以 MB/s(每秒兆字节) 为单位,表示每秒读取或写入的数据量。

    • 吞吐量越高,表示系统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数据的传输。

    • 适用于需要高数据传输的场景,例如数据库操作、文件读写和视频流处理。

  2. I/O 请求数(I/O Operations per Second,IOPS):

    • IOPS 表示每秒执行的 I/O 操作数,通常用来衡量磁盘的性能,特别是对于小文件的读写操作。

    • 高 IOPS 表示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 I/O 请求,对于数据库、缓存系统等频繁访问小文件的场景尤为重要。

    • IOPS 值高意味着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

  3. 等待时间(Wait Time):

    • 等待时间是指 I/O 请求从发出到开始处理的延迟时间。等待时间越长,表示 I/O 操作被系统排队等待的时间越长,说明系统负载较高或资源竞争严重。

    • 较短的等待时间意味着 I/O 请求能够快速获得处理,而较长的等待时间可能导致系统响应变慢。

  4.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 响应时间是指从发出 I/O 请求到完成整个操作所需的时间。它包括等待时间、处理时间和数据传输时间。

    • 响应时间越短,说明系统的 I/O 性能越好。高响应时间会导致系统变慢,用户体验变差,尤其在 Web 应用和数据库中影响较大。

  5. I/O 使用率(I/O Utilization):

    • I/O 使用率表示 I/O 子系统的繁忙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它反映了 I/O 设备在总时间内实际工作时间的比例。

    • 使用率较高(如超过 80%)时,系统可能接近瓶颈状态,可能会导致请求排队,进而影响系统性能。

获取 I/O 指标,我们要了解一个 linux 命令,叫 iostat,如果没有安装,需要安装一下,我们看一下这个命令为啥能反应 I/O 指标:

iostat -dx

20241112141533

这些是 Linux 系统下磁盘 I/O 的指标数据,它们是通过命令 iostat 获取的,反映了各个设备(如 loop0sr0vda)的 I/O 状况。下面是对每个指标的详细解释:

  1. Device:设备名称,比如 loop0sr0vda 等,代表不同的磁盘或分区。

  2. r/s(Read per Second):每秒读取次数,表示每秒钟完成的读请求数量。

  3. rkB/s(Read KB per Second):每秒读取的 KB 数,表示每秒从设备读取的数据量(以 KB 为单位)。

  4. rrqm/s(Read Requests Merged per Second):每秒合并的读请求数。当多个读请求被合并成一个请求发送到设备时,该值会增大。请求合并是 I/O 调度程序进行优化的一部分。

  5. %rrqm(Read Request Merged Percentage):表示被合并的读请求的百分比,即 rrqm/s 占所有读请求的百分比。较高的值表示较多的读请求被合并,可以提升 I/O 性能。

  6. r_await(Read Await):平均每个读请求的等待时间,单位是毫秒。较低的 r_await 表示设备响应迅速,而较高的值可能意味着 I/O 瓶颈。

  7. rareq-sz(Read Average Request Size):平均每次读请求的大小,以 KB 为单位。值越大,表示每次读请求传输的数据量越多。

  8. w/s(Write per Second):每秒写入次数,表示每秒钟完成的写请求数量。

  9. wkB/s(Write KB per Second):每秒写入的 KB 数,表示每秒向设备写入的数据量(以 KB 为单位)。

  10. wrqm/s(Write Requests Merged per Second):每秒合并的写请求数。当多个写请求被合并成一个请求发送到设备时,该值会增大。

  11. %wrqm(Write Request Merged Percentage):表示被合并的写请求的百分比,即 wrqm/s 占所有写请求的百分比。较高的值表示较多的写请求被合并,可以提升 I/O 性能。

  12. w_await(Write Await):平均每个写请求的等待时间,单位是毫秒。较低的 w_await 表示设备响应迅速,而较高的值可能意味着 I/O 瓶颈。

  13. wareq-sz(Write Average Request Size):平均每次写请求的大小,以 KB 为单位。值越大,表示每次写请求传输的数据量越多。

  14. d/s(Discard per Second):每秒丢弃的请求数。丢弃请求指的是一些文件系统的操作不需要实际的 I/O(例如丢弃某些缓存)。

  15. dkB/s(Discard KB per Second):每秒丢弃的 KB 数。

  16. drqm/s(Discard Requests Merged per Second):每秒被合并的丢弃请求数。

  17. %drqm(Discard Request Merged Percentage):丢弃请求被合并的百分比。

  18. d_await(Discard Await):平均每个丢弃请求的等待时间,单位是毫秒。

  19. dareq-sz(Discard Average Request Size):平均每次丢弃请求的大小,以 KB 为单位。

  20. f/s(Flush per Second):每秒刷新请求数(主要与文件系统的刷新操作相关)。

  21. f_await(Flush Await):平均每个刷新请求的等待时间,单位是毫秒。

  22. aqu-sz(Average Queue Size):表示设备请求队列的平均长度。较高的队列长度可能意味着 I/O 瓶颈或设备忙碌。

  23. %util(Utilization Percentage):设备的利用率百分比,表示该设备在一段时间内的繁忙程度。值越接近 100%,表示设备越忙碌。一般来说,当 %util 接近 100% 时,说明设备已接近 I/O 极限。

vda 设备为例:

  • r/s = 0.68:表示每秒钟完成 0.68 次读请求。

  • rkB/s = 9.41:表示每秒读取的数据量是 9.41 KB。

  • rrqm/s = 0.49:表示每秒合并了 0.49 个读请求。

  • %rrqm = 41.98:表示 41.98% 的读请求被合并。

  • r_await = 1.14:表示平均每个读请求的等待时间是 1.14 毫秒。

  • w/s = 6.44:表示每秒钟完成 6.44 次写请求。

  • wkB/s = 76.62:表示每秒写入的数据量是 76.62 KB。

  • wrqm/s = 8.67:表示每秒合并了 8.67 个写请求。

  • %wrqm = 57.37:表示 57.37% 的写请求被合并。

  • w_await = 1.90:表示平均每个写请求的等待时间是 1.90 毫秒。

  • %util = 0.69:表示 vda 设备的 I/O 利用率是 0.69%,说明设备并不繁忙。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系统的 I/O 性能,判断是否存在 I/O 瓶颈。例如,如果 r_awaitw_await 很高,说明请求在等待较长时间,可能是 I/O 瓶颈的表现。而 %util 接近 100% 则意味着磁盘或设备负载较高,需要进行优化或扩展。

参考资料

总结

Node.js 的性能监控对构建高效、稳定的企业级应用至关重要。它涵盖了 CPU 使用率、负载、内存使用、磁盘空间、I/O 性能、吞吐量、QPS、响应时间等核心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应用的资源使用和性能瓶颈。CPU 和内存指标可以帮助优化计算和存储资源分配,而磁盘空间、I/O 和网络吞吐量等指标则为 I/O 密集型应用提供了性能分析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指标监控和调优,开发者能够确保应用在高负载情况下仍具备快速响应和稳定性,为用户提供流畅的体验。

最后再来提一下这两个开源项目,它们都是我们目前正在维护的开源项目:

如果你想参与进来开发或者想进群学习,可以添加我微信 yunmz777,后面还会有很多需求,等这个项目完成之后还会有很多新的并且很有趣的开源项目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