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孩子教会了我什么

71 阅读13分钟
  1. 何为“性”何为“习”

“性”这个讨论自古有之,有人主张“性恶论”,有人主张“性善论”,本文不讨论孰是孰非,这些讨论有一个共同点,起码任务“性”是天生带来的,具有不可变性,不可变的东西我们无法掌控,可变的东西才是我们想研究和改变的,可变的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

首先,古人对“性”和“习”的理解是什么呢,我觉得孔老夫子的理解更接近我想表达的。

  • 性相近:孔子认为,人生下来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基本上是相近的,并不因为贫贱富贵而有所区别。这里的“性”指的是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
  • 习相远:这里的“习”指的是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因为周围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习惯和行为。

孔子的说法中,“性”是本性,“习”是习惯,用我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性”即人之初始“天性”,比如吃喝拉撒、贪嗔痴怨憎恨,是人之共性,学物理的称之为“奇点”,学计算机的称之为“超类”;“习”即人之后天“习惯”,典型的比喻就是卖油翁中的一句话:“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1. 习性的力量超乎你想象

习性的力量是超乎你想象的,这是我在多年工作加之有孩子后的一大领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刻理解能解决我生活中绝大多数烦恼,相信也能帮助一些读者摆脱焦虑。

我是一个极其喜欢研究案子的人,从上学期间就关注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就是近两年才破的吴谢宇弑母案,吴谢宇弑母案让我非常震惊,我从刚开始从网上能接触到的吴谢宇弑母案的案情细节开始逐条研究一直持续到吴谢宇被抓和执行死刑,整个案子的脉络我大致比较清晰,总结概括起来,案件发生前,吴与母亲的关系可以如下总结:

母亲:中学老师、清高、内向、传统、对吴谢宇要求极其严格

父亲:乐天派,性格开朗,为人随和

吴谢宇:人称“宇神”,学霸,极其自律,孝顺,外人眼中堪称“完美人格”

如此传统的且堪称完美的家庭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案件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使我一直关注至今。关于案件的解析我看过很多专家的分析,最让我认可的是武志红的案件分析,首先我们看一下,案件发生后,吴与母亲的关系变为如下:

母亲:被残忍杀害,且置于宿舍数月

父亲:在案件发生前已去世

吴谢宇:杀害母亲后,先是向舅舅和其他亲戚以出国留学为由骗取大一笔钱,然后去夜店当男公关,且屡次嫖娼

案件发生前和发生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是吴谢宇心理变态吗?朋友,如果你的回答是吴谢宇是心理变态,就该枪毙,那今天的文章就没有写的必要了,此时我本文的核心观点可以亮出来了。

  1. 核心论点

  •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只是在寻求自我意识和安全感
  • 安全感就是习惯,习惯会决定你的命运
  • 好的习惯会成就你,也可能会害了你
  • 爱也是一种习惯,习惯决定了对爱的理解

吴谢宇的案件,根据前后两次如此大“反差”的事件更说明了一个问题,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而此时我认为杀死吴谢宇母亲的就是“妖”而不是吴谢宇。

杀死母亲的“妖”应该是“小吴谢宇”,也就是吴谢宇的小时候,这个小吴谢宇应该是“天真的、爱哭的、喜欢异性的、自私的、离经叛道的、放纵的、自由的”,而这个“小吴谢宇”在清高、内向、传统的母亲面前是“坏的、不被允许的”,为了赢得母亲的喜爱,他必须伪装成母亲喜爱的样子,这就是“大吴谢宇”,此时“小吴谢宇”应该说是已经被母亲给“杀死了”,而上了大学后的吴谢宇总算可以远离母亲,此时“小吴谢宇”慢慢的被召唤出来了,“小吴谢宇”想占据真实的肉体,而阻碍吴谢宇做回真我的最大阻碍就是母亲,经过多番斗争,“小吴谢宇”必须让母亲彻底消失,他才会毫不内疚重回自我。

这段分析是我对于该案的真正理解,看过《致命ID》这部电影的应该可以很快理解到。吴谢宇在我看来实际上已经是人格分裂,不过他的情绪调控能力真的强,很多被父母管控极其严格的人,长大后,最容易得的应该是抑郁症,他对外表现非常正常,说明他的两种人格可以在自我意识下实现切换,而不会混乱。

那这些,跟习惯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个案件还有诸多细节,就是吴谢宇在和女性相处过程中,尤其是恋爱中,表现出一种巨大的习惯的力量。吴谢宇在和女朋友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完全照搬和母亲相处的一套模式,每天事无巨细的“汇报”自己的日常,对女朋友的关怀事无巨细,极其暖男,从他身上依旧是体现出一种“完美无缺”的男友的特征,而这一切都是母亲对他的要求,即早期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在长大后进行复刻,而复刻的原因就是习惯就是安全感,因为这种重复、稳定的生活对孩子来讲就是最大的安全感,而重复、稳定的具有安全感的生活会让孩子会形成认知,这样是安全的,所以他会选择这种模式,让自己获得最大安全感,这就是习惯。以我理解,当“小吴谢宇”真的出来的时候,对他来讲,他也在寻求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是不让母亲的压迫再次降临,所以才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

平心而论,吴的母亲费尽心力培养自己孩子如此优秀,帮孩子养成如此好的品质和习惯,是应该被鼓励和支持的,为什么会变成坏事,这就是我的另一个观点,好的习惯会成就你,也可能会害了你,至于是成就你还是害了你,要看你是否“打心底里认可”,显然,吴并不认可这种优秀的习惯,最终害了自己,这就是父母口中经常所说的“我是为了你好”,真的为了他好,应该让他打心底里认可,单纯的道德绑架和强迫,只会杀掉孩子的天性,养虎为患。

  1. 我的错误

爸爸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希望你体谅《请回答1988》。

孩子是无辜的,错的是大人。

我有一个真实的经历,是儿子在前几天,被我粗暴的打了几次。第一次是我下午睡觉醒来,发现他把桌子搞地极乱,我第一反应就是抓过来,对着屁股连抽十几下,他哭得极其伤心。第二次是我在看到他去洗手台洗手的时候,不认真洗手,一会捏泡泡,一会捏毛巾,直接拿着他的手使劲洗,不听话又是一顿打,他哭的除了伤心外,还有愤怒。

后来,和家里人交流,我发现自己的教育存在问题,这两次都是孩子的“天性”在迸发,而我粗暴的干涉了他的真我,用我的意识强加于他实际上是扼杀了他的探索欲,如果反复如此,他为了避免挨打肯定也会隐藏本性,变成一个虚伪,且人格认同有问题的人,而我打他的原因很多父母应该也会犯过类似错误,我们太注重“结果”,而对孩子来说,没有“结果”一说,他们只是在“遵从天性”,洗手对我而言就是按照流程马上洗完,而对孩子来讲他们享受洗手的每一分每一秒,这都是新奇的体验,无情的剥夺他们的体验,是我的错误。

  1. 爱是一种习惯,优秀也是一种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很多人都听过,爱是一种习惯少有人理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里面有大量的真实案例。有一个女孩小时候和父亲聚少离多,她长大后在找对象的时候会反复去找那种相见甚欢,久处分手的男性。有一个女孩会对有妇之夫极其感兴趣,但是对于单身男性毫无兴趣。有一个男性对自己的老婆极其厌恶,因为老婆很丑,可是他依旧和她生了2个孩子,并且对屡次示好,貌美如花的情人仅保持情人关系,不踏入婚姻。

  1. 爱需要学习,爱是一种习惯

爱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习之所得”,也就是爱是需要学的,学而久之即是爱。

只要是后天需要学的东西,都很容易被我们“扭曲”,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

孩子一出生是不懂爱的,他们对爱的理解取决于家庭的行为模式,即“家庭习惯”。

前面武志红书中的几个案例此时可以分析一下了,为什么女孩小时候和父亲聚少离多,长大后会频繁换对象。小女孩与父亲虽聚少离多,但每次父亲回来都对小女孩极其宠溺,不同的是,只要父亲长时间在家,就会管控小女孩,纠正其言行。这种“家庭习惯”会让小女孩习惯了这种爱的模式,她长大后会去重复这种行为模式,聚少离多,久处必然是分离,这种行为模式让她更具安全感,这是她理解的“爱”。女孩对有妇之夫极其感兴趣,对单身男性毫无兴趣是因为小时候的亲子关系中女孩是家庭三角关系竞争的失败者,父亲对母亲的关注远胜女儿,而女孩在反复拉拢父亲的关注,希望“击败”母亲,这种行为模式同样复刻到了她成年以后,把父亲的角色映射到男性身上,对母亲的角色映射到男性妻子身上,这种关系对她而言才是“爱”,“爱”就是击败另一个女性,这种关系在多女子家庭更容易产生。男性对丑妻极其厌恶,为何不与其离婚奔向情人呢?这个男性本身很丑,丑妻对他而言更有安全感,另外,从儿子长相随妈大概率推测其母亲应该也不漂亮,也可能被父亲嫌弃了一辈子,这种嫌弃对方,却又不离不弃,对他而言就是“爱”。

爱的理解错位,会导致匪夷所思的爱。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是这样说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从习惯和爱的角度而言,没有不幸福的家庭,不幸是因为他们对爱的理解是不幸的。习惯幸福的人,长大后会找一个爱她的人,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习惯痛苦的人,长大后会找一个互相折磨的人,组成一个痛苦的家庭。

  1. 优秀是一种习惯,鸡娃还有用吗

少生、不生是这一代的主旋律,爱生者会被标上不负责任的标签,自己做牛马足以,何必难为下一代。

首先承认,“财富”的确是可以托底的。

《犯罪心理学》中曾对多名孩子进行跟踪研究,调查造成孩子犯罪的因素都有哪些,除了父母的忽视性教育、差的人际关系、智力较差等常见因素外,还有一个比例非常高的因素就是:“贫穷”。“贫穷”本身并不会导致犯罪,贫穷本身带来的影响会导致犯罪,比如住在一个暴力丛生的社区、上一个校风很差的学校、过早辍学等。这种生存环境会让孩子过早习惯这种生活,一辈子在重复这种生活,并且无法逃脱。然而,单纯的财富并不会避免犯罪,真正避免犯罪的还是家庭教育和习惯性教育。

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埋怨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埋怨自己。

财富可以继承,但是守住财富依旧是靠家庭,靠习惯,靠习惯形成的优秀品质,自古以来,一个家族的兴起绝不是一代的事情,焦虑是无用的,还有一个,中国的教育模式形成的成功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明朝那些事》

当然,若是想改孩子的命,如何去做呢,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自己的命。然而大部分父母只会改变别人不会改变自己。我知道正确的路,但我很少走,因为太他妈苦了。《闻香识女人》

孩子是会模仿的,模仿你的说话、模仿你的微笑、模仿你的样子、模仿你的习惯,你想改变他必须改变你的习惯,而你的习惯是你从小模仿你的父母得来的,想要改掉谈何容易,这就是为何有些人的行为模式“一魂传三代,人走魂还在”。

儿子最先学会我的一个习惯就是坏习惯:玩手机。下班后,很累,躺着刷手机,你吃饭刷,他吃饭的时候也要小板凳上拿一个手机支架,手机放上面,食指伸出来,对着屏幕往上挑,那一刻,你觉得,太像我了,觉得开心,可是这是坏习惯。

老子打了一辈子仗了,还不能享受享受吗?《三国演义》之于和伟。

孩子如果出生在你打仗奋斗的年纪,他大概会模仿你打仗奋斗,如果出生在你享受快乐的年纪,他大概只会学会享受快乐,比如,他只会对着手机乐呵呵。所以,想把所有安排都做好再去生孩子,那孩子大概率以后只会等你安排一切,因为这是他的习惯。

  1. 学习再学习

大人需要学习,包括向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