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月喜,前面给大家分享了《腾讯课堂发布关停,聊聊我卖课的故事》、《我业余运营公众号这几年,程序员与公众号的故事!》、《七牛上市了,聊聊我使用过十年的感受!》。
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做社群的经历,从最开始的引子到我遇到的需求,围绕需求做了课程再到做社群,做社群到做些咨询和线下交流会,及做线上线下社群时遇到的问题和思考。文章比较口语化,感兴趣的可以耐心点读或者跳读即可。
早期尝试
起于青萍之末
13年公众号兴起后,我在业余时间尝试做了些技术类公众号的分享。也在早期的SegmentFault思否上回答了些问题并建了QQ群,并尝试做了独立网站。
中间线下见过一二个群友,后面组建了第一个微信交流群,当时刚工作没多久对社群及运营一类的概念一无所知,一段时间后都放弃了。
随便后面粉丝 IP KOL 网红等形式的出现,移动互联网算是彻底放大了有专业能力会做运营营销的个人的影响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见到了另一种可能。
需求找到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7后我开始做面向企业客户的SaaS系统,后面几年钉钉和企业微信等企业办公平台相继崛起,这些平台都提供了API和流量入口。
19年底我们公司也接入了企业微信,当时的企业微信API接口文档非常一般并且也比较不成熟,我当时在接入企业微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后面发现在官方企业微信开发者社区与我有同样问题的人比较多,于是抽时间也回答了些问题。
后面一想既然大家都有这个需求不如做个教程,但一直没实施,后面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想找个突破口,这就是我从20年开始做企业微信应用开发系列视频教程的由来 《腾讯课堂发布关停通知,聊聊我卖课的故事》, 除了腾讯课堂,在其它平台如CSDN,51CTO等平台都有同步。
我个人不太喜欢营销,也是慢性子,对于选择的事情也不会轻易放弃,视频课程慢慢录慢慢发,基本也没做什么推广,前期没太在意收入,课程定价非常低大多是十几块二十几块课,平台再抽个三到五成基本也没啥收入,算半公益了。
我们平时也会遇到许多类似需求,但我们不一定想去抓住这个需求去做一些事情。除了自驱力外根据我这几年遇到的朋友聊天,还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来自外力的。选择去做后就是坚持执行,边走边看了。
不过不得不说坚持很难,特别是在也没有什么收益的情况下,不过能在主业之外,业余独立在一件事上拿到结果给我带来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建立社群行动可以治愈一切焦虑
20年底开始,随着我在官方社群的回答问题和我在平台更新的视频教程越来越多,后面不断的有朋友加到了我,早期我也是免费帮大家做下解答,后来发现个人精力有限就组建了微信群及ToB Dev公众号,ToB Dev公众号在我这篇里有写《我业余运营公众号这几年,程序员与公众号的故事!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我们在做开发当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些问题,需要找到解决方案,需要找有经验的群体,需求是推动社群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做的时间越久,加的好友及建的群增加,在做社群这块也慢慢积累了些经验,在圈子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后面与企业微信官方对应人员也接触交流了不少,同时也提供了些建议。
并在后面跟企业微信ISV官方做了几场官方直播如《企业微信技术分享日首期“第三方应用「授权即可使用」产研实操”,ToB Dev应邀分享》。
后面也跟企业微信开发者社区也做了些联动,获得了官方的推荐如《首个!ToB Dev 向企微开发者中心社区文章首篇投稿入选 “文章精选”》。
不管是在自己的社群侧还是在与官方联动,社群做得久才会慢慢形成影响力。
了解社群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做企业微信应用开发社群那会,官方文档还不完善,大多人都是新手。
ToB Dev 企业微信应用开发同行社群中常见的问题如下:
一,不看官方文档或者不仔细官方看文档,另外就是缺乏B端开发经验看不懂官方文档,当然官方文档做得差也原因之一。
二,不仔细看别人的回复,不管是加到我还是在群里,不按回复加对应的群,不备注昵称,提问不说明背景和原始报错,不看同行回复瞎问,各种争吵相互攻击,甚至会进行辱骂。
三,其实大部分问题在人视频教程中都有解答,并且课程极其便宜,也附有对应源码,但少有人会买。另外在公众号中也有部分对应解答文章,但也少有人看。
不过这些并不是问题,大部分就是现实,大多小微企业及员工都是在生存的边缘,不专业、缺经验、短周期、无风控能力、无完善团队没有空余的时间和心智带宽去看、去测试、去学习,另外就是确实当时没有好的方案能满足需求。
当然也不排除不少巨婴党,伸手党,白嫖党,还有喷子党(印象当中还有好几个是加我微信和公众号专门就是为了骂我)。
早期在社群我还没认清现实,当时免费回答问题,消耗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经过一段时间后,认清现实我知道帮助不了所有人,除了视频外新增了免费的文章教程。后面对群进行了分层,并且联合了其它的同行一起解决问题,
了解别人的处境,理清自己的边界,看清现实才能坚持运营社群。
23年尝试线下
开放心态,找到差异化,
线上最大的问题是不管是私聊还是群聊,纯粹的线上方式无法通过更多维的信息建立起更深层的双向的链接。后面也接了些线上咨询还有部分线下咨询让我对社群有了新的看法。
基于我做线上社群的瓶颈,我开始琢磨其它建立更深关系的有效路径。我回忆了我参加及组织其它社群的经历,回忆起大学时做班长,还有老乡自发发起的老乡会会长,某协会会长的组织经历,工作后参加过由老乡组织过的线下聚会,工作时去见客户经历,业余做线下咨询的经历...各种回忆纷至沓来。
我为什么不组织一些线下聚会呢?
于是2023年时我找到了之前组织北京线下湖南老乡会聚会的组织者军哥帮我组织了第一次的ToB Dev北京线下聚会。
第一次聚会比较成功,后面我在上海(感谢社群来的好友提供了她奶茶店的场地和帮助准备了水果茶点等)和广州先后也组织参与了两场线下聚会,行程匆匆也没来得及好好准备,所以来参加的人数并不多。
23年的线下聚会让我收获了很多在线上收获不到的东西。
1,线下来的大多是在线上社群很少说话的
2,线下来的大多是创业者,大多曾经是管理者或者创业过
3,线下会产生更加奇妙的化学反应,会碰撞出更多火花
线下聚会后我也持续主动组织及参加了一些小范围的线下交流,经过线上线下及后面我阅读了些社交类的书籍,打破了我对社群的认知,与其说是对社群的认知不如说是对社交的认知。
现在信息化时代的社交交流,应该是跨时间跨空间跨行跨媒介的社交。我们应该打破旧的思维限制,通过不断试错,找到符合自己社群的运营方式。
社群的终局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一,社群都会走向消亡
1,社群大多是基于某个时间段的需求及某个主题而聚在一起的,这个需求或者这个主题都是有生命周期。
2,群本身的信息是流水账,加的群越多信息越过载,用户越来越疲惫,最后会主动屏蔽社群。
3,更垂直的媒体及更简单的推流模式,太多的情绪和干货,填满获得感,过于抢占心智。
4,更加原子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让社群变能更难组织。
5,无价值或者说缺乏价值交换的社交,让社群无法持续。
二,更垂直的内容、产品、服务是社群能活下去的根基。
三,更立体更多元跨平台跨媒介交流方式会再次激活社群。
四,社群里的朋友可能会在其它时间场合和地点再见。
前期我还想通过各种形式做活跃,后续的观察和阅读,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社群如果没有需求不活跃了,让它安安静静的呆在角落,不打扰难道不好吗?
社群如果完成了他阶段性的使命,哪么任由它的消亡不也是美好的结局吗?
另外我个人觉得社群运营需要克制,不要在短时间内发大量内容,不要过多骚扰,不管是私信、社群、朋友圈还是其它渠道等。
最后分享 Reddit 联合创始人 Alexis Ohanian 的金句。
终:结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这篇大概是我最近几年花时间最多的一篇,断断续续好几天的时间。从写之前的犹豫,到写时担心写的太烂,到现在终于在磕磕绊绊中完成。最后想想我哪来的包袱,不过就是一个写CRUD的普通程序员,又不是作家,放下执念不管好坏,干就完了。工作十年也快奔35了,这几篇文章算是对过去几年业余的些许复盘,尝试过许多,大多以失败告终。想写太多最后都没写,有些内容在线上线下也和不少朋友交流过,很多确实不适合在公开场合分享,留些遗憾。最后感谢支持我的朋友!后面我将更多投入到私密的付费内容与产品当中,期待与大家再次相遇。
感恩遇见
未完待续
2024年10月24日
的前二天
于 北京霍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