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方法论-构建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
1、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产品的基本概念、撰写产品文档的方法、绘制流程图和时序图的方法、绘制产品原型图的方法、绘制产品架构图的方法、研究与分析用户的方法、管理需求的方法、设计产品的方法、分析数据的方法、理解技术的思路、管理项目的方法、进行商业分析和行业分析的方法、产品设计实践、产品学习方法等。
2、记得在小学学习数学时,我就特别爱背公式,我认为很多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同一个原理或同一个公式的应用。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老师会帮助我们总结一整套公式,以及各种题型的解法。这不仅是方法论,还是对知识体系的梳理。
3、本书介绍了产品经理应该掌握的大量工具、方法。
4、几年前他就独立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记录他在产品方面的想法,以及各种思维模型、方法,并且他一直坚持做了下来,这非常难得。
5、关键是我们最终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形成什么样的知识体系。
6、这一切都囊括在一个知识体系里,谁能够更好地把知识串起来,把所有的知识形成图谱,谁就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并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7、在工作中我们面对问题经常会突然有了想法,这些想法代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应该把新的想法、新的工作感悟记录到自己的成长宝典中。
8、“成长宝典”可以公开,如通过分享给朋友,获得多维的观点,让自己成长得更快。“得到”App就公开了生产内容的白皮书,这本白皮书现在成为行业的重要参考。“得到”团队公开了非常详细的执行方法,每一个人都可以查看在生产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他们不担心这些工作经验被窃取,因为只获得了一些知识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能够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持续优化自己的“成长宝典”。同样,希望你能和周围的朋友共读本书,互相分享对内容的理解,进行学习讨论,这样可以成长得更快。
9、知识体系是可以传递的
知识体系也称为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还包括对众多知识的高度概括,并具有可快速复制的特性。现在很多产品经理的知识结构中理工科的专业知识多,他们熟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但缺少要用软件做什么的思路和想法,以及洞察用户需求、规划产品、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本书呈现了产品经理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了一张知识图谱。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产品经理的必要条件,是成长的基础,这个知识结构也是培养更多优秀的产品经理的有效工具。
10、做事有章法会提高协同力
产品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具备基础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不至于完全依靠某一个人的背景知识。产品是否能够成为“爆款”不应该取决于某个人的灵感乍现,好的产品是团队协同的结果,是应用方法论的结果。——《商业产品经理:腾讯教我的产品工作思维》的作者
1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刚开始做产品经理时,我连独立访客(Unique Visitor,UV)、日活跃用户(Daily Active User,DAU)等基本名词都不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产品经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的认识都处于混乱和模糊的状态,甚至不知道自己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
那时候,求知若渴的我一边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公司做产品项目,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网站上阅读各种文章,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才勉强搭建了非常粗线条的知识体系,了解了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
读完本书,在感叹内容齐全的同时,我也羡慕 “产品新人”能直接学习和借鉴书中的知识体系。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读者绕开我曾经走过的弯路,为产品知识体系的搭建以及职业道路上的进阶节省更多时间。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最初诞生于市场,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今虽然其价值不断地被市场认可和强化,产品经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但是整个行业对产品经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大部分读者可能曾经遇到过我作为产品新人时遇到的问题。对于刚进入一个行业的新人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来指导他的学习和成长,那么他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通常是迷茫的,成长通常是缓慢的。
同时,整个行业对产品经理知识体系的认识不统一导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口号一度成为行业内的笑谈。当初说这句话的人原意并非如此,但是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被严重扭曲了。
2020年6月,腾讯公司内部对产品经理这一职位进行了规范化,将一定级别以下的产品经理改名为产品策划人员或者产品运营人员。
早期大量涌入的那些不具备晋升能力的产品经理被淘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结束了,整个行业逐渐恢复理性。
在未来,产品经理一定会有严格的职业准入门槛、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的技能要求,以及成熟的能力模型,而本书让我看到了这样的未来。
行业内的前辈先后写了不少产品类的图书,却一直没有一本按照流程详细介绍产品经理知识体系的书。看完本书,我的内心是激动的,这不就是曾经作为新人的我非常想看到的书吗?我坚定地相信,本书一定能帮助到需要了解、搭建和完善产品知识体系的读者。我关注本书作者的公众号两年多了,看过他的很多文章,它们可谓“篇篇原创”,写得很有深度。他邀请我写推荐序时,我又惊又喜。很荣幸受邀提前拜读了本书,即使我已经入行多年,也能从本书中获得大量启发,同时对我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迭代更新。因此我强烈推荐本书,相信你在阅读本书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12、读者希望我写一本书来系统地介绍产品经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型等内容
我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随后便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这既是对自己产品经理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给那些对我寄予厚望的读者的一个交代。
在写作初期,我一直在想,处于职业成长阶段的产品经理到底想要阅读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也是我在构建本书的内容框架时一直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发现大多数产品经理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学习需求。 ● 没能形成产品经理需要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 缺乏学习产品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论,希望掌握学习方法。 ● 对产品经理的职业进阶路径与每个阶段需具备的能力模型没有清晰的认知,希望进行职业进阶规划以及能力建设。
本书就是围绕着满足以上3个方面的需求来撰写的。
13、在写作本书的初期,我一直有两种心态,对这两种心态的选择决定了本书会以一个怎样的内容框架来呈现。 一种是“工人心态",但我内心更喜欢另一种心态——“学者心态”,即以学者的心态来完成本书。工人心态更注重“1+1=2”的使用,注重对零散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而学者心态更注重“1+1=2”的证明,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构建从概念到基础、从基础到中阶、从中阶到高阶,以及职业和成长这样的结构,写作自然是不易的,但我始终觉得,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读者来说,用这样的心态写作都是更有价值的。
14、1927年,美国宝洁公司设置了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的职位,这标志着产品经理诞生于商业和市场,整个知识和技能体系都在行业、商业和市场的驱动下发展。就像电子商务一样,它最初诞生于商业和市场,但后期在高校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并向社会输出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
15、希望正在读本书的产品经理和想成为产品经理的读者重视产品思维和产品观,以学者心态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武器,让优秀成为一种常态。
二、产品的基本概念
如果把产品经理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设立为一门学科,可以称作“产品学”,那么用户、需求和产品这3个概念就是构建这门学科的元概念。 所谓元概念,就是起到支撑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作用的基本概念。 若干个元概念就可以衍生出整个知识体系,元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关系就好像“加减乘除”之于数学, “元素”之于化学, “力”之于经典物理学一样。
元概念如此重要,那么对于整个产品知识体系而言,用户、需求和产品这3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呢?
1、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虽然清晰地展示了3个元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定义元概念本身。而产品知识体系里的用户、需求和产品紧密关联,不能独立存在。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虽然清晰地展示了3个元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定义元概念本身。用户、需求和产品这些基本概念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都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基于特定的学科或者行业的,例如,用户的定义基于互联网行业和IT行业,需求的定义基于经济学,产品的定义则基于经济学和营销学。
显然,这些基于特定学科和行业所下的定义都不适用于产品知识体系。因为各行业对这3个概念的定义是相互独立的,只为自己特定的知识体系服务。而产品知识体系里的用户、需求和产品紧密关联,不能独立存在。当我们提到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一定是基于一个产品,是属于某个产品的用户。这个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已经设计完成的,也可以是在规划之中的。同理,当我们提到需求的时候,这个需求一定是基于用户的,是属于某一个用户或某一群用户的。当我们提到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一定是基于用户需求设计出来的。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之所以不能给出3个元概念的明确定义,是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且依赖的,不能用用户来定义需求,又用需求来定义产品,最后再用产品来定义用户。这会陷入典型的“循环论证”,是无意义且无效的。为了打破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中的循环论证,我们在这个关系模型中引入“人/群体”这个概念。“人/群体”这个概念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明确定义。这里的“人/群体”是一个集合名词,“人/群体”产生各种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并服务用户,而用户就是群体中直接使用或潜在使用产品的“人/群体”。
在图1-2所示的新关系模型中,首先,由“人/群体”定义需求这个概念,需求是“人/群体”在生理或者心理上产生的某种需要和诉求。然后,用需求定义产品,产品是满足“人/群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需要和诉求而设计出来并服务用户的实体或虚拟物品。狭义的产品包括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手机、App、保险等,广义的产品还包括组织、地点、思想等。最后,用产品定义使用产品的用户,用户是群体中直接使用或潜在使用产品的“人/群体”。
2、人/群体-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
在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中,引入“人/群体”这个基本概念,能使每个概念的定义都遵循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至此,整个“产品学”知识体系下的3个元概念就清晰地定义出来了
3、好产品的定义 总结下来,3个基本要素决定了一个产品是否会被视为一个好产品,如图1-3所示。这3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有用、好用、可持续。
有用这个要素规定了产品一定是基于真实需求设计出来的,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是用户需要的。 在有用的基础上,好用这个要素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好用的产品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还能给用户带来超乎预期的使用体验。如果说一个产品做到60分是及格,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那么把产品做到80分,甚至100分,就是在“好用”这个层面做出努力了。
可持续强调的是产品在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即产品的商业价值,一个好产品加一个坏的商业模式与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加一个坏产品,你会选择哪个?
想必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显然,我们都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比一个好产品更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产品再怎么有用、好用,也不可能成功。而好的商业模式不仅强调产品的有用和好用,还会在此基础上考量产品本身满足的是不是刚性需求,是不是高频需求,是不是大众需求,具有多大的市场,以及产品的渠道通路、竞争格局、商业变现、商业增值等要素。所以,上文中“好产品和坏的商业模式”中的“好产品”只能称为狭义的“好产品”,而广义的“好产品”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商业模式的范畴。一般我们称赞一个好产品,会形容其“物美价廉”,“物美”就突出了产品的“好用”和“有用”,而“价廉”则需要一系列的商业闭环(如生产销售闭环、成本利润闭环、运营营销闭环、增长增值闭环)的支撑。所以,“价廉”实际上强调的是产品背后的商业逻辑闭环。这个世界上除少数类似于阳光和空气这样的自然物品(事实上,阳光和空气并不属于“产品”,虽然阳光和空气满足了人类的生理需求,但是从这种生理需求到阳光和空气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人为的设计,在经济学中,它们也不能定义为商品)外,大多数为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而设计出来的产品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商业逻辑”。
为什么说商业需求文档(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BRD)是三大文档(商业需求文档、管理需求文档、产品需求文档)之首?因为一款产品在设计初期首先要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一些产品即使具有有用、好用的特征,但是投入产出比太高,也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行性,如乔布斯的Lisa计算机。Lisa计算机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计算机,可以说没有Lisa计算机就没有Macintosh计算机(在开发Mac计算机的早期,很多系统软件是在Lisa计算机上设计的)。它具有16位CPU、鼠标、硬盘,并支持图形用户界面和多任务操作系统。Lisa计算机至少领先当时全世界计算机行业其他产品5年,但是高昂的价格使其成为一款夭折的产品。物即使再美,但价不廉,也违背了商业逻辑,因此Lisa计算机不具备商业价值,也不能称为好产品。
好产品必须具备三大基本要素——有用、好用、可持续,三者缺一不可。若违背了“有用”的要素,就好像为了满足一个伪需求而设计一个产品,结果将其投放到市场上,发现找不到用户。若违背了“好用”的要素,则产品的使用体验很差,很快会被其他竞品超越,最终被淘汰。若违背了“可持续”的要素,就像Lisa计算机一样,产品做得再好,但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逻辑,用户都买不起,“有用”和“好用”对用户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4、产品价值矩阵
前文中我们定义了好产品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有用体现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好用体现了产品的体验价值;可持续则体现了产品的商业价值。因此,基于产品的三大基本概念——用户、需求、产品,我们就可以构建出图1-4所示的产品价值矩阵。
产品价值矩阵为日常的产品工作提供了一套价值论证工具,产品经理可以把自己负责的产品放入产品价值矩阵中,看看产品的用户定位是否正确,需求分析是否准确,产品设计是否有效。同时,检查自己的产品是否构成了有效的价值链,即同时具备使用价值、体验价值及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