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成事,现有系统

1,265 阅读11分钟

引言

起初开始写作,对我来说不过是追求额外收益的手段,毕竟环境很让人焦虑。前几年在工作学习的时候,一步步看着很多技术自媒体都踏上风口,发展了起来,加上自己也比较喜欢,便全身心投入进去。

我希望能够通过主业以外的方式,能获得一些主业以外的收入,哪怕每个月只有个1、2千块,对我而言也是不错的。别笑,我为此学了一阵子炒股,然后亏近了好多个1、2千,还在闲鱼卖过显示器。

后来转向个人IP&自媒体方向,只是单纯的觉着这样长期来看,写作对自己的积累与成长,有着更大的帮助。

背景

不少人都说,自媒体这件事情,现在入行太晚了。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也放缓了。20年那会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投放广告,你只要在写技术文章,有粉丝、有点阅读量,他们就会来投放广告,并且给你不菲的广告费。

可现在,市场上面的甲方越来越少,甚至很多大号因为接不到广告,都不得以停止运营了,更不用说我这种刚起步的小号了。。

不仅是自媒体,无论你现在想做点什么副业,你都会或多或少的看到一种声音:要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变现为目标。

如果你深入了解这一块,就能发现市面上教人做自媒体&个人IP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种陪跑、教练、训练营数不胜数。你顺着他们的思路深挖下去,你要学习搞流量,学做私域,还要学如何发朋友圈,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运营小技巧,最终要打造自己的产品,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去卖别人的产品。

反正你的动作,都最终都以变现作为目标。粉丝在你手里,你去帮着别人卖产品、分销,用自己一步步辛苦获得的信任,去卖一些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产品。为了让你心安,他们还会告诉你:很多大佬一开始都是从卖别人的产品起步的。

听着挺有道理的,如果本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赚点零花钱,那么我的动作当然都要为了这个目标去行动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感觉心里不对劲。

会不会问一开始的初衷就有问题呢?

目标与系统

我们先谈以变现为目标这件事,就比如你的目标是每个月有额外的1000元收入。

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

比如写公众号可以获得流量主的收入,如果仅以收入为目标,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寥寥无几,我会感到失落;而另一篇文章意外被推荐拿到了1w+的阅读量,我又会很开心。

那如果像我已经连续10多篇没有被推荐的情况下,每篇文章大概收益有1毛钱收益的情况下。那是不是应该理解成,写文章获得收益这件事肯定没机会了。

71F86C33-460D-4ADA-B77E-3CD8EA131720.png

但我目前还在坚持,前两天有两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和我私信,还在说:没想到你还在坚持,挺有毅力的。

1E65B1B7-2754-4E87-B9DB-0ED4EDE8E08F.jp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这个漫画,呆伯特系列漫画,今天同时在65个国家,使用25种语言,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呆伯特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早期也是一个坐办公室的白领文员,在画呆伯特漫画时因为要上班,必须每天早上四点起来画。

4F41E932-1C5A-461E-8F2A-FA0A1226DB1C.jpg

亚当斯当年一边工作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这些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大概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当时他女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亚当斯对此无法回答。

画漫画这件事在当时没有回报,还需要付出很多额外的时间,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在《巨人的工具》这本书中亚当斯总结道,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亚当斯所谓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 —— 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亚当斯的写作,就是一个系统,某一篇文章数据怎么样不重要,某一篇文章是否获得收益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系统能否持续发展。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后来还被华尔街日报邀请开设了专栏,因为他已经打造好了自己的写作系统,因此专栏大受欢迎。

系统有了,一切自然发生。

打造自己的系统

说回我写作这件事情,其实在准备做副业的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半年内绝不考虑任何变现的事情。我很高兴,我做到了,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只关注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技能,用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与练习。很让人高兴的是,我做到了。但不令人开心的是,我对这个目标的估计有点过于乐观了。

因为根据近一年的时间下来,我认识到写作这件事情,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能够获得收入的水平,因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

  1. 文章的选题、标题、内容结构、内容编写、结尾等都需要打磨,起初一篇文章要花费我一周的时间
  2. 大概半年时间,自己多年来的心得体会就写完了,只能去大量阅读,因为你总得说点什么
  3. 单纯阅读效果不好,想要真正吸收,需要做笔记,构建知识树,进行深入思考,很耗费时间
  4. 知识获取了,想要输出出来也是一件难事,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知道怎么写更能吸引人,怎么写才更有逻辑性
  5. 内容发布到平台,更新频率是多少,怎么才能让别人更快的记住你,自媒体的运营能力也需要去了解

接触的越多,就越觉着自己无知,因此只能去不断的汲取知识,放一张今年学习过的书籍和课程列表,大家看一下,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1755FB99-7021-49D3-AAAB-18F639F0428E.png

根据身边的榜样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个人IP、写作的方式,想要拿到不错的收入,乐观的话也至少需要一年,甚至三到五年。如果一件事情坚持了三年依然没有明显成效,难免会让人感到焦虑,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点:想要以系统的角度去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最核心需要关注的到底是什么?万维钢老师把它叫做气度,我把它叫做定力。

你是否能没有节点式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确定的收益,不计回报,长时间地发展这个系统,去享受系统变化本身带来的成就感。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难得事情,因为即使我心里明白做成这件事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想看到结果还需要很久,我依然患得患失,并时不时的心存怀疑。

并且这需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你少去操心生活的问题。你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因为你不得不牺牲一部分陪伴他们的时间。目前来看我父母很支持我,不过我老婆偶尔会问我这样做下去什么时候才会拿到结果,我俩都难免会心急。

当然,如果你也想要有属于自己的系统,你必须从你的兴趣入手,这个兴趣能让你在打造系统过程中能够持续的获得乐趣和满足感。不过兴趣只是第一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发展你的系统,不只是做那些让你感兴趣的事情,同样也不得不做很多有些枯燥的事情。

读到现在,我想你一定对系统这个概念觉着有些宽泛,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求我们制定目标,让目标驱动我们努力,打造自己的系统,提升自己的“气度”,真的有效吗?

这也是我要接着说的,我们可以没有目标,但是不能没有方法。假设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兴趣,并且已经像我一样在做一件事情,我想介绍一个设计“系统”的方法。

刘润老师在《商业洞察力》这本书完整的介绍了如何设计一个商业系统,系统是什么,是一系列互相连接的要素,系统=要素+连接关系。

核心有五个模块:

  • 核心变量:跟随时间变化的部分,想要做好内容,核心变量有学识、洞察力、写作能力、作品、影响力、关注用户
  • 因果链:比如学识提升->洞察力,你见的更多,你的洞察力就越强
  • 增强回路:比如作品越有价值->关注用户增多->影响力越强->作品越有价值,
  • 调节回路:学识提升靠学习,可一天能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哪怕我们再努力,我们终会遇到时间不够的情况
  • 滞后效应: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虽然短期内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随着时间推移,作品的质量自然会有所提升。

刘润老师就用这套方法,在创业之初设计了自己的“系统”,并持续推动下来。

不仅如此,亚马逊著名的“飞轮”运转也早早设计好了系统,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持续推动这个飞轮的运转:商品价格降低,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顾客;更多的顾客,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卖家;更多的卖家,意味着会有更大的销售规模和更多的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规模和更多的销售渠道,意味着供应链会得到优化,从而使商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商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又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顾客……就这样,一圈,一圈,又一圈。

说在最后

总结一下,成事的逻辑是发展自己的一个系统,不必执着于小目标的成败。提升“气度”同时,仍然要有一份正经工作与获得家人的支持。

关于系统的设计,如果你感兴趣,欢迎你看看我之前写的两篇文章,里面有相对详细的介绍。

用系统思维洞察副业的本质,为什么想做副业,却迟迟没有进展?

老婆问我,看这么多书有什么用?我想用这四个字解释明白

不知道你有没有设计一个自己的系统,并持续的推动它运转呢?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也希望你点赞、评论、收藏,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也欢迎你加我的wx:Ldhrlhy10,一起交流~

本篇文章是第56篇原创文章,2024目标进度56/100,欢迎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