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作为自学Spring Boot的笔记记录,原文大部分都是转自大佬文章,下面贴出原文连接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原文链接:blog.csdn.net/cuiqwei/art…
第01课:Spring Boot开发环境搭建和项目启动
1. JDK的配置
IDEA 中配置JKD,打开File ——> Project Structure
1.选择sdks
2.在jdk home path中选择本地jdk的安装目录
3.在Name中为jdk自定义名字
2. Spring Boot工程的构建
1.第一步
2.第二步
设置好了以后点击 Next
3.第三步
选择 Developer Tools --> lombok
选择 web --> Spring Web
选择 SQL --> MySQL Driver
最后点击 Finish 完成构建
4.第四步 Maven配置
点击 File --> Settings
设置 Maven 的地址以及 包管理的地址
5.第五步 编码配置
打开File --> Settings 搜索encoding,配置编码信息
Spring Boot项目工程结构
- src/main/java 路径:主要编写业务路径
- src/main/resources路径:存放静态文件和配置文件
- src/test/java路径:主要编写测试程序
默认情况下,如上图所示会创建一个启动类 Course01Application,该类上面有个@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该启动类中有个 main 方法,没错,Spring Boot 启动只要运行该 main 方法即可,非常方便。另外,Spring Boot 内部集成了 tomcat,不需要我们人为手动去配置 tomcat,开发者只需要关注具体的业务逻辑即可
第02课:Spring Boot返回Json数据及数据封装
在项目开发中,接口与接口之间,前后端之间数据的传输都使用 Json 格式,在 Spring Boot 中,接口返回 Json 格式的数据很简单,在 Controller 中使用@RestController注解即可返回 Json 格式的数据,@RestController也是 Spring Boot 新增的一个注解,@RestController注解包含了原来的@Controller和@ResponseBody注解,@ResponseBody注解就是将数据结构转换为Json格式的。
1. Spring Boot默认对Json的处理
1.1 创建User实体类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省略get、set和带参构造方法 */
}
1.2 创建Controller类
import com.itcodai.course02.entity.Us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Map;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json")
public class Json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user")
public User getUser() {
return new User(1, "测试", "123456");
}
@RequestMapping("/list")
public List<User> getUserList() {
List<User> userList = new ArrayList<>();
User user1 = new User(1, "测试", "123456");
User user2 = new User(2, "测试课", "123456");
userList.add(user1);
userList.add(user2);
return userList;
}
@RequestMapping("/map")
public Map<String, Object> getMap() {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3);
User user = new User(1, "测试", "123456");
map.put("作者信息", test);
map.put("博客地址", "https://blog.csdn.net/cuiqwei/article/details/118188540");
map.put("CSDN地址", "http://blog.csdn.net");
map.put("测试数量", 001);
return map;
}
}
1.3 测试不同数据类型返回的Json
在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8080/json/user
返回 json 如下:
{"id":1,"username":"测试","password":"123456"}
在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8080/json/list
返回 json 如下:
[{"id":1,"username":"测试","password":"123456"},{"id":2,"username":"测试课","password":"123456"}]
在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8080/json/map
返回 json 如下:
{
"作者信息":{
"id":1,
"username":"测试",
"password":"123456"
},
"CSDN地址":"http://blog.csdn.net/eson_15",
"测试数量":001,
"博客地址":"http://blog.itcodai.com"
}
1.4 jackson中对null的处理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 null 值出现,我们转 json 时,是不希望有这些 null 出现的,比如我们期望所有的 null 在转 json 时都变成 “” 这种空字符串,那怎么做呢?在 Spring Boot 中,我们做一下配置即可,新建一个 jackson 的配置类:
package demo1.config;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core.JsonGenerator;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bind.JsonSerializer;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bind.ObjectMapper;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bind.SerializationFeature;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bind.SerializerProvid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Configuration;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JacksonConfig {
@Bean
public ObjectMapper objectMapper() {
ObjectMapper objectMapper = new ObjectMapper();
// 启用序列化特性
objectMapper.enable(SerializationFeature.INDENT_OUTPUT);
// 设置日期格式
objectMapper.findAndRegisterModules();
objectMapper.getSerializerProvider().setNullValueSerializer(new JsonSerializer<O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rialize(Object paramT, JsonGenerator paramJsonGenerator,
SerializerProvider paramSerializerProvider) throws IOException {
//设置返回null转为 空字符串""
paramJsonGenerator.writeString("");
}
});
return objectMapper;
}
}
然后我们修改一下上面返回 map 的接口,将几个值改成 null 测试一下:
@RequestMapping("/map")
public Map<String, Object> getMap() {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3);
User user = new User(1, "测试", null);
map.put("作者信息", user);
map.put("博客地址", "http://blog.itcodai.com");
map.put("CSDN地址", null);
map.put("粉丝数量", 001);
return map;
}
重启项目,再次输入:localhost:8080/json/map,可以看到 jackson 已经将所有 null 字段转成了空字符串了。
{
"作者信息":{
"id":1,
"username":"测试",
"password":""},
"CSDN地址":"",
"测试数量":001,
"博客地址":"http://blog.itcodai.com"
}
2. 封装统一返回的数据结构
2.1 定义统一的json结构
由于封装的 json 数据的类型不确定,所以在定义统一的 json 结构时,我们需要用到泛型。统一的 json 结构中属性包括数据、状态码、提示信息即可,构造方法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做相应的添加即可,一般来说,应该有默认的返回结构,也应该有用户指定的返回结构。如下:
public class JsonResult<T> {
private T data;
private String code;
private String msg;
/**
* 若没有数据返回,默认状态码为0,提示信息为:操作成功!
*/
public JsonResult() {
this.code = "0";
this.msg = "操作成功!";
}
/**
* 若没有数据返回,可以人为指定状态码和提示信息
* @param code
* @param msg
*/
public JsonResult(String code, String msg) {
this.code = code;
this.msg = msg;
}
/**
* 有数据返回时,状态码为0,默认提示信息为:操作成功!
* @param data
*/
public JsonResult(T data) {
this.data = data;
this.code = "0";
this.msg = "操作成功!";
}
/**
* 有数据返回,状态码为0,人为指定提示信息
* @param data
* @param msg
*/
public JsonResult(T data, String msg) {
this.data = data;
this.code = "0";
this.msg = msg;
}
// 省略get和set方法
}
2.2 修改controller中的返回值类型以及测试
由于 JsonResult 使用了泛型,所以所有的返回值类型都可以使用该统一结构,在具体的场景将泛型替换成具体的数据类型即可,非常方便,也便于维护。在实际项目中,还可以继续封装,比如状态码和提示信息可以定义一个枚举类型,以后我们只需要维护这个枚举类型中的数据即可(在本课程中就不展开了)。根据以上的 JsonResult,我们改写一下 Controller,如下: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jsonresult")
public class JsonResult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user")
public JsonResult<User> getUser() {
User user = new User(1, "测试", "123456");
return new JsonResult<>(user);
}
@RequestMapping("/list")
public JsonResult<List> getUserList() {
List<User> userList = new ArrayList<>();
User user1 = new User(1, "测试", "123456");
User user2 = new User(2, "测试课", "123456");
userList.add(user1);
userList.add(user2);
return new JsonResult<>(userList, "获取用户列表成功");
}
@RequestMapping("/map")
public JsonResult<Map> getMap() {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3);
User user = new User(1, "测试", null);
map.put("作者信息", user);
map.put("博客地址", "http://blog.itcodai.com");
map.put("CSDN地址", null);
map.put("粉丝数量", 4153);
return new JsonResult<>(map);
}
}
我们重新在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8080/jsonresult/user
返回 json 如下:
{
"code":"0",
"data":{"id":1,"password":"123456","username":"测试"},
"msg":"操作成功!"
}
我们重新在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8080/jsonresult/list
返回 json 如下:
{
"code":"0",
"data":[
{"id":1,"password":"123456","username":"测试"},
{"id":2,"password":"123456","username":"达人课"}
],
"msg":"获取用户列表成功"
}
我们重新在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8080/jsonresult/map
返回 json 如下:
{
"code":"0",
"data":{
"作者信息":{"id":1,"password":"","username":"测试"},
"CSDN地址":null,
"粉丝数量":4153,
"博客地址":"http://blog.itcodai.com"
},
"msg":"操作成功!"
}
第03课:Spring Boot使用slf4j进行日志记录
1.slf4j介绍
SLF4J,即简单日志门面(Simple Logging Facade for Java),不是具体的日志解决方案,它只服务于各种各样的日志系统。按照官方的说法,SLF4J是一个用于日志系统的简单Facade,允许最终用户在部署其应用时使用其所希望的日志系统。
2. 配置slf4j日志
<dependency>
<groupId>org.slf4j</groupId>
<artifactId>slf4j-api</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lf4j</groupId>
<artifactId>slf4j-log4j12</artifactId>
</dependency>
3. 验证slf4j是否生效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TemplatesApplication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TemplatesApplication.clas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gger.info("===============项目启动了===============");
SpringApplication.run(TemplatesApplication.class, args);
logger.info("===============启动成功了===============");
}
}
第04课:Spring Boot中的项目属性配置
我们知道,在项目中,很多时候需要用到一些配置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在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下会有不同的配置,后面根据实际业务情况有可能还会做修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将这些配置在代码中写死,最好就是写到配置文件中。比如可以把这些信息写到 application.yml
文件中。
1.少量配置的情况
比如我们修改服务的端口号
server:
port: 8001
比如在当前服务里,我们需要调用订单微服务获取订单相关的信息,假设 订单服务的端口号是 8002,那我们可以做如下配置:
server:
port: 8001
# 配置微服务的地址
url:
# 订单微服务的地址
orderUrl: http://localhost:8002
然后我们如何获取配置文件中的微服务地址呢?我们可以使用 @Value
注解来解决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Valu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class ConfigControl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ConfigController.class);
@Value("${url.orderUrl}")
private String orderUrl;
@RequestMapping("/config")
public String testConfig() {
LOGGER.info("=====获取的订单服务地址为:{}", orderUrl);
return "success";
}
}
@Value
注解上通过 ${key}
即可获取配置文件中和 key 对应的 value 值。我们启动一下项目,在浏览器中输入 localhost:8080/test/config
请求服务后,可以看到控制台会打印出订单服务的地址:
=====获取的订单服务地址为:http://localhost:8002
2. 多个配置信息的情形
在实际项目中,逻辑复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封装一个或多个配置类 例如:
# 配置多个微服务的地址
url:
# 订单微服务的地址
orderUrl: http://localhost:8002
# 用户微服务的地址
userUrl: http://localhost:8003
# 购物车微服务的地址
shoppingUrl: http://localhost:8004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MicroServiceUrl
类来专门保存微服务的 url
@Component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url")
public class MicroServiceUrl {
private String orderUrl;
private String userUrl;
private String shoppingUrl;
// 省去get和set方法
}
细心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到,使用 @ConfigurationProperties 注解并且使用 prefix 来指定一个前缀,然后该类中的属性名就是配置中去掉前缀后的名字,一一对应即可。即:前缀名 + 属性名就是配置文件中定义的 key。同时,该类上面需要加上 @Component 注解,把该类作为组件放到Spring容器中,让 Spring 去管理,我们使用的时候直接注入即可。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configuration-processor</artifactId>
<optional>true</optional>
</dependency>
OK,到此为止,我们将配置写好了,接下来写个 Controller 来测试一下。此时,不需要在代码中一个个引入这些微服务的 url 了,直接通过 @Resource
注解将刚刚写好配置类注入进来即可使用了,非常方便。如下: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TestController.class);
@Resource
private MicroServiceUrl microServiceUrl;
@RequestMapping("/config")
public String testConfig() {
LOGGER.info("=====获取的订单服务地址为:{}", microServiceUrl.getOrderUrl());
LOGGER.info("=====获取的用户服务地址为:{}", microServiceUrl.getUserUrl());
LOGGER.info("=====获取的购物车服务地址为:{}", microServiceUrl.getShoppingUrl());
return "success";
}
}
再次启动项目,请求一下可以看到,控制台打印出如下信息,说明配置文件生效,同时正确获取配置文件内容:
=====获取的订单服务地址为:http://localhost:8002
=====获取的订单服务地址为:http://localhost:8002
=====获取的用户服务地址为:http://localhost:8003
=====获取的购物车服务地址为:http://localhost:8004
3. 指定项目配置文件
我们知道,在实际项目中,一般有两个环境: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开发环境中的配置和生产环境中的配置往往不同,比如:环境、端口、数据库、相关地址等等。我们不可能在开发环境调试好之后,部署到生产环境后,又要将配置信息全部修改成生产环境上的配置,这样太麻烦,也不科学。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都有一套对用的配置信息,然后当我们在开发时,指定读取开发环境的配置,当我们将项目部署到服务器上之后,再指定去读取生产环境的配置。
我们新建两个配置文件: application-dev.yml 和 application-pro.yml,分别用来对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进行相关配置。这里为了方便,我们分别设置两个访问端口号,开发环境用 8001,生产环境用 8002.
# 开发环境配置文件
server:
port: 8001
# 开发环境配置文件
server:
port: 8002
然后在 application.yml
文件中指定读取哪个配置文件即可。比如我们在开发环境下,指定读取 applicationn-dev.yml
文件,如下:
spring:
profiles:
active:
- dev
这样就可以在开发的时候,指定读取 application-dev.yml
文件,访问的时候使用 8001 端口,部署到服务器后,只需要将 application.yml
中指定的文件改成 application-pro.yml
即可,然后使用 8002 端口访问,非常方便。
第05课:Spring Boot中的MVC支持
Spring Boot中最常用的注解:@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 @PathVariable, @RequestParam以及@RequestBody
1. @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是Spring Boot新增的一个注解,我们看一下该注解都包含了哪些东西
@Target({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Documented
@Controller
@ResponseBody
public @interface RestController {
String value() default "";
}
可以看出, @RestController 注解包含了原来的 @Controller 和 @ResponseBody 注解,使用过 Spring 的朋友对 @Controller 注解已经非常了解了,这里不再赘述, @ResponseBody 注解是将返回的数据结构转换为 Json 格式。所以 @RestController 可以看作是 @Controller 和 @ResponseBody 的结合体,相当于偷个懒,我们使用 @RestController 之后就不用再使用 @Controller 了。但是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是前后端分离,不用模板渲染的话,比如 Thymeleaf,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直接使用@RestController 将数据以 json 格式传给前端,前端拿到之后解析;但如果不是前后端分离,需要使用模板来渲染的话,一般 Controller 中都会返回到具体的页面,那么此时就不能使用@RestController了,比如:
public String getUser() {
return "user";
}
2. @RequestMapping
@RequestMapping 是一个用来处理请求地址映射的注解,它可以用于类上,也可以用于方法上。在类的级别上的注解会将一个特定请求或者请求模式映射到一个控制器之上,表示类中的所有响应请求的方法都是以该地址作为父路径;在方法的级别表示进一步指定到处理方法的映射关系。
该注解有6个属性,一般在项目中比较常用的有三个属性:value、method 和 produces。
value 属性:指定请求的实际地址,value 可以省略不写 method 属性:指定请求的类型,主要有 GET、PUT、POST、DELETE,默认为 GET produces属性:指定返回内容类型,如 produces = “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 @RequestMapping 注解比较简单,举个例子: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value = "/test", produces = "application/json; charset=UTF-8")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value = "/get", method = RequestMethod.GET)
public String testGet() {
return "success";
}
}
这个很简单,启动项目在浏览器中输入 localhost:8080/test/get 测试一下即可。
针对四种不同的请求方式,是有相应注解的,不用每次在 @RequestMapping 注解中加 method 属性来指定,上面的 GET 方式请求可以直接使用 @GetMapping("/get") 注解,效果一样。相应地,PUT 方式、POST 方式和 DELETE 方式对应的注解分别为 @PutMapping、@PostMapping 和 DeleteMapping。
3. @PathVariable
@PathVariable
注解主要是用来获取 url 参数,Spring Boot 支持 restfull 风格的 url,比如一个 GET 请求携带一个参数 id 过来,我们将 id 作为参数接收,可以使用 @PathVariable
注解。如下
@GetMapping("/user/{id}")
public String testPathVariable(@PathVariable Integer id)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id为:" + id);
return "success";
}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想要 url 中占位符中的 id 值直接赋值到参数 id 中,需要保证 url 中的参数和方法接收参数一致,否则就无法接收。如果不一致的话,其实也可以解决,需要用 @PathVariable
中的 value 属性来指定对应关系。如下:
@RequestMapping("/user/{idd}")
public String testPathVariable(@PathVariable(value = "idd") Integer id)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id为:" + id);
return "success";
}
对于访问的 url,占位符的位置可以在任何位置,不一定非要在最后,比如这样也行:/xxx/{id}/user
。另外,url 也支持多个占位符,方法参数使用同样数量的参数来接收,原理和一个参数是一样的,例如:
@GetMapping("/user/{idd}/{name}")
public String testPathVariable(@PathVariable(value = "idd") Integer id, @PathVariable String name)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id为:" + id);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name为:" + name);
return "success";
}
运行项目,在浏览器中请求 localhost:8080/test/user/2/zhangsan
可以看到控制台输出如下信息:
获取到的id为:2
获取到的name为:zhangsan
所以支持多个参数的接收。同样地,如果 url 中的参数和方法中的参数名称不同的话,也需要使用 value 属性来绑定两个参数。
4. @RequsetParam
RequestParam 注解顾名思义,也是获取请求参数的,上面我们介绍了 @PathValiable 注解也是获取请求参数的,那么 @RequestParam 和 @PathVariable 有什么不同呢?主要区别在于: @PathValiable 是从 url 模板中获取参数值, 即这种风格的 url:http://localhost:8080/user/{id} ;而 @RequestParam 是从 request 里面获取参数值,即这种风格的 url:http://localhost:8080/user?id=1 。我们使用该 url 带上参数 id 来测试一下如下代码:
@GetMapping("/user")
public String testRequestParam(@RequestParam Integer id)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id为:" + id);
return "success";
}
可以正常从控制台打印出 id 信息。同样地,url 上面的参数和方法的参数需要一致,如果不一致,也需要使用 value 属性来说明,比如 url 为:http://localhost:8080/user?idd=1
@RequestMapping("/user")
public String testRequestParam(@RequestParam(value = "idd", required = false) Integer id)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id为:" + id);
return "success";
}
除了 value 属性外,还有个两个属性比较常用:
required 属性:true 表示该参数必须要传,否则就会报 404 错误,false 表示可有可无。 defaultValue 属性:默认值,表示如果请求中没有同名参数时的默认值。 从 url 中可以看出,@RequestParam 注解用于 GET 请求上时,接收拼接在 url 中的参数。除此之外,该注解还可以用于 POST 请求,接收前端表单提交的参数,假如前端通过表单提交 username 和 password 两个参数,那我们可以使用 @RequestParam 来接收,用法和上面一样。
@PostMapping("/form1")
public String testForm(@RequestParam String username, @RequestParam String password)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username为:" + username);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password为:" + password);
return "success";
}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表单数据很多,我们不可能在后台方法中写上很多参数,每个参数还要 @RequestParam
注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封装一个实体类来接收这些参数,实体中的属性名和表单中的参数名一致即可。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set get
}
使用实体接收的话,我们不能在前面加 @RequestParam
注解了,直接使用即可。
@PostMapping("/form2")
public String testForm(User user)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username为:" + user.getUsername());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password为:" + user.getPassword());
return "success";
}
使用 postman 再次测试一下表单提交,观察一下返回值和控制台打印出的日志即可。在实际项目中,一般都是封装一个实体类来接收表单数据,因为实际项目中表单数据一般都很多。
5. @RequestBody
@RequestBody
注解用于接收前端传来的实体,接收参数也是对应的实体,比如前端通过 json 提交传来两个参数 username 和 password,此时我们需要在后端封装一个实体来接收。在传递的参数比较多的情况下,使用 @RequestBody
接收会非常方便。例如: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set get
}
@PostMapping("/user")
public String testRequestBody(@RequestBody User user) {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username为:" + user.getUsername());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password为:" + user.getPassword());
return "success";
}
我们使用 postman 工具来测试一下效果,打开 postman,然后输入请求地址和参数,参数我们用 json 来模拟,如下图所有,调用之后返回 success。
同时看一下后台控制台输出的日志:
获取到的username为:测试
获取到的password为:123456
可以看出,@RequestBody
注解用于 POST 请求上,接收 json 实体参数。它和上面我们介绍的表单提交有点类似,只不过参数的格式不同,一个是 json 实体,一个是表单提交。在实际项目中根据具体场景和需要使用对应的注解即可。
6. 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 Spring Boot 中对 MVC 的支持,分析了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PathVariable、 @RequestParam 和 @RequestBody 四个注解的使用方式,由于 @RestController 中集成了 @ResponseBody 所以对返回 json 的注解不再赘述。以上四个注解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注解,在所有的实际项目中基本都会遇到,要熟练掌握。
第06课:Spring Boot集成 Swagger2展现在线接口文档
Spring Boot3项目中整合SpringDoc OpenAPI,生成在线接口文档 www.jb51.net/program/324…
1. 配置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 Springdoc OpenAPI Starter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doc</groupId>
<artifactId>springdoc-openapi-starter-webmvc-ui</artifactId>
<version>2.5.0</version>
</dependency>
在application.yml中配置
springdoc:
api-docs:
enabled: true #
path: /api-docs # 默认/v3/api-docs
swagger-ui:
path: /swagger-ui.html #自定义swagger-ui HTML文档路径
2. 编写REST Controller
创建一个简单的REST控制器,并使用OpenAPI注解来描述API 实体类
/**
* description 字段描述
* example 字段返回示例
**/
@Data
public class User {
@Schema(description = "用户ID", example = "1")
private Long id;
@Schema(description = "用户姓名", example = "张三")
private String name;
@Schema(description = "用户邮箱", example = "zhansan@qq.com")
private String email;
}
Controller
import com.toher.springdoc.bean.User;
import io.swagger.v3.oas.annotations.Operation;
import io.swagger.v3.oas.annotations.Parameter;
import io.swagger.v3.oas.annotations.media.Content;
import io.swagger.v3.oas.annotations.media.Schema;
import io.swagger.v3.oas.annotations.responses.ApiResponse;
import io.swagger.v3.oas.annotations.responses.ApiResponses;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
/**
* @Author 麦可乐
* @Date 2024/6/20 11:17 AM
* @Version 1.0
*/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users")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Operation(summary = "获取用户信息接口", description = "通过用户ID获取用户信息")
@ApiResponses(value = {
@ApiResponse(responseCode = "200", description = "用户信息",
content = {@Content(mediaType = "application/json",
schema = @Schema(implementation = User.class))}),
@ApiResponse(responseCode = "404", description = "无法获取用户信息")
})
@GetMapping("/{id}")
public User getUserById(@Parameter(description = "用户ID") @PathVariable Long id) {
//模拟数据库获取用户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Id(1L);
user.setName("张三");
user.setEmail("zhansan@qq.com");
return user;
}
@Operation(summary = "创建用户接口", description = "创建一个新用户并返回带有用户id的User对象")
@ApiResponses(value = {
@ApiResponse(responseCode = "200", description = "用户创建",
content = {@Content(mediaType = "application/json",
schema = @Schema(implementation = User.class))})
})
@PostMapping
public User createUser(@RequestBody User user) {
//模拟数据库保存用户并返回用户ID主键
user.setId(1L);
return user;
}
}
3. 测试查看文档
最后启动项目访问查看文档 http://localhost:端口号/swagger-ui
,小伙伴应该能够看到自动生成的 API 文档,并可以在界面中进行 API 测试,如下图:
第07课: Spring Boot集成Thymeleaf模版引擎
1. Thymeleaf介绍
Thymeleaf 是适用于 Web 和独立环境的现代服务器端 Java 模板引擎。
Thymeleaf 的主要目标是为您的开发工作流程带来优雅的自然模板 - 可以在浏览器中正确显示的HTML,也可以用作静态原型,从而在开发团队中实现更强大的协作。
2.依赖导入
在 Spring Boot 中使用 thymeleaf 模板需要引入依赖,可以在创建项目工程时勾选 Thymeleaf,也可以创建之后再手动导入,如下: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hymeleaf</artifactId>
</dependency>
另外,在 html 页面上如果要使用 thymeleaf 模板,需要在页面标签中引入:
<html xmlns:th="http://www.thymeleaf.org">
3. Thymeleaf相关配置
因为 Thymeleaf 中已经有默认的配置了,我们不需要再对其做过多的配置,有一个需要注意一下,Thymeleaf 默认是开启页面缓存的,所以在开发的时候,需要关闭这个页面缓存,配置如下。
spring:
thymeleaf:
cache: false #关闭缓存
4. Thymleaf的使用
4.1 访问静态页面
这个和 Thymeleaf 没啥关系,应该说是通用的,我把它一并写到这里的原因是一般我们做网站的时候,都会做一个 404 页面和 500 页面,为了出错时给用户一个友好的展示,而不至于一堆异常信息抛出来。Spring Boot 中会自动识别模板目录(templates/)下的 404.html 和 500.html 文件。我们在 templates/ 目录下新建一个 error 文件夹,专门放置错误的 html 页面,然后分别打印些信息。以 404.html 为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
这是404页面
</body>
</html>
我们再写一个 controller 来测试一下 404 和 500 页面: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thymeleaf")
public class Thymeleaf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test404")
public String test404() {
return "index";
}
@RequestMapping("/test500")
public String test500() {
int i = 1 / 0;
return "index";
}
}
当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 localhost:8080/thymeleaf/test400 时,故意输入错误,找不到对应的方法,就会跳转到 404.html 显示。 当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 localhost:8088/thymeleaf/test505 时,会抛出异常,然后会自动跳转到 500.html 显示。
4.2 使用Thymaleaf模版
- SpringBoot项目中 resources/templates目录就是用来存放页面模板的 💡 static目录下的资源被定义为静态资源,SpringBoot默认不拦截;如果将HTML页面创建在static目录是可以直接访问的
举个例子:
💡 templates目录下的文件被定义为动态网页模板,SpringBoot会拦截templates中定义的资源;如果将HTML页面创建在templates目录,必须通过控制器跳转访问
举个例子:
那么如何访问呢???
通常我们需要创建一个PageController类,用于转发页面请求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Pape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index.html")
public String test(Model model){
return "index";
}
}
第08课:Spring Boot中的全局异常处理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管是对底层数据库的操作过程,还是业务层的处理过程,还是控制层的处理过程,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可预知的、不可预知的异常需要处理。如果对每个过程都单独作异常处理,那系统的代码耦合度会变得很高,此外,开发工作量也会加大而且不好统一,这也增加了代码的维护成本。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将所有类型的异常处理从各处理过程解耦出来,这样既保证了相关处理过程的功能单一,也实现了异常信息的统一处理和维护。同时,我们也不希望直接把异常抛给用户,应该对异常进行处理,对错误信息进行封装,然后返回一个友好的信息给用户。这节主要总结一下项目中如何使用 Spring Boot 如何拦截并处理全局的异常。
1. 定义返回的统一 json 结构
前端或者其他服务请求本服务的接口时,该接口需要返回对应的 json 数据,一般该服务只需要返回请求着需要的参数即可,但是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需要封装更多的信息,比如状态码 code、相关信息 msg 等等,这一方面是在项目中可以有个统一的返回结构,整个项目组都适用,另一方面是方便结合全局异常处理信息,因为异常处理信息中一般我们需要把状态码和异常内容反馈给调用方。 这个统一的 json 结构这可以参考第02课:Spring Boot 返回 JSON 数据及数据封装中封装的统一 json 结构,本节内容我们简化一下,只保留状态码 code 和异常信息 msg即可。如下:
public class JsonResult {
/**
* 异常码
*/
protected String code;
/**
* 异常信息
*/
protected String msg;
public JsonResult() {
this.code = "200";
this.msg = "操作成功";
}
public JsonResult(String code, String msg) {
this.code = code;
this.msg = msg;
}
// get set
}
2. 处理系统异常
新建一个 GlobalExceptionHandler 全局异常处理类,然后加上 @ControllerAdvice
注解即可拦截项目中抛出的异常,如下:
@ControllerAdvice
@ResponseBody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 打印log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GlobalExceptionHandler.class);
// ……
}
我们点开 @ControllerAdvice 注解可以看到,@ControllerAdvice 注解包含了 @Component 注解,说明在 Spring Boot 启动时,也会把该类作为组件交给 Spring 来管理。除此之外,该注解还有个 basePackages 属性,该属性是用来拦截哪个包中的异常信息,一般我们不指定这个属性,我们拦截项目工程中的所有异常。@ResponseBody 注解是为了异常处理完之后给调用方输出一个 json 格式的封装数据。 在项目中如何使用呢?Spring Boot 中很简单,在方法上通过 @ExceptionHandler 注解来指定具体的异常,然后在方法中处理该异常信息,最后将结果通过统一的 json 结构体返回给调用者。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来使用。
2.1 处理参数缺失异常
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中,前端请求后台的接口都是通过 rest 风格来调用,有时候,比如 POST 请求 需要携带一些参数,但是往往有时候参数会漏掉。另外,在微服务架构中,涉及到多个微服务之间的接口调用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此时我们需要定义一个处理参数缺失异常的方法,来给前端或者调用方提示一个友好信息。
参数缺失的时候,会抛出 HttpMessageNotReadableException,我们可以拦截该异常,做一个友好处理,如下
/**
* 缺少请求参数异常
* @param ex HttpMessageNotReadableException
* @return
*/
@ExceptionHandler(MissingServletRequestParameterException.class)
@ResponseStatus(value = HttpStatus.BAD_REQUEST)
public JsonResult handleHttpMessageNotReadableException(
MissingServletRequestParameter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缺少请求参数,{}", ex.getMessage());
return new JsonResult("400", "缺少必要的请求参数");
}
我们来写个简单的 Controller 测试一下该异常,通过 POST 请求方式接收两个参数:姓名和密码。
@RequestMapping("/exception")
public class ExceptionControl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ExceptionController.class);
@PostMapping("/test")
public JsonResult test(@RequestParam("name") String name,
@RequestParam("pass") String pass) {
logger.info("name:{}", name);
logger.info("pass:{}", pass);
return new JsonResult();
}
}
然后使用 Postman 来调用一下该接口,调用的时候,只传姓名,不传密码,就会抛缺少参数异常,该异常被捕获之后,就会进入我们写好的逻辑,给调用方返回一个友好信息,如下:
2.2 处理空指针异常
空指针异常是开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了,一般发生的地方有哪些呢? 先来聊一聊一些注意的地方,比如在微服务中,经常会调用其他服务获取数据,这个数据主要是 json 格式的,但是在解析 json 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空出现,所以我们在获取某个 jsonObject 时,再通过该 jsonObject 去获取相关信息时,应该要先做非空判断。 还有一个很常见的地方就是从数据库中查询的数据,不管是查询一条记录封装在某个对象中,还是查询多条记录封装在一个 List 中,我们接下来都要去处理数据,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空指针异常,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从数据库中查出来的东西就一定不为空,所以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先做非空判断。 对空指针异常的处理很简单,和上面的逻辑一样,将异常信息换掉即可。如下:
@ControllerAdvice
@ResponseBody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GlobalExceptionHandler.class);
/**
* 空指针异常
* @param ex NullPointerException
* @return
*/
@ExceptionHandler(NullPointerException.class)
@ResponseStatus(value = HttpStatus.INTERNAL_SERVER_ERROR)
public JsonResult handleTypeMismatchException(NullPointer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空指针异常,{}", ex.getMessage());
return new JsonResult("500", "空指针异常了");
}
}
{"code":"500","msg":"空指针异常了"}
2.3 一劳永逸
当然了,异常很多,比如还有 RuntimeException,数据库还有一些查询或者操作异常等等。由于 Exception 异常是父类,所有异常都会继承该异常,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拦截 Exception 异常,一劳永逸:
@ControllerAdvice
@ResponseBody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GlobalExceptionHandler.class);
/**
* 系统异常 预期以外异常
* @param ex
* @return
*/
@ExceptionHandler(Exception.class)
@ResponseStatus(value = HttpStatus.INTERNAL_SERVER_ERROR)
public JsonResult handleUnexpectedServer(Exception ex) {
logger.error("系统异常:", ex);
return new JsonResult("500", "系统发生异常,请联系管理员");
}
}
但是项目中,我们一般都会比较详细的去拦截一些常见异常,拦截 Exception 虽然可以一劳永逸,但是不利于我们去排查或者定位问题。实际项目中,可以把拦截 Exception 异常写在 GlobalExceptionHandler 最下面,如果都没有找到,最后再拦截一下 Exception 异常,保证输出信息友好。
3. 拦截自定义异常
在实际项目中,除了拦截一些系统异常外,在某些业务上,我们需要自定义一些业务异常,比如在微服务中,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很平凡,很常见。要处理一个服务的调用时,那么可能会调用失败或者调用超时等等,此时我们需要自定义一个异常,当调用失败时抛出该异常,给 GlobalExceptionHandler 去捕获。
3.1 定义异常信息
由于在业务中,有很多异常,针对不同的业务,可能给出的提示信息不同,所以为了方便项目异常信息管理,我们一般会定义一个异常信息枚举类。比如:
/**
* 业务异常提示信息枚举类
* @author shengwu ni
*/
public enum BusinessMsgEnum {
/** 参数异常 */
PARMETER_EXCEPTION("102", "参数异常!"),
/** 等待超时 */
SERVICE_TIME_OUT("103", "服务调用超时!"),
/** 参数过大 */
PARMETER_BIG_EXCEPTION("102", "输入的图片数量不能超过50张!"),
/** 500 : 一劳永逸的提示也可以在这定义 */
UNEXPECTED_EXCEPTION("500", "系统发生异常,请联系管理员!");
// 还可以定义更多的业务异常
/**
* 消息码
*/
private String code;
/**
* 消息内容
*/
private String msg;
private BusinessMsgEnum(String code, String msg) {
this.code = code;
this.msg = msg;
}
// set get方法
}
3.2 拦截自定义异常
然后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业务异常,当出现业务异常时,我们就抛这个自定义的业务异常即可。比如我们定义一个 BusinessErrorException 异常,如下:
/**
* 自定义业务异常
* @author shengwu ni
*/
public class BusinessErrorException extends RuntimeException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7480022450501760611L;
/**
* 异常码
*/
private String code;
/**
* 异常提示信息
*/
private String message;
public BusinessErrorException(BusinessMsgEnum businessMsgEnum) {
this.code = businessMsgEnum.code();
this.message = businessMsgEnum.msg();
}
// get set方法
}
在构造方法中,传入我们上面自定义的异常枚举类,所以在项目中,如果有新的异常信息需要添加,我们直接在枚举类中添加即可,很方便,做到统一维护,然后再拦截该异常时获取即可。
@ControllerAdvice
@ResponseBody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GlobalExceptionHandler.class);
/**
* 拦截业务异常,返回业务异常信息
* @param ex
* @return
*/
@ExceptionHandler(BusinessErrorException.class)
@ResponseStatus(value = HttpStatus.INTERNAL_SERVER_ERROR)
public JsonResult handleBusinessError(BusinessErrorException ex) {
String code = ex.getCode();
String message = ex.getMessage();
return new JsonResult(code, message);
}
}
在业务代码中,我们可以直接模拟一下抛出业务异常,测试一下: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exception")
public class ExceptionControl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ExceptionController.class);
@GetMapping("/business")
public JsonResult testException() {
try {
int i = 1 / 0;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BusinessErrorException(BusinessMsgEnum.UNEXPECTED_EXCEPTION);
}
return new JsonResult();
}
}
运行一下项目,测试一下,返回 json 如下,说明我们自定义的业务异常捕获成功:
{"code":"500","msg":"系统发生异常,请联系管理员!"}
6. 总结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了Spring Boot 的全局异常处理,包括异常信息的封装、异常信息的捕获和处理,以及在实际项目中,我们用到的自定义异常枚举类和业务异常的捕获与处理,在项目中运用的非常广泛,基本上每个项目中都需要做全局异常处理。
第09课: Spring Boot集成MyBatis
1. MyBatis介绍
大家都知道,MyBatis 框架是一个持久层框架,是 Apache 下的顶级项目。Mybatis 可以让开发者的主要精力放在 sql 上,通过 Mybatis 提供的映射方式,自由灵活的生成满足需要的 sql 语句。使用简单的 XML 或注解来配置和映射原生信息,将接口和 Java 的 POJOs 映射成数据库中的记录,在国内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本节课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对 Spring Boot 集成 MyBatis 做一讲解。重点讲解一下基于注解的方式。因为实际项目中使用注解的方式更多一点,更简洁一点,省去了很多 xml 配置(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项目组中可能也在使用 xml 的方式)。
2. MyBatis的配置
2.1 依赖导入
Spring Boot 集成 MyBatis,需要导入 mybatis-spring-boot-starter
和 mysql 的依赖,这里我们使用的版本时 JDK17的,如下:
<dependency>
<groupId>com.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rtifactId>
<scope>runtime</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mybatis.spring.boot</groupId>
<artifactId>mybatis-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3.0.3</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data</groupId>
<artifactId>spring-data-commons</artifactId>
</dependency>
2.2 application.yml配置
server:
port: 8089
#数据库地址
# 数据库地址
datasource:
url: localhost:3306/test
spring:
datasource:
driver-class-name: com.mysql.cj.jdbc.Driver
url: jdbc:mysql://${datasource.url}?useSSL=false&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allowMultiQueries=true&autoReconnect=true&failOverReadOnly=false&maxReconnects=10
username: root
password: 123456
hikari:
maximum-pool-size: 10 # 最大连接池数
max-lifetime: 177000
mybatis:
# 指定别名设置的包为所有entity
type-aliases-package: com.example.templates.entity
configuration:
map-underscore-to-camel-case: true # 驼峰命名规范
mapper-locations: # mapper映射文件位置
- classpath:mapper/*.xml
2.3 easyCode插件的使用
生成的文件目录
额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启动类上需要加上@MapperScan("com.example.templates.dao")
验证接口:
第10课:Spring Boot事务配置管理
1. 事务相关
场景:我们在开发企业应用时,由于数据操作在顺序执行的过程中,线上可能有各种无法预知的问题,任何一步操作都有可能发生异常,异常则会导致后续的操作无法完成。此时由于业务逻辑并未正确的完成,所以在之前操作过数据库的动作并不可靠,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数据的回滚。
事务的作用就是为了保证用户的每一个操作都是可靠的,事务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成功执行,只要有发生异常就回退到事务开始未进行操作的状态。这很好理解,转账、购票等等,必须整个事件流程全部执行完才能人为该事件执行成功,不能转钱转到一半,系统死了,转账人钱没了,收款人钱还没到。
事务管理是 Spring Boot 框架中最为常用的功能之一,我们在实际应用开发时,基本上在 service 层处理业务逻辑的时候都要加上事务,当然了,有时候可能由于场景需要,也不用加事务(比如我们就要往一个表里插数据,相互没有影响,插多少是多少,不能因为某个数据挂了,把之前插的全部回滚)。
2. Spring Boot事务配置
2.1 依赖导入
<dependency>
<groupId>org.mybatis.spring.boot</groupId>
<artifactId>mybatis-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3.0.3</version>
</dependency>
导入了 mysql 依赖后,Spring Boot 会自动注入 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我们不需要任何其他的配置就可以用 @Transactional 注解进行事务的使用。关于 mybatis 的配置,在上一节课中已经说明了,这里还是使用上一节课中的 mybatis 配置即可。
2.2 事务的测试
我们首先在数据库表中插入一条数据:
然后我们写一个插入的mapper:
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
@Insert("insert into user (user_name, password) values (#{username}, #{password})")
Integer insertUser(User user);
}
OK,接下来我们来测试一下 Spring Boot 中的事务处理,在 service 层,我们手动抛出个异常来模拟实际中出现的异常,然后观察一下事务有没有回滚,如果数据库中没有新的记录,则说明事务回滚成功。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Resource
private UserMapper userMapper;
@Override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isertUser(User user) {
// 插入用户信息
userMapper.insertUser(user);
// 手动抛出异常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
}
我们来测试一下: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Resource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PostMapping("/adduser")
public String addUser(@RequestBody User user) throws Exception {
if (null != user) {
userService.isertUser(user);
return "success";
} else {
return "false";
}
}
}
我们使用 postman 调用一下该接口,因为在程序中抛出了个异常,会造成事务回滚,我们刷新一下数据库,并没有增加一条记录,说明事务生效了。事务很简单,我们平时在使用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多少问题,但是并不仅仅如此……
3. 常见问题总结
从上面的内容中可以看出,Spring Boot 中使用事务非常简单,@Transactional 注解即可解决问题,说是这么说,但是在实际项目中,是有很多小坑在等着我们,这些小坑是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而且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发现这些小坑,等项目写大了,某一天突然出问题了,排查问题非常困难,到时候肯定是抓瞎,需要费很大的精力去排查问题。
这一小节,我专门针对实际项目中经常出现的,和事务相关的细节做一下总结,希望读者在读完之后,能够落实到自己的项目中,能有所受益。
3.1 异常并没有被“捕获”到
首先要说的,就是异常并没有被 ”捕获“ 到,导致事务并没有回滚。我们在业务层代码中,也许已经考虑到了异常的存在,或者编辑器已经提示我们需要抛出异常,但是这里面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不是说我们把异常抛出来了,有异常了事务就会回滚,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Resource
private UserMapper userMapper;
@Override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isertUser2(User user) throws Exception {
// 插入用户信息
userMapper.insertUser(user);
// 手动抛出异常
throw new SQLException("数据库异常");
}
}
我们看上面这个代码,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手动抛出一个 SQLException 来模拟实际中操作数据库发生的异常,在这个方法中,既然抛出了异常,那么事务应该回滚,实际却不如此,读者可以使用我源码中 controller 的接口,通过 postman 测试一下,就会发现,仍然是可以插入一条用户数据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因为 Spring Boot 默认的事务规则是遇到运行异常(RuntimeException)和程序错误(Error)才会回滚。比如上面我们的例子中抛出的 RuntimeException 就没有问题,但是抛出 SQLException 就无法回滚了。针对非运行时异常,如果要进行事务回滚的话,可以在 @Transactional 注解中使用 rollbackFor 属性来指定异常,比如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 Exception.class),这样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在实际项目中,一定要指定异常。
3.2 异常被“吃”掉
这个标题很搞笑,异常怎么会被吃掉呢?还是回归到现实项目中去,我们在处理异常时,有两种方式,要么抛出去,让上一层来捕获处理;要么把异常 try catch 掉,在异常出现的地方给处理掉。就因为有这中 try…catch,所以导致异常被 ”吃“ 掉,事务无法回滚。我们还是看上面那个例子,只不过简单修改一下代码: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Resource
private UserMapper userMapper;
@Override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 Exception.class)
public void isertUser3(User user) {
try {
// 插入用户信息
userMapper.insertUser(user);
// 手动抛出异常
throw new SQLException("数据库异常");
} catch (Exception e) {
// 异常处理逻辑
}
}
}
读者可以使用我源码中 controller 的接口,通过 postman 测试一下,就会发现,仍然是可以插入一条用户数据,说明事务并没有因为抛出异常而回滚。这个细节往往比上面那个坑更难以发现,因为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导致 try…catch 代码的产生,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往往排查起来比较费劲,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代码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注意这种细节,尽量避免给自己埋坑。
那这种怎么解决呢?直接往上抛,给上一层来处理即可,千万不要在事务中把异常自己 ”吃“ 掉。
3.3 事务的范围
事务范围这个东西比上面两个坑埋的更深!我之所以把这个也写上,是因为这是我之前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该场景在这个课程中我就不模拟了,我写一个 demo 让大家看一下,把这个坑记住即可,以后在写代码时,遇到并发问题,就会注意这个坑了,那么这节课也就有价值了。
我来写个 demo: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Resource
private UserMapper userMapper;
@Override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 Exception.class)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isertUser4(User user) {
// 实际中的具体业务……
userMapper.insertUser(user);
}
}
可以看到,因为要考虑并发问题,我在业务层代码的方法上加了个 synchronized 关键字。我举个实际的场景,比如一个数据库中,针对某个用户,只有一条记录,下一个插入动作过来,会先判断该数据库中有没有相同的用户,如果有就不插入,就更新,没有才插入,所以理论上,数据库中永远就一条同一用户信息,不会出现同一数据库中插入了两条相同用户的信息。
但是在压测时,就会出现上面的问题,数据库中确实有两条同一用户的信息,分析其原因,在于事务的范围和锁的范围问题。
从上面方法中可以看到,方法上是加了事务的,那么也就是说,在执行该方法开始时,事务启动,执行完了后,事务关闭。但是 synchronized 没有起作用,其实根本原因是因为事务的范围比锁的范围大。也就是说,在加锁的那部分代码执行完之后,锁释放掉了,但是事务还没结束,此时另一个线程进来了,事务没结束的话,第二个线程进来时,数据库的状态和第一个线程刚进来是一样的。即由于mysql Innodb引擎的默认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在同一个事务里,SELECT的结果是事务开始时时间点的状态),线程二事务开始的时候,线程一还没提交完成,导致读取的数据还没更新。第二个线程也做了插入动作,导致了脏数据。
这个问题可以避免,第一,把事务去掉即可(不推荐);第二,在调用该 service 的地方加锁,保证锁的范围比事务的范围大即可。
4. 总结
本章主要总结了 Spring Boot 中如何使用事务,只要使用 @Transactional 注解即可使用,非常简单方便。除此之外,重点总结了三个在实际项目中可能遇到的坑点,这非常有意义,因为事务这东西不出问题还好,出了问题比较难以排查,所以总结的这三点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到开发中的朋友。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