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一个圈子的告诫

13 阅读15分钟

今天真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一天:

上午hupu 和别人对线,以理服人,信心膨胀.用我最熟悉的手段,数据,内容,合理的言辞.

下午莫名其妙被一个群的管理员针对,各种人身攻击.直接对线.被禁言后被人怼.只能退群,免得自受羞辱.

晚上,在这个群好像看到一个电脑小白在进入一个老群后东问西问,连基本的察言观色都不会,就是在社会上都会被人难看啊更何况在这种免费分享群,但又好像拥有技术的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不会这个商业圈的东西,向甲方爸爸求东求西,向以前的老同事,认识的熟人,寻求能够破入的关系圈.各处给小费,一开始是20,后来都觉得我给的越来越少.

突然就想写一篇 "小白进入老群的素养",渐渐的我就长大了.

qq群类型社交媒体

在群聊中,我们需要谨慎言行,避免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成员留下炫耀或不屑的印象。

以下午我在一个游戏交流群的经历为例,当时我正在向一个提问者分享关于mod开发的资料。由于大部分游戏玩家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我详细地解释了一些关键点。起初,管理员只是简单地插了一句话,但当我继续补充时,他突然对我发起了攻击,原因竟是他自己没有看清楚内容就妄加评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解释成本的存在,打字交流本就耗时,而他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随后,其他两位管理员也跟风加入了对我的指责。我尽力解释,但对方却一直在带节奏,很快就有一些普通成员也被带动,开始对我进行攻击。

经过几轮解释,他们终于理解了我的意思。然而,他们却开始指责我表达不清。我当时感到非常无语。

类似的事情在另一个群也发生了,但这次是一个新手对我进行了无端的指责。不过,我用四大策略(检查用词是否情绪化、从道德角度审视、确认是否无中生有或忽视上下文、明确回答并给出建议,以及指出对方的特点,但这次我并未使用“傻啦吧唧的”这样的贬低性词汇)成功地回应了他,让他无言以对。

1. 网络社群中的观念冲突与应对策略

在这个社群中,某些观点或行为(即使这些观点或行为在朴素的世界观中可能是合理的)可能并不被接受,甚至可能导致个体被排斥或攻击。

  1. 群体特性的不明确性:
    对群体文化、规则或信仰的不了解,容易触发隐性规范的冲突,因此进入新社群时,观察与理解这些规范和氛围十分重要,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2. 朴素世界观与社群观点的冲突:
    社群中的观点可能因多种因素(文化、历史、政治等)与外界普遍认知不同,导致个体的朴素价值观与社群内的信仰或规则产生冲突,进而造成矛盾。
  3. 信息不对称与解释成本:
    解释往往比指责复杂得多,因为误解往往基于片面的信息,而解释需要更全面的背景与逻辑,这增加了沟通的难度和成本。
  4. 群体情绪与极端行为:
    群体中的情绪容易被放大,情绪化行为可能导致极端反应,如攻击或排斥。这种情绪主导下,个体的理性表达往往难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2. 事件升级与流氓策略(为出名而夸张)

对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夸张言辞和制造冲突来引起关注,以下是关键点:

  1. 以出名为目的的挑衅:
    对方并非试图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夸大和戏剧化的方式引起群体的关注,以获得短暂的声望和影响力。
  2. 利用道德和法律的夸张手法:
    尽管问题并不严重,他却试图通过声称要采取法律行动等夸张的手段让事情显得更加严重,以此制造恐慌和围观。
  3. 朴素社会价值观的反驳:
    你试图通过常识和理性的社会价值观反驳对方,揭露他行为的夸张和不合理性。你的反驳基于现实和理性,但对方的动机并非为了真理,而是为了“出名”。
  4. 反驳的局限性:
    尽管你的理性反驳有其逻辑性,但由于对方的主要目的只是通过冲突吸引更多注意力,简单的理性与常识不足以让他退缩,他会进一步夸大局势,吸引更多的关注。
3.总结

核心观点是因为群体特性的不明确性,导致局势发展为不必要的争论。如果是单对单的情况下,对方的小计量完全无法压制你,事情也不会升级成这样。

  1. 群体特性的不明确性:
    你在进入群体时,对群体的特性和氛围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误判了互动规则。如果你事先了解这个群体的动态和文化,可能会避免与这个人发生正面冲突。这个群体的特定氛围和他人的偏向使得情况升级,并且对方得以利用群体效应继续挑衅。
  2. 单对单无力对抗:
    如果是单独面对面,这个挑衅者的言辞和计量对你来说完全不足为惧。他无法通过理性或语言攻击压制你,因为他的策略和手段并不复杂,只是借助群体氛围的助力显得更有力量。
  3. 不必要的争论:
    事情从一开始就没必要进入争论。对方依赖的是群体的力量,而非实际的言辞或逻辑。如果你提前意识到这一点,直接选择不理会,事情就不会升级到群体卷入的局面。

在网络社群中,群体特性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了解群体的特性,识别哪些人试图通过群体力量来攻击你,是避免陷入不必要争论的关键。如果你从一开始就避免与对方纠缠,他的小手段在单独对抗中根本无效,而你也能轻松掌控局面。

对方利用虚假的道德和法律框架,将小事夸大为大事件,试图通过制造冲突在群体中获得声望。而你的应对是基于理性与常识,但在面对这种流氓策略时,单纯的逻辑反驳不足以让局势平息。

因此,除了保持理性外,避免陷入对方的戏剧化冲突,及时识别并退出无谓的争论,是应对这种行为的最佳策略。

2.误解驱动的群体孤立

在群聊中,我们需要谨慎言行,避免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成员留下炫耀或不屑的印象。

以下午我在一个游戏交流群的经历为例,当时我正在向一个提问者分享关于mod开发的资料。由于大部分游戏玩家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我详细地解释了一些关键点。起初,管理员只是简单地插了一句话,但当我继续补充时,他突然对我发起了攻击,原因竟是他自己没有看清楚内容就妄加评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解释成本的存在,打字交流本就耗时,而他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随后,其他两位管理员也跟风加入了对我的指责。我尽力解释,但对方却一直在带节奏,很快就有一些普通成员也被带动,开始对我进行攻击。

经过几轮解释,他们终于理解了我的意思。然而,他们却开始指责我表达不清。我当时感到非常无语。

类似的事情在另一个群也发生了,但这次是一个新手对我进行了无端的指责。不过,我用四大策略(检查用词是否情绪化、从道德角度审视、确认是否无中生有或忽视上下文、明确回答并给出建议,以及指出对方的特点,但这次我并未使用“傻啦吧唧的”这样的贬低性词汇)成功地回应了他,让他无言以对。

第一阶段:争论与误解形成

在这一阶段,事件的起因是你分享了与技术或某个问题相关的内容。然而,由于群体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管理员对你的误解,导致了一场争论。

  1. 对方第一次注意到你:你在群里分享了一些技术或见解,管理员最初没有过多关注,但当你发言之后,他第一次真正注意到你。最初的注意可能并没有立即表现为对抗或批评,但他明显对你产生了兴趣,试图理解你所说的内容。
  2. 误解开始萌生:由于信息不对称或管理员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他在注意你的发言时开始产生误解。他对你所表达的内容没有完全理解,但没有进一步求证,反而通过自己的错误解读形成了最初的偏见。此时,管理员并没有公开表现出强烈的反对,但误解的种子已经种下。
  3. 争论的开始:在管理员的误解下,他开始质疑或反对你所提出的观点。这时,争论开始浮现出来。你尝试解释清楚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群聊的沟通特点(如信息简化、沟通成本高等),你的解释并没有有效打消对方的误解,反而引发了管理员对你更加明确的质疑。
  4. 管理员带动群体节奏:在第一次争论中,管理员因其权威地位开始引导群体的注意力,将他的误解传播给其他群员。尽管这时的争论还未完全升级为攻击性行为,但管理员的话语权已经开始影响群体的看法,逐渐形成对你负面的集体印象。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管理员第一次注意到你,并在误解的基础上发起了最初的质疑,逐步推动争论向更加情绪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后续的冲突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你和群体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

第二阶段:再定义胜利与群体孤立

在这个阶段,管理员和其他群友开始有意或无意地将你孤立,而你在群体中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

  1. 再定义胜利:尽管你解释了几遍,管理员和群友最终明白了你的观点和事实,但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他们采取了转移焦点的策略,开始质疑你的表达方式或沟通能力,试图通过“再定义胜利”来避免承认自己最初的失误。
  2. 群体孤立与从众效应:管理员通过不断挑拨群友的情绪,使用诸如“神经又来了”,"这不是XXX"这样的贬低性语言标签来进一步丑化你的形象。其他群友在受到管理员的影响后,也开始减少与您的互动,甚至回避回应你。大多数群员出于从众心理,不愿挑战管理员的看法,导致你在群体中被逐渐边缘化。
  3. 信息简化与定型效应:群友们通常不会关注完整的对话背景,只看到最显眼的部分,即管理员和其他人对你的批评。即便他们误解了你的本意,他们更愿意根据片段性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形成一种对你“有问题”的定型印象。
第三阶段:冲突升级与离开

随着管理员对你的挑拨和攻击逐渐升级,冲突进入了情绪化阶段,最终你选择了主动回应并离开群组。

  1. 管理员的挑拨加剧:在争论逐渐平息后,管理员并未停止,而是继续挑拨群友,进一步破坏你与其他人的关系。每当你发言时,他用嘲笑或贬低的言辞来引导群体情绪,使得你在群体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2. 冲突的最终爆发:你在一次管理员挑拨后,选择了回应他(“好好问候了他”),这是你对持续挑拨和攻击的一种情绪化释放。在遭受长时间的不公平对待和误解后,你的回应标志着情绪的积累达到了顶点。
  3. 选择离开群组:面对这种不再理性且有害的群体氛围,你决定离开群组。这是一个自我保护的举动,通过脱离这种负面的社交环境,你避免了继续受到管理员的攻击和群体的孤立。
总结:

作为一个敏锐且经常与人沟通的人,当对方第一次注意到你时,你应该立即意识到这可能预示着误解的萌芽。此时,你需要保持警觉,感受到对方态度的微妙变化。如果在随后的交流中,对方开始带有攻击性,这时应该果断停止进一步解释,因为局势已经从理性讨论转向情绪对抗,继续争论只会徒劳无益。

如果你已经处于第一阶段末尾,为了争取自己的最大权益,最好的策略是迅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时,你不再需要过多解释,而是要运用对方的策略回击,巧妙地扭转局势,让对方感受到他自己的方式被反制。这样既能保护自己,又能避免陷入被动。

每个阶段都涉及权威的误导、群体的从众行为以及社交环境中的信息简化。这次经历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群体互动中保持理智和自我保护。

3.网络社群中的权力滥用与沉默效应

我曾亲眼见证了一幕发生在QQ群中的不堪景象:群主如同失控的野兽,肆意咆哮,仿佛仅因他分享了某个软件,便自诩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无端地侮辱和谩骂他人的提问。每当他情绪不佳,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也会成为他口中喷涌而出的侮辱性词汇——“shazi”、“naocan”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脏话,如同利箭般刺向无辜的提问者。面对这样的暴行,群内的大多数成员选择了沉默,但令人震惊的是,竟也不乏有人站出来,非但没有谴责群主,反而加入了对那位受害者的指责和辱骂。

这一事件,无疑是网络权力滥用现象的鲜活例证,尤其在群聊这样的社群环境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当群主或管理员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肆意践踏他人的尊严和权利时,这种行为无疑会对整个社群的氛围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群主滥用权力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群员站在了群主一边,继续辱骂那个提问的小白。这种现象在网络社群中也非常常见,反映了群体心理的复杂性。

现象分析:
  1. 权力崇拜与从众效应:
    群主作为权威人物,很多群员出于对权力的畏惧、依赖或者对资源的感激,选择支持群主的行为,哪怕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合理的。甚至一些群员会站在群主一边,通过辱骂小白来迎合权威,巩固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这种行为类似于“帮凶”效应,群体中的成员为了获得群主的认同,反而变成了施暴者的一部分。
  2. 集体对弱者的攻击:
    在这种情境下,小白成为了群体情绪的宣泄对象。群主发起的辱骂行为不仅没有被制止,反而被其他群员所模仿和放大。面对群主的压力,群员们纷纷选择站队,加入对小白的攻击行列。这种集体攻击的现象是网络社群中常见的“群体暴力”形式,尤其是在权威人物带头时,其他人往往不愿挑战这种权威,反而选择跟随。
  3. 沉默的压迫:
    没有人站出来指责群主,是因为群员们害怕被群主或其他群员排斥,或者不愿意成为下一个攻击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往往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与此同时,那些积极参与攻击的人,则利用机会表现自己对群主的“忠诚”,以获得群体的认同。
总结:

这种现象可以命名为 “权威引导下的群体暴力与从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