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卷个人成长是为了更好的给老板打工,帮老板赚钱,在蛋糕不断做大的时候是有用的,但是在蛋糕收缩的情况下,如果只局限在晋升涨薪上,那可能往往会不进入人意。
换个思路,如果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觉得真的非常有用。
我也因为阅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让我脱离工作后生活的更好了。
我最开始阅读的时候,每次读完了一本书,就只是读完了。知识如风,在脑子里来去自如。
在读的时候感觉自己收获到了很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感觉一切都归零了。
而且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远远不如把书加入书单的速度,看着越来越长的书单一脸茫然。
我开始怀疑自己坚持下去的意义何在。
如果你和我有一样的感觉,我想跟你聊聊经过 1000 个小时的阅读,我有什么变化。
我开始转移了我的阅重心,我也不再追求读完一本书,不再关注看了多少本书、花了多长时间再阅读。
学校的学习方式其实给了我启发很灵感,就是通过做题和考试不断地检验自己。
一.书是看不完的
我不再觉得得读完一本书才算是有收获,而是更多思考这些内容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因为我们自己读书是没有试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生活中寻找「试题」。
一篇文章、一本书就算讲得再有道理,如果没有促成我自己改变和实践,这本书的道理对我来说也只是没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现在我读到一个非常有启发的句子时,经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如果找到了应用的地方,我会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这样做我不仅加深了对书灵感的记忆,也真正的感受到读书在给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帮助。
从「追求看完书」变成「追求书中对我的启发的点」,不再做单纯的接受者,和作者对话,我不仅加深了对书灵感的记忆,也真正的感受到读书在给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帮助。因为我真的把看到的东西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
二.不再盲目阅读
对着长长的书单一脸茫然,我开始学会做减法,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收集控」。
我将阅读划分成 3 种类型:娱乐型、专业型、通识型。
娱乐型阅读让我无痛保持阅读的习惯
比如小说,传记等,推荐书籍《三体》《太白金星有点烦》《明朝那些事儿》,帮我养成了阅读习惯,也放松了我工作的大脑。
从这些书里面我也能打开自己的脑洞,可以进入不一样的世界中。
专业型阅读帮助我将零散的知识构建成健壮的知识网络。
比如我是程序员,会选择计算机相关书籍,这部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这部分阅读帮我解决碎片化知识不成体系的问题,因为网上的技术文章相对来说比较零散,尽管有启发,但是因为没办法与自己的体系结合,所以收效甚微。
但是技术实践的东西如果不阅读网上的一手资料,等到书的出版,可能很多知识都已经不能在实践中用起来了。
所以我也会更多的挑选专栏或者是官方文档进行阅读。因为有更多的工作上的问题做驱动,所以看了之后能马上用上。
这种阅读方式在不同行业可能会有所不同,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通识型阅读帮我开拓眼界,建立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
至于应该学什么通识知识,我是通过人物传记来窥探大佬们是如何构建跨领域的思维模型的,也通过他们推荐的书单来确定自己想要学哪些内容。
通过这种阅读的方向的分类,我可以在不同状态下都能挑选到自己想读的内容。
当我累的时候,我不会去刷短视频,而是读一读小说来放松娱乐自己。我不会强求自己要读多少,可能就是一页或者几行,那也够了。
想深入钻研专业领域的时候,我就把开始阅读专业的内容。
每个方向我都会有一本当下没读的书,如果等到想读的时候再去找书,等找到的时候已经不想继续读了,只留一本书的方法能帮我快速开启阅读。
要做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事先把能想到的阻碍都扫除。
三.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我懂得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 做个知识接受者不难,做个知识实践者不易,实践和输出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固化。
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文章,一开始写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从「读懂」到「写下来」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这个时候需要不断追问自己、
同时,这时候才发现用书里的知识直接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大部分时候并不适用,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甚至是多本书的融合,才能得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包括个人成长的经验分享,也没有银弹,都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实道理就在那里,能灵活用起来的人才能感受到道理带来的好处。
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形成了自己的涉取知识的体系,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然后再不断增长的阅读过程中再微调自己的思维模型。
我是蔡蔡蔡,一个专注个人成长程序员。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我离10000小时定律还差9000个小时,每个阶段有新的感悟我都希望能与你分享。如果觉得有帮助可以关注我,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创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