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面向跳槽,后期面向副业

388 阅读11分钟

工作十多年了,最近突然意识到,对于多数程序员而言,最好的职业规划是前期面向跳槽,后期面向副业。

本文将展开聊聊,为什么这是最好的职业规划。

中国程序员的现状

据权威机构统计,程序员作为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总人数已经有一千万左右。

虽然顶着高学历、高技能的光辉,IT程序员的劳动权益问题却不断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首当其冲的是超时加班问题,“996·ICU”“996是福报”等话题屡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与超时加班同样普遍的是IT程序员的频繁流动,与之相关联的是“35岁危机”、企业之间高薪挖人、员工频繁跳槽等现象。对互联网行业和IT程序员的相关研究,大多会提到该行业高流动性的特征。

程序员的职业流动

IT程序员的职业流动行为,与其对个人发展的追求和工作中的主观体验直接相关。

个人发展方面,IT程序员主要注重薪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工作中的主观体验,则涉及工作满意度、工作安全感、工作重要性、任务自主性、组织公平性等方面的指标。

关于资本主义多样性的论述为学界理解互联网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提供了宏大视野,信息技术产业恰恰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在此类产业中,企业较少为劳动者提供长期就业承诺和保护,企业间高薪挖人的情况较为常见,劳动者则在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携其通用技能频繁跳槽。

中国互联网产业中,由金融资本建构的致富神话塑造了IT程序员的工作伦理。IT精英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技术能力在行业中高度流动,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边缘劳动力则将被解聘的境遇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同项目的特殊需求则需要IT程序员,不断从一个项目转移至另一个项目。

自由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的投机性和缺乏管制的市场竞争,导致互联网企业经营环境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进而迫使其采用派遣、外包、实习生等灵活用工方式。

企业在市场压力下进一步采取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等方式,有意识地淘汰那些知识更新较慢、精力下降、拼劲不足的“35岁以上”员工。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弹性工作制、全员加班文化进一步导致IT程序员卷入长时间的加班中,削弱了其工作的自主空间,严重影响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部分劳动者不得不选择跳槽或转行。

互联网行业知识和技能快速更新迭代对劳动者流动的影响,一方面促使IT程序员不断寻求在流动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导致部分“35岁以上”的员工成为企业重点淘汰的对象。

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分工

在互联网行业中,IT程序员往往被作为典型的知识劳动者,拥有较高的工作技能,在工作中享有较强的自主决策空间。但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岗位设置和内部分工也日趋精细化。

这种细致的岗位划分首先体现在互联网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岗位设置上,企业内部的岗位分工则相较于劳动力市场更为细化。

互联网企业在对外发布招聘信息时会遵循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划分,在对内进行岗位职责定位和工作分工时又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将员工的劳动内容和劳动过程进行再次拆解和细分。

制造业生产工序的分解,压抑劳动者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与才能,使其丧失对“概念”的掌控,异化为流水线上重复简单操作的“局部工人”;“去技能化”的劳动者更面临着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威胁。

对互联网大厂的IT程序员而言,精细化的技术分工同样使其面临着技术能力提升的困境和容易被替代的风险,成为丧失全局视野的“局部工人”,还进一步影响了互联网大厂IT程序员的职业晋升。

随着岗位责任的精细化,普通程序员对技术价值的衡量可能仅限于自身能够完成一个bug的修复,能够解决一个代码逻辑问题。

精细化的分工使普通程序员没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宏观视角上的框架,用户创造价值的兴趣也相应减弱。技术价值对普通程序员而言只是公司包装的华丽辞藻,参与感和融入度与之前相比大大降低。

劳动者技术能力的单一化,意味着IT程序员难以兼顾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从而缺乏应对技术更新迭代的能力。 技术广度指能够在多个方向上掌握;技术深度指在某个方向做得深入、有突破、对技术细节了解。技术广度与深度之间出现矛盾的源头就是互联网行业的精细化分工趋势。

在这种分工和岗位设置下,IT程序员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视野和广度上的局限,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其应对技术更新迭代和突破技术难点的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知识更新的压力下,普通程序员很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技术方向。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对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普通的程序员只能不断地被边缘化。并且一些岗位从设置之初的工作范围就很局限,你在这些岗位上接触不到核心工作,更不用提技术能力的长进,长此以往就是恶性循环了。

程序员发展的职业困境

精细化的技术分工也导致技术门槛的降低,并造就大量产业后备军。技术分工的细化,使得IT程序员在并不明了编程语言的底层逻辑、只需掌握通用的应用型技能的情况下就可上岗。

在这种明确范式和能力要求下,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能通用性、应用性很高,门槛较低。尤其当python语言在全球快速发展之后,成为技术人员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程序员产业后备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除技术分工细化、技术门槛降低外,编码工作的标准化也进一步强化了IT程序员的可替代性。技术标准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扩展和体量的增大,每家互联网公司都会相应提高可复用度,避免重复造轮子,通过提供代码开发框架、封装组件来减少开发成本,进而降低人工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基础性工作被标准化。但是随着技术领域对标准化的推崇和弘扬,其范围已经不仅限于研发流程上的基础性工作,更多的技术开源、业务板块、知识传承、影响力建设等内容都在推进标准化。

标准化会成就技术开源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并替代一批成长中的技术人才。对普通程序员而言,编程工作的标准化过程就等同于被替代的过程。 这种公司层面推进的造轮子行为与程序员自身推进的造轮子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对程序员而言,自身推进的造轮子有助于其经验积累和技术成长。

而公司层面推动的造轮子,往往以“开源协同”项目为代表,其目的是简化编码劳动过程,减少编码人员投入,不利于普通程序员的技术发展。编码标准化的过程再一次加剧了普通工程师技能提升的困境,并增强了其可替代性。

对普通工程师来说,他们很难通过精细化的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制造成绩,并实现职级晋升。对大部分IT程序员而言,只有流动到其他企业,才有可能突破技术分工的限制,走出职业发展的瓶颈。

一些建议

程序员主要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其中初级员工主要从事执行工作,受到的分工限制最多,同时也需要在初级阶段就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积累相关项目实战经验,保持技能水平。

中级员工需要对结果的产出负责,并在工作中开阔视野,为向高级的进阶打好基础。高级员工则需要有宏观视角和总体能力,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对工作进行把控。

初期流动的核心预期是为了通过技能提升和拓展来实现职级地位进阶,实现从专精到更广的拓展。但要突破工作内容和技能边界的限制并不容易。互联网企业多倾向于让新入职的社招员工继续从事其原岗位职责内的工作,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发挥IT程序员技术价值,并减少人员培训和团队磨合上的投入。

为减少初期流动过程中突破精细化分工面临的阻力,互联网大厂的青年IT程序员往往选择“以平台换工作”的流动策略,即选择进入平台更低一些的企业,以获得拓宽技能边界、提升职级地位的机会

在突破技术分工的限制后,互联网大厂IT程序员中后期的流动总体来说相对更顺利一些。当技能广度和水平在早期流动经历中得到提升后,IT程序员随后的流动不再需要采取“以平台换工作”的策略,企业平台相比之前呈平移或上升趋势,在薪酬待遇、职级方面则呈现出向上流动的特点。

与传统制造业工人一样,普通IT程序员同样面临着技能退化的困境和容易被替代的风险,同样在技术分工的驱使下离职。但与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同,青年IT程序员的流动不只是简单地逃离异化,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

程序员虽然是一个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都是跳出来的,呆在一家公司的话,工资是不会有太多变化的,其实这也是IT公司的一个通病了。

当你在一家公司干了很久,工资一直不涨,而一个新人进来的工资都比你的要高,所以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思想,所以就导致了跳槽频繁。

当跳槽也跳不动了,则需要为副业或创业做准备了,特别是35岁以后。

总结

程序员频繁跳槽对找工作没有丝毫影响,程序员就是一把解决问题的尖刀,没有人考虑你的忠诚度问题,企业要你就是来解决当下最严峻的问题。

很多岗位是靠忠诚度活着的,持久的忠诚企业能让他一直工作下去,程序员没这个必要,你忠心耿耿的,那企业更想裁掉你了。因为我不需要忠心耿耿,你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你的忠诚对于我企业来讲是个巨大的负担,拿这么高的工资,只能把你开掉了。

理解了这个职业的本质,也就觉悟了,为何开头我说,程序员前期工作面向跳槽,后期面向副业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