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Hi 你好,我是东东拿铁,一个正在探索个人IP的后端程序员。
最近更新频率明显放缓,不是我偷懒,是因为上周读了《未来简史》,实在是超出自己的认知太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和调整自己。
不论是宗教极端主义、第三世界的独裁主义还是简单的婚姻触礁,按照现代性观点,几乎任何公共或私人的问题都能用“把饼做大”来解决。
这是《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在书中的一段话。
什么是把饼做大?举个例子,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是1.2%,也就是说,印度经济每年也要增长1.2%,不然就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薪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
我们或许都知道印度的贫富差距很大,穷人占比很多,如果经济不增长,想多给穷人一点,那势必就需要从富人那里多挖一点。
引言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就业环境差、找工作难、裁员已经屡见不鲜,并且这些现象不止在互联网行业,金融、地产所面临的处境也一样。
还记得我在之前有一篇关于996的文章,市场行情再差,也不要选择996,它真的会吞噬你
但是在7年前,996的公司就已经屡见不鲜,但我从没有感觉到996是一个问题,那时我认为它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可为什么几年之后,我的看法就有了一些改变,认为996在当下无法让人接受了?996的工作时间,在市场增速阶段,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来让打工人忽略掉身体上的劳累。
而现在互联网市场,无法在继续“把饼做大”了。即使不是在996的公司,普通企业也同样会面临晋升机会变少,甚至是裁员、降薪。
经济增长放缓,工作和生活却不曾给过我们喘息的机会,如果工作无法找到增长点,甚至降薪,作为普通人,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有答案,或许你在各类平台也刷到过,那便是向内心探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向内心探寻
去年的时候,有一个赛道的自媒体博主很流行,这个赛道就是“大厂离职”博主。非常火,辞去工作,转型自媒体。
做自媒体,那总得拍点什么吧,受够了钢铁丛林的内卷,开上汽车,环球中国,便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开始寻求除了上班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不过流量来的快,去的也快,前一阵子看到了一个新闻,给曾也想买辆房车环游中国的自己泼了一盆冷水。
有没有更低成本的探索方式吗,互联网上的工具数不胜数。
“你是INTP还是ESTJ?”“你我MBTI不合,不宜见面。”
这不是什么神秘组织的接头暗号,而是火遍全网的性格测试——MBTI。2022年,MBTI迅速在网上爆火,那时候我在短视频上刷到年轻人自我介绍,都是先用自己的代号来介绍自己。
事实上,MBTI这个人格测试工具诞生于80年前了,只不过在2022年重新火遍了全球,商家通过这个工具盈利,用户靠着它指导自己的工作、感情和生活。
今年上半年,我又了解到了盖洛普优势测评,并且最后花了500大洋完成了测评,而且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对个人优势测评感兴趣。
从近几年流行的各种性格测试和盖洛普的人数逐渐增加来看,背后的商业逻辑,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探索的需要。
这也就是《未来简史》中提到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一直想让我们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是最高的权威。我们不需要等着某个外在的实体说三道四,而能够用自己的感觉和欲望来判断。我们从小就不断听到各种人文主义的口号:“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正是集各家大成,可以说是18世纪讨论感受的“圣经”。卢梭认为,当寻找生活的行为准则时,应该明白这些准则是“在我心深处,出于自然,无人能抹去。想做什么,只需要问问自己。我觉得好,就是好;我觉得坏,就是坏”。
事实上不管是盖洛普还是MBTI,这类工具带来的效果都极为有限,他带给你的是当下的一个测评结论,充其量是在向内心探寻的路上,开了一个头。
更不用说很多因为一时冲动选择离职,看完大千世界后不得不回去上班的那些人了,也许这更像是一种逃避,而不是探索。
那应该如何真正的探索自己的内心?《未来简史》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公式:知识=体验×敏感性
知识=体验×敏感性
如果想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面向自己内心的体验,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
体验是什么?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部分组成:直觉、情绪和想法。在任何时刻,我的体验都包括了我的一切知觉(热、愉悦、紧张等),我感觉到的情绪(爱、恐惧、愤怒等),以及一切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想法。
敏感性又是什么?敏感性包括两方面: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当然,并不是略有风吹草动就反应激烈,重点是要对新的体验持开放态度,允许新的体验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甚至个性。
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互相加强的无限循环。没有敏感性,就无法体验任何事物;不体验各种事物,就无法培养敏感性。敏感性并不是能够靠读书或听演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而是一个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
以我们喝咖啡来举例吧。
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开始喝雀巢的速溶咖啡(就是那种一块多一条的那种),虽然速溶,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我甚至直接把一包咖啡倒在嘴里,其实主要是为了享受一下里面糖分带来的快感(我也是后来看了一些科普博主过滤之后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糖),是否提神,完全是心理作用。
后来工作了,速溶咖啡的糖味道实在太重了,开始喝瑞幸的拿铁,速溶的和现做的完全不是一个感觉,我感受到咖啡的香味,最后索性开始不加糖了。
但是拿铁里面的奶,还是会盖住咖啡本身的味道。后来,家人过生日的时候别人送了一台美式咖啡机(采用热水滴到咖啡粉上,萃取好的咖啡会滴到下方的咖啡壶中),我发现原来咖啡原来不加别的东西也有香气和风味。
于是我不再满足于那些拿铁、卡布奇诺、澳瑞白这种了,在咖啡点一般只会选择喝不同口味的美式或者冷萃。
说到这,手边的咖啡刚刚喝完。
就这样,我一杯杯地喝着不同家的咖啡,磨练着自己对咖啡的敏感性,也能够喝出咖啡的好坏了。到目前,我发现我最喜欢的是瑞幸的“耶加雪菲·美式”。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也就是还喝速溶咖啡的时候,我在星巴克第一次点了一杯冷萃咖啡,我强迫着自己一口接一口,也才喝了半杯,那时候的冷萃对我而言简直是中药。
对咖啡的体验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其实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是如此。
赫拉利说:“我们的一生之中,有时候我们伤害别人,或者被伤害;有时候我们同情别人,或者被同情。如果你去注意体会这些伤害、同情的感觉,你就会越来越敏感,那么这种体验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知识。逐渐你就会分辨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旅程。” 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我们干什么事情都是在追求体验。你看旅游公司不是卖给你机票,而是卖给你一系列的体验。去高档饭店不是为了吃顿饱饭,而是为了体验环境、音乐、烛光……还有食物。
再说一遍,知识=体验×敏感性。
说在最后
自由主义看上去很有道理,也是我认为可以解释当下各类社会现象的观点,关于本书的理解,我似乎只能理解到这里了。
而在作者赫拉利看来,自由主义阵营能最后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此时此刻向未来看的话,自由主义可就遭遇了危机,也就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自由主义的本质缺陷,会让这个故事在未来讲不下去,它需要一个新故事。
也就是说,向内心探寻,可能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已经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了,这也是对我认知冲击最大的一块内容,受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因为我自己也还没能说服自己。
什么故事,我们有机会再说吧。欢迎你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也希望你点赞、评论、收藏,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也欢迎你加我的wx:Ldhrlhy10,一起交流~
本篇文章是第52篇原创文章,2024目标进度52/100,欢迎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