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分享我们公司的DevOps最佳实践——运维老司机带你飞

791 阅读5分钟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半吊子运维”,今天来给大家揭开DevOps企业最佳实践的神秘面纱。别看我是半吊子,但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总结出了一些靠谱又实用的技巧,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image.png

一、快速高质量的容器化交付流程

在我们公司,代码发布绝对是个艺术活儿。你可能会想,代码发布不就是写完代码、打个包、丢上服务器完事?嘿嘿,没那么简单!咱们可是在玩“分支开发,主干发布”这一套。具体来说:

  1. 本地开发阶段: 每个开发者在自己的特性分支上折腾,写代码、写测试、玩Docker,确保所有东西都在本地顺利跑起来。
  2. 持续集成与持续交付: 代码写好后,立马推到持续集成管道上,自动构建Docker镜像、推送到仓库,然后部署在测试环境中让大家验货。
  3. 环境部署: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用的拓扑结构,配置接入层和扩缩容参数,确保应用能在各种环境中稳稳当当跑起来。
  4. 监控、运维与调优: 运维的精髓来了!实时监控系统性能,APM监控应用内部指标,必要时还得亲自上阵调优。

嘿嘿!! image.png

二、高质量的Docker Image构建

image.png

构建一个Docker镜像有啥难的?错了,高手在细节!在公司,我们遵循以下“葵花宝典”:

  1. 减少镜像层数: 别让你的Dockerfile臃肿不堪,能合并的命令就合并,少一层镜像,少一点坑。
  2. 清理构建的中间产物: 安装包装完就删,别给自己添乱,保持镜像的“身材”匀称。
  3. 优化网络请求: 找些靠谱的开源站点,减少时间浪费,提升成功率。
  4. 多阶段镜像构建: 分离构建和产物制作,构建时用“构建镜像”,最终产物用“产物镜像”,目标明确。

简言之就是利用 Docker 构建提供的规则:Dockerfile 的操作都会增加一个所谓镜像的“层”,每一层都会增加镜像体积,通过采用多步骤策略,每一步骤包含具有相同意义的一系列操作(例如构建,部署),步骤与步骤之间通过产物镜像引用的方式,由此来缩减最终构建镜像所需要的层数,具体操作比如:

# 设置第一步骤产生的镜像,并命名为builder
FROM node:10-alpine as builder
WORKDIR /nebula-web-console
# 复制当前项目内容至镜像中
ADD . /nebula-web-console
# 进行相应的构建
RUN npm install
RUN npm run build
....

# 进行第二步骤构建
FROM node:10-alpine
WORKDIR /nebula-web-console
# 复制第一步构建镜像的产物内容至当前镜像,只用到了一层镜像层从而节约了之前构建步骤的镜像层数
COPY --from=builder . /nebula-web-console
CMD ["npm", "run", "docker-start"]

三、容器编排系统

image.png Kubernetes是我们的主战场,如何在K8s中高效工作?以下是我们的心得:

  • 掌握基础概念:了解集群、节点、Pod 等基本组件,确保对 Kubernetes 架构有清晰认识。

  • 使用声明式配置:通过 YAML 文件定义资源,利用 kubectl apply 管理,简化配置和维护。

  • 自动化部署:利用滚动更新和自动化策略来实现无缝升级,减少停机时间。

  • 实现自愈能力:配置 Liveness 和 Readiness 探针,确保容器健康状态,自动重启失败容器。

  • 动态资源管理:使用 HPA 和 Cluster Autoscaler 自动调整 Pod 和节点的数量,优化资源利用。

  • 使用 Helm:通过 Helm Charts 管理应用部署,简化版本管理和配置。

  • 监控与日志管理:部署 Prometheus 和 Grafana 监控系统,使用 ELK Stack 或 Loki 收集和分析日志。

四、CICD系统标准化交付流程

image.png

如果你觉得CI/CD只是工具的堆砌,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我们公司,CI/CD是一整套标准化的交付流程,涵盖从代码提交到上线的每一步:

  1. 持续集成: 自动编译、测试、部署,最大限度减少人力操作。
  2. 持续交付: 不断将新版本交付给测试团队,让潜在问题无处遁形。
  3. 持续部署: 通过评审后的代码自动部署到生产环境,真正实现“代码即交付”。

五、多种发布模式实现容器化交付

image.png 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发布策略,在我们公司,常用的发布方式包括:

  1. 蓝绿发布: 通过新旧版本的热备切换,实现无感知的版本升级。
  2. 金丝雀发布: 小范围试水新版本,快速获取反馈,降低风险。
  3. 灰度发布: 逐步调整流量权重,平滑过渡到新版本。
  4. A/B Test: 比较A版和B版的差异,基于结果决策最终版本。

六、开源框架和工具链

开源工具是我们的好朋友,以下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神器”:

  1. helm: Kubernetes的包管理器,帮你优雅管理K8s应用。
  2. Spring Cloud & Dubbo: 轻松应对K8s中的服务注册与调用问题。
  3. Service Mesh: 通过Sidecar模式管理服务之间的通信,让你如鱼得水。

七、容器化应用性能测试与调优

最后,说说运维最头疼的事——性能调优。为了确保系统健壮,我们在测试和调优上可没少下功夫:

  1. 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并发测试: 多维度压榨系统,看看你的应用能撑到什么程度。
  2. 瓶颈分析: 从程序、网络、内核、系统到硬件,全方位剖析系统的短板。
  3. 调优步骤: 收集信息、指定测试方案、选择工具、执行测试、修正方案,一步都不能少。

以上就是我们公司DevOps的最佳实践,虽然我自称“半吊子运维”,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流程和规范让我这个“半吊子”也能稳稳驾驭复杂的运维挑战。如果你是一个运维新手,或者想优化现有流程,不妨参考一下我们的经验,也许你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