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ora40 KDE Plasma 安装教程

341 阅读5分钟

特别说明:本安装教程“适用于 Intel 和 AMD x86_64 系统”

安装Fedora40之前,需要从Fedora官方网站下载ISO文件。

image.png

下载Fedora-KDE-Live-x86_64-40-1.14.iso文件后,使用UltraISO制作Live CD 启动盘

插入启动盘到电脑,主板启动界面按 Fn + F12 (联想电脑),进入选择界面

选择EFI USB Deviece 启动

image.png

第一行高亮后,按键盘 “e” 键,进入编辑界面

image.png

光标定位到Live-40-1-14之前,修改路径

image.png

修改为:root=live:/dev/sdb4路径,参考图内容文字

image.png

我电脑使用/dev/sdb4路径可找到iso文件,如果其他电脑无法加载,可以尝试换下数字试试。比如/dev/sdb3 or /dev/sdb5

修改完成后,按Ctrl + x 键,系统会自动载入,进入Live CD系统

image.png

首先连接屏幕右下角的 Wi-Fi 网络,成功连接后会弹出一个框,这是Fedora的密码钱包

image.png

选择“Classic,Blowfish encrypted file”,然后设置钱包密码(能记住的密码)

image.png

完成后点击“Install to Hard Drive”,安装系统到本地磁盘 image.png

进入到安装向导,红色部分是必须设置项

image.png

设置键盘(K),点击键盘页面的加号 + ,添加英语(美国)

image.png

添加完毕后,点击下边的“向上箭头”,调整英语位置,然后点击左上角的“完成(D)”

image.png

下边创建硬盘分区表,如果使用“自动(U)”分区,系统默认只分一个区保存系统数据和个人业务数据。建议使用“自定义(C)”分区,然后点左上角的“完成(D)”

image.png

然后跳转到自定义分区界面,如果磁盘存在旧的分区表,就需要先删除原来分区,否则没有空间创建新分区

这里“面向x86_64框架的Fedora Linux 40”下的两个分区,是磁盘旧的分区表。删除后左下角红色部分的“可用空间”会增加,点左下角的减号 - 进行删除

注意:不要删除“未知”行的分区表

image.png

“未知”行的分区表是挂载的Live CD 启动盘

删除完毕,创建新分区表之前,选中分区方案为“标准分区”,然后点左下角的 加号 +

image.png

实际分区时,请根据实际情况,对分区方案,空间大小自行确定

分区根据个人情况来定,最简单分区只需要
/boot/efi 分区
/         根分区
两个分区就可以

我测试系统硬盘有500G空间,使用分区方案如下:

/boot/efi 分区: 单独一个空间,这个分区的文件格式和其他去不同,通常500M可以,这里分配1G
/boot     分区: 一般5G,这里分配10G
/home     分区: 类似windows系统的我的文档,保存个人文档、图片,这里分配50G
/var      分区: 安装的软件会进入这个分区比较多,这里分配80G
swap      分区:一般是系统内存2倍,内存不足时使用,这里分配32G

下边我个人数据分区:
/data1    分区:这里分配80G
/data2    分区:这里分配40G
/data3    分区:这里分配40G

/         分区:最后把剩余的空间,都分给“根分区”

下边是创建分区表过程,点击左下角的 + 号,创建efi分区

image.png

创建boot分区

image.png

创建home分区

image.png

创建下个分区之前,需要给分区加上标签(L),否则就像Widnws系统没有盘符,分不清D盘,E盘

右下方标签(L)处,填写分区标签,然后在点左下角 + 号

image.png

这是有标签(L)的效果,如果不填写,只展示分区空间大小

image.png

创建var分区

image.png

创建swap分区

image.png

创建data1分区

image.png

创建data2分区

image.png

创建data3分区

image.png

创建/ 根分区,把剩余的空间都分给根分区

image.png

完成后,后点左上角的“完成(D)”,弹出框中点“接受更改”

image.png

启动root账户,设置账户密码,如果密码简单,需要连续点两次左上角的“完成(D)”

image.png

设置时区

image.png

设置主机网络名称,填写后点应用

image.png

创建日常个人账户,不使用root直接登录,填写后点击左上角的“完成(D)”

image.png

全部设置完毕,点击右下角“开始安装”

image.png

正在安装,安装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弹窗,可以参考“弹窗处理

image.png

安装完成,重启电脑,拔掉启动盘,从本地登录Fedora40系统

image.png

进入系统后,建议先安装备份软件Timeshfit,查看安装说明

image.png

启动Timeshfit之前,需要准备50G以上的系统备份外设U盘,备份文件建议都放在U盘上

image.png

启动Timeshift备份软件,输入登录密码

image.png

初始设置向导

image.png

选择备份文件存储位置,我使用外置230G硬盘存储系统初次备份文件和Timeshift快照备份

image.png

备份计划可以禁止,因为不一定随时连接外部备份设备

用户这里默认是"Exclude"排除/home文件夹不备份,因为每次还原会覆盖用户home目录。
但是我希望整体备份,所以选择了“Include All Files”,包含所有文件

image.png

筛选默认只备份/root和/home的部分文件
但是我希望整体存储,就选择了根目录下几乎所有的文件夹,并且点了 + 号

image.png

点击“添加目录”,可以从根目录选择文件夹
除了/media,/mnt,/proc,/run,/tmp这几个目录,其他文件夹我都选上了,这样恢复快照时,要特别谨慎,不要把最新数据覆盖

image.png

完成设置后,创建第一个数据快照

image.png

创建完成

image.png

强烈建议备份初次备份文件,参考这里利用Timeshift进行备份和崩溃还原

我的系统初次备份文件存储在外置U盘的rsync-original文件夹、同时使用tar从根目录tar-original.tar.gz打包双保险备份初次备份文件

image.png

这是备份的全部内容,lsblk和sda_partition_table.dump是分区表信息备份

image.png

如何制作这些备份文件,建议参看 Fedora40系统中,利用Timeshift进行备份和崩溃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