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改签名为“不想做产品的码农不是好码农”

97 阅读3分钟

我想要问你一个问题:技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对现象的编程,对你没看错,就是对现象的编程,并且这本书谈的并不是指的是开发技术而是实业技术。

而作为纯纯的计算机开发技术,其实本质也是如此,只不过此时的现象指的是计算机网络现象。

然后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技术在编程现象,如果技术非常之厉害,比如大模型就能创造一种生成式AI这种神奇的现象,可并不是每一个程序员都能这么厉害。对于很多程序员来说甚至于在github获得50个以上的star都是一件难事。

我们或者我和我的大部分读者都属于这部分,都是技术不那么厉害的人,准确的来说都是业务开发,所以我们的价值点并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够编程出真正有价值的业务现象,这是核心点,始终要记得这个点。

仔细思考一下,根据这个核心点可以推导出,如果一个业务开发没有自己的业务思考,不能够自己钻研出产品来,那么这个人只能通过分工的方式,通过与人合作为别人创造价值获取报酬,说白了就是打工。

但在如今这个年代,从事计算机开发这个职业,面临着长期的不确定性。社会给我们规划了一个年龄和职位相关的安排,比如35前到达p7,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事实上大多数程序员做不到,所以大多数程序员应该自谋出路。而自谋出路一个可以选择的路,就是沿着分工的价值链向前端攀爬,从开发到产品端。

这个具体解释一下就是:在大公司开发有着比较严格分工体系,即需求从产品发出,到UI设计出相对好的UI界面,再有前端和后端共同开发出产品来。

我们作为程序员应该努力去向前端发展,即努力做产品,做业务的主导人,加上我们本身懂开发,也就是懂得业务的实施,那么如果做了产品反倒比普通意义上的产品更有优势。

所以我把签名改为了“不想做产品的码农不是好码农”,当然此为其一。

其二,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是标准化的东西越容易被替代,程序员相对产品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标准化程度更高,所以从可被替代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应该努力做产品。

其三,随着宏观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低速发展,经济的整体机会在减少,前几年提倡T型人才,这几年变为π型人才,即从一专多长,变为二专多长。我们也很抵制内卷,但趋势已然如此,我们与其抱怨不如提早行动,至少鸡我们自己比未来鸡娃强。

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琢磨究竟要做一个什么产品,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后面会逐步完善并绘制第一版原型。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关注公众号:从码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