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
1.亚马逊拟用AI升级Alexa,实现更智能对话
2.面壁智能26岁CTO:高效大模型的探索之路
3.AI初创公司筹集5000万美元,力图领跑人工智能助手市场
4.AI加速器竞赛:Nvidia领先,AMD与Intel面临挑战
5.MBDA发布AI驱动的Ground Warden工具,精准识别隐藏目标
6.拜登政府或将进一步限制中国AI芯片技术,外交部强硬回应
7.OpenAI与Color Health合作开发AI助手辅助癌症治疗
8.端到端技术:自动驾驶的未来路径?
9.Gemini视频推理遥遥领先GPT-4o,Jeff Dean连发三推点赞
10.AI大模型的未来:技术与商业化的双重挑战
11.中国引领全球大模型发展:金融大模型标准将主导IEEE国际标准编制
12.江苏首批“人工智能赋能驿站”落地,助力中小企业用得起大模型
13.微调大模型提升化学文本挖掘效率
14.卫宁健康医疗大模型WiNGPT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扫码加入交流群
获得更多技术支持和交流
(请注明自己的职业)
1.亚马逊拟用AI升级Alexa,实现更智能对话
亚马逊正计划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升级其语音助手Alexa,并计划向用户收取订阅费。新的Alexa将更加对话性,以与谷歌和OpenAI的竞品竞争。近年来,Alexa因业绩不佳在亚马逊内部优先级下降,但其依然是亚马逊构建AIGC应用的理想载体。Alexa自2014年推出以来,尽管功能不断扩展,但技术限制导致其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如今,借助大模型技术,ChatGPT展示了亚马逊理想中的Alexa的模样。亚马逊已有超过1亿台搭载Alexa的设备,若能将GPT-4o技术融入Alexa,后者有望焕然一新。然而,亚马逊在AI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C端的AI能力,尚未得到验证。亚马逊需在大模型多模态能力上取得突破,才能重塑Alexa。
2.面壁智能26岁CTO:高效大模型的探索之路
26岁的曾国洋,面壁智能的CTO,凭借十多年编程经验和AI技术背景,带领团队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从8岁开始编程,凭借信息学竞赛金牌被保送清华,后加入清华NLP实验室,成为中国最早的大模型研究员之一。曾国洋创建了OpenBMB开源社区,旨在降低大模型使用门槛,推进大模型标准化、普及化和实用化。作为面壁智能的技术负责人,他强调高效训练、端云协同和群体智能技术,推动大模型在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致力于让大模型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的落地。
3.AI初创公司筹集5000万美元,力图领跑人工智能助手市场
据知情人士透露,人工智能搜索引擎You.com背后的初创公司SuSea Inc正在筹集5000万美元的新资本,以在日益增长的AI助手市场中站稳脚跟。此次B轮融资将使该公司的估值达到7亿至9亿美元。2023年初,ChatGPT引发了对You.com的兴趣,微软和谷歌也相继推出了AI驱动的搜索功能。尽管You.com的访问量和应用下载量有所下滑,该公司已转型为专注生产力和搜索的AI助手,月费15美元。风险投资公司Georgian牵头此次融资,预计将推动其市场竞争力。
4.AI加速器竞赛:Nvidia领先,AMD与Intel面临挑战
随着Nvidia和AMD加速数据中心加速器芯片的开发,计划每年发布新产品,Intel正面临双重挑战。Nvidia在Computex 2024上展示了其Blackwell GPU架构,并宣布了未来三年的更新计划,进一步巩固其在AI计算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AMD也加快了步伐,计划每年发布Instinct MI系列加速器芯片。Intel则努力追赶,推出了Gaudi 3芯片,并计划在2025年底发布其继任者Falcon Shores。然而,面对Nvidia和AMD的快速推进,Intel在性能和市场占有率上仍显落后。Gaudi 3主要与Nvidia H100竞争,但H100已于2022年发布,Nvidia即将推出的Blackwell GPU性能更为强大。尽管Intel计划通过Gaudi 3的经济优势和开放平台策略吸引客户,但在Nvidia和AMD不断更新和增强产品的背景下,Intel需加倍努力,才能在这场激烈的AI加速器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5.MBDA发布AI驱动的Ground Warden工具,精准识别隐藏目标
在巴黎的Eurosatory防务与安全会议上,导弹制造商MBDA展示了其新款人工智能驱动的Ground Warden系统,旨在帮助军队在复杂战斗环境中发现隐藏目标。该系统基于MBDA的Akeron反坦克导弹,通过实时图像处理在飞行轨迹中识别和打击隐藏目标,数据传输至便携式模块,用于后续导弹攻击。Ground Warden展示了与无人机协同工作的能力,提供作战环境的概览并传递数据,进一步指导射手拦截目标。MBDA的Sky Warden平台也在会上展示,作为控制多种传感器和效应器的反无人机系统。
6.拜登政府或将进一步限制中国AI芯片技术,外交部强硬回应
环球网报道,美国拜登政府正考虑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技术,计划重点限制全环绕栅极晶体管(GAA)这一尖端芯片架构的技术应用。此举将影响到芯片制造商的量产计划。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恶意封锁和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行为,认为这将严重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和全球产供链的稳定。林剑强调,美国一边声称希望与中国在AI领域开展对话,一边又酝酿打压中国的AI技术发展,暴露了其虚伪嘴脸。美方的举措无法阻止中国科技的进步,反而会激励中国企业自立自强。中方将密切关注有关动向,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7.OpenAI与Color Health合作开发AI助手辅助癌症治疗
OpenAI正在与医疗初创公司Color Health合作,开发AI助手copilot,利用GPT-4o模型辅助癌症筛查和治疗。Color Health通过整合患者医疗数据与临床知识,创建个性化治疗计划,使医疗机构能更高效地识别病理结果。数据显示,使用AI助手的医疗机构能多识别4倍病理结果,临床医生分析患者记录的时间缩短至5分钟。到2024年下半年,Color计划为超过20万名患者提供AI生成的护理计划。此次合作是OpenAI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举措,早前已与赛诺菲和莫德纳合作,加速药物研发进程。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表示,这些合作是AI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一步。
8.端到端技术:自动驾驶的未来路径?
OpenAI的ChatGPT引发了全球大模型竞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新阶段。辰韬资本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90%的自动驾驶企业已投入端到端技术研发。特斯拉在2023年8月公布了FSD v12,成为行业领头羊。国内公司如华为、小鹏、理想汽车等也纷纷跟进。端到端技术将感知、预测、规划等多个模型整合成单一模型,更接近人类驾驶。驭势科技董事长吴甘沙认为,这可能是自动驾驶的终局模式。尽管面临数据和算力需求大等挑战,行业投入持续增加,预计2024至2025年实现量产,2027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9.Gemini视频推理遥遥领先GPT-4o,Jeff Dean连发三推点赞
在最新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视频分析基准Video-MME中,谷歌Gemini 1.5 Pro展示出强大的视频理解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模型。该基准由中科大、厦大、港中文等高校联合推出,全面评估大模型的视频理解能力,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Video-MME数据集涵盖短、中、长三种时长的视频,全面整合了视频帧、字幕和音频模态,涉及知识、影视、体育等多个领域。该基准采用全人工标注,共包含254小时的视频内容和2700个问答对,具有高质量的注释标准。在测试中,Gemini 1.5 Pro在视频理解方面表现突出,准确率达到81.3%,在加上字幕辅助的情况下超出GPT-4V和GPT-4o分别18%和4.1%。尽管所有模型在长视频上的表现有所下降,Gemini 1.5 Pro在长视频上的表现依然优于所有开源模型在短视频上的表现。此外,Gemini 1.5 Pro还支持音频模态输入,进一步提升了多模态处理能力。此次基准测试结果表明,多模态大模型在视频理解,特别是长视频理解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增强模型的多模态长上下文理解能力,并构建相应的高质量长视频理解数据集。
10.AI大模型的未来:技术与商业化的双重挑战
在2024北京智源大会上,AI专家们讨论了大模型的发展方向。业界认为,大模型有望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但需要在技术突破和商业应用之间找到平衡。扬·勒昆博士指出,现有的大规模语言模型(LLM)对物理世界理解不足,无法像人类一样推理和计划。为此,新一代大型动作模型(LAM)应运而生,旨在扩展AI功能,超越语言生成,实现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在商业化方面,价格战有助于大模型的普及,减少资源浪费。王小川认为,当大模型成为基础设施时,企业将有更大发展空间。杨植麟强调,验证商业模式和投资回报率(ROI)同样重要,并提出了三个关键时间点:推理算力超过训练算力、推理成本低于获客成本、AI执行任务效率超过人类。尽管大模型技术和商业化正在快速推进,仍面临数据稀缺和系统整合等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力仍需继续观察和探索,只有通过技术和商业的双重考验,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11.中国引领全球大模型发展:金融大模型标准将主导IEEE国际标准编制
近日,IEEE SA(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协会)官网显示,由马上消费牵头编制的IEEE国际标准P3826《金融大语言模型技术要求标准》获批立项。这是中国在金融大模型技术领域主导编制的首个IEEE国际技术标准,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IEEE SA还批准成立金融大模型工作组,由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邓伟洪教授担任负责人。邓伟洪教授是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曾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他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影响广泛。马上消费一直积极吸纳全球高精尖人才,已组建了2500多人的技术团队,研发了1000余套核心技术系统,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此次立项是马上消费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的新突破,也是在大模型领域引领技术创新的重要尝试。
12.江苏首批“人工智能赋能驿站”落地,助力中小企业用得起大模型
近日,江苏省首批“人工智能赋能驿站”在南京落地,旨在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使用大模型的成本。这一举措由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并与中国(南京)软件谷等单位合作设立。重点实验室主任耿新表示,驿站将为企业提供“AI+”定制型公共技术服务,解决技术与需求方沟通不畅的问题。实验室团队开发了一款低成本低碳适配大模型,将训练成本降至原本的1%,并计划进一步降低到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以推动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应用。
13.微调大模型提升化学文本挖掘效率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课题组在《Chemical Science》发表了题为“Fine-tun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Chemical Text Mining”的研究论文,展示了微调大语言模型在化学文本挖掘中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研究团队在化合物实体识别、反应角色标注等五项任务中,对多个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经过微调的GPT-3.5-turbo模型在所有任务中表现出色,准确度达69%到95%。研究强调了微调大语言模型在化学文本挖掘中的通用性和稳健性,有望加速科学数据收集和研究进展。
14.卫宁健康医疗大模型WiNGPT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卫宁健康(300253)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宣布,其医疗大模型WiNGPT近期已通过国家网信办相关备案。这一备案表明,WiNGPT具备向相关主体提供大模型相关服务的资质,符合开展相关业务的合规性要求。
关注「阿杰与AI」公众号
与AI时代更靠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