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理解的黄金,美元和比特币

153 阅读17分钟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润喃」。 截屏2024-04-20 上午10.48.58.png 首先介绍下我自己,我叫润楠,本职工作是前端开发。无论是技术还是生活,我都喜欢思考复杂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会把我的思考通过文章分享出来,更新频率不会太高,内容也不只技术。希望我的所思所感能对你有所启发


最近中东局势继续风云变幻,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激发了市场的不安情绪,同时前不久美国CPI数据出炉,通胀依然没有按住,市场普遍调低美联储降息预期,双重利空之下美股应声下跌,同时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价格则大涨。

比特币被称为「数字黄金」,然而其价格走势却与实体黄金不匹配,反而与股票等风险资产呈现出相同的表现,而其价格的振幅甚至比股票要大得多。因此比特币在很多人眼中并非「数字黄金」,而是极高风险的投机性资产。

在我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只关注到了表象,而没有理解比特币的底层逻辑。

比特币的底层逻辑

首先,一个事物要作为价值交换媒介,必须具备共识性。

黄金的基础共识是其物理性质决定的,黄金天然适合作为价值存储和交换媒介,因为黄金是惰性金属,存储时不易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性,同时其熔点低,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固液转换进行分割和组合,从而方便转移与交换。这些特质是黄金自然具备的物理属性,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或者说,其基本面是静态的。从第一个人类社会群体开始用黄金存储和交换价值开始,人们对黄金的基础共识一旦形成就几乎不会大幅逆转,因此黄金随着时间的沉淀累积了最多的价值体量,而其体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甚至压根都不会去思考黄金的基本面,就愿意接受黄金的体量共识。基于上述原因,黄金作为经典价值交换媒介流通了几千年,又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共识。因此黄金的价值是相对稳定的,适合作为避险资产。

与之相对的,股票和货币的基础共识是其被人为赋予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们对股票和货币的共识取决于人们对发行它们的社会组织(即主权国家和公司)的信心,越强大的组织,人们对其的基本共识也越强,价值越容易聚集,形成体量共识。然而,货币和股票的基本面是动态的,当一轮又一轮的危机出现时,人们需要不断重新审视发行货币的国家和发行股票的公司的基本面,来确认是否继续认可共识,是否将价值转移出去。因此,货币和股票都是厌恶风险的价值载体,通过上述分析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股票比起货币要更加不稳定。

那么比特币的基础共识来源于什么?

从技术角度分析,比特币系统是一个无法被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其架构分为两层,网络层是一个无中心的p2p(peer to peer,点对点的)网络,应用层则是分布式的区块链应用。p2p网络保证比特币交易的传播不会被任何一个中心节点控制,区块链应用则保证交易数据一旦被记录则几乎不可能被篡改。

区块链技术的原理简化之后其实非常简单,你可以想象一本每一页都标有页码的书,如果想要撕掉其中一页而不被人发现,唯一的办法是将这一页撕掉之后把后面的每一页的页码都改掉,这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而如果这还是一本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厚的书,那么想实现上面所说的目的将几乎不可能。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使用哈希链表和默克尔树实现了与上述的例子类似的模型,其底层利用的是哈希函数的密码学特性。

也就是说,比特币的基础共识是由其密码学特性,也就是其数学性质决定的,这和黄金基于物理性质的基础共识是一样的,是一旦达成就很难逆转的静态共识,事实上,我认为比特币的数学性质甚至比黄金的物理性质更有说服力,共识一旦形成,应该会更难逆转。这才是比特币被称为「数字黄金」的底层逻辑。

既然如此,那么比特币为什么没有和黄金一样表现出避险的特性呢?我认为这是比特币较低的价值体量导致的,现在比特币的价格是62000美元左右,总市值接近1.5万亿美元,甚至比不上微软,苹果和谷歌等美股科技公司,更不用说14万亿美元的黄金了。

目前比特币投资者在全球范围而言依然是小众的,由于理解比特币的底层逻辑有一定门槛,因此投资者中真正达成基础共识的人我认为更是少数,大多数人本质是赌徒和投机者,他们对比特币的信念受宏观环境和价格曲线影响极大。这导致了比特币的体量共识不够稳定,同时,作为一个仅出现了15年的全新事物,比特币累积的历史共识也是不足的。因此,虽然比特币具有避险资产的底层性质,但是目前表现出的是高波动的风险资产特性。

比特币的上涨基因

上文中提到,比特币和黄金的价值总量差距主要是因为比特币的体量共识和历史共识不足。但是黄金作为经典价值交换媒介已经流通了几千年,而比特币从2009年加密领域的一篇论文从零起步,上涨到现在的全球第八大资产,总市值接近黄金的10%,仅仅过去了15年。

诚然,比特币基于数学性质这种最稳定的基础共识,又使用电子支付这种最先进的交易方式,仅从产品力的角度而言,确实是比黄金更完美的价值存储和交换媒介。但是这个优点并非比特币能这么快速地吸引价值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比特币的经济模型把上涨刻在了基因里。

比特币的发行过程如下:

参与记账的计算机基于要记录的交易信息和一个随机数去计算一个哈希值,计算机需要反复试不同的随机数,直到该哈希值满足某个条件。比特币协议设定了,无论全网的总算力是多少,总是可以通过调节计算该哈希值的难度(也就是该哈希值需要满足的条件)保证大约每十分钟才可能有一台计算机算出这个哈希值,当某台计算机A算出该哈希值之后,就向全网广播,申请提交一个区块的交易信息,其他计算机收到广播后验证一下交易内容的有效性和哈希值的正确性后,就会认可A的工作,将其提交的区块上链。这些交易中的每一笔都会给A付一点手续费,同时还会有一笔特殊的交易叫铸币交易,凭空给A的账户转入一定数额的比特币作为奖励。由于这个计算哈希值的过程需要消耗算力资源(其背后是电力),很像挖掘金矿,因此把这种争夺记帐权的计算机称为矿机,把矿机代表的账户成为矿工,把铸币产生的奖励称为挖矿奖励。

比特币协议还有这样一个设定:挖矿奖励平均每四年会减半一次。纵观比特币的价格走势曲线,你会发现,每次挖矿奖励减半,比特币价格都会出现一波暴涨,走出所谓的牛市行情。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通缩,而是由减半触发了两个价格上涨的闭环,逻辑如下:

图片

今年4月20日左右,比特币即将迎来第四次挖矿奖励减半。有许多人的观点是,随着大多数比特币已经被挖出,减半带来的边际效应也会递减,结合今年比特币价格已经经历了很大幅度的拉升,所以本轮牛市或许已经走完,减半不会带来太大影响。我认为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比特币价格本身带来的加成效果。

四年前减半时,挖矿奖励减少了大约6个比特币,但是当时比特币的价格刚刚3万美元出头,减半会让挖到矿的矿工损失18万美元;而今年的减半则会让挖到矿的矿工损失大约3个比特币,但是此时比特币的价格已经来到了6万美元,减半同样会让挖到矿的矿工损失18万美元。

假设有一个矿池掌握全网10%的算力,按平均10分钟出一个区块计算,该矿池大概每100分钟能记录一个区块,也就是说在4月20日之后,这个矿池每100分钟少赚18万美元。单纯由减半带来的成本变化依然会带来强劲的涨价动力,其边际效应并不会减少。

真正边际效应逐渐减少的实际上是算力增加引发的成本上涨,比特币发展早期,仅靠个人电脑就能挖到数额巨大的比特币,而现在挖矿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必须有「矿厂」才有利可图,普通人已经很难入局,全网总算力会趋于稳定。

但是比特币的财富效应却是在成倍放大的,比特币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达到了现在的体量,不管传统金融愿不愿意,都不得不正视这个吸金怪物,随着比特币ETF和以太坊ETF陆续在美国和香港通过,加密货币投资将不再是冒险家和技术控的专利,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价值接受比特币的定价,在减半开关启动后,财富效应闭环将成为比特币发展中后期的主要驱动力。

比特币需要美元,美元更需要比特币

比特币目前的体量刚刚达到一个科技巨头企业的规模,因此货币政策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目前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交换价值的窗口主要是泰达公司发行的与美元1:1挂钩的USDT,因此要尝试预测比特币的中短期走势,就必须理解美国的货币政策。

在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发行美元不再需要抵押一定量的黄金,即美元不再锚定黄金。许多人认为,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美元锚定的是石油,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发行美元也不需要抵押一定量的石油,所谓「石油美元」不是美元锚定石油,而是美国依靠强大的国家实力强制要求石油贸易使用美元结算,从而延续美元的世界结算货币地位。

实质上,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成了无锚货币,只要美联储愿意,美元理论上可以无限超发,但是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货币本质只是价值的度量单位,只发行货币,不产生价值,会导致存量价值通货膨胀。

温和的货币超发其实是有利于价值产生的,当货币被发到民众手中时,民众就有了把它花出去的需求,需求 * 满足需求花费的时间(本质就是生产力),就产生了价值。

过去几十年,中美之间的价值流转模式是:

图片

对宏观经济的概念不了解的读者,我想了这样一个例子帮助理解上面的模型:

你可以想象,一个家庭中,父母凭空定义了一种家务券,爸爸要求孩子用家务券来换取玩具,当父母希望孩子帮忙做家务时,爸爸会说“谁能借我一张家务券,我以后还他两张”,然后妈妈会画两张家务券,用这笔家务券来「买」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服务,孩子挣到家务券后,会把一张券借给爸爸,同时另一张券用来和爸爸「买」玩具。当爸爸需要还家务券的时候,也完全没有任何成本,直接给孩子画就行。这样一来,父母零成本发行的家务券就驱动了孩子帮忙做家务这一价值的产生。

你可以认为在世界大家庭中,美国政府是爸爸, 美联储是妈妈,美元是家务券,而中国就是最勤劳能干的孩子。

美联储通过发行美元驱动价值的产生,其中美国人民负责提供需求,中国人民负责满足需求。

这套闭环

  • • 对美国来说:
    • • 收益是美国仅通过印钞发行美元就可以换来廉价的中国商品,无需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生产
    • • 代价是美国的实体产业大量外移到了中国,仅剩下金融产业和被政府管制禁止外移的高附加值产业作为底牌
  • • 对中国来说:
    • • 收益是接收了产业和资本的注入,发展了生产力,成为最大工业国
    • • 代价是无数国民背井离乡到沿海打工内卷,服务于外贸产业,工业发展也严重污染了本国环境

在我们刚刚举的例子中,家务券经济只有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是有效的,当孩子自己能挣钱买玩具之后,压根就不会愿意再使用家务券和爸爸买了。

同理,2010年之前,维持这套闭环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在2010年之后,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其实都不再愿意继续承受这个模式的代价。

在大约10年的贸易战和金融战之后,中美双方的拉锯在2024年达到了巅峰。

美国一方面试图通过政策手段排斥中国商品,同时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或迁移到美国的盟国,另一方面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既期望缓解疫情期间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胀,也试图通过制造美元潮汐抽干其他国家的流动性制造衰退,然后美元资本再进场抄底其低价资产,从而掠夺其价值。

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客观上没有优势,其他盟国又没有中国的体量和完善的工业体系,短期内无法替代中国的角色。

而加息政策效果同样达不到预期,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可以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所以其实美国并不能在中国上演东南亚金融危机式的胜利。

而由于流入中国的美元变少,疫情期间超发的美元在美国国内空转,即使已经维持了两年的加息政策,CPI指标依然不理想,如果不降息有陷入滞胀的风险。

与之对应的,中国目前整体也仅仅只能防守,无力进攻。即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非常宽松,但是存量产业还是过分依赖旧经济模式的惯性,产业升级也需要时间,国内的经济信心依然不足,内需也就没法爆发,货币只在银行系统内空转,主要靠政府舆论导向维持信心。

总之,如今中美两国处于耗又耗不死对方,自己扛着又非常难受的状况,事实上,我相信双方互相也怵于真的把对方耗死,因为那样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是全世界都无法承受的。

说回比特币,其实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比特币作为理想的价值存储交换媒介,其总市值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微观上来说,比特币投资者需要美元流入制造财富效应,同时宏观上来说,美元其实更需要比特币作为蓄水池,让美国可以顺利放水降息换一口气,只要比特币的定价权掌握在美国手中即可。

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范围内,美国具体什么时候降息是无法预测的,因为降息代表给经济松绑,是政治红利,在大选年,具体由拜登还是特朗普来吃这个红利是需要充分博弈的。但是我认为确定的是,华尔街机构会在减半魔法释放威力前利用价格震荡洗掉散户,掌握大量筹码,然后在实质降息后,迅速拉升比特币价格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语

我对未来其实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在本轮加密牛市之后,比特币总市值将超越公司体量,达到国家体量,美元将实质锚定比特币。美国将逐步放弃实体工业阵地,慢慢开始步入基于AI的生产力和基于区块链的生产关系的历史阶段,成为虚拟经济话事人。

而中国将会在几年内顺利完成产业升级,人民币将与美元脱钩,转而锚定黄金或其他实物,逐渐成为新的实体货物结算货币,成为实体经济话事人。

虽然我在文中表达了对比特币未来的看好,但我依然不建议普通人现在贸然入局投资加密货币,在加密市场,有的东西是股,有的东西是票,有的东西是证,有的东西是黄金,还有的东西是空气,没有辨别能力的人入场将粉身碎骨,我国对加密货币的管控无论对于宏观国家实体还是对于微观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保护。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