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从认知觉醒开始

62 阅读28分钟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周岭(读书记录以及读后感)

今年,过完生日的话,我就31周岁了,人也不小了,但是,自己没有什么社交圈,自己的寻找伴侣也是没有进展,自己就是会有一点焦虑,所以,就在文心一言上搜索“怎么可以认识异性”,以下是搜索结果:

认识异性有很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社交活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聚会、派对、社区活动等,这些都是认识新人的好地方。在这些场合,你可以尝试主动与人交谈,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2. 兴趣小组或俱乐部: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小组或俱乐部,如运动俱乐部、读书会、烹饪班等,这样可以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认识志同道合的人。
  3. 线上交友平台:利用线上交友平台,如社交媒体、聊天应用、约会应用等,这些平台可以帮助你扩大交友圈子,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
  4. 工作和学习场所:在工作和学习场所,你可以与同事、同学、合作伙伴等建立联系,通过日常互动来认识更多的异性。
  5. 朋友介绍:向你的朋友表达你想要认识新人的意愿,他们可能会主动为你介绍一些异性。这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方式,因为你的朋友通常会对你的喜好和性格有一定了解。
  6. 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图书馆、公园等,你可以尝试与身边的人进行交谈。虽然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但也是一个很好的认识异性的途径。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关键是要保持开放和自信的态度。与新认识的人交流时,要尊重对方,注意礼貌,并尝试找到共同点来加深交流。同时,也要有耐心和信心,相信你会在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人。

上面的搜索结果,我看到读书会,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并且自己从来都没有参加过,不了解读书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形式,然后,就继续搜索了“读书会”,“怎么查找读书会”,上面说“在线搜索”、“社交媒体”、“图书馆和书店”、“社区中心和文化机构”、“同事和朋友推荐”等这些方法查找,于是,我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了一个免费公益的读书会,报名成功了之后,心里有点小激动,感觉自己在慢慢地一步一步的走出去,接触新鲜事物

周末来到读书会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年长的阿姨,有一对中年的夫妻,两个女律师,一个腼腆的女生,一个感觉很沉稳的女生,还有一个专门从上海来杭州参加这个读书会的在读研究生的男生,还有我,组织者是一个漂亮的小姐姐,我们刚开始没有多久,一对情侣来到这个书店看书,也邀请了他们加入,听大家在推荐自己的书籍,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小姐姐推荐的这本书《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她说:她喜欢摘抄,分享了里面的一段:“人有三种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她说她自己的理解: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找伴侣,也许是: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都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事业上蒸蒸日上,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让自己更充实,但是,关系需求就要涉及到别人,人是最不确定的事物,他不是你努力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大家就会在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上努力,强制性的让自己更关注在这两个的需求,而强制的弱化自己关系需求,就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不需要关系需求的,自己是不用找伴侣或者是结婚的,自己也可以把自己过的很好....。她的分享我很喜欢,就把这个书名记录下来了,后来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吃完午饭休息的时候,到公司的图书室逛了一圈,正好看到了这本书,然后,就借阅了,回来就和我的其他的同事分享这本书,一个同事就给我分享了一个app“微信读书”,我就下载了,就是我自己的感受是:平时看个小说,用手机看着电子的还挺好的,但是,就是这样的读书,我试了,不行,看完一页,自己感觉像是啥也没有阅读一样,然后,我就开始纸质版的书阅读,然后,一开始阅读,我就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了,然后,看到喜欢的段落,就会用笔摘抄下来,去年我读完一本书,看到喜欢的就会用手机拍照下来,感觉自己手动摘抄还没有写几个字,就觉得有点麻烦了,就把笔放下来了,感觉自己非常没有耐心,但是,这本书,就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竟然可以坐在那摘抄,并且抄了好多字也没有觉得麻烦,这可能就是自己在进步了,后来,我就是用纸质版的书阅读,喜欢的片段就用笔摘抄下来,也会在微信读书app记录下来,有时还会发一下自己的想法,很开心

下面就是我摘抄的段落以及自己当时看到的时候,记录下来的想法分享一下:

摘抄片段01: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自己的想法:

作者说是要延迟自己的满足,不要即时满足(例如:练字不会写一两张字帖,字就写的很漂亮,而刷短视频就一看就会即时开心,还不用付出很努力),所以平时我们要有计划和目标,让自己去做一些不是即时满足的事情,而是一个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摘抄片段02: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摘抄片段03(图片):

image.png

摘抄片段04:

一个人要想掌握命运之船的风帆,就必须主动、刻意地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理智脑更多地参与大脑的决策,掌握大脑的主导权,这样,我们就会比一般人走得更快、更远。

在这个主导权易手的过程中,一个人会表现出的明显特征是:能够主动控制注意力,不会被随机、有趣的娱乐信息随意支配。

摘抄片段05:

“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这段话非常好地阐释了元认知能力在大脑决策中的作用,就是这个零点几秒的间隔,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

摘抄片段06: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种种迹象表明,那些有影响力的杰出人士与普通人的差距普遍体现在元认知领域,前者总是能在大大小小的选择关口上,展现摆脱潜意识支配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地观察与思考身处的环境、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关系等,给出有理有据的见解,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有的人能看到事物更多的意义,赋予目标强烈的价值,因此他们比其他人的专注力、执行力和意志力更强;有的人能觉察他人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言行,从而显得情商更高。他们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学习能力,而在于强大的元认知能力。很多学习能力、运算能力超强的学霸,他们的理智脑虽然同样强大,但未必能过好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锻炼自己的元认知,就像锻炼我们的肌肉一样,只要经常锻炼,它们就会越来越强,能被轻易激活。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在生理锻炼上需要花多少心力,在认知锻炼上也需要花费同样的心力,并且要持续练习,还需要方法的指导。好在方法并不难,那就是: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摘抄片段07:

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比如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遵守一个原则:想两遍再说。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说出口前先停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摘抄片段08:

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1.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2.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小船,元认知能力强的人会时刻掌握方向舵,主动控制生命之船的航向,而元认知能力弱的人总是喜欢待在甲板上当个忙碌的水手,至于船嘛,漂到哪里算哪里……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我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现在懂了。因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元认知能力要是能经常锻炼,我们理智脑的自控力可不就越来越强大了嘛!

摘抄片段09;

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相信你可以轻易观察到这种现象: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

  1.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
  2. ·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
  3. ·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开小差,不过你可能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还对自己能一心二用而沾沾自喜。然而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摘抄片段10:

身心分离模式来说,身体上的影响实属小事,真正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经历着什么,只要现实中稍不如意,我们就可以让思绪上天入地,瞬间逃离困境,享受想象中的舒适和快感。换句话说,就是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了他今后成就的大小

自己的想法:

我感觉自己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自己还脑子想的很嗨,但是,岁月不饶人,别的同学朋友,在工作闲余时间都会好好学习新技能,我每次都都知道,自己技术不扎实,所以,面试的效果不太好,一直也没有跳槽成功,安于现状,没有跳出舒适圈,现在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他们的工资都比我高,他们也都有很好的工作,他们也都有自己伴侣或者是自己的家庭,现在到了30岁大关,自己非常焦虑,就是自己不学习,不社交,把自己落下来了,我就是不是脑子笨,不是不知道学习,就是不想学习,懒惰,不想动脑子,加油吧!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image.png

摘抄片段11: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摘抄片段12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极度专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灵感的来源)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image.png

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前人的智慧足以使我们走向卓越,只要用心拾取,我们一定能在进化的大潮中成就自己,造福他人。

摘抄片段13:

不知道你看了“Amy曹”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在我看来,她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够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做法是反直觉的,因为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通常都会告诉自己要很努力、很拼,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标准,还会经常给自己“打鸡血”,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这是我们默认的思考模式,只是默认的不代表就是科学的

自己的想法:

默认的思考方式不一定科学,让我想起思考方式也要像学习新文化知识技能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心的思考方式,打开思路不要坐井观天,自己才会提升,才会更清楚当下什么更适合自己的,自己更了解自己此刻想要的是什么,加油!

摘抄片段14:

要领。后来才明白,“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就是让孩子保持合适的学习节奏。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都会因缺少限制而漫不经心,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遇到不会的就卡在原地发呆或马上求助,这种状态看起来像一直在学习,实际上是在舒适区内磨洋工,不仅效率低,还特别容易出错。而要求像考试一样,他们就必须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还要做正确,于是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必然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自然会提升。

摘抄片段15: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厉害?

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摘抄片段16:

因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是这样学会说话和走路的。没有人从学拼音规则、字母发音开始学习说话,也没有人从学力学原理、肌肉控制开始学习走路,我们只是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直接去说、去走,从环境中持续获得反馈,体会乐趣,修正不足。最终,在不知道原理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说了,也会走了,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

上天给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强大的学习方法,只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忘了它。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天下苦学久矣,是时候回归学习的本源了

自己的想法:

我是程序员,就是很多知识自己按照文档看了半天也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用的时候,自己也不会使用,现在,我知道了,应该是自己没有及时使用,所以,没有及时的去应用,就不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让自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自己解决问题,就马上会对一些知识点理解的比较透彻,加油吧!似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有了新方向了

摘抄片段17:

更能理解强者们常说的话了:·教是最好的学;·用是最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请用作品说话……

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刷到易烊千玺说的一句话,他说:作品是他的立身之本。我想,我虽然是程序员,但是,我能自己开发出一些非常好的功能,也是自己的作品,也是自己的经验,也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摘抄片段18:

对待作品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出门前都要尽可能把它们打扮得漂亮精致,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要求必然会逼迫自己在能力舒适区边缘快速成长,因为这符合刻意练习的基本原则。

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自己现在有容貌焦虑,不自信,其实,现在是单身的自己,更应该每次出门前都要尽可能把自己打扮的漂亮精致,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自己也会变得优秀开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信心,穿漂亮的衣服,同事夸今天的衣服很漂亮,自己也会很开心,也就是有好的心情反馈,也会慢慢的有自信,加油吧!我觉得作者的观点不仅仅是用在学习上,生活上,不管是哪个方面,只要是自己变得更好,状态更好,就是很有益的收获

摘抄片段19:

行动力最怕模糊

摘抄片段20:

你觉得学英语没用,是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语的地方。只有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地出现在你的周围。你觉得学历没用,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学习对你的生活轨迹能带来多少改变,你只是基于当时的场景,认为自己手里只是额外多了一张纸。你觉得锻炼身体没有用,正是因为你不去运动,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价值……

自己的想法:

写的很好,很多东西只有你学到了,你才会有与它相关的机会,不然,机会就算是来到你的身边,你也不知道,就像是陌生人一样,与它擦肩而过,加油吧!

摘抄片段21:

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自己的想法:

只有行动了才会看到新的结果出现,这样才会有更高维度的认知,拖延,空想不想动,只会让自己更焦虑,害怕年龄的增长,害怕未来的到来

摘抄片段22: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到: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一篇文章、一本书就算讲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终没有促成自己改变,我便认为读这篇文章、这本书的过程是无效的学习,因为在需要的时候,我却提取不出任何让我频频点头的道理,所以尽管它们讲的看上去很在理,但实际上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道理我会大胆地舍弃。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比如当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道理时,网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都不会再对你有吸引力了,但如果你并没有明白,那么你依然会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儿地把它们往收藏夹里塞。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摘抄片段23:

还要真诚地为自己开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所行动,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自己的想法:

真诚的为自己开心,很喜欢,这句含金量只有自己知道,就像是我听到一个网友剪辑好的一个易烊千玺语录:“今天开心吗?生活顺利吗?今天要开心哟!必须要开心哟!生活顺利”,我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用笔写了下来:“今天开心吗?工作顺利吗?今天要开心哟!必须要开心哟!工作顺利!2023.08.04”,这段话可能别人看见感觉很平凡,但是,我知道在自己情绪处在低海拔的时候,看到这句话,是一道光一样,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坚持一下

摘抄片段24: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摘抄片段25:

image.png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己的想法:

这个图片终于看到了,我开始读这本书,最初衷是今年三月份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一个读友推荐的这本书,她说,她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想结婚,只想工作,因为只有关系需求是要和另一个人一起来完成的,另一个人你是完全没法把控的,就强制的让自己把自主需求和能力需求增强,让自己弱化了关系需求,就让自己感觉自己不需要关系需求。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正好在公司看到了这个纸质的书籍,就读起来了,正好,和一个同事分享这本书的时候,他说,你可以下载一个微信读书这个APP,上面有这本书,你可以阅读,还可以记录,我就下载了,正好,我在纸质书上看书,看到喜欢的,就像做一些笔记,正好可以在这个软件上,记录下来,以后,把纸质书读完,还给公司了,自己也可以随时翻出来看看,很好的体验

上面的三种需求很对,每个人都需要

摘抄片段26:

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穷的真理确实容易让人害怕,但只要盯住眼前的那一寸,就会从那一寸中获得快乐。

成长啊,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候要看得近些,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

自己的想法: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非常喜欢,就像我现在在学习vue,自己在搭建项目,连路由也是自己一点一点的看文档看别的项目,自己一点一点打出来,不是以前都是用别人封装好的,直接使用,自己就永远不了解,每次都觉得那个地方很高深,自己很恐惧,觉得自己学不会,也老是觉得API看不懂,真正自己做起来之后,感觉文档很好用,也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笨,自己也是可以的,所以,自己主动进一寸,就会体会到自己进步一寸的欢喜,加油!

摘抄片段27:

早起后,大部分人还都在睡梦中,我就可以独自一人享受晨间的静谧,这种感觉非常美妙,不会像夜间锻炼那样,经常遇到熟人而需要不停地打招呼,使锻炼效率变得很低。

自己的想法:

可以独自享受晨间的静谧,这句话我很喜欢,我也要慢慢养成早睡早起,享受独自一人晨间静谧

摘抄片段28:

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

自己的想法:

我想我就是普通人,不能长时间的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

摘抄片段29: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自己的想法: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是的,我觉得我现在在学习vue,我学到的一些东西,或者是我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我们的前端组的同事请教,交流,马上就会有更新的理解,我想今年上半年有新的择业规划,那我也要多去尝试一下,不要害怕结果不理想,就不去行动,想着和面试官沟通,会有新的认识,也会知道自己更多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间自己有更多的机会给到自己,加油!用欢喜真诚的心祝福自己,祝福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事情,这里我也想起一段易烊千玺的话:“找到自己喜欢的,然后自己热爱的”

摘抄片段30:

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因为人类只能通过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我们很难凭空去理解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而类比,正是连接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桥梁。

摘抄片段31:

费曼技巧的另一个核心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点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更为关键和奇妙。因为只有当我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学时,才会真正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体系和网络,甚至创造新的认知。换言之,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摘抄片段32:

所以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就在这里: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他们习惯于在运动后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逛街、聚会、和朋友们闲聊,甚至直接睡觉,做那些无须动脑或让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事。真的很遗憾,那些好不容易生长出来的神经元随即消散,他们因此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

自己的想法:

我大概就是有这样的硬伤吧!我都是运动之后,刷手机,汗落了以后,就会去洗澡,然后,就想休息,然后就会睡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想来自己是错的,应该是跑完步回来之后,冲个澡,喝杯咖啡,就可以开始学习了,加油吧!

摘抄片段33:

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

摘抄片段34:

对自己极度坦诚。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对自己坦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会让自己重生。

摘抄片段35:

即使你没有万贯家财,也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