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面试和就业

440 阅读15分钟

公众号|沐洒(ID:musama2018)     关注我,带你学点有用的

大家好,我是沐洒,一个 坚持原创,坚持深度思考 的互联网资深从业者。


这个话题其实我很早就想聊了,但之前一直苟于鹅厂,很多话是不方便说的,毕竟我也不想让我老板知道我整天在觊觎外面的机会,哪怕我们双方都各自心知肚明,但有时候不说出来,仅仅只是出于基本的职业素养,互相给对方一个职场最起码的尊重罢了。

今天就聊到哪算哪,可能行文不会那么的规整,但文字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喜欢看小说,听八卦的,可以接着往下看。

一. 我又回来搬砖了

先给关心我去向的朋友们报个喜吧,在《鹅厂打工8年,我为啥突然裸辞?》里最后一段我也说过,我一旦有下家的消息就会及时通知各位:

图片

上周一正式入职新公司了,一家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结束了我短到可怜的Gap期。

我本来确实是打算好好休息一阵子的,如之前说的 “带带孩子,玩玩AI”,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权衡了几个机会之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家去年被我错过的金融公司。

实话实说,在我第一天入职的时候心里落差是非常大的,极其不习惯。

image.png

倒不是说公司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被鹅厂养娇惯了,毕竟鹅厂的员工福利在业界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在里面生活了8年,真的是会让人的心气在各种“家人关怀”般养尊处优的环境里一点点消磨殆尽。

而新公司毕竟是创业公司,规模不大,整体不到五百人,产研不到二百人,硬件条件,福利待遇显然是比不了鹅厂的,这一点,在面试的时候其实各层级的老板都反复强调过,也是怕我水土不服。

不过好在这种感觉仅仅持续了一天,第二天开始就逐渐消退了。然后第三天恰逢创始人团队做战略宣讲,听大老板画了几个小时的饼,我鸡血一下子就打起来了!感觉这事儿能成,好好干,没准职业瓶颈还能往上突破一下。

没错,我还是那个很容易被画饼的充满梦想的 年轻人 中年人

image.png

总之,虽然各方面条件比不上鹅厂, 虽然工作强度可预见的远高于我之前一年的“躺平”模式,但是我反而因为“有事可做”而变得非常兴奋和轻松,这种轻松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解脱,而想要理解这种感受,你必须是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人,才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二. 失去的三年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来聊聊过去这一年多我在就业市场的一些观察,和经历过的各种好的坏的面试体验。

我离开鹅厂时是10级工程师,并且在这个级别上停留了3年。

我知道你们肯定要问我,为啥停留这么久?没错,我遇到的面试官,十个有九个都在问我这个问题,虽然我都有解释,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对我的境遇感同身受。

客观原因是因为鹅厂之前的硬性规定,10级以上必须停留2年再申报,而当我有条件申报的时候,组织没了项目也没了,甚至我的股票也不再增发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开启了大规模「(财源)广进计划」,行业进入经济下行周期,股价暴跌,奖金暴跌,招聘冻结……惨不忍睹。

image.png

我是从22年开始频繁接触外面的机会的,因为那年,「口罩」带来的最后一波互联网行情随着解禁预期的兑现,彻底结束,各大厂纷纷开始大规模裁员,力图把「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

我所在的组织经过3年红利期的高速增长后,也彻底在22年迎来了它的宿命:组织调整

这种时候你就不得不认命,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在大势运气面前,会显得极其的微不足道。

三. 错配的面试

Anyway,当我在面对市场上仅有的一些HC的招聘人员的时候,因为我的职级不高不低的,也就产生了很大的“错配”空间。

什么意思?

就是说,猎头和HR很难拿捏我的定位,有时候会定得过高,有时候又会定得过低。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面试经历,都是极其让人不舒服的糟糕体验。

先来说定得过高的Case。

因为我从18年开始就带团队了,一开始只是带一些小项目,慢慢的开始带前端团队,再然后带核心项目,再然后就负责整个产研团队(不只是前端)。

遗憾的是,因为组织动荡不安等原因,一直没拿到任命,也就是常说的虚线带人。

而招聘方在评估给我的定位时,往往会给我推一些「大厂的前端leader」,「小厂的前端总监」之类的HC。

看起来并没有显出什么明显错配的地方嘛?别急。

你之所以看不出来,问题在于,你是从一个候选人的视角去看的,自然感觉不到“错配”的存在,给人一种“够一够,我也行”的错觉。

但换个视角,假如你是招聘方,这种管理岗HC通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是需要寻找一个“恰恰好”的人来完成“某项历史使命”的。

这和普通工程师的招聘诉求显然是不同的,岗位本身并不需要你能说清楚“React Diff 算法”,而更需求你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简单讲就是:

你有没有裁过人?如何跟员工谈判并做好安抚工作的?

你有没有处理过团队里人员之间的极端矛盾?如何善后的?

你知道怎么管理员工预期(画饼)吗?知道怎么分类管理不同职级/年龄/履历/性别的员工的激励(包括短期和长期)吗?

知道怎么对上对下管理吗?

知道怎么跨团队跨部门沟通协作吗?

我只是随便举了几个例子,事实上和“人力资源”相关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注意,这里说的是“人力资源”,而不是“”。二者有本质区别。

image.png

比如之前在面某A公司时,顺利进入到技术总裁面,每一轮面试官对我都好评,但最终止步在HR之前,被告知这个HC马上要承担一个核心业务的扩张,需要一个“管理”经验更丰富的人选来承担。

这种结果我其实是能理解的,而像这样的事我经历过大概五六次。

正如我上面说的,这类HC主打一个「精准招聘」,别说你作为一个候选人很难,招聘方在寻找人才的时候也异常艰难。我就见过一个HC招了一年多都招不到人,相关猎头都失业回村带货了的情况。

如果说,这种“向上错配”的经历顶多是让人遗憾的话,那么另外一种“向下错配”的经历就真的只剩下恶心人了。

怎么个向下错配呢?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有一次,一个面试官一上来就开始麻利的走流程。

面试官:你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简短的自我介绍,大概30秒,并重点提醒他我认为接下来可以详细聊的项目)

面试官:那么接下来我们做个题吧。

我:……(一脸懵逼,所以我刚刚的自我介绍是在自言自语吗?你有没有好好听我说话,我不是标记出几个可以深聊的项目了吗?)

于是接下来他就开始熟练的问我一堆准备好的试题,并给我做了一道前端最最常见的“new foo”问题(就是一堆七拐八拐的脑筋急转弯,主要考察闭包,new,原型链,this,函数优先级,变量声明提升等基础原理)。

说实话,类似问题我其实被问到过很多次,也曾经专门练习过,但确实这种问题主打一个全是陷阱,时间久了就只能记住个大概,只要半年以上没去专门练习过,就大概率会踩坑。

做完题后又顺势问了几个css最最基础的问题,比如用多少种方法实现多尺寸适配,多种方法实现居中效果。

好了,这一堆八股文,问了半个多小时,我以为应该要进入项目了吧?结果这小子说,我这边要问的都没了,你有什么想问我的?

我……我有什么想问你的?我只想问问你有没有在面试前,花3分钟时间好好看我简历

image.png

当然了,那场面试的结局就是一轮游,主打一个浪费时间,心里互道一声傻X,然后各自离去。

类似这种经历,我其实也遇到过个七八次,经常是开场3分钟我就知道这场面试肯定没戏了,然后还得陪对方把戏演完,挨个跟他把前端八股文回忆一遍。

当然了,他心里可能也想着说,赶紧陪这个啥也不懂的大厂高级傻X把戏演够40分钟,然后好赶回去专心修他的Bug。

发现没?向下错配给双方产生的负面情绪是远高于向上错配的

向上错配,是对方高估了自己,对方会失望,自己会感到无奈。

向下错配,是对方低估了自己,对方会嫌弃,自己会受到侮辱。

其实站在面试官的立场上,这种事也很容易理解,他本身经验和能力就不足以支撑他能根据候选人项目履历来针对性深挖问题,那他能怎么办?他只能先准备好一份万能试题(八股),然后无需提前看候选人履历,只需要把试题过完一遍,根据回答情况做决策就好了。

这种方法,针对涉世未深,项目履历不多的0-2年工程师来问,或许是合适的,因为你挖也挖不出啥,不如问问基础。

但是对于一个10余年领域经验的资深工程师,你放着他过往的项目不问,跑去问千篇一律的试题,这种错配显然就令人非常不舒服。

image.png

作为对比,我就遇到过一个让人败得心服口服的面试官,是一个微信面委(面试委员会,独立于业务部门的存在,突出一个客观中立)。

那个面委资历很深,职级好像是12级还是13级,全程没有废话,抓着我的项目细节追打,每一个细节都深入的聊,先让我充分表达,而当我提出我的方案后,他会再追着问方案的行业优越性,性能,安全性,效率等等。

虽然最终我被他打败了,我的方案确实不够优秀,没能说服他,我的知识储备也确实不如对方预期,但是我服啊!我觉得不仅受到了充分的尊重(仔细阅读了我的简历),而且也督促我对自己的思路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深化!

虽败犹荣!我荣的是,我在高手面前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并得以有机会成长。

这种面试体验就很舒服,很令人开心,哪怕知道自己肯定不会过。

以上两种错配的面试经历,通常会发生在9-11级工程师身上(对标阿里P7-P8,字节22-31),这个人群的画像,就是5-10年经验的工程师,年龄通常在28-33岁之间。

在他们上面,是专家,是组长,招聘方在挖他们的时候会直接对标到高阶岗位去(基层管理或专家),面试时候基本不会让一些低职级的工程师去接触,而是直接让业务主管去聊。

在他们下面,是初级/中级工程师,招聘方很清楚他们的定位就是螺丝钉,那么相应的也会考察他们的“打螺丝”熟练度。

这二者都很少会产生明显的能力错配带来的挫败感。

前者的不合适更多是领域经验不匹配,后者则更多是熟练度不匹配。

而中间这群不上不下的中年人,可上可下,不但自己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规划产生困惑,招聘方也很难拿捏你的综合实力究竟是应该“往上锚定”还是“往下锚定”。

image.png

四. 面试社会工程学

除了上面分享的一些不舒服的体验,我还遇到过一些让人大无语的情况。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微信的某个业务的HC,当天来面我的是一个9级工程师(是9级还是10级不记得了,反正不高于我),加一个7级工程师。

两个人拿着Macbook边听边记,把他们工程实践里遇到的一个个非常真实的复杂问题拿来挨个套我的方案。

image.png

出于候选人的被动地位,我挨个给他们讲了详细的解决方案,甚至细致到要规避的坑都给他们指出来。因为我这方面项目阅历足够丰富,确实见过不少疑难杂症,也知道对应解法会有啥优劣,踩过哪些坑。

我心想说,要抄就抄吧,这也没啥需要保密的东西,就当技术交流了。

至此,听起来好像也没啥异常的对吧?

紧接着,高职级工程师终于问完了问题,心满意足的合上笔记本,示意旁边的低职级工程师,你有啥要问的不。

低职级工程师想了想,好像也问不出啥复杂问题,不如问个八股吧,于是他真的开始问我八股!!!你们能理解我当时那种被人按着头吃屎的感觉吗?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这种面试,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效率的问题解决思路,也就是说,招人是假,套方案是真的。

这种方法,我的产品同事们倒是也用过,比如之前为了了解友商在某个领域难题的落地细节,直接去挖友商的员工,不管挖没挖到,反正方案到手了。

这一手社会工程学玩的,妙啊……

image.png

五. 下行周期

过去这一年多,大大小小的面试差不多也聊过大几十场了,腾讯内部外部,小公司大公司,深圳能叫得上名字的公司,我基本上都接触过。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一年来,行业是真的进入下行周期了,HC肉眼可见的在缩减。

就像阿里CFO蔡崇信说的,他们其实也没有专门的去裁人,仅仅只是迫于利润压力冻结了招聘,然后随着人员的自然流失(末尾淘汰 + 跳槽),员工数量确实在不断减少。

腾讯这边呢,2022年大规模裁员了一整年,搞得轰轰烈烈,草木皆兵(我们项目就是在那时被干掉的)。单我所在的PCG,从2022年到现在,整体裁撤规模就达到了60%(近2万人 -> 8千人)。

我走之前也看了一遍内部活水的机会,确实不多,聊过的业务方多半都是需要一些低职级的工程师过去,像我们这种不上不下的中年人,机会很少,得碰运气。

字节某个业务,我已经走完了3面,却遭遇了HC盘点和冻结(今年开始大比例裁员了)。华为某个业务,我甚至已经通过了8面,谈好了薪酬,走完了Offer的线下流程,在线上流程的最后审批环节,被冻结了。
诸如此类,遍地都是寒气。所以我在这里必须要负责任的对关注我的大厂同事们呼吁一句:

先活着,其它再想办法吧!

image.png

全文完。


往期文章推荐


如果还想继续看我写的东西,记得一键三连!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公众号|沐洒(ID:musama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