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打造有影响力的个人品牌》

66 阅读8分钟

1. 火箭模型

做个人品牌就像发射火箭。选一个轻巧结实的外壳,持续不断地注入燃料,最终把火箭推上天

设计定位容器的坑?

  1. 不够稳定,把定位容器视为长期的选择而不是短期的需要,如果有新的方向可以选择在原来的基础上生长,而不是推倒重来

  2. 不够契合,把握一个原则—先立住,再丰富。比如地产经纪人要立住懂地产的定位,不能一上来就说我既懂房产又是风水大师

  3. 不够轻巧,想清楚,说明白是基本要求,能让人记住、能打动人才是努力的方向

怎么做内容?

  1. 作品,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战绩、荣誉、经历

  2. 日更,写文章、拍短视频、做直播都属于日更内容,持续辐射影响力

  3. 口碑,不断讲好用户因你而改变的故事

2. 真实、聚焦、稳定

人设是个人品牌的记忆点,人设三要素:真实、聚焦、稳定。

个人品牌有哪些作用?

  1. 敲门砖,敲开客户的大门,见面三分亲

  2. 个人品牌是优质的信任容器,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别人的信任并不容易

  3. 个人品牌能支持产品溢价,比如小米LOGO升级请知名设计师原研哉

  4. 个人品牌能不断累积势能

怎么找到定位?真实、聚焦、稳定

  1. 人很难长期扮演另一个人,定位标签必须真实

  2. 人是复杂而丰富的,定位标签要聚焦某一个侧面,没有人有时间仔仔细细了解你,要先让人记住

  3. 人是不断成长而多变的,定位标签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成长

3. 精准定位,和而不同

  1. 穿什么,不仅指形象,更泛指营造整个氛围

  2. 说什么,不仅指语言,还包括语速、表情、停顿

  3. 做什么,不仅指当下,还有长期持续的行为

不同

  1. 用实战区别大咖

  2. 用过来人区别专家

  3. 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用垂直细分区别面面俱到。

4. 做流量还是做品牌

品牌才是持续的流量,流量解决生存问题,品牌解决发展问题。

  1. 流量营销技术能精确的告诉你每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流量红利见顶,投放的ROI会掉,利润被流量成本吞噬,逐渐陷入流量焦虑,获取流量只会越来越难

  2. 品牌有流量币不具备的功能1)信任背书 2)溢价来源

  3. 做品牌不意味着不做流量,而是不做没有积累的流量,不做一次性的流量,打磨产品、积累成功案例、经营品牌内容

怎么做一个自带流量的个人品牌

  1. 卖爆自己。先解决个人品牌的基础问题。你是谁?你能提供什么价值?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如何证明?

  2. 社交“种草”,你的客户、朋友,选了/买了/用了你的产品或服务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因此变得更好,有多好?让大量的用户见证。不断积累势能,通过朋友圈、文章、短视频、直播向所有能触及的用户辐射影响力。先成为小圈子里公认的品牌。这一阶段主攻打样,打磨高中低不同价位的产品线。

  3. 势能转化。带着品牌势能和打样效果,寻找流量来源。可以找专业的伙伴加入,自建流量池,通过短视频直播获客;也可以找有流量的个人和机构合作,把势能转化为销售额

5. 用户从哪里来

三种途径:品牌搜索、算法推荐、社交裂变

  1. 用户主动通过品牌关键词找到你,比如,搜索公众号,知乎、行业媒体等

  2. 平台基于算法向用户推荐你,通过创作优质内容或付费投放,媒介:小红书、视频号、抖音、快手等

  3. 基于微信生态社交关系获取新用户,比如,用户转介绍、用户转发、别人的社群分享,也就是私域的概念

  4. 针对品牌搜索,卡位关键词,IP、定位、关键词,三位一体

  5. 针对算法推荐,放牧平台,关注算法平台趋势,例如半年内以一个平台主做内容

  6. 针对社交裂变,打通私域,别人的私域就是你的公域

6. 内容筛选用户

对于垂直领域来说,精准用户更重要

  1. 多谈为什么,少谈怎么做

  2. 万事拉回本专业,从热点切入自己的主场

  3. 点名目标用户,“宝妈一定不能错过的10个免费教育资源”。“职场人最容易掉入的理财陷阱”

7. 写作为王

如果你的精力只够学一种内容形态,一定要选择写作,公众号文章、朋友圈文案、短视频脚本、直播话术,这么多内容文本,到底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1. 获得感,学会“直给”,一句话讲清楚关键,大家需要的不是干货,而是获得干货的感觉,把收获感前置,短视频内容把精彩片段前置

  2. 认同感,学会观察,让人感同身受,“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3. 快乐感,学会违背预期,先制造一个预期,然后转到另一个事情上,违背预期,人会莫名觉得好笑,例如脱口秀

8. 学会讲故事

故事比事实更容易让人记住,只有记住你,才可能选择你。讲故事不难,套模板、带情绪、统一价值观。

  1. 套模版,个人品牌故事:英雄之旅,启程、启蒙、归来。产品用户故事 “SB7”:一共有7个要素:一个人物遭遇了一个问题,他遇到了一位向导,向导给他提供了一套方案,同时召唤他采取行动,帮助他避免失败,最终让他获得成功。日常沟通故事,小说课:“我有一个梦想,但是遥不可及。我努力追寻,但是失败了。因为一次意外,事件出现转机,我成功了。”

  2. 带情绪,懂得感知和表达情绪,情绪越饱满,听故事的代入感越深

  3. 统一价值观,记住,一个故事只讲一件事,体现一种价值观。多个故事在一起,为统一的价值观服务。

9. 降低门槛

如何保证持续稳定的输出?降低内容生产门槛

  1. 选择简单工具,不做“器材党”,工具只是锦上添花,因为简单,所以没有畏难情绪,愿意一直输出,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2. 习惯即兴表达,不依赖逐字稿

  3. 找到属于自己的无限选题

10. 纪录片思维

  1. 人物地图,从出生到现在,把所有重要的人生经历都写在一根时间轴上。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你经历过哪些至暗时刻,又享受过哪些高光瞬间?谁让你深夜痛哭,谁让你久久难忘?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彰显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改变。

  2. 产品地图,不要害怕暴露商业意图,一开始就大大方方地告诉观众你的产品和职业,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你的初心是什么?你发现了用户的哪些问题?你怎样精益求精地打磨产品?行业里有哪些乱象?如何辨别这些乱象?

  3. 用户地图,用户才是“纪录片”的焦点,你只是线索人物,要甘心做好配角。用户的故事是说不完的,需要反复讲、从各个角度不断讲。最终勤劳的算法能够帮你不断地介绍精准用户。他们能从你的故事中看到自己,也会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过来找你。

11. 一鱼多吃

学会一鱼多吃,让一次思考产生多种内容。当你创作内容时,总会产生过程草稿。把过程草稿整理、加工成其他内容形态的模式,我们形象地称之为“一鱼多吃”。

  1. 做好读书笔记,学习分享,每看完一本书都要输出读书笔记,学完一门课程都要写学习分享,质量上不做要求,哪怕是一段文字

  2. 做好工作复盘,录制现场素材,养成持续记录工作并复盘的习惯

  3. 同一个选题,加工成不同内容形式,例如一个点可以写公众号文章,做成笔记、短视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