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个体商业的极简变现法》

76 阅读16分钟

1. 认真琢磨赚钱不丢人

天天琢磨给别人挣钱的能力 => 不断琢磨给自己挣钱的能力 => 让别人琢磨给自己挣钱的能力

2. 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建立思维框架,把自己拆分成多个部门

  • 销售部,做好变现工作

  • 品牌部,提升个人影响力

  • 运营部,激发内心的动力

  • 研发部,学习成长与思考实践

  • 战略部,持续做出正确的选择

3. 一人公司

公司只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容器,方便你合法合规的开展业务,是否真正注册一家公司其实并不重要,常见的形式有专家工作室、自媒体工作室、旅拍工作室等

4. 一份时间卖多次

  1. 一份时间卖一次:打工

  2. 一份时间卖多次,把你的专业能力、资源打包成产品,比如开发一个程序、写一本书、设计一门课程等,需要掌握产品能力,理解需求,设计产品,把一技之长打 包成不在依赖你时间的产品形态

  3. 买卖别人的时间:利用商业基础设施,非核心环节可以找第三方工具或者外包服务

5. 挣信息差的钱

有信息差的地方才有红利,信息差的三段时效

  • 认知红利。这时候的信息差是极为宝贵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商业情报。当某个领域出现了变化时,少数人开始尝试,并发现了巨大的潜力,进而不露声色地加紧布局。此时进场,无论水平如何,都能吃到行业指数级爆发的红利。

  • 打法红利。等大家都知道某个领域有红利时,竞争开始白热化。那就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了。谁掌握了先进的打法,谁就领跑,其他人跟着模仿。这时候的信息差决定了每场商业战役的输赢,大家每天都在学习和吸收最新的打法,老实说过得很辛苦,但没有办法,因为只要稍微松懈一点,就可能错过即将关闭的机会窗口。

  • 工具红利。在全行业都赶着下场时,早期玩家通过先发优势领跑行业,巨头们忙着搭建生态。伴随大量新人的涌入,整个行业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但是对第三方服务和技术的需求量井喷。做培训的、提供工具服务的、做平台对接需求的人不断涌现,大家开始挣提供工具的钱。随着工具使用者的数据积累,工具会成为新的行业入口。至此,普通人的机会窗口已然消失。

6. 稀缺

商业的原点是稀缺。

第一,效果。知识不稀缺,效果才稀缺。

第二,圈层。没有绝对的稀缺,只有相对的稀缺。

第三,确定性。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确定性就是稀缺。

如何提升稀缺性?

  1. 第一,优化效果。理解知识不稀缺,效果才稀缺。用尽一切办法对效果负责。

    很多人无法将技能变现的核心原因是只提供过程,不锚定效果。

    比如,同样是读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发出来,大家最多给你点几个赞;而学会书中的方法,应用方法帮客户解决现实问题,客户可能愿意支付好几万元。

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合理的路线是先消化、吸收知识,再付诸实践,等拿到阶段性的成果后,回首来时路,给大家带路,出售指向效果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简单有效的知识变现路径。

  1. 第二,突破圈层。理解没有绝对的稀缺,只有相对的稀缺。找到让自己能力相对稀缺的受众圈层。提升稀缺性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不要幻想在过程中关起门来十年磨一剑,要向市场要答案。在能力攀升的路上,找到让自己稀缺的圈层。

突破圈层的两种具体方法。

    一是定位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稀缺圈层。例如,在律师圈里你不稀缺,来到直播圈里,你是圈里人唯一认识的法律专业人士,他们想知道怎么签协议、付多少违约金,这些都要求助于你。

    二是理解自己的圈层需求,寻找稀缺能力。还是以律师为例,你发现律师同行都有打造个人品牌的想法,而只有你率先勇敢地走出去学习和尝试,最终在抖音视频号积攒了几万名精准粉丝。这时,你再回到律师圈,教大家如何做好新媒体,会比专业的新媒体老师更受欢迎。

    以上两种方法还可以综合使用,形成第三种方法:向外强化专业,向内彰显先进。

第三,保障确定性。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确定性就是稀缺,设计确定性更高的机制。作为商业顾问,客户问我凭什么报价比别人贵,我说所有人里只有我有类似量级的大项目的成功经验,我的确定性比别人高,所以5000万元的项目,你愿意多花50万元,提高10%的成功概率吗?客户一般都表示愿意。

确定性来自哪里?

  • 来自品牌,知名就代表确定性。

  • 来自背书,口碑就代表确定性。

  • 来自经验,成功的履历给你平添几许确定性。

  • 来自主流,多数人的选择意味着确定性。

  • 来自保障,按效果付费,无效退款,保障机制附加确定性。

7. 杠杠

以稀缺为支点,设计足够长的杠杆,你可以撬动整个商业社会。杠杆倍率 = 基数 * 溢价

  • 如果主打基数大,产品就必须标准化,一种思路是爆品为王,另一种思路是流量为王

  • 如果主打溢价高,产品就必须有独特价值,心中一定要永远有杆秤,不断权衡客户为了解决问题愿意付出多大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价格上限。不要在意现有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哪怕市面上有更便宜的解决方案,只要你比它好1%,就有人愿意出200%的价格找你服务。找到这些人,并向他们提供服务。

  • 记住,总有人愿意为更好的效果支付更高的溢价。比如,青春无价,效果可能好1%的某护肤水的价格高达普通护肤品的十几倍。又比如,几万元的小生意,你顺手从网上下载合同模板;几千万元的大项目,你一定舍得花几万元请一位专业律师。

是什么阻碍了你选择倍率更高的杠杆以及如何消除阻碍?

  1. 不知道有倍率更高的杠杆。建议多读书、多学习,刷新认知,多接触社会。

  2. 接触不到倍率更高的杠杆。这没办法,建议回到原点,努力提高自己的稀缺性。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3. 无法驾驭倍率更高的杠杆。建议理解商业规律,把握核心关键点,整合别人或主动被人整合。

8. 对标复刻

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管你是模仿还是原创,适者生存,不适者出局。抓住一个趋势并不需要你第一个看见,只需要你第一批跟进。真实世界本来就是开卷考试,等你把别人踩过的坑重新踩一遍后,红利早已经消失殆尽。

所谓对标(benchmark),即找到一个优秀的标杆模仿与学习。长期主义者告诉你,成功没有捷径,但还应该加上后半句,新手除外。任正非说过:“以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为标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对标有三好

  • 能验证你的需求是否存在,如果市面上找不到,要么你发现了蓝海要么这个需求并不真实存在

  • 帮你找到最短的路径,节约试错时间

  • 帮你规避潜在风险

怎么找到合适的对表?

  • 入行不久,对标自己的导师,因为足够熟悉

  • 小有积累,对标行业优秀前辈中与自己起点类似、能力相仿、拿到结果的人。

  • 找到方向,不管山高路远,对标人生目标的终局

如何拆解?

  1. 远,调查研究。搜索公开渠道的图书文章、演讲分享、媒体报道等内容。我经常能在对标人物的公众号早期内容里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

  2. 近,深入体验。购买产品或服务并体验,加入社群,直接访谈。用户视角的感性体验和观察互动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启发。

  3. 高,学会提问。提出好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重要。一层一层不断提出问题,直至把握商业现象的本质。

  4. 低,勤于复盘。复盘是逆向拆解的第一步,复盘还原流程要素,有时候你苦思冥想的答案就在流程细节里。

9. 跨界创新

跨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打散再重新组合,为什么不能一直对标复刻?

  1. 时间窗口期无法复现,抛开外部环境变化谈商业,无异于刻舟求剑

  2. 赢家通吃的头部效应,拿到先发优势的头部玩家,牢牢占据强势生态位,不断滚雪球,形成头部效应,把上升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3. 做到行业顶级真的很难

如何设计个人商业发展的路径?

  1. 在某一具体领域成为最优秀的人(前1%)

  2. 在两个或更多的领域成为非常优秀的人(前25%即可)大家都不是在一条赛道上“卷”,而是在多个赛道跨界“卷”。

如何找到自己的商业机会?

专业+行业+新技能=衣食无忧的商业机会

  1. 热爱专业做T型人才,一纵一横,做到行业前25%后,一边策略性地深耕专业,一边跨界探索商业化变现。

  2. 利用好行业时间差。不同行业进化速度相差甚远。在你的行业里很难、很复杂的事情,在别人的行业里可能稀松平常。

  3. 尽快升级新技能。总有一些技能是时代的召唤,你不要犹豫,唯一的选择就是看见、相信、赶紧学会,比如内容生产能力——拍短视频、直播等。

10. 打包产品

拥有能力,在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你能被想起。 而拥有产品,在别人需要购买的时候你能被想起。所以一定要把自己产品化,把所有的能力、资源和智慧封装成产品。

  1. 让用户清楚的知道付出什么,得到什么

  2. 先解决问题,在设计交付形态,用户真正愿意付费购买的永远都是解决问题的价值,产品只是用来进行价值交换的媒介

  3. 挠到自己的痒处,切身体会用户的痛点和痒点

11. 离钱近

商业大师们从军事上借鉴了一个概念来形容商业,它叫作乌卡(VUCA)。乌卡不是英文单词,而是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拼起来的读音。具体怎么理解呢?

V(Volatility)指的是易变性。今天还有红利,明天红利就没了。

U(Uncertainty)说的是不确定性。剑走偏锋地写文案可能有奇效,也可能适得其反。

C(Complexity)代表复杂性。产品卖爆了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谁也说不清。

A(Ambiguity)代表模糊性。这件事可以你做,也可以我做,对于权责利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如何主动降低不确定性?

  1. 减少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越多,不确定性越高,离钱越远。

“举例来说,低买高卖的商业模式,只有两个关键控制点。低买,把控供应链优势;高卖,提高产品的品牌溢价。抓住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很大的概率成功。反观搭建平台的商业模式,关键控制点太多了。先要开发一个平台产品,然后投放大量的广告吸引用户,再拿用户资源去吸引另一群商家或广告主。”

  1. 尽可能把唯一的不确定性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比如,只要我能卖出产品就有人供货,只要我能开发出产品就有人下单。把不确定性聚焦到一个点,并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努力提高这一个关键控制点的成功概率,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1. 变现周期不要拉得太长,早一点落袋为安。

现金流是商业的命脉。未来永远有无限的可能,前提是你熬得过寒冬。时间也是隐藏的不确定性。现在确定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

选择生意的过程中,注意长短期结合。既要有长期投入的大项目,也要有稳定产出的小项目。建议出让一部分利润以便提前回款,或提前收取订金。毕竟,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12. 关键成功因素

抓大放小,是老生常谈,也是真理。追求大问题的模糊正确比追求小问题的完美精准重要得多。抓大放小的诀窍不在于抓大,而在于放小。

人有一个毛病:再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眼前,也觉得十万火急;再重要的事情远在天边,也觉得明天再做就可以。

一定要逆着思维惯性,抓住重要的,放弃不重要的,即抓大放小。

难在哪里?

  1. 没有取舍意识,认为事情做不完是不够努力,脑子里要有权重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众多相关因素中,每个因素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些特别关键的因素,把它们单拎出来即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要尽量给它们多分配资源。)取舍意味着哪怕都可以完成,也要压缩对其他事情的投入,聚焦关键成功因素,为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 识别不出来。无法判断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多给自己一些锻炼的机会,主动限制条件,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资源下,试试看能不能做出成果。有了限制条件,才有优先级意识,倒逼自己学会取舍。

例如:你想运营一个付费社群,先不要招募团队,试试看自己一个人能否完成80%的工作。尝试放弃某些实在没有时间做的运营动作。如果放弃之后发现影响不大,那么说明这个运营动作没那么重要。

不要妄图用动作上的勤奋掩盖思考上的懒惰,不主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就是懒惰。

抓大的能力是需要时间磨砺的,而放小的能力只要悟到就学会了。

  1. 有些事情看似重要,一旦你真正放下它们,你会发现结果也可以接受。

  2. 如果你找不到问题的关键,不妨先给自己留一段放空的时间。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比碌碌无为强。思考需要宁静平和的心态,你时刻处于小事的烦扰中,自然看不到长期且有价值的大事。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请教专家,请教周围的人,可能灵感乍现,一下子就领悟了。

  3. 减少杂音,微弱的变化才更加明显。水落而石出,去掉噪声才能听到真言。前期关键成功因素带来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的显著,由于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看不出来哪个是关键。用排除法去掉错误选项,对剩下的加大投入力度,最终发现效果最好的选项就不要犹豫了。这就是破局点,用尽全力击穿它。

具体如何做?舍九取一,其他方向只保证基本功能,能用就行。

13. 不要卖水

水是最难卖的产品,你见过哪家小公司卖水?个人最容易起步的生意是中高端市场的生意,低端市场需要的是极致性价比的标准化产品。中高端市场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时间。

14. 纸板模型

连产品都没有,在纸板上模拟的产品概念。打个比方,真实的产品是一款电脑游戏,MVP相当于10分钟的试玩版,而纸板模型相当于用纸板演示游戏玩法的桌游。在比如设计课程,需要一套试听版课程,至少要花几周。而纸板模型只需要设计一张宣传海报,花上半天即可。

不要过早地关注细节。加快迭代反馈的速度,重要的是做计划。先卖再做,逆向生产。纸板模型强迫我们从核心出发思考问题,不过早关注细节

  1. 大家习惯性地关注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细节,容易陷入细节。

  2. 方向没定,大量下了功夫的细节也可能被推倒重来,相当于做无用功。

  3. 细节会误导用户,掩盖真实需求。

大家喜欢细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细节让我们有计划感和掌控感。有时我们会为了做计划,填充大量细节。如果验证需求只需要设计一张海报,或者做一次预报名,我们就可以把计划做得极其简单,一句“设计海报验证需求”即可。不要因为计划字数少而产生任何不安。

接受计划的模糊性。学会用动态计划替代静态计划,在未验证需求前不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补充进展,花更多精力加快迭代反馈的速度。

如何做?

  1. 找出产品中最核心的需求和解决方案。

  2. 假设产品已经开发好,预售“纸板模型”。

  3. 逆向开发,不断迭代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