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主旋律——以终为始看待企业裁员与程序员工作价值

55 阅读4分钟

自 2023 年以来,疫情过后伴随着是席卷全球的裁员浪潮,降薪、无年终奖、出海、独立开发、run,焦虑一直笼罩着整个 IT 行业,这些昔日一直以高薪为标签的程序员群体。这里谈一谈我对企业裁员和程序员工作价值的理解。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组织与人员调整是再正常不过的企业经营活动,尤其是以扁平管理、线上业务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招人与裁员也是如此。

从管理者来看,追求商业利益是最高优先级,业务能否持续带来收益是重要管理目标。业务团队是实现手段而不是业务本身,考虑收益就是最正常不过的基础逻辑,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是成本消耗大头,业务线收缩或者被裁,核减 HC 是管控成本的常用方式。

抛开增长已然回落的互联网公司,对于数字化转型已然深入的政国企依然是安稳、舒适的代名词,但最大的变数可能就是长期的不变,一旦出现上世纪末下岗潮那样的倒闭、缩编、裁员,那从业者的市场竞争力可想而知。

从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不论是生长在 IT 上的原生业务,还是传统业务的 IT 转型,长期目标都是实现业务 IT 一体化。业务就是 IT,IT 就是业务。每一次的产业革命,诞生新的工作之外一定伴随着淘汰很多已存在多年的岗位,就像电信业务诞生之初的电话接线员一样,做应用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最终是为了干掉自己当前的职业饭碗(Don't Repeat Yourself 的最终幻想),IT 业务代替雇佣员工,成为数字化终局。

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也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价值定位。员工与企业是雇佣关系,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为员工支付酬劳。那么企业雇佣员工就是固定成本,如果性价比不足对于员工而言就会有职业危机。企业的运转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须要理性,其次管理手段才会施加人性。疫情前经济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风起云涌,企业愿意并能够做人才储备,允许团队冗余。但当潮水退去,脱离企业品牌效应与资源扶持,还能继续创造价值的才是个人能力。

理性看待裁员,另一面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身为软件工程师,怎么能够让软件规模效应发生,这是商业思维,怎么能够让软件拥有受众,这是产品思维,怎么设计与实现软件,这是技术思维。作为技术人员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解决软件问题,即使只有一个人也可以撑得起产品运行,另一面就是容易陷入技术本位,拿起锤子看哪里都是钉子,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是打开职业天花板的思维转变。

工程师的价值在于创新创造,如果不能解决工作成果与个人经验的增长相关性问题,那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价值增量逐渐下降的负债,最后要么就变成无效累计工作时长,要么就是被裁掉。企业成长需要购买劳动力,但是劳动时间不再是必要的劳动要素。解决重复的能力、软件架构的设计能力、建模分析的能力、点破市场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等等,哪怕只有一个,都可能远高于一个员工一年的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而且这些劳动要素是可被复用的。

随着大模型等 AI 技术的发展,软件工程师的价值又得到了一次释放的机会,工作时长与工作成果的正相关性正变得越来越低。极致的,BuildWith 一个工程师(只有一个)一年可以创造一个亿的收入。SuperCell 和 Gitlab,真正的高效能团队和远程办公的典范。

All in one,理性看待裁员以及背后的焦虑,成长是永恒的主旋律,只有成长才是 VUCA 时代的硬通货。这意味着拥有防身的本领,有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而不是仰人鼻息的过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