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智慧
第182页 第五章 智识的两难
智慧跟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年龄,年龄大的人,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较多,更有智慧。
提高智慧的方法。如果从第三人称视角考虑自己,我们能更有智慧吗?答案是肯定的,用第三人称看自己的确能表现出更多的智慧。另一个办法是把一个眼前发生的事,想象成是一年以前发生的事,制造一点时间上的距离感。
理性选择需要评估选项,评估选项需要标准,标准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而我们今天发现,人的价值观根本不稳定,可以变化。
他们最后悔的是自己没做什么,而不后悔自己做过什么。
互利者的博弈原则是“一报还一报”,如果这次你和我合作,下次我也会和你合作;而如果你背叛我,下次我一定惩罚你。在无数次计算机模拟中,都是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策略最后胜出。
只有在这三种情况下,你可以像 jerk 一样做事:
- 你和别人打的交道是一次性的
- 一个团队刚刚形成,还没有分出上下级关系
- 你所在的团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犹豫都会错失良机,那你就宁可做个坏人也要果断决策
如果一个人 50 岁的时候对世界的看法跟他 20 岁的时候一样,那他就浪费了 30 年的生命。
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最需要这个东西的人,往往并不接触这个东西;而最可能得到这个东西的人,往往不怎么需要它。
一种好东西,如果你已经拥有很多了,那再增加一点就不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作用。经济学家把这个现象叫“边际效应递减”。
也许有一些你最需要做的事情,你根本就没有想过。你应该偶尔做一些超越自己“人设”的事情。比如,如果你是个一贯内向的人,那你应该尝试去做一些外向的事情。哪怕是假装一次外向。有个研究表明这会对你大有帮助。如果你是位整天沉迷于技术的工程师,也许你应该偶尔搞搞艺术。
人的大部分思维、动作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只占极少数。
许知远:你有很好的阅读习惯,你喜欢的作家是谁呢?
姚晨:其实我昨天还在回忆,这么多年看过的书里,哪一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我想起大学时候看过黑泽明的《蛤蟆的油》。他的每一篇文章就像电影,很有画面感。可是让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序。他说有一个民间传说:日本的深山里有一种蛤蟆,长得极其丑陋,有好多只脚。当地人经常抓它,抓住以后把它放在镜子前,它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这么丑陋,就吓出了一身游。这种又是很珍贵的药材,可以治疗烫伤。黑泽明把自己比作这只丑陋的蛤蟆,他说晚年回顾的时候,就像站在镜子前,看见自己年轻时候的种种丑陋和不堪,急出了一身油。不知道为什么,这段序言我一直记着。我不知道自己挺爱自省是不是跟这段话有关系。
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主要是这一点划分了我们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 30 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
。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