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转产品经理的一些思考

218 阅读5分钟

从研发转产品已经一年多了,3年前曾尝试转管理岗,在之前文章中记录了当时的一些思考,由于转型不是很成功,又回到了研发岗,并从深圳回到了西安,2021年初互联网行业虽然也卷,但还不是像今天这般萧条,大厂没有开始裁员,也没有chatGPT, 程序员依然自信,彼时西安的研发工作还很好找,基本还都靠谱,谁能想到今年变成了这样。

为何决定转产品

国内程序员圈子一直都有年龄焦虑,其实我觉得这个还不是核心问题,产业结构就决定了我们需要码农就够了,大多都是以业务研发为主,大环境我们并改变不了什么,真正困扰我的是研发工作的重复与枯燥,每天在疯狂加班中写着重复的代码,与富士康流水线有何区别,到不了35岁别人淘汰自己就得崩了,前端开发又偏离业务,在日常研发中有一种给后端当配角的感觉,在企业中就更没有存在感。

之所以转产品岗,起初的动机就是因为产品经理可以不用坐班,直接与用户交流,最重要的是多了些存在感,大产品经理是业务研发中的核心,贯穿始终,基本从销售环节就开始介入了,研发岗日常都是被动接受需求,变被动为主动,起码会多一些积极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也给与了很好的机会,我是以高级工程师入职,转岗后虽然职级变了,但薪水没变,产品经理薪资要低于研发很多,但当真的进入角色时发现,真的是爱上这个岗位。

目前所在的行业背景

国家在电力市场的改革就是要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通过看不见的手调节供需关系,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电力具有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特殊性,比如不能大量存储,生产、交割和消费几乎同时完成,一边发电一边用,而且需要保持物理上的供需平衡,电网传输需要稳定在50hz,所有电力天然适合现货市场。

我目前做的产品主要是为发售两侧电力用户提供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服务,以信息为驱动形成电力现货市场的交易与决策,提供例如电价预测,报价策略,盈利分析,复盘分析等服务内容。

产品岗相较研发的优势

程序员之所以要一直学习,就是因为要建立职业壁垒,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尤其是卷王之王的前端,不学,焦虑,学了,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目前AI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更是前途未卜,程序员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大语言模型现在做的,把自然语言翻译成机器可编译可读懂的语言,虽然优秀如chatGPT到目前为止仍很难处理复杂问题,但他可以24小时学习,人干不过机器是必然结果,产品经理在单一性方面比程序员好一些,需要跨学科知识与较强的沟通能力。

前端大佬尤雨溪说前端开发其实不需要数学,我是深度认同的,搞了多年开发平时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没想到了产品岗竟然把理论上的知识用到了实处,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比如用到微积分来计算边际成本,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来做价格预测,运用运筹学知识来处理利润最大化下的分段报价,学习的枯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脱离了实际,在遇到实际问题情况下,,因为能得到及时反馈,去深入探索知识是非常有乐趣的。

电力现货市场用到大量经济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了解证券市场的设计原理与形成机制,从而更好的投资股票,避免被割韭菜,当然A股除外,学再多也没啥用。

看到了些新的机遇

目前做电价预测模型的公司很少,而且测准确度都不高,达不到用户需求,价格预测是发售两侧用户在现场市场中交易与决策的基础,如果能开发出预测精准的预测模型,就可以做成产品参加电企的招投标,或是卖给其他服务公司,都可以技术变现。

风光等新能源电网是优先消纳的,光相对稳定可预测程度高,风电的不稳定性基本决定了电力价格在现货市场的波动,然而电力交易中心只披露未来三天的风电出力,而且还超级不准,对于发电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通过爬虫拔取国外一些网站的风力气象数据,可爬取15天,结合当地市场的风机装机容量与电网阻塞,做了一个初步产品(下篇分享一下设计思路),虽准确度不高,但用户已经用了起来,其中数据源与统计分析方法都有待提升,如果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做一个风电出力预测的产品,提高预测准确性,一定会有不错的市场需求。

目前遇到的问题

做产品必然是以乙方的身份与客户沟通,尤其的电力行业,客户都是各个发电集团,很多资料与数据需要驻场整理,长期出差是无法避免的,而且这种类型的甲方通常沟通起来心累,原因估计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