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认知觉醒》,以前总感觉讲大脑、讲感觉的书籍比较虚,不太愿意接触这种类型的书籍,但从刚开始读《认知觉醒》,我发现自己原来的认知实在太浅薄了
阅读大半了,在我看来,这本书是解决日常一些困惑的方法论,哪些困惑呢?我的感觉是想要进步,但不得进步之法或进步过程中的半途而废,这些进步不仅是技术的进步,减肥、健身等身体的进步也算在其中
强烈推荐去看原书!!!
大脑得区域划分
书中,作者将人类的大脑划分为3个区域: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 本能脑掌管人体本身的机能,可以认为是脑干&小脑能力组合,脑干负责心跳、血液循环等,小脑负责人体运动的编排
- 情绪脑所在部位,包含大脑的快感中心伏隔核,还包括下丘脑、杏仁核等,让我们产生饥饿、疼痛、恐惧等感觉
- 理智脑对应着大脑皮层,这部分大脑,让我们有了更高级的推理、逻辑等能力
通过对大脑区域的划分,我们日常的一些行为也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从上亿年的生物历史来看,原始本能是“降本”和趋利避害,降低生存的成本,并让自己的情绪脑感到快乐,这是我们最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给我们带来的天性,我们常常听到的学习是天性的行为,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但凡有空闲的时间,自己本能的会更想刷短视频、玩即时游戏,做一些让自己短时间内就感到快乐的事情,而对于学一门新知识等让自己能够长期受益的事,总是半途而废
趋利避害、渴望及时享受是人类的天性,本能脑、情绪脑让我们遵从本能,理智脑让我们摆脱本能逆天性而为,但我们无法长时间强行逆天性而为,需要掌握更多的方式方法,来让理智脑协调本能脑和情绪脑一起参与进来
认知区域
作者将每个人的认知划分为三个区域:
- 舒适区,自己很容易理解并能运用自如的知识
- 拉伸区,理解起来稍微有点困难,但是细心一点就能攻克的盲区
- 困难区,完全不了解的盲区,全新的领域
我们遇到沟通不畅,常会用认知不同来做解释,更进一步的,每个人认知的三个区域是不一样的,A的舒适区事宜,可能处于B的困难区,当AB在谈论时,往往是鸡同鸭讲。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开会的第一步,往往需要先讲解背景,目的是将所有人对本次会议的认知尽可能的对齐。
关于读书
刚开始读时,边读边记录作者的观点,生怕漏掉一点,当读到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做的只是无用功,边读边记,记下来的内容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去看了,但边读边对记住的观点做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思考很可能会让自己受益。
作者的知识体系,自己记录下来,其实并不适用,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应的认知区域大小也不相同,有些内容处于作者的认知舒适区,但可能处于自己的困难区,这时候强行理解并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基本不太可能。
除了具体的工具书外,阅读完,将在脑中留存得让自己触动的点记录下来,并做一些体会延伸,工具书还是得建立体系并不断的啃,先讲拉伸区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舒适区内容,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拉伸区。
关于目标的思考
远大目标、崇高理想,是每个人追求的方向,我们常常因为看到or了解到一个新兴的事务,萌生一种里程碑式的念头,并制定计划,在初期积极执行,比如自己,知道朋友在准备托福,自己也萌生了准备托福的念头,下载背单词的app,制定每天的数量,并在初始的几天内乐此不疲。
woc~ 现在背单词的方式已经进步成这样了
渐渐地,可能过了半个月,一个月,再也没有点开过背单词的app
因为啥呢,首先是没有养成习惯,当忙于琐事时,忘记了背单词这回事儿;再者,打卡式的方式,一旦中途中断了打卡,积极性直接砍半,甚至有时候,时间不够,也会走马观花快速点过完&打卡。
首先是不要制定太困难的目标,太困难的目标往往需要延迟满足,普通人很难坚持下来,比如通过托福考试,几年不碰单词的人想要快速捡起来,还是很困难的。不妨拆解为多个小任务,比如完整的翻译一篇文章,当你不断地收获正反馈,也就越来越能坚持
再一个,避免任务式的打卡,目标本来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或者克服新难题,任务式的打卡让自己陷入打卡陷阱,打完卡任务就完成了,一点都不会多学,打卡完成的内容也不会复习。不妨设置打卡任务的下限,之前每天背50个单词,现在每天背5个,很快就能完成,并且实际可能会背10个或更多,这一点点转变,实际上提高了每天的行动力
当你开始行动了,可能就停不下来;当你不再行动了,你就止步不前了
做一个自我复盘,为啥没有坚持锻炼?
锻炼流程:锻炼前需要挪桌子、铺瑜伽垫等一套流程,锻炼后又需要收好,一定程度上是畏惧前后流程
有效目标:没有指定阶段性目标,没有细化锻炼内容,没有细化锻炼准则,比如练一休一还是怎样
关于行动的思考
知行合一,“我们懂得无数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其实无需懂得如此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可能四处碰壁,但只要坚持,总能走对方向。知而不行,我们知道的道理,就变成了焦虑的源泉,我们会懊恼本应行动的时间却在娱乐和行动之间选择了娱乐,让我们更畏惧行动
按时间段专注得每日计划
作者讲到提升每日专注力的方法,可以将每天的工作内容按照优先级罗列下来,然后给每项工作预设一个时间,当做完一项工作后,再添加实际的工作时间,进而不断修正自己对对应活动预测时间的准确性,同时因为每项任务有一个预设截止时间,也会让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效率更高。
读研时,同实验室的一位同学已经在持续的做每日计划了,当时会感觉这种方式太死板了,把每天的时间全都划分好,丧失了自己对当天时间的掌控能力,但殊不知,当时对于时间规划得认知,我觉得我在第二层,实际上那位同学已经在大气层了。
(这里推荐一个笔记工具:Notion,建议建立自己的计划模板,虽然网上的计划模板都很完美,但自己总感觉用不起来,先保持一个自己能够坚持的简单模板就好)
及时对时间得使用方式下决断
工作日得时间,制定、执行每日计划好像更容易些,节假日着实没有坚持下去,常常会出现很明显的空闲时间,比如通常11点多睡觉,8 9点就没有什么事情了,相当于平白多出了2 3个小时的时间。
这时候心里的两个小人就出来battle了:
“happy”:你要happy
“study”:你要进步
“happy”: 我也不跟study争,你把王国之泪雷之神殿打完我就放过你
“study”:既然happy都这样了,那你打完再开始进步吧,应该还有时间
好吧,打完了雷之神殿,又是新的一轮battle,study总会妥协~
本能脑会驱动人及时行乐,选择happy,理智脑让人选择study,但理智脑实在没办法和本能脑抗衡,于是就陷入了持续happy
能让自己改变得方法,感觉是让自己及时的做位置转换,并设置下限目标开始行动,在难得的空闲时间,在两个小人还没开始battle时,让自己坐到书桌前
你一开始happy就停不下来,你一开始study可能也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