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刻在和外界交互,化外为内、改造”外部世界“,需要有“知”。掌握“知”的过程正是通常所说的“学习”。
学习要带有目的性,学习的目标理应是和外界交互的,正如王阳明所说: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识是行动的开始,而行动是知识的结果。知识要解决外部世界(现实世界或逻辑世界)的具体问题。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反面,通过深刻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更好地学习。
我认为,解决问题有以下步骤:
1、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在哪?(圈)
2、问题能拆解开吗?(拆)
3、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方法?(查)
4、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解)
5、这个方法的局限在哪?(量)
6、解决的效果怎么样?(评)
下面举个例子来解释这个过程。
二、问题:怎么从杭州到上海?
按照 圈、拆、查、解、量、评 这个流程,能得出下面的过程:
去上海首先圈定花费和时间,再按地理关系拆成三段。以中间一段为关注点,详细思考(查)人移动的方式,并根据成本限制得出了高铁结论(解)。最终,综合三个部分的方案,评估结果是否达标。
纵观全图,为什么没有”量“?“量”其实贯穿了全过程,体现在”拆”的三个2小时、“解”的“综合时间和花费”。
现在反过来,我们有个这样的知识要学习:从杭州到上海,先地铁2小时、再高铁2小时、最后地铁2小时,能在6小时、110元内到达目的地。这段话清晰的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就像日常要学习的规律、定理、方法。
三、学习的过程
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的脉络就清晰明了:
1、问题是什么(圈)?
在6小时、110元内从杭州到上海外滩。
2、方案分成哪几部分(拆)?
到杭州东站、到上海、到外滩。
3、我们分别来看,以其中一部分为例,怎么从杭州到上海?
80元高铁2小时。
4、为什么要这样做(查)?
思考人移动的方式有哪些,每种的成本是怎样。
5、原理能支持方案的结论吗(解)?
能。
6、把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该方案解决问题的效果怎么样(评)?
结果能跟“定理”内容匹配。
回到问题本身,从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来学习,学习的方法正蕴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