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程序员“抑郁”后的新生之路

68 阅读10分钟

一、内容简介

我没想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读书笔记会写到近三千字。于是在开头理一下内容简介:

首先是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书中所讲的“心理状态”;

然后是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看本书时先跳出去看完另外的三本书;

接着是我自己的一段“抑郁”经历;

最后是本书的推荐语。

二、以下是原文

今年8月的一个周日,我在六院检查视力。检查视力的房间由一块遮挡光的帘子分为内外两层,正做着检查的人待在里面,排队的人在外面等候。

排我前面的是一个小学生,接受检查的他,一直被医生用一种不太耐烦、带些批评的语气指导着。

“这是左还是右?”

“这个看不看得清?”

“我们不可以说谎啊。你再这样,你就先出去,让其他人先来检查。”

小孩父母拉开帘子往里面看,医生用指挥语气制止他们:“父母不要进来,不要拉开窗帘,光影响检测。”

“不要说谎,看得清就是看得清,看不清就是看不清。你再这样,就先出去,让别人先来。”

我坐在外面等待,心里暗暗对这位医生给了不高评价:“哼,如果她用如此语气与我的小孩说话,我一定要和她理论几句。”

前面小孩的检查结束,轮到我检查时。很神奇的,医生与我说话的方式,与对小孩的说话方式很不一样,她一点都没有不耐烦,而是专业友好面带笑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书,全书只7万字,我却花了6小时读完,从初次阅读到读完全书,前后也将近跨越半年时间。正如我在《柳林风声》的读书笔记中所说,阅读此书过程中,我跳出了三次。

我想知道蛤蟆先生抑郁之前的人生,于是看完《柳林风声》。蛤蟆先生是一个活泼开朗大胆自负且冲动的富二代,他为自己的离谱行为付出代价,又在朋友们帮助下夺回失去的一切。

我想了解苍鹭(书中的心理医生)所说的“游戏”,“成人”“儿童”“父母”三种状态,我想对心理知识了解的更多些,于是看完《人间游戏》。《人间游戏》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强迫自己看完后,心中多了些关于“心理游戏”的模糊概念。

由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推荐次数太多,我在还未读完时便已经买了纸质书。纸质书中的一张小卡片上有一句简单推荐语:“如果你喜欢《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那肯定也会喜欢《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刚看完《人间游戏》的我,紧接着看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的主角,是一位心理医生,她诚恳勇敢大胆地解剖自己,她将自己看心理医生的经历展示在大众面前,也将来访者变好的过程和方法做了详细记录。阅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时,我为作者的诚恳所感动,也为书中其他来访者的持续变好而感到开心……

正如小卡片上所说,喜欢《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我,也是喜欢《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将上面三本书读完4个月之后,不知是怎样的场景让我想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还未看完,于是重启未完的阅读。时间过去太久,重启的阅读,是从头开始的。

第二遍阅读和第一遍阅读,有些不一样。第二遍阅读时,“成人”“父母”“儿童”三种状态,似乎已经成了构成我人生观的基础认知之一。

“我又想到一个,想起这事儿还觉得生气。那天我拿着几个要洗的领结去干洗店,领结弄脏了,有点儿汤的污渍之类的。柜台的女士看了一眼说‘你需要的不是干洗,是围兜!’她可真有脸说这种话!”

当我在书中读到上面一段“父母状态”示例时,我想到的便是本文开头那位检查示例的医生。显然,她在帮小孩做检查时,是处于“父母状态”下的,当她的检查对象变成我,便将状态切换到“成人状态”。

我开始能感受到某个人当前正处于何种状态。

“成人状态”下的成年人,乐观自信成熟理智。(写到此处,我脑中冒出来一句在很多场合都听到过的话:“你认真工作的样子真帅/真漂亮。”)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下,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爱批评人”“愤怒”“严厉”。“儿童状态”下,则会顺从别人的意愿,依赖别人,想着取悦别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我当前读过的最火的书——《微信读书》上每一章后的评论数量都过万了。大家都会对书中内容有所感触有所表达,于是对这本书的精准总结也有许多,我便不再在本篇中回忆书中的更多内容,只说一句我读完后的最大感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的治愈之路。治愈的方法,是在苍鹭帮助下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的一句话简介是“一个用文字分享生活和读书感悟的程序员”,为了与这主题相呼应,本篇读书笔记的最后,我还想聊一聊过去几个月我自己的恢复之路。

从深圳回到重庆的最初两个月,我是很不适应过去的我所期待很久的重庆生活的。书中所描述的抑郁症状,我似乎都尝试了一遍:“晚上睡得特别不踏实,早上醒的又很早”“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没有力气”“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每周继续更新公众号只是一种习惯使然,我心中没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我不再能从“坚持三年”中获得“荣誉感”(季羡林先生在《要把读书当回事》中探讨了“虚荣心”和“荣誉感”的区别,我对自己的认知做了修正,能够将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并非是虚荣心作祟,而是来自于自我认同),我不知道我写公众号是为了什么,我甚至于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篮球,是我最喜欢的运动,每当人在球场,我脑子中便只有篮球,篮球让我放松,给我带来快乐与宁静。但那段时间,我甚至连篮球都不想打,出发之前脑子中有一股抵触力量:“跑那么远打篮球干啥?”打完之后是另一种负面情绪:“你看嘛,我说过的,打球这么累,你干嘛要这样累自己呢?”

……

大概是一个月之前,我感受到变化的发生。我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周末的篮球,只要大家一喊,我便立马出发,我甚至于重新回到喊出发的角色;我再次感受到坚持的意义,这坚持让我对世界对自己认识的更加清楚;我时不时产生新的冲动,我要重新录制视频,我要将我从书中看到的知识,统统分享给大家。

我是怎样走出来的呢?

首先是症状触发点的掐断。远离对我输出负面情绪的人,远离PUA,回怼PUA!

其次是家人朋友的安慰。我会将我的状态讲给阿妮听,她在听我用很是“理智”态度分析当前现状之后,她总是支持我的。她倾听的态度很认真,她帮我分析利弊,她帮我理清每一丝情绪的源头。

花生得知我的状态,旅游途中的他立马给我电话,电话中和他聊天的那几分钟,我很想哭,我一直控制自己不哭出来,我的情绪中,有花生给予我的感动。我主动地向朋友分享我的感受,和他们聊完后的一段时间,我会感受到放松与平静。

最后,是篮球和读书,或许换一个大家都能使用的说法:是自己的爱好。即便去打篮球的路上和打完球后的回家路,我都闷闷不乐,我不想去,我觉得打球很累干嘛还打。但真正和三个帅一起在球场出汗、嬉笑时分,我是将所有郁闷情绪都抛之于脑后的。打球时的快乐,会冲破灰暗天空。

读书,是我每天都在做的事。我心情不好,于是去找寻能够治愈自己的书,我找到好几本,最先读完的是《人生的智慧》和《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

《人生的智慧》中说“老了品味自己记录的过往生活是一件不错的事”给了我力量,我坚持记录,记下我的郁闷;我的郁闷或者说是抑郁,是我的写作素材,我审视它、珍惜它、我将它当做某件研究品进行研究,研着究着就进入一种专注状态然后忘记郁闷。

《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要我记下“生活中的小美好”,于是我努力关注生活中的小美好,早上不堵车、晚上天空很蓝很干净、枣子真好吃、篮球空心入网……

上面一段对自己近几个月心理变化的整理来自于“前两周网易某位程序员因为抑郁选择自杀”的触发,我不想世界天天重复上演悲剧,我希望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我希望我的“抑郁”与“恢复”,能为身处郁闷境地的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话归正题,本书的推荐语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很火的书,通过对抑郁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并成功治愈的记录,带着读者去认识行为背后的自己,让读者更加了解自己,给予读者正确的处世方向。

“本书不像《人间游戏》那样专业,即便是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能够阅读,也能在书中找到许多共鸣,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

“让我们借助本书的力量,更好地认识自己,于是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过好当下每一天。

“当下的每一天,是离不开家人朋友的,他们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部分。当郁闷难解时,请找一位朋友,慢慢地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