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28 阅读4分钟

前言。

一切的起因可能是因为数学。

大学时候,有门课是高等代数,主要内容是线性方程组,矩阵,线性变换等内容。记得很多次这门课的习题课上,学生问已经是博士的习题老师:这门课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她没有给到我们满意的答复。矩阵,最近的一次以及最成功的一次应用,是算ENU坐标到LLA坐标转换,需要用到矩阵的逆,而矩阵的逆比较难计算,当时只能找库,然后单独把代码抽出来,放到项目里面用。

至于矩阵有什么大用,这个答案也是在那之后不久,看了一本书,才有了更多的认识。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第5版) David C.Lay 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内容:介绍性实例, 经济学与工程中的线性模型。故事背景是1949年,哈佛大学写出了一个描述该部门的产出如何给其他经济部门的线性方程,这个方程有500个未知数,当时最大的计算机之一还不能处理这样的方程组。最后问题被简化为解一个42个未知数的42个方程的方程组的问题。线性代数能描述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

也是大学时候,在一门几何课上,老师提到了一个名字,邱成桐,这个名字就一直记在心里了。后来许多年都没有再去关注。大概直到B站清华大学发了邱成桐公开课的预告,我一下子记起来了这个人,然后就了解了很多他的信息,看了他的自传。现在B站THU求真书院专门用来放他的关于数学史的课,之前的视频6月份全部都放出来,很开心。看这些视频,最大的感触是,这些人真厉害,写的东西,有时候就题目都看不懂。还有一个就是,从18世纪开始,从牛顿那个年代开始,中国数学和西方差别太多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代表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个时候黎曼已经14岁了。至于黎曼的影响力可以参考B站上邱成桐老师是数学史课上关于黎曼和他的影响的介绍。

当然B站也有很多数学科普UP主,有些作品一直经典或者有亮点的有3Blue1Brown, 隐姓埋名的刘老。另外,一些关于傅里叶变换,自然常数e的视频,就更多了。

讲了这么多,重点来了。可能是一直认为数学太厉害了,自己学了那边多,一点都没有用上。而且在程序开发这个事情上,我习惯于前端的所见即所得,可能想太快获得结果,不想在过程上花时间。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没有研究为什么的心态,没有获得学习的正反馈。

近来,国家一直在打击课外辅导,其实起到作用非常少。很多家长该补还是补,我想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在飞速发展,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真的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作为90后,我们的父母大多是初中文化以下水平,根本没有能力去辅导自己的孩子,以及00后的父母也没有能力去辅导自己孩子,以及我相信,二三线的老师的水平本身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想要孩子成绩还不错,还有点经济实力,补课就开始了,然后就开始“卷”了。

不过这里,作为新一代家长,有个本科或者专科学历,而且还是理科专业,我们对将来孩子的规划就是健康快乐的成长。当然正如,丘成桐教授受父亲的影响以及中学对几何的兴趣,现在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就变得更加重要。兴趣,让孩子找到志趣相同的朋友,有了朋友,能解决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