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二周纪事|23-07|二

1,131 阅读5分钟

发现身边事儿、聊点周奇遇,我是沈二,期待奇遇的互联网灵魂~、

关于外包和甲乙方论证

我之前看过一个挺有意思的悖论,劝大厂的人认清平台的重要性,劝人外包毁简历,千万不能去,要去就找自研、,本质上都强调了平台及环境的重要性,这就好比社会大学和上大学的论调是一致的,所以要劝人积极的学习,努力往好的平台或者环境去冲击,但和工作不同的是,学历就像是从小开始构筑的生产资料,不会因为变化而缺失,只会在某个地方显得没那么重要,但到目前此刻,相信一部分人已经感觉到了,已经有论调在说,普本和专科在软件已经逐步没机会了,这本身有两方面因素,一个是“计算机”专业的升值,更多优秀的血液冲击,另外一方面学历贬值、基数人群变化,至于说软件经验无用论,跟语言有关,但更多的跟人有关,死守一门的和语言是绑定的,更何况软件涵盖的范围很大,变化很大,更多的是学习能力和思路的变通能力,只是当下就跟 “独木桥的分数线”升高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流。

谈了一下背景,转入正题,绝大多数强调的基本都是 “平台” 本身,用平台贴标,证明自己异于常人,“外包” 也成了一种逆向标签,但从大方面来说,一个相对资源调度赤裸一些,一个相对温和一些,能接受工作,说明工资是符合当前自身期许的,公司和个体的目标和要求完全一致最好,但更多的是不一致,个体的转型进步灵活度要优于公司,理性的面对自己的选择 (区别对待也好、没啥上升渠道也罢,没有人会相信我们的下一站会在此终结,但更好的下一站是需要武装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坚定自己的短期目标,当重点回归自身,新的问题又来了、

企业设定的 “独木桥的分数线”升高了,35的门槛,即便是标签贴满 “无敌于天下”,也可能要求你达到指定领域的层级,我们为啥一直被要求,这不得不提到 “甲乙方” 的问题,劳务合同里面的乙方必然是永远被要求的一方,上升到公司 “甲乙方” 关系,都是大园套小园,被裁员或者合同关系终止时再醒悟,人的抗风险能力真差、我们所在意的tile和对待在风险面前一文不值。

那即便这个过程延续到50岁,新的问题和要求也会重复出现,那我们该怎么办,除了强烈的 “被动收入”,是不是找对方向,去尝试,是条不错的隐线呢,你的标签和人设固化了,总有合适的风吹向你~,这并不是教唆创业,而是保有一种可能,“副业” 没有规划,只能是劳动力换金钱,没啥质的改变,要说副业从工作开始就在搞,但无序就真的没什么潜力,亦如上班~。

从心而已

我看到了很多的集体反思和探索,有人说 “焦虑是不可能转变成动力的”,但至少他能在不知所措的时候转换成行动力和变数、之所以从《关于外包和甲乙方论证》开场,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职场个人中心化的问题,交换的其实是 “个人价值”,每个公司的要求,对应的就是某一方面的 “个人价值”,既然有价值,那必然有可提升的能力、

如果你感觉你已经远远高于 “被要求的价值”,那多分析你的领导,看看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这本就是一种 空杯心态,让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优秀、没人能提升昨天的自己。

就与考试相同,考验你的永远不是自己,总要经过几次大考,才能真正的证明你认为的优势是不是真的优秀,而这个考验很残酷,现阶段也就是收集错题集的过程,没啥捷径能走、也没人能告诉你答案,能有同行者已属难得~

开水烫与鸵鸟心态

今天写的稍微有点残酷,但 “鸵鸟心态” 并不是一项好的选择,去年警觉的时候,有几个同事说我是散播焦虑,传输负能量,今年感受到周围的叫苦声,开始随大流的认同,心里接受,行动依然是不动如钟,坐等命运审判,想了一下,区别可能就是 热爱与只是一份工作的心态区别,想清楚放弃与挣扎才是紧要的、至少往这个方向上计划、别让承受不了的打击击穿了你预设的缓存

PS

一起聊天吹水,探索新的可能~wx:breathingss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