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的源码架构相当庞大和复杂,但我们可以从一个高层次的角度来解析它。以下是React源码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
虚拟DOM(Virtual DOM):React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虚拟DOM。它是一个轻量级的JavaScript对象树,表示用户界面的状态。虚拟DOM充当了实际DOM的抽象层,并在数据变化时进行高效的比较和更新。
-
调和(Reconciliation):React通过调和过程实现了虚拟DOM的更新和渲染。调和是一个算法,用于比较两个虚拟DOM树的差异,并将变化应用到实际DOM上。React使用一种称为"Diffing"的算法来查找最小的变化集合,以减少不必要的DOM操作
-
组件(Components):React的组件是构建用户界面的基本单元。组件可以是函数式组件(Function Components)或类组件(Class Components)。组件接收输入数据(属性Props),并生成对应的虚拟DOM。
-
生命周期(Lifecycle):React组件有一组生命周期方法,允许开发者在组件的不同阶段执行特定的操作。这些方法包括组件的创建、更新和销毁等。
-
状态管理(State Management):React组件通过状态(State)来管理数据的变化。状态是组件内部维护的可变数据,当状态发生变化时,React会自动重新渲染相关的组件。
-
事件处理(Event Handling):React提供了一套事件处理机制,用于响应用户的交互操作。开发者可以在组件中定义事件处理函数,并将其绑定到相应的DOM元素上。
-
上下文(Context):React的上下文API允许数据在组件树中进行跨层级的传递。它提供了一种在多个组件之间共享数据的方式,避免了通过Props一层层传递的繁琐。
-
调度(Scheduler):React引入了调度器(Scheduler)来处理组件的更新和渲染。调度器负责安排更新的优先级,以保证用户界面的响应性和性能。
-
并发模式(Concurrent Mode):React 18引入了并发模式,以提高大型应用的渲染性能和用户体验。并发模式允许React在多个优先级的任务之间进行任务切片和中断,以便更好地响应用户的输入。
虚拟DOM
基本概述
在React的源码中,虚拟DOM(Virtual DOM)的实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模块中:ReactElement
和ReactDOM
。
-
ReactElement:
ReactElement
模块定义了创建虚拟DOM元素的方法和相关的数据结构。它提供了一种描述用户界面的方式,通过JavaScript对象表示DOM节点和组件,并携带相关的属性(Props)和子元素信息。ReactElement
模块的核心是createElement
函数,它负责根据提供的参数创建一个新的虚拟DOM元素。这个函数会返回一个包含虚拟DOM元素信息的对象。 -
ReactDOM:
ReactDOM
模块是React用于操作实际DOM的核心模块。它包含了一些用于虚拟DOM比较和更新的方法,以及将虚拟DOM渲染到实际DOM的方法。其中,render
函数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将虚拟DOM元素渲染到目标DOM节点上。render
函数会根据虚拟DOM的变化,使用调和算法(Reconciliation Algorithm)比较新旧虚拟DOM的差异,并将变化应用到实际DOM上。
除了上述核心模块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模块和数据结构参与了虚拟DOM的实现,例如ReactDiffAlgorithm
模块用于执行虚拟DOM的比较和差异化算法,ReactFiberReconciler
模块负责处理调和过程,ReactComponent
模块定义了组件的基本行为和生命周期方法。
总体来说,React的虚拟DOM实现在源码中涉及多个模块和算法,用于描述和操作用户界面的状态,并通过高效的比较和更新机制,实现了高性能的界面渲染。
涉及的算法以及数据结构
在React源码中,虚拟DOM(Virtual DOM)的设计涉及到以下数据结构和算法:
-
数据结构:
- ReactElement:表示虚拟DOM元素的数据结构。它是一个JavaScript对象,包含了类型(组件或DOM节点)、属性(Props)和子元素等信息。
- FiberNode:表示虚拟DOM的工作单元,用于实现调和过程中的协调和更新。每个FiberNode包含了虚拟DOM元素、子节点、状态和副作用等信息。
-
算法:
- Diffing算法:React使用一种称为Diffing算法的比较策略,用于比较新旧虚拟DOM树之间的差异。该算法通过逐层比较虚拟DOM树节点的类型和属性,以确定节点是否需要更新。
- Fiber调度算法:React引入了Fiber架构,基于FiberNode实现了一种可中断和恢复的调度算法。这个算法将调和过程分解为多个优先级较低的任务单元,以允许浏览器在执行过程中执行其他高优先级的任务,提高用户界面的响应性。
- 事件委托算法:React通过事件委托将事件处理程序附加到整个应用程序的根节点上。这种算法利用事件冒泡机制,将事件的处理委托给更高层次的组件进行处理,避免在每个组件上都注册事件处理程序。
总体而言,React的虚拟DOM设计采用了一系列数据结构和算法,旨在提供高效的界面更新和渲染机制。通过比较虚拟DOM树的差异并进行部分更新,React能够最小化对实际DOM的操作,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响应性。
重复整合 (Reconciliation)
在React中,重复整合(Reconciliation)是通过一种称为"Diffing"的算法实现的,用于比较两个虚拟DOM树的差异并更新实际DOM。以下是一个基本的JavaScript实现示例:
function diff(oldTree, newTree) {
const patches = {}; // 存储差异的补丁对象
// 递归遍历虚拟DOM树节点进行比较
walk(oldTree, newTree, 0, patches);
return patches;
}
function walk(oldNode, newNode, index, patches) {
const currentPatches = [];
// 1. 节点被移除
if (newNode === null) {
currentPatches.push({ type: 'REMOVE', index });
}
// 2. 节点类型不同或节点内容不同
else if (typeof oldNode !== typeof newNode || oldNode !== newNode) {
currentPatches.push({ type: 'REPLACE', index, newNode });
}
// 3. 节点属性比较
else if (oldNode.type === newNode.type) {
const propsDiff = diffProps(oldNode.props, newNode.props);
if (propsDiff) {
currentPatches.push({ type: 'PROPS', index, props: propsDiff });
}
// 递归比较子节点
diffChildren(oldNode.children, newNode.children, patches);
}
if (currentPatches.length > 0) {
patches[index] = currentPatches;
}
}
function diffProps(oldProps, newProps) {
const propsDiff = {};
// 比较新旧属性,找出变化的属性
for (const key in oldProps) {
if (oldProps[key] !== newProps[key]) {
propsDiff[key] = newProps[key];
}
}
// 找出新增的属性
for (const key in newProps) {
if (!oldProps.hasOwnProperty(key)) {
propsDiff[key] = newProps[key];
}
}
return Object.keys(propsDiff).length > 0 ? propsDiff : null;
}
function diffChildren(oldChildren, newChildren, patches) {
// 遍历子节点进行比较
oldChildren.forEach((child, i) => {
walk(child, newChildren[i], ++index, patches);
});
}
// 使用示例
const oldTree = /* 旧的虚拟DOM树 */;
const newTree = /* 新的虚拟DOM树 */;
const patches = diff(oldTree, newTree);
// 将补丁应用到实际DOM上
patch(element, patches);
上述示例中,diff
函数接收旧的虚拟DOM树和新的虚拟DOM树作为参数,通过递归遍历比较两个虚拟DOM树的节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生成一个补丁对象。补丁对象包含了需要对实际DOM进行的更新操作,例如节点移除、节点替换、属性更新等。最后,可以通过patch
函数将补丁应用到实际DOM上,完成更新和渲染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示例是一个简化版的实现,并没有考虑性能优化和一些复杂的情况。在真实的React源码中,Diffing算法会结合Fiber架构的调度算法,以实现更高效的虚拟DOM更新和渲染机制。
为什么useEffect不能放在条件语句中执行
从重复整合算法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在if
条件语句中使用useEffect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
调和过程中的优化: 在React中,重复整合(Reconciliation)过程是用于比较虚拟DOM树的差异并更新实际DOM的关键步骤。为了提高性能,React采用了一种优化策略,即在组件更新时尽量减少实际DOM的操作。具体而言,React会尽量复用已有的实际DOM节点,而不是销毁和重新创建它们。
当一个组件的
if
条件语句发生变化时,如果在if
条件语句中使用useEffect
,那么useEffect
的依赖项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会导致React认为组件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需要对组件进行重新渲染。然而,由于条件切换时的重新渲染,可能会导致之前已渲染的useEffect
的清理函数不再被调用,或者新的useEffect
的副作用未被正确应用。因此,React为了保证调和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不允许在条件语句中使用
useEffect
,以避免可能产生的错误和意外行为。 -
Hook的执行时机:
useEffect
是React提供的一个Hook,用于在组件渲染完成后执行副作用操作。根据React的设计,Hook应该在每次渲染时按顺序执行,并且依赖于组件的状态和属性。但是,在if
条件语句中使用useEffect
会导致以下问题:- 如果条件切换时,
useEffect
的依赖项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useEffect
的清理函数未被正确调用。 - 如果条件切换后再切换回原来的条件,
useEffect
可能会被多次调用,破坏了Hook应该按顺序执行的原则。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React要求
useEffect
必须在组件的顶层作用域中调用,而不能放在条件语句中。 - 如果条件切换时,
总结起来,从调和算法的角度来看,useEffect
不能在if
条件语句中使用是为了保证调和过程的一致性、可预测性和性能优化。这样可以避免因条件切换导致的副作用未正确应用或清理的问题,以及保证Hook的正确执行时机和顺序。
生命周期
React组件的声明周期方法按照执行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挂载阶段、更新阶段和卸载阶段。以下是常用生命周期方法在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
挂载阶段:
constructor(props)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props, state)
render()
componentDidMount()
更新阶段: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props, state)
shouldComponentUpdate(nextProps, nextState)
render()
getSnapshotBeforeUpdate(prevProps, prevState)
componentDidUpdate(prevProps, prevState, snapshot)
卸载阶段:
componentWillUnmount()
需要注意的是,React 16.3之后的版本引入了新的生命周期方法,并对部分生命周期方法进行了废弃和替换。下面是一些新增和替换的生命周期方法: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props, state)
:在挂载和更新阶段都会调用,用于根据新的属性计算并返回新的状态值。取代了废弃的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方法。getSnapshotBeforeUpdate(prevProps, prevState)
:在更新阶段的render
之后、实际DOM更新之前调用,可以用于获取更新前的DOM状态或进行其他操作。取代了废弃的componentWillUpdate
方法。
此外,React 17开始,一些生命周期方法被标记为过时,不再推荐使用。开发者可以使用React的函数式组件和Hook来实现组件逻辑,例如使用useEffect
Hook替代componentDidMount
和componentDidUpdate
。
总结起来,React组件的声明周期方法在不同阶段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方法中执行特定的逻辑操作。
函数式组件和类组件创建销毁过程对比
函数式组件(Function Components)的创建、销毁和执行过程相对简单。以下是函数式组件的创建销毁执行过程:
-
创建:
- 函数式组件本质上是一个函数,通过定义一个函数来创建组件。
- 组件函数接收一个
props
参数,用于接收父组件传递的属性。 - 函数体内部通过返回JSX元素来定义组件的结构。
-
执行:
- 当父组件渲染时,调用函数式组件并传递属性作为参数。
- 组件函数执行,并返回对应的JSX元素。
- 父组件将函数返回的JSX元素添加到虚拟DOM树中进行渲染。
-
销毁:
- 函数式组件不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方法,因此没有显式的销毁过程。
- 当父组件被销毁时,函数式组件也会被销毁。
类组件(Class Components)的创建、销毁和执行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到生命周期方法的执行和状态管理。以下是类组件的创建销毁执行过程:
-
创建:
- 定义一个继承自
React.Component
的类来创建类组件。 - 在类中实现
render
方法,用于返回组件的结构。 - 可以在构造函数
constructor
中初始化组件的状态(this.state
)和绑定事件处理方法。
- 定义一个继承自
-
执行:
- 当父组件渲染时,创建类组件的实例,并传递属性作为参数。
- React根据实例的
render
方法生成对应的虚拟DOM。 - 父组件将虚拟DOM添加到实际DOM中进行渲染。
- 当组件的状态或属性发生变化时,React会重新调用
render
方法生成新的虚拟DOM,并进行对比和更新。
-
销毁:
- 当父组件被销毁时,React会调用类组件的
componentWillUnmount
方法进行清理操作。 - 在
componentWillUnmount
方法中可以进行清除定时器、取消订阅等操作。
- 当父组件被销毁时,React会调用类组件的
需要注意的是,React 16.8引入的Hooks使得函数式组件也能拥有类组件类似的生命周期和状态管理能力。通过使用useEffect
Hook来替代类组件的生命周期方法,可以在函数式组件中实现类似的创建、销毁和执行过程。
状态管理(State Management)
React的状态管理设计涉及到数据结构和算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数据结构: React使用一个称为Fiber的数据结构来管理组件的状态和更新。Fiber是一种轻量级的、可中断和恢复的任务调度算法,用于实现React的调和(Reconciliation)过程和状态管理。
- FiberNode(Fiber节点):每个组件都对应一个FiberNode对象,表示组件的工作单元。FiberNode包含组件的类型、属性、状态、子节点等信息,以及与调和相关的标记、优先级和更新队列等字段。
- Fiber树(Fiber Tree):所有组件的FiberNode按照层级关系形成一棵Fiber树。Fiber树通过链表结构连接各个节点,形成组件的调和顺序和优先级关系。
-
算法: React使用调和算法来比较虚拟DOM的变化并更新实际DOM。调和算法的核心是Diffing(差异比较)和更新策略,其中包含以下关键步骤:
-
Diffing阶段:React比较前后两个虚拟DOM树的差异,以找到需要更新的最小变化集合。
- 首先,React对比新旧虚拟DOM树的根节点,检测是否为相同类型的元素。
- 如果根节点不同类型,则直接替换整个子树。
- 如果根节点相同类型,则比较和更新子节点。
- React使用一种启发式的算法来优化比较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比较和操作。
-
更新阶段:根据差异比较的结果,React进行相应的更新操作。
- React通过遍历差异树来执行更新操作,从根节点开始逐层向下。
- 对于每个差异节点,React根据不同的操作类型(插入、更新、删除)执行相应的操作。
- 更新过程中,React还会触发生命周期方法、执行副作用操作(如事件处理、网络请求等)等。
-
React的状态管理设计通过Fiber数据结构和调和算法实现了高效的组件状态管理和更新过程。这种设计结合了轻量级的Fiber节点、链表结构的Fiber树和优化的差异比较算法,使React能够快速、准确地更新组件的状态和渲染结果。
简单实现Fiber调和过程
要完整实现React的调和(Reconciliation)过程以及突出Fiber架构的设计理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并超出了限制的范围。然而,我可以提供一个简化的示例,演示调和的基本概念以及Fiber架构的设计理念。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简单的React组件,并创建对应的虚拟DOM树。假设我们有以下的组件和虚拟DOM树结构:
// React组件
function MyComponent(props) {
return (
<div>
<h1>{props.title}</h1>
<p>{props.content}</p>
</div>
);
}
// 虚拟DOM树
const oldVdom = {
type: MyComponent,
props: {
title: 'Old Title',
content: 'Old Content',
},
children: [],
};
const newVdom = {
type: MyComponent,
props: {
title: 'New Title',
content: 'New Content',
},
children: [],
};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JavaScript来模拟React的调和过程和Fiber架构的设计理念。这里简化了很多细节,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示例:
// 创建根Fiber节点
const rootFiber = {
type: 'div',
stateNode: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 实际DOM根节点
alternate: null, // 另一个Fiber节点
props: {}, // 属性对象
child: null, // 第一个子Fiber节点
sibling: null, // 兄弟Fiber节点
effectTag: null, // 标记要执行的更新操作类型
};
// 构建Fiber树
function reconcile(fiber, vdom) {
if (!fiber.child) {
// 如果当前Fiber节点没有子节点,直接创建新的子Fiber节点
fiber.child = createFiber(vdom);
} else {
// 否则找到最后一个子Fiber节点,将新的虚拟DOM转换为Fiber节点并添加到链表末尾
let currentFiber = fiber.child;
while (currentFiber.sibling) {
currentFiber = currentFiber.sibling;
}
currentFiber.sibling = createFiber(vdom);
}
}
// 创建Fiber节点
function createFiber(vdom) {
return {
type: vdom.type,
stateNode: null, // 实际DOM节点
alternate: null, // 另一个Fiber节点
props: vdom.props,
child: null,
sibling: null,
effectTag: null,
};
}
// 比较新旧Fiber树
function reconcileFiberTree(oldFiber, newFiber) {
if (oldFiber === null) {
// 如果旧Fiber树为空,则直接克隆新的Fiber树
return cloneFiberTree(newFiber);
}
// 其他情况进行差异比较和更新
// ...
}
// 克隆Fiber树
function cloneFiberTree(f
iber) {
const newFiber = {
type: fiber.type,
stateNode: null,
alternate: null,
props: fiber.props,
child: cloneFiberTree(fiber.child),
sibling: cloneFiberTree(fiber.sibling),
effectTag: null,
};
return newFiber;
}
// 执行调和过程
function performReconciliation() {
// 比较新旧Fiber树
const newFiber = reconcileFiberTree(rootFiber.child, createFiber(newVdom));
// 执行更新操作
commitUpdate(newFiber);
}
// 执行更新操作
function commitUpdate(fiber) {
// 更新实际DOM节点
fiber.stateNode.textContent = fiber.props.content;
// 递归更新子节点
if (fiber.child) {
commitUpdate(fiber.child);
}
// 更新兄弟节点
if (fiber.sibling) {
commitUpdate(fiber.sibling);
}
}
// 执行调和过程
performReconciliation();
上述示例仅为了演示React调和和Fiber架构的基本概念,并简化了实际的实现细节。在实际的React源码中,调和过程和Fiber架构的设计涉及更多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以实现高效的组件更新和渲染。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示例,并不是完整的React源码实现。要深入了解React的调和过程和Fiber架构的设计,建议阅读React源码或相关文档,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理解。
事件处理(Event Handling)
在React源码中,涉及到事件处理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事件绑定:React使用合成事件(SyntheticEvent)来实现跨浏览器的事件兼容性。在组件的渲染过程中,React会通过事件属性(如
onClick
)来绑定事件处理方法。 -
合成事件对象的创建:当事件被触发时,React会根据底层浏览器事件对象创建一个合成事件对象,并将其传递给事件处理方法。合成事件对象是一个轻量级的JavaScript对象,封装了底层事件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
事件委托:React使用事件委托来监听事件。具体来说,React会将事件绑定在组件的根元素上,而不是在每个子元素上分别绑定事件。这样可以减少事件处理的开销,并提高性能。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React源码中涉及的事件处理内容:
// 组件渲染过程中绑定事件处理方法
function MyComponent() {
const handleClick = (event) => {
console.log('Clicked!', event.target);
};
return <button onClick={handleClick}>Click Me</button>;
}
// 合成事件对象的创建
function dispatchEvent(eventType, eventTarget, eventData) {
const syntheticEvent = createSyntheticEvent(eventType, eventTarget, eventData);
invokeEventHandlers(syntheticEvent);
}
// 事件委托
function addEvent(rootElement, eventType, eventHandler) {
rootElement.addEventListener(eventType, eventHandler);
}
// 示例中的点击事件处理方法
function handleClick(event) {
console.log('Clicked!', event.target);
}
// 绑定事件处理方法
const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
addEvent(button, 'click', handleClick);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React组件MyComponent
,它包含一个点击事件处理方法handleClick
。在组件渲染过程中,我们通过JSX的onClick
属性将事件处理方法绑定到按钮元素上。
在dispatchEvent
函数中,我们可以看到合成事件对象的创建过程,其中的createSyntheticEvent
函数会创建一个合成事件对象,并将其传递给invokeEventHandlers
函数来调用事件处理方法。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示例中的addEvent
函数,它用于在DOM元素上绑定事件处理方法,实现事件委托的机制。
这些是React源码中涉及的部分内容,用于实现事件处理的过程。实际的React源码非常复杂且庞大,包含更多的细节和优化措施,以提供高效和可靠的事件处理功能。
共享上下文(Context)
从Fiber的角度来介绍React上下文(Context)如何实现跨层级访问数据,需要理解Fiber架构的核心原理。
在Fiber架构中,React使用Fiber节点表示组件的层级关系和状态。每个Fiber节点都包含了组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类型、属性、状态等。Fiber节点以一种链表结构相互连接,形成了组件树的镜像结构。
在React中,上下文(Context)的数据是存储在Fiber节点中的,通过Fiber节点的连接关系,可以实现跨层级的访问。
在源码中,React使用一个名为memoizedProps
的属性来存储上下文数据。memoizedProps
属性是一个JavaScript对象,保存了当前组件的上下文数据。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示例,抽象出最简模型来讲解React上下文的核心原理:
// 定义Fiber节点
class FiberNode {
constructor(component) {
this.component = component; // 组件实例
this.child = null; // 子Fiber节点
this.sibling = null; // 兄弟Fiber节点
this.return = null; // 父Fiber节点
this.memoizedProps = {}; // 上下文数据
}
}
// 创建Fiber节点
function createFiberNode(component) {
return new FiberNode(component);
}
// 构建组件树
const rootFiber = createFiberNode(null);
const childFiber1 = createFiberNode(null);
const childFiber2 = createFiberNode(null);
rootFiber.child = childFiber1;
childFiber1.sibling = childFiber2;
// 设置上下文数据
rootFiber.memoizedProps = {
value: "Hello, World!",
};
// 获取上下文数据
function getContextData(fiber) {
return fiber.memoizedProps;
}
// 在组件树中访问上下文数据
function accessContextData(fiber) {
const contextData = getContextData(fiber);
console.log(contextData.value);
}
// 在根Fiber节点中访问上下文数据
accessContextData(rootFiber);
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FiberNode
类来表示Fiber节点。每个FiberNode
实例都有一个memoizedProps
属性,用于存储上下文数据。
通过构建组件树的Fiber节点连接关系,我们可以在根Fiber节点中设置上下文数据。通过调用getContextData
函数,可以获取指定Fiber节点的上下文数据。
最后,我们通过调用accessContextData
函数在根Fiber节点中访问上下文数据,即可输出上下文数据的值。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示例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实际的React源码中有更多复杂的逻辑和优化,但核心原理是类似的。通过Fiber架构和Fiber节点的连接关系,React实现了上下文数据的跨层级访问
调度(Scheduler)
调度器(Scheduler)是React中负责处理组件更新和渲染的关键部分。它使用调度算法来确定何时以及如何执行组件更新,以保证用户界面的响应性和性能。下面是一个简化的最简JavaScript模型来解释调度算法的抽象原理:
// 定义任务队列
const taskQueue = [];
// 添加任务到队列
function scheduleTask(task, priority) {
taskQueue.push({ task, priority });
}
// 执行任务
function runTask(task) {
task();
}
// 调度器主循环
function schedulerLoop() {
while (taskQueue.length > 0) {
// 按优先级从高到低执行任务
const highestPriorityTask = taskQueue.sort((a, b) => b.priority - a.priority).pop();
runTask(highestPriorityTask.task);
}
// 检查是否有更高优先级的任务进入队列
if (taskQueue.some(task => task.priority > highestPriorityTask.priority)) {
// 有更高优先级的任务,跳出循环,等待下一轮调度
break;
}
// 继续下一轮调度
requestIdleCallback(schedulerLoop);
}
// 启动调度器
requestIdleCallback(schedulerLoop);
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任务队列taskQueue
,用于存储待执行的任务。通过调用scheduleTask
函数,可以将任务添加到队列中,并指定优先级。
调度器的主循环是schedulerLoop
函数,它使用requestIdleCallback
方法来触发下一轮调度。在每一轮调度中,调度器会从任务队列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任务,通过runTask
函数来执行任务。
通过不断循环执行任务,调度器可以根据任务的优先级来决定任务的执行顺序。优先级较高的任务会优先执行,以保证用户界面的响应性。同时,由于调度器使用requestIdleCallback
来触发下一轮调度,它会在空闲时间执行任务,以避免阻塞主线程,提高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示例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实际的React调度器在源码中有更多复杂的逻辑和优化。React调度器还考虑了任务的时间分片(Time Slicing)和并发模式等因素,以更好地处理大型应用程序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但基本的调度算法原理是类似的,根据任务的优先级来安排执行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