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阐述了如何高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美]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 卡尔纽波特
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深度工作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现实 - 这是一个扎心的事情
- 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浮浅事务上。
时间被切片
- 微信、微博
- 小红书、B站
- 抖音、快手
- 内部IM
- ...
纷纷扰扰,有太多转移笔者注意力的诱惑,脑袋不够用了,客观条件造成无法高效做事。
社交媒体和各种手机应用已经逐渐把笔者异化,本来作为工具的手机占据了笔者大量的时间。
笔者迫切需要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得笔者能重新回到深度工作和思考的状态。
理论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书中几个小故事
- 高级技工 (擅长抽象和推理思维的工人)。
- 超级明星 (超级个体)。
- 所有者 (有资本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公司重大重组的资方)。
掌握这个技能的人稀缺
-
超级明星 - 王牌程序员大卫汉森 (ruby on rails 作者)。
-
优秀程序员通常用一小段时间就可以完成手头的项目。
-
减少程序员的聘用,让企业支付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结果。
-
大卫观点:
-
成为优秀的程序员,唯一的方法是你必须阅读大量的软件和写大量的软件。
-
这个世界正在狠狠的奖励那些愿意且有能力深度工作的人。
-
-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肤浅工作举例
- 回复IM消息。
- 回复邮件。
- ...
状态 - 不是笔者想要的
- 笔者的时间总是被各种小事分散的很零碎,任务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确实让人非常崩溃。
- 一个令人抓狂的状态,效率自然及其低。
所谓的深度工作 - 是什么
- 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一种状态。
- 进入心流,哪怕很短的一段时间。
最小阻力原则
-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则笔者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
举例子: 比如笔者在思考一段复杂的代码逻辑如何优化的更好。
-
此时来了一条消息,笔者大概率会去回复这条消息,心里想的是回复完再继续思考。
-
然后发现刚才那段代码的逻辑接不上了。
-
当笔者长时间处于一个被随意打断的状态中完成工作,往往会难以集中注意力。
-
长期下去,慢慢导致笔者的大脑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降低。
-
-
克服它,正确的方式应该先从主观意识上开始。
- 当收到IM消息的一刻,大脑1秒钟判断这个消息是否值得立即反馈,而后继续思考。
-
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的非常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
认知偏见 - 忙碌代表生产力
- 笔者每天的时间都被大量事务性工作占据。
- 这是生产力的体现吗,很明显不是,与价值概念并不对等。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 神经学
- 心理学
- 哲学
- ...
- 作者从多维度论证了它的意义
举例:精妙的代码
- 比如,笔者对着一段代码说,哇,写的真好,就像一首诗。
- 这是笔者自己创造的,因此能获得极强的职业满足感。
- 所以,你总有机会在某个细节中展示你的个性和匠心。
- 笔者的匠心会得到尊重。
深度工作的内涵
北京某单位取消了
- xx高速收费站取消了
- 国内某无人银行开业
- ...
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招呼都不打一声
很多工作不需要了,没了。
固定的时间,高度专注的完成某件事情,是一种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作的能力,才是最稀缺的能力,才是笔者真正要追求的。
工作比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
-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专注其中,进入心流,完成目标。
-
VS
-
组织松散的休闲时光,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
哪怕打游戏也需要进入心流才能感受到快感,零碎的时间大概率是感受不到的。
减少肤浅工作 - 正在发生的变革
-
在19世纪70年代,就有了一周工作4天的实验。
-
最近英国发布了一个政策,试行4天工作制。
- 背后一定是深度工作、高效产出来保证的。
- 资本会产生更高效率的压榨。
准则 - 四个怎么做
1. 了解深入的四个哲学,笔者把它叫做工作模式
节奏模式
-
在固定可控的时间处理工作,帮助大脑养成固定时间高速运转的习惯。
-
以前在某团队,有很多同学桌子上有一个小牌子,一面空白,另一面写着下午3-5专心写码,非紧急勿扰等字眼。
-
如果有收到IM消息未回复,有的同学可能直接就去工位找人,此时看到牌子就会考虑一下事情的紧急程度,从而避免了很多无效的打扰。
-
这就是节奏模式的典型体现,尽量使自己在某段时间大概率保持在工作状态中。
-
代表人物有,村上春树,乔布斯,李嘉诚。
村上春树每天要求自己创作一篇文章,完不成之前,任何事情都无法打扰他。
这种模式下,他完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双峰模式
-
将个人时间划分为两段,一段处理高强度工作,一段处理肤浅工作。
- 本质上和节奏模式差不多,最大的特点是大脑劳逸结合。
代表人物,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 亚当格兰特。
- 以年为单位拆分时间,春夏两季时间他的学生基本找不到他,专心于科研。
- 秋季全心身投入教学,随时找到他。
记者模式
- 一有空余时间就可以立马投入工作的状态。
- 对人的要求非常高。
代表人物 记者 沃尔特艾萨克森。
由于职业原因,需要每天各地跑,逐渐养成一有空闲时间就能深度工作的习惯。
禁欲模式
-
将深度工作时间最大化,几乎不接受深度工作以外的打扰,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
适合少数人,自我者与世隔绝
-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 禁欲
- 双峰
- 节奏
- 新闻记者
-
拥抱无聊
- 不断专注
-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 有成果的冥想
-
远离社交媒体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摒弃肤浅
-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变的不容易联系到(这个不推荐)
-
设定截止时间
-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给笔者自己设定deadline
-
代表人物
- 罗斯福
- 马克吐温
-
-
2. 拥抱无聊
-
假如笔者一旦有时间,就去刷微信微博抖音。
- 则只能体验到快感,之后便是虚度光阴后的空虚无聊。
- 不断分心,长期接受碎片信息。
- 形成习惯,造成再也无法专注
-
怎么破?锻炼大脑,在某一小段时间彻底屏蔽网络。
-
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 番茄工作法
- 注意力像肌肉一样可以训练
-
-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 他呆在书桌前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注意力十分集中,阅读速度非常快。
- 这个策略就是在工作中找到一个优先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出大概时间,设定硬性截止时间。
- 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解决了任务。
3. 远离社交媒体,社交软件
任何益处法
-
笔者总是怕错过什么,导致笔者一直付出时间和精力在实际没有价值的事情上。
-
笔者曾经试过远离社交软件 , 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失败。
-
有过几个月,笔者一开始工作,就把手机放在柜子里面,就工位的铁皮柜,看不见,就不拿了。
-
有一定效果。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网络消遣不是新的发明,20世纪伦敦就有人用网络来消遣了。
- 一旦你阅读了某一篇文章,页面或底部的连接会吸引你继续点击,持续点击。
- 一旦你有空闲时间,这些文章就成为你主要的娱乐。
- 大大损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
- 抖音快手短视频同理。
个人经验:
- 不要在早上开始工作前,开始社交软件的点赞沟通等细碎性事物, 否则容易影响一天的工作。
- 笔者宁愿手机放兜里闭目养神。
4. 摒弃肤浅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
计划: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做好时间管理,预估与规划。
-
现实: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
-
那还要不要做计划?
-
非常重要
- 每当笔者觉得事情多的做不完,就停下来想想,是不是计划有问题,需要调整,一定是做了太多不需要的事情。
- 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可能笔者知道,也能意识到,笔者要深度工作
- 笔者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没有实现路径。
- 当你喊出 ‘我忙死了,连口水都没功夫喝’ 如此之类的话时,大概率是你为了抚慰自己,为了重要工作没有带来进展而进行的一个情绪宣泄,一种惶恐和害怕的心态。
- 当你适应了不断回复IM消息,不断处理琐事这种状态之后,你会满足于 一个小事完成 带来的满足感。
- 一旦遇到无聊甚至有挑战的工作,你就会不由自主的逃避。
- 你已经适应了分心的状态,并且迷恋于此,哪怕它会带来麻烦。
- ...
实践 - 笔者是怎么做的
-
习惯养成类,一开始工作就把手机放到铁皮柜里,看不见就不想拿它。
- 主观意识培养,渐进式推进。
- 随着时间的推移,泯然众人矣。
- 个人的定力不足造成效果不理想。
-
专业的时间管理工具,margicRest
- 电脑设定工作周期 40mins 强制锁屏2分钟 ,尽管笔者经常直接把它关闭继续笔者的脑回路。
- 有一定效果。
-
尝试单一任务。
- 避免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尝试将任务分解成单独的任务,以便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写码过程中经常会同时打开5个以上的文件,方便对比查找和分析逻辑
- 但是真正在思考的点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点,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使同时看和写的文件尽可能的少,及时commit清除工作区。
- 效果很好。
-
定期闭眼冥想
- 当发现棘手问题时,有可能已经进入死胡同了,需要及时放松脑力。
- 80%的情况下,吃个饭回来问题就能有转机。
-
固定的时间段处理通知和邮件,尽可能把时间切割的更大块。
- 主观上刻意培养这个意识,尽量使自己专心的时间足够多。
- 效果很好。
总结
- 书中写了很多,对大家只是参考,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甚至设计一种适合自己的的节奏。
- 行动起来,走出舒适区,虔诚的给自己一些深度工作的时间。
- 逐渐建立起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深度工作,从而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 深度工作不仅仅适用于知识工作者,它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地掌握和运用的技能,需要刻意练习和长期的投入,对于任何需要进行高质量认知任务的人都是有帮助的。
- 无论是出于谋生目的,还是实现人生更高的自我价值,都需要刻意训练这种能力,把这个主观意识放在心上,才能在激烈的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