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Jakob Nielsen) 是一位人机交互学博士,于1995年1月1日发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则」。1995年以来,他通过自己的 Alertbox 邮件列表以及 useit.com 网站,向成千上万的 Web 设计师传授 Web 易用性方面的知识。
1、状态可见原则。
可见性是指产品的功能特性能被用户明确的感知,并且用户的任何操作,页面都应该给出相应的反馈。有效的反馈涉及响应的时间,反应的内容以及反应的方式。就反馈的时间而言,对于窗体类的操作,反应应该逐条进行,需要提示出错的原因和方向,而不要等所有窗体填写完毕,提交完了之后进行。对于加载等待的时间做好不要超过7秒(有研究表明人能接受的注意力限度约为7秒,超过将失去耐心),并提供小动画。手机或其他终端,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声音,触觉等,这些都可以增加反馈的有效性。
2、环境贴切原则。
网页的一切表现和表述,无论是界面上的隐喻,模拟场景等设计,应该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年龄、学历、文化、时代背景),而不要使用第二世界的语言。
3、撤销重做原则。
对于频繁出现的内容,需要让用户拥有控制权。例如企业营销的短信、邮件,常驻的提醒信息等,通常会增加功能开关方便用户关闭推送,避免对用户造成干扰。
App开屏广告是产品重要的盈利手段,但是对很多用户来说属于额外的干扰信息,所以会增加跳过功能,便于用户快速进入App。同样步数较多的新手引导,也需要有跳过功能,允许用户自主决定是否查看引导信息。
在Edge浏览器中页面翻译功能中,并不只有“翻译”和“以后再说”的选项,还有细化的翻译选项,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和控制的自由,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用户自由是相对的,在B端业务场景下,如果将信息完全开放给用户,反而会让用户不适应。例如用户需要定义一个全新的组件名称时,最好给出范例或者规则,既可以保证内容的规范化,又可以让用户有迹可循。否则名称可能会是五花八门,甚至题不对文。
4、一致性原则。
设计要尽可能在概念和形式上和用户既有的认知匹配。例如icon和真实世界的事物类似,易于理解。另外,同一用语、功能、操作、视觉保持一致。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情景,操作应该出现同样的结果。同一事物不应该使用不同的名称,同样的组件,在形式和色彩上尽量一致,同样的色彩应该是相同的语义(产品规范)。移动互联网时代,B端产品开始布局多个终端,既有Web端,又有App或者小程序等。不同终端的产品在表现层面需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5、防错原则。
通过页面的设计、重组或特别安排,防止用户出错。比出现错误信息提示更好的是更用心的设计防止这类问题发生。因此如何让用户避免出错就需要对产品页面的设计、布局、规则上进行反复验证把发生错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或没有。 对于一些用户可以自行找回的内容,可以采用轻量化的提醒方式。例如Chrome浏览器书签删除时,直接将内容删除,但是保留了“撤销”操作的机会。用户在一定时长内不撤销操作,删除就会生效,用户将无法找回内容。这种交互方式不会直接中断用户操作,因为即使用户误删,造成的损失也及其有限。
6、易取原则。
尽量减少用户对操作目标的记忆负荷,动作和选项都应该是可见的,即把需要记忆的内容摆上台面。
7、灵活高效原则。
中级用户的数量远高于初级和高级用户数。为大多数用户设计,不要低估,也不可轻视,保持灵活高效。新手用户忽略的快捷方式,往往能让专家用户的工作更加高效。系统有了这种灵活性,就可同时照顾到各个级别的用户。要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设置。
8、易扫原则。
互联网用户浏览网页的动作不是读,不是看,而是扫。易扫,意味着突出重点,弱化和剔除无关信息。保证界面的美感与简洁。
9、容错原则。
错误信息应该用语言表达(不要用代码),较准确地反应问题所在,并且提出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10、人性化帮助原则。
如果系统不使用文档是最好的,但是有必要提供帮助和文档。任何信息应容易去搜索,专注于用户的任务,列出具体的步骤来进行。帮助性提示最好的方式依次是:1、无需提示;2、一次性提示;3、常驻提示;4;帮助文档。